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流浪地球》为例分析中国科幻电影视觉元素

2022-11-13单麟哲

戏剧之家 2022年6期
关键词:流浪地球观者流浪

单麟哲

(兰州大学 甘肃 兰州 730000)

《流浪地球》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故事设定在2075 年,太阳即将毁灭,太阳系环境已不适合人类生存,而面临绝境,幸存的人类将开启“流浪地球”模式,试图带着地球一路逃离太阳系,寻觅人类新家园的故事。

一提到《流浪地球》,我们首先想到的不会是行星发动机,也不会是地下城里有着什么设施,而是刘培强牺牲自己点燃木星。因为科技不会让观众有情感共鸣,未来的科技只会给观众带来更多的陌生感,产生更遥远的距离感。这中间只有人是不变的,人性是不变的、一直存在的,历史的相似性和必然性已经一次次地为我们证明,毁灭人类的只有人类自己,人性的弱点是我们始终无法改变的,而电影对于人性的描摹则是最触动我们心弦的地方。科幻电影可以通过大量的奇观场面来表现人性的弱点、人类的渺小或科技与人性的关系,并且通过描绘未来世界的政治、伦理来反讽当今社会存在的问题。

一、视觉奇观有效堆砌的产物

在消费社会中,电影属于一种特殊的商品,人们通过观看的方式消费电影,在视觉符码的“世界”中获取信息,这并不是现实意义上的消费,我们没有获得实际的物品。电影本身通过视觉化的方式讲故事,电影从文学中来,但这种叙事模式通过运用蒙太奇的技术手法使电影中布满了符号,并赋予其一定的权力,控制着观众的注意力方向,进一步构成符号政治。这些符码不仅有电影本身的宣传定位,还有奇观镜头、广告植入等,它们不仅传播感官性的信息,还改变着电影叙事的形式。并且视觉奇观的不断涌入注定会消解其叙事性。

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来讲,电影的实质就是满足观众的欲望,这样电影与观众、梦和做梦者就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种同构关系。好莱坞被称为“梦幻工厂”,是因为梦与电影有着一定的相似性,每当观众看完一部影片就会有大梦方醒的错觉,因为一部优秀的电影会让观众代入其中。电影开头就有长达七分钟对于未来世界的描写。“我们观看事物的方式深受我们所知或我们所信仰之物的影响”,我们主要通过媒体感知这个世界。电影用真实世界所发生过的一系列全球性的新闻报道如加州山火、非洲旱灾、物种灭绝、城市暴乱,表现未来世界深受人类与太阳的双重摧残,导致万物冰封、一片荒凉。郭帆导演用几分钟的功能性段落便向我们展示了未来长达几十年的地球的变化,不断侵入眼球的全球新闻报道直接震撼了生活在和平安逸社会中的我们,虽然这些奇观场面的堆叠是对历史发展的消解和碎片化,但同样让我们体会了历史的不可逆和快速发展。

苏珊·桑塔格曾说:“图像对大众的潜意识有教化作用。”意识形态能够使不同的群体面对同样的图像或者形象产生不同的价值取向。当我们看到世界所有国家都齐心协力建造发动机拯救地球时,不免让人想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所蕴含的中国人对于这片土地的热爱,所以,当我们看到电影中剩余的人类想要带着地球逃离太阳系而不是西方的逃离地球的理念时便不足为奇了,观者愿意相信电影中的人们宁愿用2500 年带着地球“流浪”也不愿抛弃地球寻找未知的新家园。影片中出现的大量的巨型矿石采集装置和高达万米的行星发动机预示着人类有着足够的科技力量改造社会,人类有能力让更多人在这场末日中存活下来而不是只能抽签进入地下城,抛弃一半的人口。虽然影片情节上有着不连贯、不合理的地方,但都被奇特的震撼的画面所掩盖,画面中大量信息的快速涌入让观者无法思考情节的合理性。在《疯狂的外星人》中,美国接收的外星装置拍到大量关于世界各地建筑的图片时,短时间内大量信息的涌入加之信息不对称,观者感受到许多对于名胜古迹的趣味性消解,这种快节奏的剪辑虽然省去了许多细节的处理,但利用“快”这一特点把理念强加给观众,所以就算外星装置拍到的照片是中国的模仿建筑,美国的专业人员也没有分析出来,这一不合理性被掩盖过去。

居伊·德波认为,视觉对大众产生影响,这是感受最有力的方式。我们可以看到硬核科幻片《流浪地球》中有着许多场景奇观的叠现:行星发动机与地下城的生存系统、高科技外骨骼套装、爆燃木星等。而给予观者极大震撼的更是我们如今引以为傲的人文景观的衰败:冰封的北京、地下的王府井、冻结的浦东,还有人工智能的MOSS 宣布人类进入死亡倒计时。观者愿意看到一个末日世界中有着能体现人类自我救赎的震撼力量的出现,无数困难的扑面而来使CN171-11救援队成员的内心力量、人性光辉得以体现。刘培强最后驾驶空间站撞向木星的时刻,更是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是中华文化形象的象征。当我们看到《疯狂外星人》中和外星人正面对峙时扔出的各种酒时,中国人可能会心一笑,白酒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代表之一。

《流浪地球》全片主色调为黑、白、灰和橙色,黑灰色的重金属质感的未来器械与满目白雪预示着一个冷酷的、没有希望的世界,总体画面色调偏冷色系,而橙色穿插其中则给人带来了热情与希望。冷暖色调的强烈冲突也代表着当所有救援队成员听从MOSS 的安排撤离时,主人公刘启带着众人不甘心于MOSS 所给出算法中毫无希望的救援计划,执着拯救地球,反抗人工智能的规划。《疯狂外星人》配色的使用并未产生更多深层寓意,而《上海堡垒》的色调搭配更是简单、表层,灰色的使用本想凸显未来先进科技的发达或军队专业的水准,但由于剧情和配色的剥离使得整体视觉观感极差,不符合视觉逻辑的色调使用会让画面没有层次,给观者粗制滥造的感觉。

二、《流浪地球》图像的一体双面

近年来,以娱乐和消费为特征的视觉文化逐渐占据主流,以文字为中心的印刷文化逐渐被取代。符号能够承载信息的传递和意义的互动,能够表征事物的特性。罗兰·巴特把语言学的能指和所指转化成了图像学的表达面和内容面,《流浪地球》中存在着大量的符号,这些符号都存在着独特的意义,人们认为有意义有价值才会消费,电影的商业价值才得以体现。电影18 分30 秒处一镜到底的超长镜头从冰封的北京到整个矿场,然后是行星发动机,再逐步上升到领航员空间站。冰封的北京代表着人类生活在一个冰封的世界中,也暗示人类无法通过自己的力量改变太阳老化导致的气温降低;巨大的矿场代表着人类正在竭尽所能获取地球的矿石能源,说明地球因为停止自转和恶劣天气导致其他能源的枯竭;随着镜头拉远,对于人类而言宏伟巨大的行星发动机喷着巨大的火焰突然出现在观者面前,可最后镜头上升到空间站的高度,地面看似巨大的“推进器”在空中看来不过是一个个小火苗,地面人类的努力看似伟大实则在MOSS 眼中不过是徒劳的行动。每一个设备的建造都出自人类的精密设计,但将民用矿车、采石机、行星发动机、空间站组合在一起看,便产生了新的意味,人类的最高控制权被掌握在人工智能MOSS 手里,地面人们的努力在空间站看来都是无用功。

外延图像层是视知觉形象层,也是人们通过日常经验能够理解、感知识别的外在形象。外延图像层可能是人的幻想、现实的物体或者人本身,而内涵图像层是意义上的表达层。影片28 分33 秒,地球和空间站就像一体,两个球体在观者看来成为了同心圆,空间站和地球上的人类同呼吸、共命运,但32 分33 秒处,空间站不过是宇宙“看不见”的一粒微尘,木星在最左边,地球在最右边,二者似乎在拉扯着空间站的去向,但空间站的位置更偏向木星,也预示着空间站最终会远离地球。在刘启犹豫是带朵朵和中国心回家还是和李一一继续执行苏拉威西三号转向发动机的救援任务时,再次出现了像32分33 秒时的分割构图,一边是迫切想回家的中国心,也是代表着刘启内心想要保护妹妹送她回家的私欲,另一边是李一一的救援任务,有着保护地球、牺牲小我的寓意。二者权衡之下,在画面中表现为刘启的相对位置离李一一更近,刘启选择了继续任务。

三、结语

在《流浪地球》上映前,中国科幻电影一向没法揭示一个完全清楚的未来世界观。它的出现不仅仅意味着一部中国科幻电影,电影背后是中国人视角下的人类未来命运走向,它让我们看到就算不按照西方世界的解决办法,以中国人的智慧也可以将危机化解,变成由所有人类共同守护这个家园。《流浪地球》是西方视角下抛弃地球的观念的终结,它传播了中国的未来情节,人类文明之所以被称为人类文明,不是因为这个文明存在,是因为有人类。

猜你喜欢

流浪地球观者流浪
端午节观龙舟赛
流浪
流浪的歌
刘慈欣作品《流浪地球》首登银幕
刘慈欣《流浪地球》让外媒期待
刘慈欣科幻小说《流浪地球》的悲剧内核
国产科幻片《流浪地球》首发概念短片
光影行者
心中的景致
遇见一只流浪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