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文学教学中儿歌的创编指导策略探究
——以博尔塔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2-11-19孟玲丽

读与写 2022年8期
关键词:儿歌儿童文学笔者

孟玲丽

(博尔塔拉职业技术学院 新疆 博尔塔拉 833400)

《儿童文学》是学前教育专业和小学教育专业同时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实用性和实践性,学好《儿童文学》这门课程,对于“传道、授业、解惑”的未来教师们来说,有很重要的铺垫作用。无论今后是从事学前教育或是小学教育,学生当下都需要具备一定的儿童文学素养。创编儿童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对儿童文学基础知识的实际运用,是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输出展示,更是提升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在《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除了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和阅读鉴赏能力的训练外,笔者同时努力、用心地指导学生进行作品创编,在指导过程中,发现了学生在创编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儿歌创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以博尔塔拉职业技术学院的高职学生为例,在高职的学前教育专业和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儿童文学均是专业基础必修课。教材中的儿歌教学是编排在绪论之后,是学生们最先接触和学习的儿童文学体裁。儿歌是孩子在出生之后最先接触的、最容易接受的一种文学体裁,它的音乐性和节奏韵律满足了婴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虽然是十八、十九岁的高职学生了,但在学习儿歌知识时,仍然会咿咿呀呀地哼唱教材中选用的儿歌,由此可见,儿歌的魅力和影响力不言而喻。与其他文学体裁的容量相比,儿歌是内容少、主题单一的文学体裁,因此,儿歌的创编相对其他体裁的创编来说要较容易些。儿童文学的基础理论知识、阅读品析鉴赏和文学作品的创编是三个必备的教学模块,都是为了全面夯实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和创编能力。无论是哪种体裁的作品创编,对学生来说都有难度,笔者在指导过程中出现了以下问题。

1.1 学生的儿童文学作品阅读量不够。笔者执教的班级中,多数为少数民族学生。这些少数民族学生多部分来自南疆四地州,因为受当地大的教育环境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在幼儿园时期和小学阶段还没有接触普通话,学习的是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内容,其中有部分儿童文学作品,但数量不多。这些孩子们要想阅读到更多的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比如《小红帽》《乌鸦和狐狸》《狼和小羊》《农夫与蛇》等,只能通过课外读物去阅读。他们同时又受到家庭教育观念和经济条件的影响,购买的课外读物很有限,所以,多部分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并不为这些学生所知道。笔者在讲述儿童文学体裁的特征、分类或是表现手法时,举用的一些作品学生没读过,理解起来就较困难。笔者在指导学生进行续编故事《乌鸦和狐狸》时,因为学生不熟悉故事情节,只能利用课堂上的时间进行故事讲述,再让学生续编。课堂时间有限,大部分学生无法在课堂上完成续编任务,教师只能将续编任务留作课后作业。教学任务而实际情况是,一到下课,一部分学生就借助手机抄袭网上的内容,作业只是应付了事,根本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2 学生心理上不够重视,创编热情不高。儿童文学作品的创编实践是在理论知识学习和阅读鉴赏能力得到提升的基础之上去完成的训练,它是对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的过程,这个过程缓慢但很有意义。

《儿童文学》充满了童真和童趣,是一门较受欢迎的课程。学生们认为其理论知识的学习和阅读鉴赏能力的提高对今后从事教学有一定的帮助,学生愿意投入精力去学习。但对于儿歌的创编技巧的学习和实践练习的积极性不高,也不够重视,经过实际问询调查后,归结出以下原因:一是认为,到幼儿园或是小学正式开展教学时,课本上都有现成的教学内容,课外有更加丰富、主题多样的儿歌作品,根本不用再花费时间和精力去为孩子们创编作品;二是,创作一首儿歌,需要从主题的确定、创作形式和作品意象的选择、句子的押韵、音乐性节奏感的体现等多方面去考虑和准备,并且要经过很多遍的研读和修改之后才能成型。学生这种认为创编不重要的心理和畏难情绪,导致了学生们的创作热情不高,创编过程不能够用心投入,影响了创编作品的数量和质量。

1.3 学生语言组织能力有待提高。笔者执教的班级中大部分的少数民族学生开始接触普通话是从小学四年级以后或是初中开始,但一部分学生真正系统地学习普通话是从进入高职院校才开始,因此,他们词汇量的积累少,语言表达能力相对弱些。在“听说读写”这四种能力中,“写”更能够体现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学生词汇的积累有限,直接就影响了作品的创编。笔者在进行指导后,学生创编的作品中词不达意、词语搭配不得当、语序颠倒等情况较为常见。

2.儿童文学作品创编指导策略

2.1 激发学生的创编兴趣。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极好的动力源泉,而成就感的获得恰恰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笔者在指导学生进行创编前,先跟学生协商好:收集学生创编的儿歌作品,以班级的名义制作童谣集并印刷成册,会作为毕业纪念册留给大家,也会留给陆续入校的学弟学妹,作为范本供他们学习。自己的作品会成为范本留给后来者,这就是激励学生的动力来源,也是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点。笔者在执教的2012级44名学生中,有18名学生参与到童谣的创作中,修改成型的18篇作品印刷成册留给了创编者。在2013级的学生学习时,笔者将2012级的童谣集在班级中传阅和指导,之后,73名学生中有32名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创作童谣,完成作品36篇,印刷成册后留存为珍贵的教学资料。2014级87名学生,在欣赏了前两级学长们创作的作品后,所有的学生的创作热情空前高涨:有的学生一口气创作了三、四篇还余兴未尽;有的学生将写好的“雏形”,坦然地拿到小组内请大家“斟酌”,不断地品读修改;实在没有找到合适素材的学生主动向同学或老师求教,寻找思路和启发……最终完成的作品多达128篇。显而易见,找到学生的兴趣点进行激励,确实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2 扩大阅读量,引导学生回归童真。创编出来的作品是给儿童阅读的,因此,创编的作品必须要立足儿童视角,切合儿童年龄特征,满足儿童阅读需求,适合儿童的接受能力。为了做到以上这些,笔者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大量阅读经典儿童文学作品。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过程就是重新走进儿童世界、寻找童趣、回归童真的过程,经历这个过程、找到这种感觉非常有利于创作。我们的学生已经成长为青年,虽然已经度过了童年时期,但在阅读时,学生们依然能从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中找寻到童趣:月亮婆婆会讲故事,鲜花和小草会说悄悄话,猫和老鼠成为了好朋友,池塘里的小鸭子在历险,巨人和小人国发生了战争……当童心未泯的学生再次通过阅读走进童年世界,创编时就能够自由大胆地想象,进行精妙的构思、奇怪滑稽的组合,大胆地使用拟人、夸张、反复、比喻等修辞,将童年世界里的生动的、有童趣的、奇妙的童真世界创作出来,为孩子们“享用”。

2.3 创编方式的指导先易后难,消除学生畏难情绪。一提到创编,一部分学生都会邹眉头,认为创编很难。为了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笔者先从最简单的续编入手,让学生进行尝试。如给学生展示范句:“小丫丫,真调皮,拿起铅笔不写字,画公鸡,公鸡啼,画毛驴,毛驴叫,画(什么),(什么)跑,……”学生看到这样的内容,很快能想到很多小动物,并能够按照句式很轻松地编写出来。在学生掌握续编技巧后,笔者提高难度,指导学生仿写儿歌。如《谁会飞》:“谁会飞?鸟会飞。鸟儿怎样飞?拍拍翅膀天上飞。”请学生按照以上儿歌的句式结构进行仿写,完成一首简短的儿歌。学生会想到小鱼会游、小马会跑、青蛙会跳,小狗会叫……后续的仿写自然就很快完成了。在进行了续编和仿写的指导后,学生们逐渐有了成就感,也就不再“谈创编色变”了。这时,笔者再适当增加难度,让学生自主选择主题进行创编,只要能写三、四句,就算完成。学生在这时自然就能够放下包袱,用心创编。无论学生完成的作品有多简单,句子、用词怎样不规范,教师都要先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然后组织大家一起进行品读和修改。好的作品都是改出来的,这个过程实则是在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学生如何将作品修改成型。直到最后,学生可以独自完成作品的品读和修改时,也就基本掌握了创编的技巧了。由续编到仿写再到独立创编简单的儿歌,循序渐进的指导有效消除了学生的畏难情绪,让学生能够轻松创编。

2.4 针对句式、选词、押韵的指导。在创编之初,一部分学生的创编作品没有“型”——朗读起来没有节奏感和音乐美,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是句式不整齐,二是用词不够凝练,三是没有押韵。教师在指导学生时,先让学生对句式进行“修整”,要么改成三言、五言或七言的通篇整齐的儿歌,要么是将三言、五言、七言组合成杂言形式。如学生创作的《小蝌蚪》中的第一句,原本是“小蝌蚪,黑尾巴,池塘里面住,每天游来游去,天天都有变化”。教师引导学生先朗读,让学生按照三言、五言或是七言的句式进行修改,学生经过品读琢磨后,修改为:“小蝌蚪,黑尾巴,池塘里面住,每天游呀游,天天有变化”。修改后的儿歌有了律动感,音乐性的本质特征就渐渐体现出来了。其次是指导学生对词语进行斟酌修改。一首儿歌只有具备了趣味性的特点,才能够吸引儿童的目光,而动态性的词语往往更能体现趣味性。这里仍以《小蝌蚪》为例,“小蝌蚪,黑尾巴”,中的“黑”属于表颜色的词语,用在此句中没有任何问题,但若能换成“摇”这个词,就更能够刻画出小蝌蚪的自由自在、灵活可爱,富有童趣了。在经过这样指导后,学生在后续的作品创编中,逐渐能举一反三地进行词语的推敲和修改了。最后是韵脚的选择指导。教师首先指导学生确定韵脚:找出这首儿歌中可以作为韵脚的字,分别是“巴、住、游、化”,其中有两个字的韵母是a,笔者建议学生选择“a”作为韵脚,其他没有押韵的词语再修改为合适的押韵的词。其次让学生罗列能够押韵的字词:在寻找押韵的词语时,可以让学生将尽可能多的韵母是“a”的字罗列出来,挑选使用。最后让学生尽量做到偶数句押韵,如能使所有的句子都押韵是最好了。经过学生反复斟酌后修改为:“小蝌蚪,摇尾巴,清清池塘是它家。阳光照,花儿笑,天天都有小变化。”当学生再次品读修改成型的作品时,节奏感、趣味性、音乐性的特点均体现在了这首儿歌中。

2.5 针对意象选择的指导。指导学生进行创编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先选择合适的创作主题,然后根据主题再选择要写进儿歌中的人、事或物,儿歌中这些融入作者感情的人、事、物就是意象。如在指导学生创编摇篮曲时,笔者先引导学生思考哪些人或物可以写进儿歌中,学生很容易就想到了“宝宝、妈妈”;说到物的选择,学生列举了“天空、月亮、星星、树叶、摇篮”等。学生们这时可以将这些人物和事物串联在一起,组成一个画面:窗户外面的月亮高高地挂在天上,大地一片银色,星星一闪一闪地眨着眼睛;透过窗户可以看到,房间里的妈妈正在轻轻拍着宝宝,摇篮里的宝宝看着妈妈,就要睡着了。学生根据想象的画面再进行句式的确定,创编为:“天空是摇篮,摇着星宝宝,月亮微微笑,星宝宝睡着了。床儿是摇篮,摇着小宝宝,妈妈轻轻拍,小宝宝睡着了”。还可以创编为:“月亮弯弯腰,星星眯眯笑。树叶沙沙响,妈妈轻轻摇。乖乖小宝宝,已经睡着了”。意象的选择和画面的组合让学生更容易创作出作品。儿歌中的颠倒歌,在意象的选择范围上更宽泛些,因此创作这类儿歌的学生也偏多。指导学生在选择意象时不能过于随意,这类儿歌看似荒诞,但仔细思考就会发现这些事物之间也是存在一定联系的。教师一般建议学生要选择一些相对的事物,如“太阳、月亮、冬天、夏天”,或是天上飞的小鸟和水里游的小鱼进行对应,食草动物绵羊和食肉动物大灰狼相颠倒,青虫和大公鸡相颠倒,高的树木和藤蔓植物相颠倒……可以创编为:“天上小鱼展翅飞,水里小鸟吐泡泡。香蕉树上挂土豆,苹果树上结西瓜。吹着琴,弹着号,敲着吉他拨着鼓。青虫咬了大公鸡,绵羊抓住大灰狼。”这首儿歌将自然万物的逻辑关系颠倒后,透出了荒诞和滑稽的美感,更容易吸引孩子们阅读。

2.6 针对素材的选择指导。孩子的生活世界五彩缤纷,充满了新奇和童趣,可以用于创编使用的素材也是十分丰富,但创编者在创编时要做到用一颗童心去体会、去观察、去发现,才能寻找到源源不断的素材。

首先,学生可以根据一些儿童文学作品进行改编。《龟兔赛跑》是孩子们熟知的童话故事,学生们在教师指导后,就将这个童话故事改编为《小乌龟》:小乌龟,穿绿袄;绿袄大,个头小,缩进袄里瞧不着;小兔和它来赛跑,不偷懒来不睡觉,不像小兔显骄傲,赢得比赛齐叫好。这首儿歌的创编抓住了故事中的小乌龟作为主角进行刻画,对于小白兔只是一句话带过,主要是为了凸显其教育主题:小乌龟的默默努力、坚持不懈的品质。再如孩子们非常喜爱的动画片《熊出没》,学生将其改编为《熊大和熊二》:熊大熊二手拉手,保卫森林最拿手。光头强,扛起刀,偷砍树,被赶走。熊大熊二齐拍手,嘿!坏人被赶走。这首儿歌将精彩的动画画面变成简洁的文字,一言、三言、七言的杂言变换句式和韵脚的使用,让这首儿歌充满了活力,读来朗朗上口。除了可以从儿童故事、动画片中受到启发外,还可以根据图画故事、民间传说、寓言、神话故事进行创编。

其次,学生可以在生活物品和场景中选择素材进行创编。自然万物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只要用心感受、体会,事事、物物都可以写进儿歌中。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用学生手中的彩笔举例,先为学生创作一首简单的儿歌来启发学生,如《小彩笔》:小彩笔,真神奇。画白猫,喵喵叫;画黄鸭,尾巴摇;画灰兔,蹦蹦跳;画老牛,吃青草;画小羊,咩咩叫……学生在听完老师现场创编的儿歌后,视线转向身边的课桌椅、黑板、书包等物品上,并进行创作。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视线从课内转移到课外,自然万物、生活细节、亲人朋友、上学放学等等,都可以作为创编的素材。指导学生写作时,用儿童的眼睛去欣赏、用儿童的心理去感受是前提。笔者在启发后,学生的创编作品异彩纷呈。如《春天》:春天春天真美丽,小朋友们都欢喜,百花齐放香扑鼻,蜂飞蝶舞来嬉戏,小树绿衣身上披,燕子枝头穿花衣,大家一定要牢记,不踩草地不折枝,共同保护大家园,春天将会更美丽。学生将春天中最常见的树木花草、蜜蜂、蝴蝶、燕子和小朋友们全部放进来作品中,这些热闹场景让人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更为后文的“大家一定要牢记,不踩草地不折枝,共同保护大家园,春天将会更美丽”这一环保主题作了充分的铺垫。再如学生创作的《小花猫与小老鼠》:小花猫,喵喵叫,拍拍爪子舔舔毛;小老鼠,探探头,偷块面包转身逃;主人瞧见小老鼠,赶忙告知小花猫;花猫撒腿就去追,追来追去追不着;老鼠洞中吱吱笑,气得花猫喵喵叫。这首儿歌是学生看到家中养的小猫,又加上自己的想象进行创编的,儿歌中小花猫气得喵喵叫和小老鼠逃脱后得意的吱吱笑的画面感很强,整个画面充满了童趣。

此外,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自己曾经快乐的童年生活写进儿歌中,比如《放风筝》:一只燕子天上飞,一条细线手中牵,一群娃娃前面跑,个个小脸笑开颜。读着这首儿歌,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小时候放风筝的快乐时光。学生们作品的内容中还有庆六一、放鞭炮、捡豆豆、学数数等儿童生活气息浓厚的作品。

儿童文学教学中,学生儿歌创编水平的提高并不能一蹴而就,在教师的指导下,需要不断实践才能有更大进步。学生只有将所学知识不断运用到实践训练中,才能创编出更加精彩的儿童文学作品。

猜你喜欢

儿歌儿童文学笔者
老师,别走……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识字儿歌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唯童年不可辜负
——两岸儿童文学之春天的对话
睡觉儿歌
把云南儿童文学打造成“中国地域儿童文学第一品牌”的思考
儿歌6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