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方联动构建基层组织新格局

2022-11-18叶梓白琦瑛

中国合作经济 2022年8期
关键词:供销集体经济村级

记者 叶梓 白琦瑛

开放是赢得活力的前提,全国各地基层社大胆实践开放式、多元化、市场化的基层组织实现形式和发展路径,着力盘活社有资产、拓展服务功能、带动农民增收和村集体经济增长。

开放办社是供销合作社整合资源、密切联系农民群众的有效途径,也是激发供销合作社经营活力的制度保障。多年来,各级供销合作社强化开放办社力度,广泛吸纳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合作经济组织结构,深化综合改革。

基层社是供销合作社直接面向农民的经营服务组织,是供销合作社服务“三农”的主要载体。开放是赢得活力的前提,全国各地基层组织以开放的姿态与合作组织、社有企业、经营网络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协调发展,大胆实践开放式、多元化、市场化的基层组织实现形式和发展路径,着力盘活社有资产、拓展服务功能、带动农民增收和村集体经济增长。

内引外联激活资产强基层

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供销合作社充分利用好基层社,夯实为农服务基础,促进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进一步树立党政重视、社会认同、农民欢迎的良好形象。

在解放初期,我国基层社主要以村为主组建,后因形势变化,村级基层社经历了建制调整、撤销解散的过程,逐步奠定了今天主要以乡镇政府所在地为中心组建基层社的格局。现阶段,全系统基层社基本实现涉农乡镇全覆盖。然而,基层组织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还比较突出,基层整体比较薄弱仍是制约全系统改革发展的短板。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发展好、建设好、利用好基层组织这一资源,是供销合作社加快成为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综合平台,成为党和政府密切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纽带的重要途径。

开放办社是供销合作社合作经济组织属性的重要体现,大力开展开放办社是系统加强基层组织体系建设的重要途径。通过开放办社,可为基层社组织带动、吸纳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创新发展新型基层社,在补齐发展短板、夯实基层基础、构建为农服务体系、密切与农民利益联结等方面汲取新的力量。

开放办社引入创新思路,打破基层社“零”的格局。创建经营实体是恢复重建基层社的关键。针对部分无资产、无阵地、无人员的“三无”基层社,通过“开放办社”,采取吸纳加盟、联合发展、招商引资等方式,吸引具有一定影响力、凝聚力的龙头企业负责人、种植养殖大户等为农服务经营主体入社,通过资产置换、合股创建等形式,培育成为融合发展的新型基层社。江苏滨海县供销合作社资产管理公司通过与滨淮镇、正红镇、蔡桥镇等经营大户联合创办基层社,分别成立了供销合作有限公司,其中滨淮基层社已由成立最初的一家电器专卖店,发展到日用品超市、农业生产资料、网络通讯、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等经营服务项目。

开放办社强化多方合作,改造基层组织“弱”现状。针对资产流失量大、存量资产价值低、经营能力较弱的基层社,如何恢复和发挥经营功能是改造重建基层社的核心。通过开放办社,引进社会企业入股基层社,通过产权联结、共建共享等方式盘活存量资产,实行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逐步恢复经营服务功能,保障企业和基层社的正常运营、避免不良竞争等情况的发生;积极吸纳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基层社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融合发展,增强基层的合作经济组织属性,提升服务功能。

开放办社拓展服务功能,提升为农服务“强”实力。打造综合实力强、为农服务能力强的惠农综合服务平台是基层社改造提升的目标。针对资产优良、经营活动正常、实力较强的基层社,通过开展开放办社,广泛吸纳农民和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入社,争取政府各类项目扶持提升服务水平,加大与镇、村和村集体经济股份制经济合作力度,打造城乡商贸综合服务体,引导基层社前伸后延服务领域,把经营服务全面融入农民生产生活,实现“一点多能、一网多用、双向流通、综合服务”,带领农民增收致富。湖南长沙县路口供销合作社积极引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立长沙和诚电商科技有限公司开展电商服务,实现线下线上融合发展;对外投资设立长沙美丰农资连锁有限公司和长沙供销新三维农业综合服务有限公司,开展农资分销和农业社会化服务,成为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综合平台。

村社联合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一直以来,“三农”工作是我党的重中之重。而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农民收入偏低、村集体经济薄弱、村“两委”战斗力不强、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发挥不够等是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一项关键因素。解决村级党组织战斗力不强、农民增收困难、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等难题,成为当前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亟需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

1.广西贵港木梓供销合作社整合7家快递公司打造木梓镇寄递物流中心,方便村民收取快递。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带动农民增收、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战略。而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则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环。

作为党和国家密切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纽带,供销合作社充分发挥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作用,在乡村振兴中主动担当、主动作为,这既是供销合作社坚守为农服务初心的客观要求,也是必须担当在肩的重要使命。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对供销合作社工作作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围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继续办好供销合作社”的重要指示,再次强调了供销合作社在我国“三农”工作大局中的作用,并明确了供销合作社要全力发挥自身合作经济组织优势,着力带动村集体经济增长、农民增收,巩固基层党组织领导力、带动力。

党的领导是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有力支撑。为真正把党建同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统筹结合,建强组织促发展、发展产业助振兴,有力有序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供销合作社积极联合村党组织,通过充分发挥村集体自治组织和供销合作社合作经济组织的双重属性,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组建村级供销合作社,确保在党的领导下实现自身和村集体经济共同发展。经过多年的探索发展,“党建带社建、村社共建”模式在全系统多点开花。这一模式既是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贯彻落实,也是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强化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重要举措。

“村社共建”是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提升基层党组织领导力、号召力的重要途径。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着农民的生活水平。但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农村人口减少、资产闲置等情况严重影响村集体经济增长,农民生活水平远低于城市居民,基层党组织领导力、带动力呈下降趋势。“村社共建”模式中,村集体和农民通过土地入股、租赁经营、投资分红、提供服务等方式参与村级供销合作社、综合服务社等组织运营,充分活化农村农民资源、资产、资金和技术等,实现村集体经济有持续稳定收入与农业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共同推进,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功能充分发挥,村“两委”干部的组织力、号召力增强,从而有效解决了村集体经济空壳化的问题,填补了村级党组织在服务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空白,实现了党务、政务、村务、商务、服务一体化。村党组织服务群众有抓手、联系群众有渠道,村集体经济增长有稳定来源,供销合作社的形象和影响力也随之深入农心。

“村社共建”是推进乡村振兴、提高基层党组织向心力、战斗力的有益探索。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党的十九大对乡村振兴战略勾画的宏伟蓝图。其中,产业振兴是激活村集体经济的关键。实行“村社共建”让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功能成为村“两委”发展产业的有力抓手,也让供销合作社服务触角得到进一步延伸。通过“党建带社建、村社共建”,供销合作社实现了“基层组织向村居延伸,经营服务向田间地头延伸”;村集体依托供销合作社用更低成本、更加便捷、更全方位的服务推动产业振兴、集体经济增长、农民增收。党建引领下,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农民生产生活持续向好让村集体“造血”功能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向心力、战斗力得以提高,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更上一层楼。

“村社共建”是激活农村生产要素、巩固基层党组织带动力、凝聚力的“催化剂”。与村“两委”共建村级供销合作社,既有效激活了农村土地、人力、资金“三要素”,又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引导农民以土地入股供销合作社实现规模化经营,离不开农村基层党组织对集体经济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凝聚党员群众向心力的作用。村“两委”干部参与村级供销合作社的组建和经营,进一步有效地把广大农民组织起来、资源整合起来、产业发展起来,真正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东的农村“三变”改革,增强基层治理组织的经济基础,从根本上激活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实现“一盘散沙”向“聚沙成塔”的转变。农村土地细碎、农民组织低效、农业增收乏力等难题的有效破解,让村级组织成为民心所向、村集体经济成为民利之基,基层党组织的带动力、凝聚力进一步凸显,供销合作社也逐步成为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保证。

目前,河北、安徽、山东、重庆、四川、贵州等地均开展“党建引领、村社共建”工作,通过发挥供销合作社经营服务优势与村“两委”政治组织优势,推动基层社与村“两委”共育经营主体、共建服务平台、共同为农服务,促进了村级党组织强基、村集体经济壮大、农民增收和基层社发展,实现了多方共赢的局面。

人员结构优化激发活力

“立业之本,唯在得人”。人才是供销合作社参与市场竞争的根本保证,是供销合作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一直以来,各级供销合作社特别是基层社干部队伍存在着年龄结构老化、文化层次偏低、专业技能欠缺等情况,一定程度上影响供销合作社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需要和为农服务功能提升。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加强供销合作社干部队伍建设,广泛吸引各类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

在开放办社过程中,用好用对人才是促进供销合作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新时期,党和国家赋予供销合作社新的历史任务和工作使命,供销合作社经营业务扩展到生产、流通、外贸、金融、电商等方面,对富有现代理念和专业素质的优秀人才需求量较大。自深化综合改革以来,各级供销合作社树立人才是第一志愿的理念,实施人才兴社,通过多种方式优化人员结构,激发供销合作事业发展活力。

一是与高校合作,引进具有专业素养的新农人。各级供销合作社及下属企业积极与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合作,围绕供销合作社人才需求特点,实行定向培养。同时,通过吸纳大学生到基层、企业实习,为供销合作社做好人才储备。部分地区供销合作社还采取“开拓一个项目、引进一批人才、打造一个团队”的方式引进人才,为系统增加专业人才奠定基础。通过对外开放供销合作社系统的各个工作岗位,既有利于“引凤筑巢”,优化系统内的人才结构,也有利于激发现有员工干事创业的热情。

二是与村“两委”合作,强化基层社为农服务功能。按照《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关于进一步做好开放办社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近年来,各地供销合作社积极打造村级供销合作社,并吸纳村“两委”干部特别是大学生村官加入供销合作社,担任基层社负责人。这一举措,不仅为基层社吸收新鲜血液,而且便于供销合作社整合农村资源,提升为农服务功能。特别是大学生村官的加入,使供销合作社更为有效地转变传统经营理念,带动当地农业农村适应市场经济发展。

三是吸纳致富能力强、发展带动能力强的农村能人,充实加强基层社人才队伍。在吸纳返乡大学生的同时,充分用好长期从事“三农”工作,具有丰富经验、带动力强的农村致富能人、种养大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等,是供销合作社优化人才队伍的又一有效途径。这些能人长期与农民打交道,并有丰富的应对市场的经验,供销合作社通过与其合作,实现了更好更快地服务“三农”、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真正做到人才兴社。为切实用好留住专业人才,部分地区供销合作社不断探索完善人才建设工作机制,搭建人才服务平台,广泛汇聚整合“三农”人才资源,科学地使用人才,使人才的实力和综合潜力得到充分发挥。

据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2020年基本情况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0年末,实际从业人员中,35 岁及以下63.5 万人,占30.5%;36-45 岁75.2 万人,占36.2%;46-55 岁53.8 万人,占25.8%;55岁以上15.6万人,占7.5%,全系统人员结构逐步实现优化。特别是在基层供销合作社负责人选用上,越来越多的村“两委”负责人、经营大户、返乡大学生等农村能人入社参选,在引领基层社发展中发挥出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供销集体经济村级
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和粮食安全保障法列入2022年立法计划
村级义务消防队值得一试
村集体经济是如何“无中生有”的?——杨陵区农村集体经济的成长之道
伊川县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探索
谁为村级产业“接生”?
破解空壳村,党建如何引领——以汉滨区壮大集体经济为例
那些年的供销合作社
能寻下好产业,看得见恓惶人——蒲城依托“村级社”破解“空壳村”
每一个人都很重要
基于流通视角的区域农产品供销问题分析及服务平台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