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国产纪录片跨文化传播路径分析

2022-11-16王芷茹潘曦阳

记者摇篮 2022年5期
关键词:题材纪录片跨文化

□王芷茹 潘曦阳

一、新媒体背景下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意义

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的发布与传播已经不仅仅掌握在传统媒体手中了,受众可以通过新媒体的传播平台更便捷地捕捉到信息资源,同时通过一键转载的功能以及社交媒体的优势达成“病毒”式传播的效果。万物皆可乘着互联网的快车,纪录片当然也不例外。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地球村”的概念已经转变为现实,全球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都不再是孤立存在的。在如今便捷的媒体环境下,人们能轻易地接触到各种题材的影片,而纪录片正是对一个国家或一种文化较为客观生动的再现,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把纪录片作为文化互通以及建立国家形象的载体是极为必要的。通过更便利的媒介环境、更硬核的内容、更细腻的叙事、更精良的制作突破形象盲区,为中国形象的塑造提供新的契机,同时提升国人的文化自豪感,这正是国产纪录片跨文化传播发展的意义。

二、国产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现状

纪录片作为重要的影片表达手法,在国家形象构建和文化传播构建方面有着重要作用。纪录片的制作与社会背景和技术发展息息相关,从二十世纪末到现在,中国以跨文化传播为目的所制作的纪录片已经经历了一定的历史沉淀。二十世纪70年代我国邀请欧洲导演来华拍摄了纪录片《愚公移山》和《中国》,二十世纪80年代中日合作拍摄的纪录片《话说长江》首次全面直观地展示中国的人文地理,虽然这些都称为中外合作纪录片,但实际上拍摄制作中我方参与度不高,后来的《丝绸之路》才真正地实现了中外合作。如今的《孔子》《美丽中国》等,都证明了我国与世界合作的脚步从未停歇。

在媒体环境经历巨变后的今天,国产纪录片的发展又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分别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机遇:内在活力激发,创作空间扩大

国产纪录片近年来的发展机遇不仅体现在行业活力的激发,还体现在创作空间的扩大上。

首先,有需求才有产出,受众便是纪录片行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回顾中国纪录片发展史,从过去定时在电视频道播出的《大国崛起》到如今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打开B站、把其当做下饭节目看的《守护解放西》,纪录片的类型和内容都越来越丰富。一方面,从电视到网络,纪录片的传播更少地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能随时随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纪录片进行观看,从而使国产纪录片有更多机会接触到不同年龄段、不同国家地区的受众。另一方面,从主旋律电视纪录片到不断涌现的网生纪录片,不难感受到近年来国人文化自信不断提升。不仅更多的受众愿意看国产纪录片,而且有更多热爱艺术的国人投入纪录片行业讲述中国故事,为如今纪录片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其次,纪录片虽然与一般的影视作品不同,但制作者也需要用镜头表达,与受众达成共情。随着行业发展,纪录片的创作空间亦在不断扩大。一是纪录片表现手法的改变,从较为严肃的科教模式,发展到“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再到“创作众筹”,互动表达逐渐取代了单纯的教化指导,给观众更多的空间;二是叙事结构的改变,从“主题先行,单一线性”到“纵横交错、立体多元”,进化到“点面结合”,兼顾纪录片表现效果的同时也实现了叙事美学;三是内容的变化,媒介平台的多样性使得纪录片的内容更加多样化,为创作者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空间;四是传播模式的改变,从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到通过实时弹幕进行双向互动,如今拍摄者与观众的距离大大缩减;五是审美倾向变化,从纪实美学到演绎美学,如今的国产纪录片已经走向了审美多元化。

2.挑战:题材选择受限,行业理念滞后

国产纪录片近年来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题材选择的困境,另一方面是行业理念缺乏先进性。

题材选择方面,如今网络文化产品层出不穷,于是内容的选择变得尤为重要。本土化的纪录片能否被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所接受,这与题材的选择密不可分。国产纪录片题材并非一直呈现百花齐发的样态,历史题材一直是创作者心头所爱,但众多小众题材却一直未被挖掘。随着市场的扩大,国际化纪录片的需求在不断上升,但目前仍存在着题材选择受限的情况。一方面,近年来同一题材纪录片内卷严重。从《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大热开始,美食是纪录片领域最为炙手可热的主题,2021年在B站、腾讯等各大网络平台,美食题材的纪录片占比超过30%,在如此规模的内卷中想要快速出圈实属不易。另一方面,传统的国产纪录片难以满足海外受众多样化的需求,过去我国纪录片主要集中反映中国历史人文,由于当时技术的落后,较少产出受国外市场喜爱的动植物题材的纪录片。

行业理念方面,相对于国外较为成熟的产业而言,传统国产纪录片行业投入与产出比不平衡,从而降低优秀创作者的创作热情。纪录片《江南女儿》的制片人徐筱曾在采访中表示,如今国内纪录片最大难处就是找不到投资。纪录片制作、传播由众多环节连接完成,需要注入大量的资金和时间。由于纪录片盈利不高,所以市场对纪录片制作的资金支持较少,致使投入与产出不平衡。固然有优质的纪录片,但国内得到大众认可并且兼顾收益的纪录片却不多,在这个过程中便让许多优秀的纪录片流失。

三、新媒体环境下纪录片跨文化传播中外文化对话的可能性

1.减少文化误读的新机遇

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由于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的不同,误读总是难以避免。误解更多来源于不理解,而不理解是由于不了解。解铃还须系铃人,国产纪录片如今跨文化传播的目的便是通过立体视角打造出高可读性的文化产品,通过讲述中国故事从而获得其他国家对我国历史、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想要增进海外受众对中国故事的理解,减少文化误读带来的噪音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作为观众,难免将自己代入屏幕前,从而设身处地地对情节和故事进行理解,所以纪录片叙述角度的选择与观众对信息的读取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自述和他述是纪录片最为常见的叙述视角。

“他述”是指第三人称视角,可以排除一定主观因素对素材进行记录。中国题材纪录片的历史上,非中国本土导演的“他述”作品占据了大量比重。虽然“他述”的作品中不乏优秀的好作品,但是由于导演身份背景的不同,想要对中国文化进行阐述,就避免不了对自己不是完全掌握的文化进行理解和分析。即便创作者在这个过程中下足功夫,但没有耳濡目染于此背景下,依然会对文化内涵和细节的理解存在偏差和误读。“自述”的视角是以自身的身份进行观察和记录。人对文化的理解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自述视角常常含有更多的民族情怀,有切身感悟和体会,但也可能由于过多的主观因素而存在当局者迷的状况,使文化内涵的表达不够客观。

如今中国影响力和话语权的不断提升为国产纪录片中中国形象的塑造提供了新的机会。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是国家形象建构的有力途径,在此过程中,想要使我们的文化被他人所接受和理解,必然要通过一个各方都可以接受的叙述视角构建更加立体的叙事空间,在这当中需要有亲历者、见证者,亦需要旁观者。利用这一途径,在积极的跨文化互动中建立中国形象,才能为中外文化对话增加更多可能性。

2.中外文化沟通交流的新桥梁

不同文化背景下生产的纪录片,使我们看见距离更远的文明,同时传递着自身文明,为不同的文化架起了沟通的桥梁。所以说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亦是借着艺术的对望,增大了中外文化对话的可能性。

首先,艺术的表达体现了不同文化间的包容与尊重。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诗人》是由英国拍摄制作的,以外国人的视角理解中国古诗词文化。众所周知,中国的古诗词文化博大精深,翻译成其他语言本就不易,重现诗词的格律和意境更是难上加难,但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诗人》证明了国外是如此迫切地想要了解中华文化。当世界读懂了杜甫,更深入地理解了中国文化,当尊重、包容成为对话的基石,中国故事在海外的传播也会更加便利。

其次,艺术对望亦是不同文明的交融与碰撞。纪录片《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讲述了有相似历史的西方宫殿与明清帝王宫殿。如今,人们对其他文化的了解需求依然迫切,而纪录片便是这求知欲最好的表达形式。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把艺术作为介质,更能够减少文化交流的壁垒,使中外文化跨越时间和空间,让中国故事的讲述更加通畅。

四、新媒体时代国产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路径选择

1.打造贴近市场的内容

国产纪录片如果想要达到高质量的传播,就需要了解观众想要看什么样的作品,并且哪种传播形式更容易使观众接受。如今纪录片的制作不能单以创作者所要表达的为基础,制作者应该尽量按捺住自己想灌输一切的想法,而是更多地从受众角度去考虑。以市场化的思维方式让本国文化走出去,是跨文化传播的必经之路。

国产纪录片想要被国际市场青睐,创作者就必须满足观众视听感受。讲述了面临传承困境的传统乐器的纪录电影《尺八》口碑极佳但票房惨淡,在制作的整个过程中耗费了制作人大量的精力和资金,但结果却是这个在商业模式包围下的小众乐器纪录片没有得到多少回声。文化内涵固然很重要,但是创作者需要在坚持纪实的前提下进行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否则让受众自始至终都跟着记录者回忆,这样的方式在如今人性浮躁的年代缺乏一定的传播力,难以得到受众的关注。

如今许多纪录片在坚持以纪实观察为内核的同时加入了娱乐综艺元素催生出微纪录片、纪录短片、真人秀纪录片等。从国外明星到国内明星,相继推出了适应互联网传播模式的短片式纪录片,在展示明星生活的同时也吸引了大批观众。

在国产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必须要打造迎合市场的内容,借助新媒体的优势,打造更易于传播的作品,同时这也是一个正反馈的过程。有创新性和综艺感的纪录片会更容易受到观众的喜爱,同样会收获更多的话题度,高话题度能为自身和平台带来极高的流量和讨论度,从而使国产纪录片的传播力不断提高。

2.塑造多维立体的中国形象

纪录片在国家形象的塑造方面有特殊优势,它利用真实的记录通过不同的维度深入、全面地反映一个国家的历史与现状。部分中国题材纪录片曾掉进一个宏大叙事的框架中,以至于海外不了解本土文化的受众难以理解故事的内核。一个国家的形象是多元立体的,中国不缺乏故事,历史和社会的宏大主题需要记录,贴近生活的吃穿住行亦需要记录,所以在塑造中国形象的过程中纪录片题材选择和叙事语态等都要进一步转变。变宏观为微观,重视个人化叙事和烟火气的表达是更好的选择。

个人化的叙事是指以人的情感去寻找故事。每个文化符号背后都有着相似的故事,个人化的叙事对于无国界的语态解说和展示是尤为重要的,它能让世界各地的观众即便不看解说词也能理解创作者所要表达的东西。被称为中国纪录片革新之作的《我在故宫修文物》实际上有着较为宏大的叙事背景,但整个纪录片的叙事却是以未受到关注小人物——修复师为起点、以工匠精神为纽带、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落点,从而让庄严的故宫变得更有人情味。每个小人物的故事都是时代的一部分,通过普通人的视角回顾历史,让观众和记录者建立了更亲近的关系,让纪录片更生动具体地走向受众。

烟火气的表达是指创作者把目光聚焦到普通人的生活上,捕捉大背景下真实质朴的日常。历史文化因地而异,但“吃穿住行”却是世界各地的人们每天都在共同经历的。所以想要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传播、减少文化上的壁垒和障碍,采用无门槛、大众化的题材是不错的选择。近年来,网生美食纪录片接踵而至,当之无愧成为了网生纪录片最受欢迎的题材。例如同为美食题材,但不同的平台却将它们打造出了不同的风格,从而吸引了大批年轻用户,包括以幽默旁白为衬托的《人生一串3》、以多元视角和奇特分类出圈的《奇食记》、注重博主个人表达的《小城夜食记2》。烟火化的叙事,没有矫情的表达,只有满满当当的中国美食和食物背后人人都在经历的柴米油盐。

国产纪录片中的中国形象应是立体的,不仅要从宏观层面陈述我国在不同时期社会的发展,还需要通过个人化的叙事和烟火气的表达,让中国形象的塑造变得饱满且有温度,为国产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减少阻碍。

五、结语

纪录片担任着记录时代样貌任务的同时也承担着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使命,如今互联网的发展让世界联系更加紧密,为国产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如何使中国形象的塑造以更恰当的方式在新媒体领域进行传播是国产纪录片塑造文化形象的关键。研究受众心理、理解纪录片在互联网基因下国内外受众的参与习惯是国产纪录片“走出去”的有效途径。想要让国产纪录片传播越走越远,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纪录片领域占领一席之地,就必须考虑受众的情感需求,输出更加优质的内容,展示出多维立体的中国形象。

猜你喜欢

题材纪录片跨文化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6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3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