APP下载

初中学困生转化策略分析

2022-11-20裴燕燕

江苏教育 2022年32期
关键词:学业同伴学困生

裴燕燕

在日常教学中,笔者发现大部分学习成绩落后或是有问题行为的学生,多是由于非智力因素导致的。这部分学生智力正常、无生理缺陷,但学习效果差,达不到课程标准的学习要求,我们称之为学困生。学困生在初中生群体占有一定比例,是家长、教师、学校的“重点关注对象”,转化学困生对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对部分学困生的观察访谈以及梳理过往相关研究,笔者认为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大体可分为学生个体因素、学校环境因素和家庭教育因素3大类。学困生倾向于将自己在学业上的失败归因于运气不好、任务难度高、能力有限等不可控因素,这种不良的归因方式使得他们容易形成消极的自我概念和学业情绪,降低自身努力行为的持续性,加剧学业不良的行为结果。学校相对单一的教学方法和简单粗暴的“唯成绩论”评价方式也是挫伤学困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的原因之一。学困生常因为学业成绩、个人性格等原因,导致师生关系比较紧张,他们容易被同伴拒绝、孤立,难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不良的人际关系又会加重其学业困难的症状。学困生的家庭很多存在父母教养方式不良、家庭教育资源贫乏、亲子关系紧张等问题。本文将运用系统式观察法,依据人本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情绪ABC理论,从学校环境、家庭教育、个体因素3个层面,提出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一、学校环境

1.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开展个性化学业辅导。

罗森塔尔效应认为,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期待会对学生成绩等方面带来积极效应,使学生取得教师所期望的进步或优秀表现。大量的研究也证实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对学业成绩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1]因为长期在学业上表现不良,学困生通常与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关系不甚融洽。为此,学校可通过班主任建立包括任课教师在内的学业辅导小组,帮助学困生进行错题分析和学法辅导,弄清他们的知识短板,使他们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根据其认知特点,结合学习的客观规律,协助学困生制定切实可行的短期和中长期学习目标。通过开展“师生沟通的艺术”主题讲座,实行全员导师制,引导教师注重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以尊重、关怀、激励的态度对待学困生。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所有人都有获得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针对学困生,教师要端正心态,注意培养和维护他们的自尊心,避免对他们的无意义情绪宣泄与批评指责,根据积极心理学理论,教师应以发展性眼光促进学困生学习动机和自我效能感的提升。

2.树立多元化同伴榜样,发挥同伴教育作用。

随着年龄的增长,同伴关系对学生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日渐提升,学生对学校归属感的主要来源之一就是同伴关系,他们非常渴望得到来自同伴的认可。研究显示,从四年级起同伴关系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日渐提升,学业成绩与同伴关系的积极提名成正相关,在学习或者日常生活中被同伴接纳对于学生学业成绩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2]这提示我们在转化学困生时,不仅要关注对学困生的学业辅导,还应关注其同伴关系。基于此,学校应联合“校内微家庭”中的志愿者“子女”,实行“学困生帮扶机制”。“校内微家庭”由一名教师“校内家长”、一名学优生志愿者“子女”、一名学困生“子女”组成。一方面,可以通过学优生志愿者“子女”对学困生“子女”进行日常的学业辅导、答疑、督促。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学优生志愿者“子女”与学困生“子女”之间的“家人关系”帮助学困生逐渐融入班集体,构建良好的同伴关系。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观察学习、替代性经验的重要性,个体能够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获得关于自我可能性的认识。因此,班主任可通过在班级树立更加多元化的同伴榜样,更好地发挥同伴的教育作用,引导学困生正视自身价值,挖掘自身潜力,通过积极参与班集体活动,逐渐赢得其他学生的认可,找到自己在班级中的归属感。

二、家庭教育

1.家校协作,形成合力。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202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进一步凸显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长要及时转变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自觉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承担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针对学困生群体,家校更要协同“作战”,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困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一方面,基于学困生的家庭教育难题,通过建立包含班主任、家长、学生在内的线上家校沟通群,在注意保护学生隐私和自尊的前提下,针对学困生的学习困惑和情绪问题及时沟通反馈,实现家校良性互动。另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与家长一对一沟通、微信推送家庭教育相关文章、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家庭教育讲座等方式,传授家长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学校应充分利用社会外界资源,邀请家庭教育专家,根据学生困生家庭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家庭教育主题讲座,从专业角度为家长提供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家庭教育方法指导,通过线上家庭讲座的形式,帮助家长线上学习家庭教育相关知识。学校也要利用好家长资源,邀请在家庭教育方面做得好的家长分享经验交流智慧。

2.关系为主,资源取向。

家长在处理孩子的学习问题时要根据他们的年龄和性格特点进行科学引导,善用正面管教,严慈相济,改掉惩罚的积习,给予孩子尊重、理解和鼓励,增加亲子间的亲密感与信任度。家长应专注于解决问题,不要过度操控,让孩子成为家庭教育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的接受者,减少亲子间的“权力之争”,促进孩子积极、持久的转变。应鼓励家长加强自我学习,营造合作、相互尊重的家庭氛围,传授孩子沟通问题、解决问题的技能,培养孩子自律、合作精神与责任感,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加孩子的归属感与价值感。家长要意识到在面对孩子的诸多问题行为时要主动承担责任,亲自养育,加强亲子陪伴,减少抱怨,在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中促使其积极行为的发生。学困生的家庭很多存在亲子关系紧张的问题,为了应对家庭中的亲子冲突,建议家长在家中布置“积极暂停区”[3],当家庭成员发生争执或心情烦躁时,可前往“积极暂停区”进行一些能够帮助平复心情的活动,如,冥想、听音乐、阅读、绘画等。通过使用“积极暂停区”,帮助亲子双方恢复冷静,再利用“家庭会议”或者协商谈话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构建文明、和睦的家庭环境。

三、个体因素

1.重塑认知,改善学业情绪。

情绪ABC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A,而是人们对事件A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B,因此,要改变情绪和行为反应C不是致力于改变事件A,而是应该改变人们的认知B。[4]132笔者在对学困生进行心理辅导时发现,学困生对于自己在学业上的受挫经历抱有不合理信念,存在“以偏概全”“灾难化”的思维方式,倾向于夸大或回避自己在学业上的受挫经历,导致全面否定自己,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没有优点”“学业没有希望,对未来没有期待”等,从而形成消极的自我暗示,进而影响自身的学业情绪。消极的学业情绪加重了学困生的内在资源消耗,减少其对学习的情感投入,造成学困生学业倦怠,学业不良进一步恶化。针对此,笔者运用合理情绪疗法,调整学困生对学业概括化、消极化的认知方式,消除其情绪困扰。笔者通过具体化技术协助学困生清楚、准确地表达自己对学业受挫的看法,澄清概念,如,将“我为什么总是考不好”表述为“我这次语文、英语考试没有合格”,将“我没有学习天赋,再怎么努力也于事无补”表述为“我最近没有努力学习,考不好是正常的,如果我能上课认真听讲、制定好复习计划,还是很大概率会考试合格的。”

心理健康教师要帮助学困生学会辨别自己的负面信念和想法,代之以合理的信念和正面的想法,缓解消极学业情绪。笔者通过布置认知性的家庭作业,使学困生可以借助“RET自助表”(Ret Self-Help Form)[4]132,让学困生写下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事件A和反应C,通过查找RET自助表或列举在面对事件A时自己持有的不合理信念,按照“合理自我分析”报告(Rational Self-Analysis)的要求,完成对不合理信念B的驳斥D,代之以新的合理信念E,达到重塑认知,减缓厌烦、焦虑、沮丧等负面学业情绪的目的。

2.开发潜能,增加成功体验。

学困生长期的学业不良易导致低自尊、低自我效能感,自我认知消极,对自我评价较低,面对学业挑战时容易退缩逃避。而学校相对单一的“唯成绩论”教育评价机制会进一步加剧学困生的学业困境,打击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和积极性,降低学困生的自我价值感,不利于他们的潜能开发。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成功的经验可以提高自我效能感,使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笔者在与学困生访谈后了解到,学困生对部分学科依旧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他们也有自己的优势学科,并非在学业上“一无是处”。因此,笔者建议班主任与学困生的优势学科教师联合,通过课堂分层教学和作业设计,设置符合学困生最近发展区的学习内容。针对学困生的弱势学科,通过课堂上有一定挑战性的提问、及时的反馈与鼓励,帮助学困生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通过设计必做题和拓展作业,给予学困生在作业完成中更多的自主选择权,提高他们作业的正确率和对知识的兴趣度,进而提升学困生对弱势学科的学习自信心。同时,在心理辅导中加入对学困生的生涯教育,引导其开发自我潜能,全面认识自身的能力、兴趣和特长,将未来的职业要求与当下的学习要求联系起来,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积极性。

学困生问题的形成并非只受到单一因素的影响,而是学校、家庭和个体多因素长期交互作用的结果。学困生个体要挖掘自身潜能,改变不合理的信念,重塑认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促进自身良好发展。学校应当秉持“为了学生长远发展”的教育理念,构建多元化的教育评价机制,树立多元化同伴榜样,发挥同伴教育作用。教师要树立科学的育人理念,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彰显教育的人文情怀。家长要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以身作则,培养孩子的自律度与责任感,营造合作、相互尊重的家庭氛围,增强孩子的归属感与价值感。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不能一蹴而就,是一个漫长艰辛而又复杂的过程,学困生在转变阶段往往会经历多次反复,需要不断耐心探索。教师在进行学困生转化工作时要有意识地运用系统式观察法,理论联系实践,通过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心理辅导,积极探索有效的激励和干预机制,科学推进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猜你喜欢

学业同伴学困生
大学准备与学业成功:美国“早修大学高中”项目的经验启示
用爱和机智帮助学困生转化
基于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评价与水平划分
浅谈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用爱托起明天的太阳
寻找失散的同伴
业精于勤
落地
35
好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