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时代电视民生新闻发展对策

2022-11-16郭宝峰

记者摇篮 2022年5期
关键词:新闻节目民生受众

□郭宝峰

融媒体时代下的媒体环境与内容供给方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电视民生新闻行业要想实现与时俱进发展,还需在品牌战略与融合传播及舆论监管等方面下功夫,在放大电视民生新闻优势特征的同时,扩大媒体的影响力,进而提高收视率,加速行业的创新发展进程。

一、电视民生新闻的内涵

电视民生新闻是电视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生新闻”不难理解,首先新闻内容要与人民群众的利益相关,并且要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将新闻与民生结合在一起,体现新闻选材与百姓生产生活相关,主题思想与人民群众的思想一致,要用平民化的视角分析新闻事件,并通过典型新闻事件反映社会基层百姓的生活情况。例如:民生新闻题材多与教育、社会医疗保障、住房等息息相关。

二、融媒体时代电视民生新闻的特征

1.信息传播覆盖面广

随着互联网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与移动智能终端设备的普及,大众可利用手机随时随地了解热点民生新闻,在地理定位功能的支持下,可及时了解当地信息。评论与互动交流等功能,使信息传播的覆盖面更加广泛。地方民生新闻可以通过具备地理定位功能的社交媒体,实现对电视民生新闻精准推送。因此,融媒体时代下,电视民生新闻的信息传播途径与覆盖面更加广泛。

2.信息发布形式更加丰富

融媒体技术的深入推进,社交媒体平台与门户网站的数量逐渐增多,网民可通过各种平台、网站收集所需的信息。同时受网络的开放性特征影响,网民也可以是各网站与平台的信息发布者,用手机拍摄图片或视频,配以描述性的文字,将身边事上传到网上。大众对贴近自身的新闻热点更加关注,发表自身意见想法的积极性更高,更容易产生共鸣。因此,在融媒体时代,信息发布的形式更多样化,信息发布者更多元化。

三、融媒体时代电视民生新闻发展机遇

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飞速发展,电视民生新闻也在不断创新,在发展进程中面对很多新机遇。由于传播媒介发生了改变,大众对民生新闻的关注度更高。由此可见,在融媒体时代下,电视民生新闻大有可为。

1.普及互联网提升了电视民生新闻报道的时效性

在互联网尚未普及与广泛应用的年代,发生某个新闻事件后,电视新闻记者要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进行新闻信息的采集,在采集完信息后,还会有编辑、整合等流程。所以,从新闻事件发生到电视播出往往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这就使得民生新闻缺乏时效性。

互联网具有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可以有效弥补传统电视民生新闻播报不及时的短板。通过互联网,电视新闻记者可以在现场以最快的速度采集、制作新闻,第一时间传递给民众。也可以通过电视台的新闻客户端或微博等账号直接进行现场直播,让民众初步了解新闻事件的具体情况。

2.新媒体拉近了电视民生新闻和观众之间的距离

亲民性是电视民生新闻最重要的特征,由于互联网平台互动性强,因此民众通过新媒体可以与电视民生新闻编采人员进行有效的交流互动。民众能够一边观看电视民生新闻,一边通过互联网平台随时发表自己对新闻的意见与看法,还能为民生节目提供新的新闻线索。

3.融媒体时代使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途径更多

随着互联网技术与媒体的结合,各种微信公众号、微博、官方网站不断出现,使得民生新闻信息传播途径更多。当前,百姓由于工作与生活的节奏变得越来越快,所以很难在固定的时间通过电视获取需要的新闻信息。电视民生新闻已经不能满足民众对新闻信息获取的需求。融媒体的出现,突破了空间与时间的限制,使广大民众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官方网站、自媒体等接收新闻信息。广大民众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收看新闻,还可以将新闻分享给自己的亲友,从而使民生新闻受到更多民众的关注,有效提升电视民生新闻的市场占有率。

二、融媒体时代电视民生新闻发展存在的问题

当前,融媒体时代下,传统电视民生新闻面临更多的考验。融媒体是将报纸、电视、广播等多种新闻传播方式整合在一起的新型媒体。融媒体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可以充分利用不同传播方式的优点,发挥新闻宣传的最大效果。融媒体时代下,电视民生新闻发展迅速,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怎样才能在融媒体时代下积极应对挑战,为电视民生新闻赢得更多的受众青睐,已经成为电视民生新闻工作者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

1.内容缺乏新意

地方民生新闻节目报道的内容,只能短时间内引起当地受众的关注,但无法长期满足广大受众的信息需求。民生新闻信息传递的地域范围小,尤其是同质化问题严重,易引起公众的审美疲劳,不利于电视民生新闻的转型发展。出现同质化问题的原因较多,包括编排缺乏新意、对新传播手段应用不灵活等,使得电视新闻优势特征未得到充分体现,无法实现民生新闻节目质量的持续改进。

2.公信力不足

公信力是电视新闻媒体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唯有提高新闻的公信力与权威性,才能提高收视率与受众对节目的黏度。但大部分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内容尚未达标,内容缺乏条理性,素材不够生动,缺乏权威性,甚至存在为吸引公众眼球而夸大其词、弄虚作假、故意炒作话题等现象。电视民生新闻编辑记者分析新闻的视角偏差,会影响大众对新闻节目与行业的看法,使节目的公信力逐步降低。

3.舆论监管力度不强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是政府与群众交流的桥梁。因此,要求节目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同时加强舆论监督,帮助群众及时解决民生问题。但实际上,一些节目舆论监管的力度不强,编辑记者对问题掌握得不够全面,存在一定主观倾向,容易带偏舆论,甚至部分编辑记者为营造节目效果,借助舆论影响力去夸大事实与误导观众。这也反映了一些编辑记者角色定位不明确,舆论监管越位。

三、融媒体时代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策略

民生新闻在传播过程中要坚持以民为本的理念,肩负起社会责任。因此,民生新闻要遵从以下原则:一方面新闻素材要贴近人民群众生活实际,另一方面要着眼于大局,做好下情上达,帮助人民群众有效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民生新闻想要真正做大做强,就要在民生二字上做足文章,要寻找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挖掘民生新闻背后的新闻故事,创新报道方式。

1.加强新闻形式与内容创新

电视民生新闻需在保持自身优势的同时,走创新发展之路。尤其是地方电视民生新闻,需在保持自身区域优势的同时,注重新的内容拓展,做好板块划分。可针对受众的喜好与职业及年龄等差异进行内容的调整,借助新媒体渠道推送针对性与个性化强的新闻内容,以切实吸引受众关注。鼓励与引导大众提供素材,来自普通人视角的新闻更具有亲近感,更易引起情感共鸣。电视民生新闻需跟踪报道与深入分析探讨热点新闻,接续报道和深度报道能更充分地满足大众的信息需求。民生新闻报道应减少娱乐化、低俗化的内容,避免电视民生新闻给大众留下浅薄化与庸俗化的印象,以切实提高媒介公信力,充分发挥媒介的社会责任,推动大众社会责任感与文化品位的提升。电视民生新闻需多维度拓展新闻内容,通过专访与追踪报道等形式,深入调查新闻事件的原因、结果及影响,确保新闻报道的深度与系统性。连续追踪报道新闻事件,能够让观众对新闻留下深刻印象,更利于提高电视媒体的影响力。

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受众广、覆盖面广及传播速度快等优势特征非常明显,但新媒体无法取代传统媒体,采取两者融合发展的方式,更利于实现优势互补,从而拓展民生新闻传播的广度。作为电视民生新闻编辑记者,需用心制作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新闻内容,坚持新旧媒体融合传播。要想实现民生新闻信息的融合传播,需提高传统媒体从业人员对新媒体优势、当下受众阅读习惯及信息需求等方面的认识,充分掌握与灵活运用新媒体,通过新旧媒体的互联互动,拓宽民生新闻传播形式,实现新闻传播质量的稳定提升。

2.提升公信力

电视民生新闻报道的要求较高,需遵循真实性与新颖性等原则,确保局部与整体的平衡。在还原事件真相的同时,拓展新闻内容的深度与广度。要求记者在采访中遵循现行的法律规定与规章制度,尊重当事人的隐私权,反复斟酌文字,确保文字的准确性与严谨性,从而向受众充分展示电视民生新闻的公信力与权威性。传统媒体要想提高公信力,可借助新媒体传播方式的优势。新旧媒体的优势特征明显,但随着移动智能终端设备的普及,传统媒体的发展进程越发缓慢,竞争压力逐步加大。要想打破传统媒体发展瓶颈与困境,其应当切实维护传统媒体的公信力与影响力,加大改革创新力度。

在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要想提升媒体的公信力,需注重民生新闻节目品牌的打造,不断强化新闻内容与形式的创意性,充分呈现电视民生新闻的特色。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制作,应当融入品牌理念,在向受众潜移默化传递价值观的同时,逐步提升受众的认同感,从而产生共鸣。打造特色民生新闻节目,需做到新闻内容形式的多样化、节目主持人的专业性、传播渠道的丰富性。

3.加大舆论监管力度

新闻媒体可以代表人民群众进行舆论监督。在监督类报道中,应当避免出现错位与越位等问题。媒体在监督中,不能忽略新闻价值,不能滥用舆论监督权,不能违背媒体的职责操守,更不能一味营造新闻热点及轰动效应,要使用合理手段实现舆论监督作用的充分发挥。电视民生新闻媒体在发展进程中,需不断加大舆论监管力度,在增强内容完整性、逻辑性及真实性的同时,正确引导舆论。

4.突出优势特征

第一,突出社会性,积极传递正能量。电视民生新闻的社会性,主要体现在内容贴近社会群众、社会生活等方面,报道电视民生新闻的目的,是为了服务社会群众。因此,应当注重民生新闻社会性特征的发挥,积极传播正能量,推动社会和谐发展。融媒体时代下的电视媒体受众主要为中老年人,在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编辑制作中,要多选择符合中老年人的题材,从群众的实际生活中寻找素材,从小切口中体现大民生。同时在节目中应当积极传递正能量,站稳电视台的群众立场,实现民生新闻价值的充分发挥,提高民生新闻节目的收视率与影响力。

第二,突出服务性与实用性。报道电视民生新闻,是通过揭示社会现象,实现正确价值观与正能量的积极倡导,从而带动国民素质的不断提升。因此,在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制作中,应当把握好民生新闻社会服务性质。过度娱乐化的民生新闻,与民生新闻报道和传播的初衷相背离。作为电视民生新闻的从业人员,应当不断挖掘社会上的新鲜题材,用小话题来反映大民生,在新闻内容中渗透社会的主流思想,以稳定群众的思想意识形态。着重强调“大民生”理念,以更广阔的视域、更具人文的视角、更宏观的高度、更多样的形态、更平民化的语言,关注并展现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事情,力求以平民视角、百姓情怀、人文关怀来彰显电视媒体的社会责任。

5.准确解读与民生相关的政策法规

对于国家出台的与民生相关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也十分渴望了解,由于普通民众的文化程度、理解能力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以一些人很难迅速且正确地掌握国家最新出台的政策。民生新闻节目有责任和义务为普通民众解读路线、政策与方针。在解读时,应该寻找合适的小切口,采用老百姓容易接受和理解的方式,将信息传递出去。

民生问题,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公平”“共享”成为高频词。这是党以更大力度改善民生的明确信号。对涉及民生问题的重要政策解读,应紧密联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问题,掌握民意主流,不断强化形势分析和政策阐述,增进社会共识。电视民生新闻工作者要紧密联系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紧密联系群众思想实际,既分析“怎么看”又回答“怎么办”,深入解读党和政府的政策措施,深入分析对群众的相关利益安排,对群众关心的问题作出深入浅出、有针对性和说服力的回答,加深群众对中央精神的理解,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为实现“中国梦”目标而奋斗上来。要做到说理透彻,文风清新,通俗易懂,一目了然。

四、结语

电视民生新闻在融媒体时代下的深化改革,需采取多措并举的方式,实现新闻质量的稳定提升,切实发挥电视民生新闻的服务性与社会性等职能,用通俗易懂的电视语言,传递党委政府声音,架起沟通人民群众的“连心桥”,画好凝聚新时代共识的同心圆。要充分发挥电视节目生动、直观的优势,通过“报、台、网、端、微”多渠道传播,进一步提升民生新闻的传播力、影响力、感染力、吸引力,深入开展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工作的探索实践。

猜你喜欢

新闻节目民生受众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新闻节目中主持人的“可为”与“不可为”
地方电视台如何办好新闻节目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如何做好电视新闻节目编排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