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在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中的热词分析

2022-11-16□孙

记者摇篮 2022年5期
关键词:谐音热词抗疫

□孙 佳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随着病毒的蔓延,一些生活中处处可见的热词在使用中也发生了变异,产生了一些特定语境下的标志性词语。这些热词有的利用了语音双关,在改变词语内部结构或要素的基础上,创造出一批符合疫情背景且迎合大众的热词。热词,即高频使用的热门词汇。作为一种词汇现象,它具有时代特征,反映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及民生问题。随着新冠肺炎疫情报道的持续,一批新的热词也出现了。这些热词或语音双关,或旧词出新义,反映了词语系统的变化,也反映了一定时期的社会风貌。

一、旧词新解,贴近性与创新性并存

旧词新解是指,在原词的基础上加以创新,解读出词语中的新意义,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

在疫情防控迫在眉睫之际,出现了大量令人熟知且让人眼前一亮的成语。“不约而同”意为:在“不约”“不见面”这件事上,大家意见都一致;“别来无恙”意为:疫情期间,亲朋好友不互相串门,大家就都不会生病;“安身立命”则是指:居家不外出,就是在保护生命;“关门大吉”则表示:“武汉方舱医院或雷神山医院等临时搭建的医院完成使命而关闭”;“无机可乘”也摇身一变,意为:航班取消,无飞机飞往目的地。

除了成语,还有一批熟悉的词语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例如:“抄作业”并不是指同学间的抄作业行为,而是指中国在抗疫过程中取得的经验被其他国家纷纷效仿,外国也开始学习中国抗疫做法的行为,从这个词语的使用中,可以读出中国人的骄傲。再如:“宅家”在疫情语境下意为“响应国家号召,不聚集、不串门”;“十八线主播”本义是说那些没有名气的主播,而疫情当下则指利用网络以直播方式给学生上课的老师们,从一线人民教师光荣转岗为“十八线主播”,反映了特殊时期的特殊教学方式;“肉夹馍”和“热干面”本是陕西和武汉的特色小吃,疫情期间则指代当地人。疫情中的这些词语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既形象又应景,传递出积极抗疫的正能量。因为受疫情影响,以上这些旧词被赋予了新的活力和生命力,被大家所熟知,体现了人们对语言生态的敏锐感知能力和创新能力。主流媒体平台也广泛使用这些具有时代化、个性化特征的网络热词,以“旧词新解”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巧妙地剖析了疫情期间的社会现象,不仅拉近了主流媒体与大众之间的距离,产生一种受众黏性,而且也使主流媒体和大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显著增强传播效果,同时,还体现了疫情背景下的时代风貌。

但人们对旧词的把握并不是万无一失的。比如,某企业在其微信公众号发表一篇文章,题为“面对疫情,要独善其身,要迎难而上,要更坚定信心”,文章想要表达的是,面对疫情,企业要不忘初心,积极做好服务,练好内功,为疫后复产做好准备。但“独善其身”用在此处显然不合适。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独善其身”的注解原文为:“《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意思是做不上官,就搞好自身修养。现在也指只照顾自己,缺乏集体精神。”企业微信公众号文章的作者虽想实现“旧词新用”,但并没有准确表达出“在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严峻的环境下,每个人都要积极防疫,履行防疫义务,大家一起努力去战胜疫情”的意思。

新华社于2020年3月30日的一则电文中也使用了“独善其身”这个词,文中指出“全球疫情正处于大流行阶段,任何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其准确表达了“在疫情形势严峻的环境下,每个国家都要积极防疫,制定相关防疫措施,各个国家一起努力去战胜疫情”,对外传达出积极合作之意。

不难发现,旧词新解固然新颖,给防疫抗疫时期的人们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但也要考虑旧词新解是否契合当下语境,使用起来需注意用词规范,在符合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为丰富战“疫”语境贡献力量。

二、词语模的使用,迎合抗疫氛围

战“疫”语境中出现了一些新构式,它们是由词缀加词根组成的,有类化的作用,在疫情期间,词语模的使用创造出一批符合当下背景且迎合大众需求的新式热词,极大地丰富了当代汉语词库。学者李宇明最先提出“词语模”理论。认为词语的构成包括模槽和模标,模槽即词语模中的空位,是可变成分,模标是词语中的固定成分。我们认为,词语模具有社会性,能展示一定时期的社会状况。

新冠肺炎疫情下最常见的词语模就是:“云×”“宅×”“零×”类热词,具体词语如:云聚餐、云拜年、云跨年、云祭扫、云指导、云毕业、云办公、云蹦迪、云会议、云健身、云喝酒、云课堂、云踏青;宅经济、宅技能、宅消费、宅生活;零增长、零风险、零新增、零报告、零感染、零接触、零容忍……这些词被广泛使用,形成一种热潮。

“云”最常用的含义为:作为名词表示“白云、云彩”,作为动词表示“说”。随着近些年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云”衍生出的意义是指“线上”“虚拟”或“互联网技术”,如“云计算”“云会议”等,利用电子产品通过互联网进行一系列活动。突如其来的疫情,再一次把“云”生活推向了高潮,形成了“万物皆可云”的模式。“云指导”是指老师通过线上上课的方式,指导居家学生的学习,进行线上答疑等;“云监工”则指在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期间,网友们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在线观看医院建设现场,了解建设的进度;“云毕业”则指,因疫情无法返校的应届毕业生不能重聚拍毕业照,也没有毕业典礼,没有最后的见面道别,整个毕业过程都以线上直播的形式完成……不难发现,“万物云化”成为这个时代的新型生活、工作方式,人们已经不知不觉地融入线上虚拟世界。

“宅”最常见的本义是:作为名词指住所、住处,作为动词指居住或处于某种境地。而在疫情中被带火的“宅”代表的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且已经成为一种常态,更多地被赋予了居家生活、办公、消费等含义。在疫情之前,这种生活状态还不为大多数人所了解。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这种足不出户的生活方式才被广大群众接受并熟知,顺势诞生“宅经济”新名词,这是一种新的经济力量。可见,人们隔离在家的这段时间,习惯了在线办公、在线教育、在线社交娱乐等线上生活状态。

“零”在百度百科的基本释义主要有“表示没有数量”“某些量度的计算起点”。在疫情期间,“零”表示否认或没有,也表示数值上的“零”,一方面是抗疫成绩的表达,另一方面也传递出一种强硬的态度。它可以表示在一定时间内病例的增长为零。在很多领域,“零”是容易被忽略的数字,而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疫情数据牵动着每个人的心,“零”是医学专家和广大群众最钟情的数字,因为它表示的是某地区疫情防控措施得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零”的实现,对彻底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来说,意义重大,是医务工作者及人民群众共同的目标。

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作为前缀的“云×”“宅×”“零×”等新的语言模式,不仅阐释了新事物、描述了新现象,也记录了疫情下人们的生活百态,取得了很好的表达和传播效果。类似这样能够大量灵活运用的词语模,实现了多样化,正由一个个固定的词逐渐实现词汇化。词语模的产生是词汇系统的一次创新,表现了新造词汇的生动有趣、高生命力、强时效性,满足了当下人们表情达意的需求,同时也真实地记录了时代。

三、谐音类词语的使用有失精准,哗众取宠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随着病毒的蔓延,一些词语也发生变异,产生了许多与疫情相关的标志性词语。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这些热词具有了语音双关的特点,改变了词语本身的内部结构。比如:中国新闻网在报道中曾使用过两个词语——“浙”风挡雨,用“浙”代替“遮”,表示浙江;“皖”事大吉,用“皖”代替“完”,表示安徽。它们都是将原成语中的某个字用同音地名进行替换,变形后的成语对象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表现出抗疫的积极意义。类似的还有“疫不容辞”“毅心移疫”“疫路平安”等词,在保留原词框架的基础上,也取其原词的意义精髓,巧妙地做到“词能达意”,让人们产生共鸣,并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疫情下人们积极抗疫的精神面貌,体现了中华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

但是,媒体在灵活运用词语的同时,也需注意词语使用的规范。如今,有些常见的成语被生搬乱套、过度“新用”,使之与原词含义大相径庭。比如:“断章取疫”“大疫灭亲”“疫高胆大”“疫情别恋”“薄情寡疫”“一疫孤行”“不疫而飞”“劳疫结合”等利用音同或音近的条件构成的新词语,在词义上给人模棱两可的感觉,干扰了人们对原词的理解,也打破了原本的话语生态及话语秩序。这种靠谐音梗来生搬乱套的做法,没有充分考虑语态语境等,套用得过于生硬,没有起到正面的宣传效果,反而还会玩坏原成语。这些新词可能会博某些受众一笑,但谐音梗的乱用,危害更大。

事实上,有些词语虽然是对传统成语的谐音化,但并没有沿袭其字面含义,与原词含义相差十万八千里,这些不规范的造词方法,也出现在一些媒体报道中,一些记者纷纷效仿和传播,追赶所谓热度,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正能量输出,若不加以遏制,任其自由地发展下去,话语生态就会很大程度上遭到破坏。

这里以“见疫思迁”“罩摇过市”“大疫灭亲”“麻痹大疫”这四个词语为例进行解释、分析。

“见疫思迁”被解释为“明明知道自己有发热等症状,却还整天想着出门溜达;有的甚至隐瞒病情密切接触社会人群”,与“见异思迁”的原义相差很大。

“罩摇过市”这个词语在战“疫”大环境下的新解是“只有戴口罩的人才能去市场买菜”,与成语“招摇过市”原义甚至完全不搭边,属实是玩了一个照猫画虎的谐音梗。

至于“大疫灭亲”,是想表达“疫情当前,人们应该果断拒绝那些来串门的亲戚”的意思。由于疫情防控的原因,公民进行社交隔离,暂时阻断彼此之间的往来,以有效切断病毒传播途径。减少聚会串门恰恰是大爱有情的体现,减少了自己和他人的被传染概率,起到了保护生命健康的作用,所以并没有冷若冰霜、拒人千里的意思。

而“麻痹大疫”指的是“一些人不认真做好防疫,就容易感染上疫情”。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仍然严峻复杂,配合并执行疫情防控措施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广大公民应做到自觉遵守疫情防控的相关规定,做好自我防控,维护好疫情期间的防控秩序,全民一起联手共同抗疫。这样做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其他公民负责。但是,在当前全民积极抗疫的大环境下,仍然有一些人我行我素,认识不到疫情防控的重要性,无视防疫规定,做起了“甩手掌柜”,给防疫工作带来了不必要的难题和阻力。疫情防控不是小事,它是目前最紧要的事情,若不能做到“防疫未然”而“麻痹大疫”的话,就会增加感染风险,危及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这样看来,“麻痹大疫”本身就有麻痹大意的含义了。

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辞书编纂研究中心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主任杜翔先生在《光明日报》上曾写过一篇《“战疫”的造词理据》的文章,指出汉语中存在大量同音及近音的字或词,谐音成为汉语广泛使用的一种修辞手段。谐音造词是把谐音修辞运用于造词,以固有词语为基础,更换其中的谐音字(语素),产生新的词语。谐音修辞或谐音造词意义显豁,形象生动,被人们广泛使用。同时,杜翔先生也指出,这些谐音替换的词语很难自由使用,未构成新的成语,只能归为谐音修辞手法,算不上谐音造词。

四、应对的举措

疫情期间随着社会距离增大、网络距离减小,用户对媒体信息的准确性要求急剧增加。各类媒体搭建多元平台、渠道进行信息传播,形成了用户进行社会参与的重要新形式。不同性质的媒体力量资源互补,让权威、全面的信息及时、高效流通起来,保障了民众信息知情权。主流媒体在新冠肺炎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在信息传达、舆论引导、抚慰民心等方面作用显著,发布权威信息,获得了公众的认可与关注。虽然在抗疫报道中出现的文本问题不多,但作为公信力至上的主流媒体决不能忽视也不能默认这些小问题的存在。

主流媒体是规范使用汉语言的引领者、践行者和推动者,是汉语言使用的“风向标”。在传播力受到挑战的今天,主流媒体更要严格遵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法规和相关要求,坚决抵制报道中刻意追求标新立异的现象,不断提高报道质量,形成积极的舆论导向。对此,媒体要做好自我约束,充分发挥媒体监督的作用,不能对不规范使用词语的现象视而不见或者盲目追风。主流媒体要有担当意识,规范使用词语,在报道准确的前提下可以适当润色报道的语言,做到不滥用,更不烂用,以保证新闻的及时、准确、客观,这是媒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应承担的责任。

猜你喜欢

谐音热词抗疫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团结抗疫
热词
热词
热词
勇闯长龙阵
《谐音词里的民俗》
谐音词的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