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丘区旱作主要生物灾害防治策略与技术

2022-11-16符慧娟李星月李其勇许秉智陈友华罗聪聪

中国农学通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病虫害

符慧娟,李星月,易 军,李其勇,许秉智,陈友华,罗聪聪,张 鸿

(1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业部西南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成都 610066;2越西县农业农村局,四川 凉山616650;3昭觉县农业农村局,四川 凉山 616150;4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成都 610066)

0 引言

四川丘陵地区主要集中分布在四川盆地的底部,西起龙泉山,东至华蓥山,海拔一般不超过800 m。四川丘区总面积8.9×106hm2,其中耕地面积达到2.46×106hm2,所辖68个县(市、区)的耕地面积、总人口和农业增加值均超过全省半壁江山,是四川省粮油、畜牧等优质农产品的主产区。

在过去30年的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工作中,四川省的监测预警技术手段由最初传统的人工调查到3S等信息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测报技术,发展至今成为以物联网技术为标志的智慧测报技术,为全省各级农业部门指挥重大病虫害防治、减轻生物灾害发挥了重要作用[1]。在2014 年以前,四川省的病虫害防治以化学防治为主,防治面积占比超过90%,从2015 年开始持续开展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和农药减量控害行动,至2019年全省化学防治面积占比降至72.3%,促使生物防治面积占比提高[2]。针对四川丘陵稻区的病虫害,多采用非化学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防治水稻病虫害,如利用蓄养天敌、选用抗病品种作为防治病害的主要措施,科学采用栽培技术和生物制剂来防治虫害,为保障水稻产量和安全,合理辅以化学农药进行防治[3-4]。丘区小麦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主要是推广种植抗、耐病品种及合理轮间套作的农业措施[5]。玉米病虫害的防控采取的是农业防治措施(秸秆处理、翻耕土地、适当调整播期)和栽培抗病虫品种,并利用玉米螟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等害虫[6]。在桃树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中,以田间管理技术措施为基础,采用农业防控、生物防控、物理机械防控、理化诱控多管齐下[7]。

四川丘陵地区旱作农业的病、虫、草、鼠灾害发生范围广、危害程度重,本文总结了适用性广、效果佳的多种病虫害防治措施和技术,主要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期为丘区生物灾害的防治提供更全面、科学的措施和方法。

1 监测预警

农业生物灾害监测预警是指根据有害生物的发生流行规律,利用灯诱、性诱和田间抽样调查技术,3S技术(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 和全球定位系统技术GPS),计算机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数理统计建模技术,大区域宏观分析技术等,对有害生物的发生、流行和为害进行监测,开展有害生物发生发展趋势的评估、预测和防治决策制定,以指导农业生产防治[8]。

农业生物灾害监测预警是生物灾害治理的基础和前提。采取系统调查与普查相结合、定点观测与定位调查相结合,对主要农作物上的有害生物种类进行全面调查和鉴定。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结合天气和苗情,综合病虫害发生条件,对病虫害发生、流行、为害做出准确测报,做到防“早”、防“小”。通过准确的测报,可以及早做好各项防控准备工作,以便更有效地采用合适的防控技术,提高防控效果和效益。根据预测时期可分为长期预测(下一个作物生长季节或下一年有害生物的发生情况)、中期预测(在一个季节内或数十天后的发生情况)和短期预测(未来几天的发生情况);根据预测内容可分为发生量预测、发生期预测、发生面积预测、分布范围预测、发生程度和为害损失预测等。

近年来,高新技术不断地应用于农业生物灾害监测预警。在遥感监测方面,将地面高光谱遥感与GPS等技术结合,用于监测作物有害生物发生和为害动态[9]。遥感是一项无损监测技术,在不破坏作物结构的基础上,对作物的生长状况进行实时监测[10]。当作物受到生物灾害为害时,植株出现颜色的改变、外观形态改变等。

2 物理措施

物理防治是指利用各种物理因素(如光、热、电、温度、湿度和放射能、声波等)及利用机械、人力等防治有害生物的措施[11]。

2.1 病害

(1)干热处理法。对种子携带的病毒、细菌和真菌具有较好防治效果。多用于蔬菜种子,如采用72℃干热处理2~3 天之后,可有效钝化葫芦种子上的绿斑驳花叶病毒(CGMMV)[12-13]。不同植物的种子耐热性有差异,处理不当会降低萌发率。

(2)温汤浸种。热水处理利用植物与病原物耐热性的差异,合理控制水温和时间可以在不损害植物的同时杀死种子表面和种子内部潜伏的病原物[14-15]。

(3)人工机械防治。在播种前,可以通过筛选等方法淘汰出带病菌的种子,减少有害生物传播危害[16]。

2.2 虫害

(1)灯光诱杀。利用害虫趋光特性,安装频振杀虫灯诱杀,同时,实行分段开灯,尽量降低杀虫灯对自然天敌的杀伤力。

(2)色板诱杀。利用害虫趋色特性,悬挂黄板诱杀,对蚜虫类、粉虱类等同翅目害虫成虫进行诱杀,减轻同翅目害虫发生危害。

(3)性诱剂诱杀。诱杀蛾类、桃蛀螟雄性昆虫,使雌蛾失去交配机会,减轻蛾类和桃蛀螟害虫发生危害。

综合性诱剂、色板、频振杀虫灯的“三诱”技术在辣椒上的应用,结果表明,使用黄板示范区,能够减少70%以上的蚜虫量、进而减少病毒病的发生,因此提高了辣椒产量,并能减少农药施药次数2 次[17]。使用性诱剂示范区烟青虫虫株率为4.93%,虫果率为5.07%;对照区(未使用性诱)虫株率为19.76%,虫果率为17.71%;防治效果为75.0%(按虫株率计算),71.3%(按虫果率计算)。减少3次用药,节约防治成本(含人工)2370元/hm2。在麦蚜发生初期,每公顷均匀插挂225~450块黄板,高度高出小麦20~30 cm;当黄板上粘虫面积达板表面积的60%以上时更换,悬挂方面以板面向东西方向为宜。

(4)阻隔法:果园果实套袋,可以阻止多种食心虫在果实上产卵。利用适宜孔径的防虫网能够阻隔害虫,并能减少病毒病的发生[16]。

(5)辐射法:利用适当剂量放射性同位素衰变产生的α粒子、β粒子、γ射线、X射线处理昆虫,可以造成昆虫雌性或者雄性不育[16]。

2.3 草害

除草机械包括中耕除草机、除草施药机以及用于耕翻兼有除草效果的耕翻机械;人力是通过人工拔除、刈割、锄草等措施来除草;物理方法包括火焰、高温、电力、辐射等[18]。

2.4 鼠害

物理灭鼠技术包括从简单的鼠夹、鼠笼、粘鼠板、地箭到现代的电子捕鼠器和超声波灭鼠仪[19]。大部份捕鼠器械是按照力学原理设计,支起时暂时处于不稳定的平衡状态,鼠在吃诱饵或通过时,触动击发点,借助器械复原的力量,鼠即被捕获或杀死。一般捕鼠器械的制作原料易得、成本低廉、构造简单、经济安全,可就地取材、灵活应用,可供在不同季节、环境、场所灭鼠。但这类方法一般比较费工,用于消灭残余鼠和零星发生的害鼠比较合适。下面介绍两种较先进的物理灭鼠技术。

其一是电子灭鼠[20]。电子灭鼠器俗称“电猫”,是一种特制的高压电杀鼠工具,其原理是使用变压器把低流量交流电升至1600~2000 V 的高压,连接于离地的裸露电缆,当鼠体触动电缆时,电缆-鼠-大地形成回路,电流通过鼠体将鼠击昏或击死,捕鼠器同时发出声、光信号,人可及时将鼠取下。这种装置适用于防治粮仓或商品库房鼠害,但必须注意安全。合格的电子捕鼠器应具有下列性能:高压回路限流功能,其短路电流应小于60 mA;延时自动切断电源的功能;高压电输出采用与市电电网绝缘的悬浮输出;机壳与机内带电部位绝缘良好,机壳附有接地接线柱。

其二是超声波驱鼠器[20]。超声波在物理学上指频率大于15 kHz 的声波,能引起鼠大脑和视觉神经紊乱、恐惧和瘙痒、食欲不振、眼红发炎、疼痛抽筋、乱闯乱蹦、自相践踏等现象。长时间作用能致使鼠肾激素下降,破坏生殖器官,直至死亡。正在哺乳的母鼠受超声波干扰后,乳汁枯竭,影响幼鼠的成活。对褐家鼠的试验表明,对其行为、进食、体重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时间短暂,随着超声波刺激时间的延长,褐家鼠能够逐渐适应。在试验开始1~2 天内,鼠行为明显异常;第3天起异常反应越来越不明显;3天后,其行为基本恢复正常[21]。

3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利用化学药剂的毒性来防治病虫害的方法,是植物保护最常用的方法,也是综合防治中一项重要措施。农药具有高效、速效、使用方便、经济效益高等优点,但使用不当可对植物产生药害,应当恰当地选择农药种类和剂型,采用适宜的施药方法,合理使用农药[22-23]。农药按防治有害生物的种类可以分为杀菌剂、杀虫剂、除草剂、杀鼠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昆虫生长调节剂等。农药的剂型有烟剂(FU)、乳油(EC)、悬浮剂(SC)、粉剂(DP)、可溶性粉剂(SP)、可湿性粉剂(WP)、粒剂(GR)、种衣剂(SD)等。农药通过土壤处理、种子处理和植株处理等使有害生物接触农药而中毒,处理方法有喷雾法、喷粉法、浸渍法、撒施法、毒饵法、熏蒸法、拌种法、包衣法等[16]。

3.1 病害

(1)土壤处理

通过土壤消毒剂如氯化苦、溴甲烷等对土壤进行熏蒸,对如镰刀菌、疫霉菌、轮枝镰胞菌等引起的土传病害有较好的防效。此外,对根结线虫、病原菌、地下害虫和杂草均有很好的效果。

(2)种子处理

利用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处理。杀死种子携带病原菌。如,防治小麦锈病可用25%三唑醇干拌剂以1:(667~735)(药种比),或10%甲柳·三唑酮粉剂以1:(125~250)(药种比)进行拌种处理[24]。采用种子包衣对玉米种子处理,对防治土传病害丝黑穗病、茎腐病具有较好的效果。用0.25%次氯酸钠溶液或1.0%次氯酸钙溶液浸泡或冲洗马铃薯种薯,对马铃薯病毒病具有较好的效果。

3.2 虫害

对于部分蚜虫、螟虫、介壳虫、飞虱等发生较为严重的地块,可选择的高效低毒农药按无公害农产品施药要求进行防治。如防治蚜虫可用1.5%乐果粉剂,每公顷22.5~30.0 kg;喷雾用50%辛硫磷乳油2000 倍,10%吡虫啉,或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每公顷150~225 g。防治大豆虫害用45%马拉硫磷、50%敌敌畏喷雾防治;或用2%西维因粉剂或3%敌百虫粉剂喷粉。防治玉米螟,不同玉米生育期的防治方式也不同,如玉米喇叭口期,可用Bt 乳剂2250~3000 mL/hm2,拌煤渣或细沙45~90 kg 制成颗粒剂,向玉米喇叭口内丢施,每株撒施1~2 g;错过喇叭口期的玉米螟防治可采用苏云金杆菌(Bt)悬浮剂2000 U/μL 或8000 U/μL 苏云金杆菌(Bt)粉剂8000 倍+40%辛硫磷1500~2000 倍混合喷雾,也可达到防治的目的。

3.3 草害

应根据作物种类和杂草群落发生分布情况,使用安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除草剂进行化学防治。同时生产中应注意除草剂对作物的安全性,尤其是蔬菜,由于其种类繁多,且栽培方式复杂,各种蔬菜耐受除草剂程度有一定差异,导致化学防治难度加大,因此必须科学合理地选择除草剂,以免发生药害,且应注意除草剂的用量和方法。

各种作物宜选用的除草剂分述如下:

玉米田:二甲戊灵、乙草胺、烟嘧磺隆、氯氟吡氧乙酸、苯唑草酮、唑嘧磺草胺、2甲4氯、甲基磺草酮、灭草松等。

小麦田:精噁唑禾草灵、苯磺隆、氯氟吡氧乙酸、唑嘧磺草胺、2甲4氯、甲基二磺隆、绿麦隆、异丙隆等。

油菜田:高效吡氟甲禾灵、精喹禾灵、异丙甲草胺、烯草酮、吡喃草酮、草除灵、二氯吡啶酸等。

马铃薯田:二甲戊灵、乙草胺、砜嘧磺隆、高效氟吡甲禾灵、精喹禾灵、异丙甲草胺、烯草酮、嗪草酮等。

蔬菜田:二甲戊灵、乙草胺、高效吡氟甲禾灵、精喹禾灵、异丙甲草胺、烯草酮等。

果园:草甘膦、草铵膦、敌草快等。

3.4 鼠害

化学灭鼠中除选择适当的药剂外,还要选择适当的饵粮。首先要保证饵粮有良好的适口性。据多年实践,粮食中未经加工的生粮如谷子、大米、小麦及碎玉米等比经磨粉、煮熟或成形后的粮食适口性好。嫩玉米、红苕等虽然适口性好但制成的毒饵不宜久藏。此外,多数杀鼠剂渗透力都差,药剂多在粮食表面,用粘附法制成的毒饵更是如此。害鼠取食又有剥壳习性,因此,不宜用谷子等有壳粮食作为基饵,否则将造成大量药剂浪费。常用杀鼠剂有以下几种。

(1)磷化锌。应用磷化锌时常用粘附法配制毒饵,毒饵浓度0.5%~2.0%。饵粮可用大米、小麦,也可用洋芋、红苕。配制毒饵时应站在露天上风,并戴上口罩以防吸入粉尘。磷化锌还能通过油脂从皮肤吸收,因而要禁止用裸手拌饵。磷化锌中毒症状主要是恶心、腹痛、怕冷。如果操作不当引起不适,应立即离开现场。误食毒饵者应立即催吐,用1:5000高锰酸钾水溶液洗胃并尽快送医院治疗。

(2)毒鼠磷。毒鼠磷使用时用0.3%的粘附毒饵或醇溶毒饵。由于其经皮肤吸收的毒力和口服毒力很接近,拌药时要特别注意戴橡皮手套和口罩。中毒的主要症状是皮肤颤搐、流涎、流泪、腹泻、呼吸困难。误食中毒者应立即催吐、洗胃。毒物进入眼内者要用流水冲洗。阿托平、解磷定和氯化普罗通可以解毒。

(3)杀鼠灵。市售品为2.5%母粉,使用时按l:50配制成0.05%粘附毒饵。室内投饵每房间两堆,每堆20 g。农田每5~7 m 一堆,每堆20~40 g。杀鼠灵使用时一般要求补充投饵1~2次。加大浓度会影响毒饵的适口性,鼠死最高峰在5~7天,浓度低于0.025%时中毒鼠类存活时间显著延长。

(4)溴敌隆。亦称溴敌鼠,属于第二代香豆素类抗凝血杀鼠剂,已在四川许多农田推广应用。市售有0.05%毒饵、0.5%和0.05%母粉以及0.5%的母液。采用母液拌制毒饵尤其方便。溴敌隆适口性特别好,毒饵中不需任何添加剂。田间盗食率60%以上,大量饵堆被全部吃光。室内实验中,害鼠取食毒饵甚至多于无毒饵粮。和第一代抗凝血杀鼠剂不同,溴敌隆为一次性投饵,具有使用方便、广谱高效的特点,使用得当灭效可达80%以上。

(5)氯敌鼠。纯品氯敌鼠为无味无臭的黄色粉末,难溶于水,是唯一能溶于植物油的杀鼠剂。市售氯敌鼠有0.005%毒饵、0.25%母粉和0.25%油剂。其中0.25%油剂尤其具有经济方便的优点,特别适用于农村大面积灭鼠选用。使用时将母油一份拌大米或小麦等饵粮50份,拌匀即可使用,不需任何添如剂,这是因为植物油本身对害鼠有引诱作用,适口性好。据调查,田间盗食率高于50%,室内高于80%。农田农舍的灭鼠效果均可达到90%以上。

4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指利用有益生物及其产物控制有害生物的防治措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已从直接利用活体生物发展到利用生物产物,甚至将生物产物进行人工改造合成类似产物,用来防治有害生物。生物防治的方式主要包括保护利用有益生物、引进有益生物、人工繁殖和释放有益生物、生物产物的开发利用等[16]。生物防治是有害生物绿色防控的重要措施之一,具有人畜安全、农产品安全、环境安全的显著特点,同时,有害生物不易产生抗药性[25-26]。

4.1 病害

生物防治可用于防治土传病害,也用于防治叶部病害和收获后病害。有益微生物已被制成多种类型的生防制剂大量生产和应用,如木霉[27]、芽孢杆菌[28]、苏云金杆菌Bt[29]、ZSB[30]系列种衣剂等,这些制剂主要以有益微生物及其代谢物为活性成分,通过拮抗作用和竞争作用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如哈茨木霉通过寄生立枯丝核菌,用以防治玉米纹枯病[31]。而国内生产的生物型种衣剂(ZBS)对玉米茎腐病和纹枯病苗期和成株期的防治均有一定效果[32-34]。

4.2 虫害

一是保护害虫天敌以虫治虫控制害虫。常见害虫天敌有捕食性昆虫瓢虫、步甲、食蚜蝇、捕食螨等;寄生性昆虫有姬蜂、茧蜂、小蜂等[35]。如利用赤眼蜂寄生玉米螟卵的方法防治玉米螟[36],在实践中,将工厂化生产的赤眼蜂卵卡别在玉米叶片下,赤眼蜂孵化后寻找玉米螟卵进行寄生,杀死玉米螟卵,起到防治的作用。释放捕食螨——胡瓜钝绥螨防治柑桔树红蜘蛛和黄蜘蛛等害螨[37]。

二是细菌和真菌以菌治虫控制害虫。细菌中用于防治鳞翅目、双翅目和鞘翅目害虫的苏云金杆菌可以防治土壤中蛴螬的乳状芽孢杆菌[38];真菌中的白僵菌、绿僵菌、多毛菌等可以防治鳞翅目、同翅目、直翅目和鞘翅目害虫[39]。如白僵菌主要是利用玉米螟在春季解冻滞育后的活动习性(寻找水源、喝水化蛹)防治玉米螟;在玉米螟爬出秸秆之前喷施白僵菌菌粉,使玉米螟在活动时接触到白僵菌感染致死,从而消灭玉米螟发生的虫源,降低玉米螟种群基数,减少玉米螟的为害[40]。

三是有益生物产物的利用。主要包括植物次生化合物和信号化合物、微生物抗生素和毒素、昆虫的激素和外激素。如可选用阿维菌素、浏阳霉素、苦参等生物制剂防治蛾类、蚜虫等害虫以及红黄蜘蛛等害螨类。

4.3 草害

杂草生物防治已有100 多年的历史,通常利用不利于杂草生长的生物天敌,如某些昆虫、病原真菌、细菌、病毒、线虫、食草动物或其他高等植物来控制杂草的发生、生长蔓延和危害[41-42]。以虫治草的成功实践有空心莲子草叶甲防治空心莲子草、泽兰实蝇防治紫茎泽兰、尖翅小卷蛾防治莎草科杂草(香附子和扁秆藨草)等[43];以菌治草的成功实践有鲁保1号防治大豆菟丝子、尖角突脐孢防治稗草、链格孢菌防治紫茎泽兰等[44-46]。杂草生物防治虽研究广泛,但真正成功商品化的生物除草剂屈指可数,杂草生物防治任重而道远。

4.4 鼠害

生物防治是利用鼠类的天敌捕食鼠类或利用有致病力的病原微生物消灭或控制鼠类的方法[47]。目前的主要措施有:一是利用天敌灭鼠[48],鼠类在自然界的天敌很多,他们大多是陆生肉食动物,如黄鼬、猫、蛇、狐类等食肉的小兽;鹰、猫头鹰等鸟类中的猛禽;家养的猫和狗也可以捕食鼠类。二是利用对人、畜无毒而对鼠有致病力的病原微生物灭鼠,如肉毒素、毒饵,不过其安全性较差[16]。三是引入不同遗传基因,使之因不适应环境或丧失种群调节作用而达到灭鼠目的[49]。

5 农艺措施

用各种农业调控措施,压低病原物数量,提高植物抗病性,创造有利于植物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50]。因地制宜地选用抗病(虫)品种;如发病早期摘除下部病叶、收获季节清除田间秸秆和深耕灭茬,减少菌源积累;实行轮作、间套作,如辣椒与花生间套作能够显著降低辣椒炭疽病的病情指数;适时播种,合理密植,提高健身栽培管理水平;科学施肥,增施磷钾肥;清理田边地头杂草等。

6 植物检疫

植物检疫又称为法规防治,其目的是利用立法和行政措施防止或延缓有害生物的人为传播[51]。

外来入侵有害生物与本地农业有害生物的防控策略有所不同。考虑到保护本地生态平衡,对本地农业有害生物的治理主要通过控制有害生物的种群在经济危害水平之下即可,而非采取消灭种群的措施。但由于入侵地缺乏有效的生物制约因子,外来入侵有害生物易在入侵地快速建立种群或爆发成灾,因此,对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控,采取在入侵物种种群构建环节加以灭绝、在扩张过程中进行限制、在爆发后进行持续控制,防止有害生物的传播和蔓延。

有效的措施有以下四个:一是严格执行过境检验检疫,杜绝有害生物传播;二是完善早期预警和监控技术,在早期采取根除和灭绝措施;三是加大力度限制和阻断入侵物种种群的扩散蔓延;四是综合运用生物、物理、化学及生态等措施阻止入侵生物种群的爆发成灾,控制其损失在经济危害水平之下[52]。

7 高新技术在生物灾害中的应用

7.1 3C、3S等高新技术的应用

3C 即计算机(computer)、通讯(communication)和控制(control)的简称,3S 即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53-54]简称。3C、3S 等信息高新技术在农业各领域的渗透和交融已成为农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的新动力和一个世界性的趋势,其在植物保护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提高农药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55]。

3C、3S等信息高新技术在植保方面主要是应用于不同农作物和病虫害防治各种专用高效施药器械,实现精准喷雾作业。目前,在喷雾机上应用图像识别技术和3S 技术,已使自动对靶喷雾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自动对靶喷雾技术主要有基于地理信息技术和实时信息采集与处理两种系统,自动对靶施药机械能够根据靶标的有无和靶标特征的变化有选择性地对靶施药,有效地提高了农药在作物上的附着率,明显地减少了农药在非靶标区域的沉降,减少了农药的使用数量,降低了生产成本和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实现了低量、精喷量、少污染、高功效、高防效的精准喷雾。3C、3S等信息高新技术还可应用于病虫草鼠害分布判别、监测预报、专家管理咨询系统、抗病虫作物种质管理、作物抗性基因遗传分析等方面[56]。

7.2 生物技术

应用组织培养、分子标记、基因导入、ELISA、PCR、克隆等生物技术,在作物抗病虫机理和作物抗病虫性的室内快速鉴定、抗病虫种质创新、害虫抗药性机理和快速简便的抗药性田间检测、迁飞率野外监测等领域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应用生物技术开展了对Bt 等转基因作物的杀、抗、耐病虫的效果进行全面评价,研究其对人畜及其他有益生物和环境的安全性以及转基因抗病虫物质在植物体内的定殖特性、代谢途径、检测方法及其与其他生化抗性物质的关系,预测病虫对转基因工程植物的抗性发展并提出治理策略[57]。

8 展望

进入21 世纪,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种类明显增多,发生为害面积逐渐增加,发生频率加快,作物因灾害而造成的损失逐年加重。加强农作物生物灾害防治,能够保护农业生产安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降低防治带来的环境污染、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农作物生物灾害的防控需要强化农作物生物灾害控防监测预警、实行物理、化学、生物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综合防治等多方面共同执行。

8.1 加强生物灾害监测预警的研究与应用

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工作需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遥感技术和生物传感技术等对农业生产相关的所有要素做到全面的监测诊断。总体来看,四川丘陵地区乃至全省的农业生物灾害监测预警研究与应用仍处于落后状态。但是,鉴于当前面临的严峻生物灾害形式和农业科技持续发展的重大需求,必须强化这项工作,以促进生物灾害防治社会公益性事业的发展。推进农业生物灾害监测预警的发展,首先,需要加强信息获取的精确性和实时性,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完善的数据管理平台;其次,充分利用现有的病虫害监测预警经费支持,建设重大病虫害田间智能监测网络。

8.2 运用生物、物理及化学措施共同防治

采取物理和生物防治主导、化学防治辅助的模式来防治农业有害生物。生物防治利用生物及其产物进行农业病虫害的防治,如天敌昆虫、性信息素、植物源农药、微生物制剂等,具有安全、有效、无残留的优点,是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生产的有效措施,是农业有害生物防治的重要手段。物理防治是采用物理的方法或创造不利于病虫害生存的物理环境,最终将其消灭的一种手段,如灯光诱集杀灭、黄板诱杀、干热处理、人工机械防治等,物理防治措施对作物、农产品、环境等安全、无污染,同时,还兼有松土、保墒、培土、追肥等有益作用。

8.3 政府牵头采取统防统治,避免分散防治

四川是农业大省,作物种植面积大、种植种类繁多、病虫害发生复杂,传统的散户农民对田间的生产及管理较为粗放,对病虫草鼠害的防治多出现不防治或防治不专业的情况较多。现阶段,随着规模经营的发展,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大型农场等大量涌现,对专业的农业病虫害防治知识接受度较高,加之劳动资源、生产资源更加集约化,因此,专业有效地生物灾害防治措施和田间管理方式对农业生产非常重要。大力扶持植保社会化的发展,积极开展统防统治专业技术知识培训,拓展农业病虫害统防统治的服务领域和服务范围,以达到农业生物灾害防治的目的。

猜你喜欢

病虫害
豌豆病虫害防治技术指导
2022年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呈重发态势
探析森林病虫害无公害防治策略
浅谈林业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
浅谈在林业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浅析建立林业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措施之我见
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对策
南方甘蓝主要病虫害防治安全用药表
林业的病虫害及生态防治研究
探析气候变迁对森林病虫害在防治上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