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影视作品与课程思政的融合
——以《影视作品分析》等课程为例

2022-11-16王莉莉

记者摇篮 2022年5期
关键词:影视价值观思政

□王莉莉

我国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以“两课”教学为途径,但是理论课由于具有枯燥、抽象等特点不容易被学生接受。经典的影视作品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活”教材,能够增强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和鲜活性,将枯燥的理论转化为生动的故事。近两年,笔者在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指引下,以发挥经典影视作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为出发点,积极探索影视教育与课程思政融合的重要意义和路径,进而发挥影视教育的德育、美育等功能,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一、影视作品与课程思政的关系

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上海多所高校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探索,在2014年提出“课程思政”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一教学理念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健全高校课堂教学管理办法。”

高校的课程思政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结合,深入挖掘各门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其有机地融入教学中。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在价值层面引领学生,向学生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信念和崇高的理想,让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共同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

影视作品承载着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传播功能,尤其是优秀的影视作品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对个人和社会有很重要的积极影响,它所蕴含的深厚的人文情怀、高尚的道德情操、深刻的主题思想能够深深地感染、激励和启迪学生,让学生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例如,电影《无问西东》里有一段描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大师生在昆明的生活。在极其艰苦又危险的环境中,学生们依然保持着高昂的学习热情,为了祖国的强大而奋发图强,甚至在椅子的扶手上写字,在防空洞里读书。在民族危亡之际,学生们包括校长梅贻琦的儿子、女儿纷纷投笔从戎,奔赴前线,保家卫国,很多人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再如电影《我和我的祖国》通过讲述不同时期平凡人物的不平凡的故事,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无私奉献精神,讴歌了坚守、信仰、忠诚、无私等高尚的情操。此外,该片选取的各个时期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重大事件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快速发展和腾飞,激发起了各个年龄段观众的集体记忆和民族自豪感。《回归》中香港回归祖国的怀抱以及《夺冠》中的小美学成归来更是对祖国的文化认同。

生理学与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是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规范在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心理特征,包括道德认知(知)、道德情感(情)、道德意志(意)、道德行为(行)。情绪和情感在个体道德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决定着个体的道德认知以及道德行为的产生。影视作品直观形象、声画并茂的特点在调动大学生情绪和情感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它通过描写历史故事与社会现实,塑造出一个个鲜活、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来感染观众,激发起观众的爱国热情、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文化认同,让观众在精神上接受一次洗礼。学生在看了这些作品后深受触动,深刻地理解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进而树立起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承担社会责任、服务社会的人生理想、信念和目标。因此,影视作品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爱国教育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和重要手段。

二、影视作品与课程思政融合的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是通过价值层面的引导来塑造学生的人格,提升学生的品格,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讲授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及素养。两者的切入点和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差异,但两者的培养目标具有互补性。课程思政化建设除了要根据相关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之外,探索出相匹配的教学方法也非常关键。

1.精选影视作品

影视作品具有传递价值、教育引导等功能,但不是所有的影视作品都有这些功能。近年来,在影视艺术商业化的背景下,很多影视作品过于追求商业价值,导致其质量参差不齐。例如很多喜剧电影、青春偶像类的动作片、科幻片、犯罪题材影片等多以获得高票房、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而忽视对受众价值观的引导。因此,教师在授课时要对选择的影视作品严格把关,要选择紧跟时代潮流、极具代表性又易被大学生接受的、传播主流价值观同时又具有较高的艺术性的优秀影视作品作为案例。例如,《长津湖》和《狙击手》通过志愿军的勇敢、无私、坚强不屈、强大的意志力等优秀品质诠释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夺冠》展现了“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女排精神;《我和我的家乡》展现了家乡的发展变化,表达了普通人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南京!南京!》真实地还原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事件,提醒观众铭记历史,以史为鉴;《当幸福来敲门》表现了不懈努力、顽强拼搏、乐观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微观世界》《帝企鹅日记》等向观众展现了动物的世界,引导观众去尊重地球上的每一个生命,自觉地爱护环境;《故宫》《敦煌》让观众重新认识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觉醒年代》再现了100年前中国的知识分子对中国未来发展道路的探索及为社会进步所做的多重努力。学生在观摩优秀的影视作品后可以从中汲取精神力量,经过内心自省,形成高尚的情操、坚韧的意志、坚定的信念,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个人的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

2.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教师在给学生讲解、分析影视作品案例时,要注重对作品思想内涵的解读,将影片的主题与思想政治教育巧妙地结合起来,注重在思想、政治素养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潜移默化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时俱进地融入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教化和精神激励,使专业课和思政课相向而行,共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例如,在欣赏《阿甘正传》时,引导学生学习阿甘大智若愚、认真执着、淡泊名利、善良、慷慨、懂得感恩的人生态度;在观摩《无问西东》时引导学生关注清华精神的传承——“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及其对几代清华学子的激励。

在课堂讨论、互动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启迪学生思考,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例如,在观摩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时,学生往往被精美的画面、诱人的美食吸引,教师在讲授影片的拍摄和剪辑技巧之外,可以组织学生谈一下对中国美食文化的看法,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美食背后劳动人民的勤劳以及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再如,在讲授人类学纪录片这一章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放映相关人类学纪录片,让学生思考自己的周边有哪些即将消失的或者已经消失的文化,引导学生关注文化的传承,鼓励学生拿起镜头记录一些即将消失的或者面临失传危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3.给学生布置相关的作业

在观影后,教师可以采取一些跟进式举措,比如在课后给学生布置与授课内容相关的作业,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和总结,充分发挥影视作品的德育功能,进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的成长。例如,在一次影视作品分析课上,学生观摩了影片《我和我的祖国》,课后笔者让学生写影评,从主题、视听语言和剪辑技巧等角度分析影片,多数学生与影片中的主人公产生了情感共鸣,在作业中表达出至真至深的家国情怀和报效祖国的决心。再比如纪录片创作课,教师可以让学生拍摄公益广告、微纪录片等。学生在创作影视作品时,对作品的主题和对题材的选择等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学生的价值观念。在近两年的学生作品中,笔者的很多学生关注环保、校园公德、校园霸凌事件等选题,作品体现出了浓厚的人文关怀,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了真善美的艺术审美价值观。

三、高校开展影视教育的必要性及其途径

1.在高校开展影视教育的必要性

优秀的影视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蕴含着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具有激发情感、升华人格的力量,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教育性,学生在欣赏电影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情感、品德、意志等方面的陶冶。

有研究发现,影视作品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和作用,影视艺术直观形象和声画并茂的特点比其他艺术更容易震撼人的心灵。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认为:“没有哪一种艺术形式能够像电影艺术那样,超越一般感觉,直接触及我们的情感,深入我们的灵魂。”所以,影视作品是进行道德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在高校开展影视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世界各国的电影都是在向受众展现一个国家的形象,潜移默化地传播人文精神、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一些发达国家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普及影视通识教育,借此对青少年进行本国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同时,影视素养也是衡量一个人文化素质的标准,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的大学就开设了影视文化、影视教育方面的课程,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影视艺术素养,目前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教学体系。从20世纪70年代起,日本、新加坡以及欧洲一些发达国家就开展青少年电影通识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对青少年进行美育教育和德育教育。因此,如何发挥影视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美育中的作用,应该成为高校的一个研究课题。

我国的影视教育比欧美发达国家起步晚,“1985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高等学校开设电影课程的情况和意见的通知》,强调有条件的综合大学和师范院校应把电影课作为重要选修课,正式列入教学计划。2006年,教育部发文指出普通高等学校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将影视艺术通识课程逐步纳入教学计划。”但是目前国内的高校,除了传媒、影视和文学等相关专业开设影视美学、影视作品分析、视听语言等相关课程外,只有部分高校在全校范围内开设了影视教育的相关公共课。因此,我国的影视教育还有很大的发展和探索空间。

2.高校开展影视教育的路径

①开设公共艺术课程

公共艺术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实施德育和美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对高校的“两课”教学是一种有益的补充。高校应该成立影视教育系列课程的专任教师队伍,完善课程体系,在全校范围内逐步开设影视美学、影视鉴赏、影视文化等公共艺术课程。上述课程的开设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影视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在思想、道德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促进学生的成长。

②建立校园电影院

2021年中国电影观众调查报告显示,20-24岁的观众群体占影民总数的23.1%,学生占影民总数的17.4%,所占比例仅次于公司职员。因此,高校校园是影视作品的一个重要传播基地,高校可以设立校园电影院,定期为大学生放映影片。校园电影院可以设置在报告厅、礼堂等场所,每周放映受大学生欢迎又有思想内涵、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优秀影视作品,满足学生的娱乐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重视校园的影视文化建设

高校可以通过举行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影视文化的建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例如,高校可以举办某一主题的微电影大赛、摄影大赛、公益广告大赛,举办剧本创作大赛、纪录片节、电影节;组织学生拍摄纪录片,记录周边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示当下大学生的良好精神面貌,例如,记录大学生当志愿者、到边远地区支教的事迹;举办本校大学生的原创优秀影视作品展映活动,等等。另外,高校可以在校园网影像资料库上共享优秀的影视作品资源,创建论坛,供学生学习和探讨。

四、结语

优秀的影视作品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将有助于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推进高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而培养出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健全的人格和国际视野的优秀大学生。

猜你喜欢

影视价值观思政
影视展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