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广播电视编导“金专”建设举措与实效

2022-11-16娄立原

记者摇篮 2022年5期
关键词:师资队伍专业建设

□娄立原 黄 华

2018年以来,教育部大力推进本科建设,提出要打造“金专、金课、金师”,淘汰“水专、水课、水师”。这是我国高等教育从规模扩张全面转向内涵式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金专建设“全称为“金牌专业建设”,意为教育部实施的一流本科专业或一流专业的建设。该举措旨在全面提高我国高校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值得注意的是,在教育部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申报和立项过程中,均为地方高校单独设置了“地方赛道”,要求地方高校在“金专”建设中突出自身特色优势,更好地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因此,本文将以贵州师范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金专”建设措施和实际效果为例,探讨各类本科院校在立足于本省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的情况下,“金专”建设的可复制的举措。对深化专业综合改革、师资队伍和基层教学组织建设、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三个方面的具体举措和效果进行详细总结与系统提炼,并提出贵州师范学院广播电视编导“金专”建设下一步推进专业建设的主要思路和举措。

一、深化专业综合改革的主要举措与成效

1.确立人才培养新目标

贵州师范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立足于贵州省情,严格按照一流本科专业标准实施建设的。其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是:培养思想政治素质过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影视艺术文化深厚底蕴和扎实的专业功底,并且可以系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尤其要能够胜任广播电视节目编导、策划、后期制作、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地方性、应用型、创新型传媒人才。由此可见,本专业“金专”建设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将专业教育、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紧密结合,注重实践教学、实践产学研用一体化建设,最终培养具有特色优势的地方性、应用型融媒体人才。

2.“三全育人”培养体系

在专业建设目标的大统领之下,构建“三全育人”综合培养体系,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前提下,培养崇德尚艺的文艺工作者,其重点在于强化课程思政的同时,全面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的“三进”工作体系。在逐步构建“三全育人”综合培养体系期间,大力鼓励学生发挥本专业的专业核心优势:创作以脱贫攻坚、抗击疫情、党史教育等为主要题材的影视作品、短视频作品或系列新闻报道作品;进行助农惠农直播带货和短视频营销,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传媒专业能力的双重提高。在这样的思路指导下,2020年,贵州师范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在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直播电商活动中被评为“星青年主播”,成为贵州省高校唯一的获奖团队。同年,该专业学生创作的脱贫攻坚和抗击疫情作品也在第五届中国梦青年影像盛典中,分别获得了脱贫攻坚单元和战胜疫情单元的一等奖。

3.服务区域发展

当前形势下,服务区域发展急需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因此贵州省高校的“金专”建设的专业发展应紧紧围绕贵州省“四新”和“四化”目标,立足融媒体时代背景和区域人才需求实际,有针对性地培养数字媒体视听艺术创新人才,从而源源不断地为贵州省新型城镇化和旅游产业化高效率服务。为此,本专业的师资人员首先经过一次次讨论,完成了对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进行的革命性重构,尤其突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重点培养学生创作思维和实践能力,将实践课程占比提升为46%。比如,每学期专门设立了2周的实践周,专门用于所有课程的实践教学。

此外,课程体系还着重突出培养学生在融媒体时代的创新能力,为此新增设了诸多专业类目,包括短视频制作、微电影制作、无人机摄影、网络新媒体等相关的前沿应用理论与实践并行的课程。最后,立足服务贵州经济社会发展,专业课程还设置了一些非常独特但极具针对性的媒体课程,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贵州影视研究、民族艺术等课程和教学内容,切实为学生全方位了解贵州夯实文化基础。

此外,“金专”建设还在传统课堂的基础上,进行了多样化的教学改革,通过自主建设的4门慕课,提前实现了教学资源全面信息化。同时,对教学评价体系进行了强制性的技术改革,实现了兼顾过程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的有效融合。例如,常年开展艺术展映交流,积极承办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分会场展映等影视艺术相关活动,不仅增加了学生作品的社会性评价的全息评价维度,同时也在活动中开发和完善了协同育人机制。积极与贵州广播电视台等媒体开展联合授课、岗位互聘等文化交流项目。尤其与华栖云、索贝等企业成功开展的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更是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多重机会。

4.将创新创业融入教学

在本专业“金专”建设的过程中,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特色优势,也成为了以产促学的示范引领典范。不仅让每位教师以赛促教,更让每位同学以赛思学,化被动的枯燥学习为主动的实践应用,将生硬的被动学习转化成具有较高热情和互动积极性的制作过程。尤其是学生全员参赛、教师全员指导已逐渐成为本专业每年各类赛事的基本模式,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有效增强创新创业项目与教学融合的程度,本专业还开设了社会实践课程《创新创业训练营》,该课程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一流课程。训练营培养的学生2018年获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主赛道银奖,省赛第一名;荣获2018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国赛银奖,省赛第一名。这些成绩是当年整个西南地区师范院校最好的成绩。近三年来,本专业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共4项,获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共11项,立项数量也在全省同类专业中排名第一。这些学术成果极大地发挥了专业竞赛对专业实践教学的指引作用。除此之外,本专业学生作品也多次荣获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原创作品推选、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国梦青年影视盛典等奖励,获奖数量在贵州省高校同类专业中最多,成绩最好。

二、师资队伍和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举措与成效

1.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方向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到2022年,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每年至少1个月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落实教师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必将引来巨大的革新和调整。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引导教师从“教学研究型”职业价值观向“应用技术型”职业价值观转变。

结合“金专”建设背景,本专业旨在将一流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一流专业建设的最根本的实现路径,通过打造一支师德高尚、双师双能型的专业教师队伍,为整个“金专”建设奠定良好、稳固的框架基础。

师资队伍建设的第一步是高度重视师风师德建设,培养教师的育人情怀,尤其要使其深刻认识到教育是一项用爱发电的事业,由此激发教师教育热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一步步以教师的言传身教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所需的栋梁之材。

第二步,需要高度聚合不同学科背景及研究方向的教师,从而促进教师知识和能力交叉融合。只有切实做好基础工作,才能通过跨学科的交流,突出教师各自擅长的教学技能,促进其教研水平和创作水平的提升,从而在教学实践当中实现资源的高效共享,相互取长补短,实现师资队伍水平的整体提升。

2.师资队伍建设成效

从师资队伍结构来看,目前师资队伍结构较为合理,全学院超过半数的广播电视编导教师有行业工作和创作经验。年龄结构年轻化,有十足的发展后劲。而在完成工作任务方面,也实现了全员给本科生授课和指导毕业设计,同时全员指导学生专业竞赛、创新创业训练和科研项目等全员基本教学和指导工作的普及。除此之外,每位教师选择任务时也比较灵活。

例如,在完成专业授课的同时,部分教师可以兼职做班主任,以专业经验来引导学生;对于有较高科研能力的教师,则适当地减少其在其他方面的工作,使其可以将工作重心放在学科研究上。基于上述一些举措和其他未详述的措施,近三年来本专业教师发表的教改论文和获批教学项目数量已居全省同类专业首位。

从学院管理框架来看,本专业严格按照艺术类学科的特点进行了教学组织建设,以“三位一体”的方式实现融合管理。同时,也常常开展常规性日常教学研究活动和学术交流活动,陆续承办了多次影视传媒类全国性、地区性的教学科研交流会议,承办次数与质量同样在贵州省名列前茅。

此外,师资队伍的建设也是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主体作用的前提,更积极有效地实现了教师党支部的政治引领、凝聚师生、促进工作等作用。

三、加强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主要举措和成效

1.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为加强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本“金专”建设团队首先在建有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之上,合理设置了校、院、系三级教学督导团队,旨在通过强化过程监管、开展常规性教学常规检查和专业评估,有效地实现了以评促建和以评促改。其次,严格按照教育部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各级教学管理和指导机构的要求进行教学质量的整改和教学理念的创新。切实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对学生实习、作品创作、毕业设计、校外实践制定一系列具体的管理规定。对于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采取第三方评价的模式,每年邀请行业专家、外校教师作为答辩老师。最后,按照一流专业的要求构建一流的教学质量文化体系,每年邀请第三方为专业编制《毕业生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质量报告》,最终做到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在学校内居前列。经过多年的教育体系建设,本专业师生完全能够自主进行反思和主动整改,形成了人人争创一流的质量文化氛围和良性的学术进取环境,在专业内形成善于经验总结和示范推广的工作氛围。

2.毕业生人才培养成效

毕业生培养质量和专业质量的调查工作主要通过贵州省大中专就业信息管理系统和第三方数据调查公司(新锦成)进行,调查方式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显示,本专业毕业生按时毕业率和就业率高,2018届、2019届、2020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89.66%、90.38%、89.7%,就业率保持较好的发展态势,在全省同类专业中排名前列。毕业生的就业区域、就业岗位等就业布局与培养定位基本契合,学生就业范围广,除了在媒体工作外,学生在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宣传部门、民营传媒企业和各级各类学校也有一定占比,用人单位的专业技能需求满意度评价高。2018届、2019届、2020届毕业生满意度分别为85.43%、89.29%、93.56%,数据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的专业技能需求基本相符。本专业毕业生具有较高的社会竞争力和良好的就业口碑,毕业生政治素质、专业素养等能力水平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毕业五年后能成为业务技术骨干。调查还显示,学生创业能力强,部分学生毕业后创办企业进行自主创业,如创办新媒体传媒公司、影视工作室、艺考培训机构等,其创业方向也与专业定位基本相符。目前,本专业建设的各项成果已得到了外界的高度评价,本专业师生多次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贵州电视台新闻联播等国家级、省级媒体报道。

四、推进专业建设和改革的主要思路及举措

1.以课程思政切入为手段,注重立德树人

本专业“金专”建设的目标首先是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新时代文艺工作的要求对专业全体师生进行全面培养,进行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风建设。要坚定不移地深挖课程思政元素,尤其结合贵州红色历史资源和地域特色,打造红色影视作品创作、短视频助力乡村振兴、贵州非遗影视传播实践等育人项目,更好地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深入贯彻并践行产出导向理念。

2.以促进区域发展为导向,动态培养人才

及时跟进贵州省对影视艺术人才的实际需求,服务区域发展,动态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体系,明确学生毕业时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主动适应媒体环境的高速发展。继续发挥特色和优势,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艺术审美及创作能力,使其能在更高级别的各类竞赛中获得更高奖励。继续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使其适应融媒体时代的就业需求。

3.紧跟新文科建设步伐,促进融合发展

紧跟新文科建设步伐,培养学生艺术审美修养,强化艺术审美课程教育。加强文学、传播学、信息技术与影视艺术有机融合的教学研究及实践,拓宽学生全局视野,使其掌握更多能力。开发虚拟现实、大数据与影视艺术相结合的新课程,打造“VR重走长征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把《中国艺术大讲堂》《戏剧与影视学名师大讲堂》等网络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五、结语

在做好学科建设的各项组织保障的前提下,确保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成功实施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稳定提高,完善保障机制,加强过程管理。同时,进一步主动加强与教育部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联系,加强教指委的宏观指导作用。适时进行总结,发布自评报告,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力争成为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典型案例。

猜你喜欢

师资队伍专业建设
关于加强铁路职工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翻译硕士师资队伍建设的反思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师资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