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述真实之师道,讲严密之理论
——以《师说》为例

2022-11-11吴江高级中学

课外语文 2022年16期
关键词:从师师说韩愈

⊙ 费 琪(吴江高级中学)

★韩愈是我国唐朝时期的官员,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杜牧更是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韩愈头顶的光环很多: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我们可以联想,韩愈带着这么多的光环的背后,肯定有其特殊的历史贡献,才能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那么,其代表作《师说》是怎样的一篇历史名篇?它在今天有着怎样特殊的意义呢?

一、文本初读——韩愈为什么写《师说》

唐朝在同学们的印象中应该是强盛的、文明的、先进的,毕竟唐太宗本人被誉为“天可汗”,他对外开疆拓土,于是四方来朝,国土庞大……但那是初唐。

到了韩愈的时代已经是中唐了。这个时候,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唐朝可谓岌岌可危、摇摇欲坠。皇位更迭、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朝臣倾轧、边患频发。韩愈这个时候担任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是负责优秀学子教育工作的职位),也许当朝统治者目睹了魏晋以来沿袭的门阀制度的弊端,决心改革吏治,而改革吏治当从教育开始。而在士大夫阶层中也存在着不愿意去求实和上学的消极观念,直接影响了国子监的教学和管理。统治者看中了韩愈的威望,希望他能够担当起复兴教育的使命,选贤才、活政治、施政令,让唐王朝重回巅峰。而韩愈本人,更是对评等级论尊卑、重门庭轻才干的不良风气嗤之以鼻,对只需要阿谀奉承就能出仕、为官耻于向老师求学问道的做法更是深恶痛绝,对不尊师道、鄙弃为师的行径黯然神伤。恰逢李蟠向其提问师道,于是韩愈痛定思痛撰写了这篇文章,以澄清人们在“求师”和“为师”上的模糊认识,同时他也想摒弃当朝人追求辞藻华丽的不实文风,誓要开展轰轰烈烈的复兴古文运动。

二、师道哲理,千古流传

(一)懂师道

韩愈提及“古之学者必有师”,肯定了教师对于一个人成才的重要性。他认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里,韩愈明确地提出了教师的责任和任务——传道、授业、解惑。站在历史的视角,韩愈提及的“传道”是指弘扬儒家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普世价值,但是站在我们今天的角度,这个“道”就是传授道德,以教师的指导为原则,构建积极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这是我们立足当世的价值准则,所以人们才会说教师是我们人生路途的灯塔,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只要品德高尚,走遍天下也不怕。

教师的第二个职责是“受业”,“受”是“授”的通假字,要求教师传授课本知识和相应的技能,这正如我们通过自身不屈不挠的努力,能够学到教师教给我们的写作、表达、交际、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适应社会发展的技能,这关系到我们将来能否在社会上更好地生存,就这一点而言,教师无疑是无私的,他教会我们“生”的本领。至于“解惑”,就是要解答我们提出的疑问。我们对这个世界抱有好奇,但是当我们没有办法自己去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时,教师就会帮我们分析问题,指引解答问题的思路,引导我们一步一步地提升思维能力并丰富知识的储备。教师是伟大的,让我们实现从懵懂无知到知书达理的跃进。

(二)重师道

韩愈所在的那个时代,是一个耻于求师的时代,时人不必求师,可以通过关系而仕途通达。我们当今社会也有不求师的情况存在。由于现代技术的发展,我们如有疑惑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到相关的信息,所以很多同学始终不愿意向老师求教。但冰冷的网络问答如何能与温暖的面对面的言传身教相比呢?更何况网络的信息未必为真。韩愈坦言“(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更何况我们还是初学者,有什么理由不向老师提问呢?如不提问,只会是“圣益圣,愚益愚”,这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同学们可以通过网络解惑,与此同时,我们还要虚心向老师提问,更要虚心向同学学习,有的同学也能成为我们的老师。孔子曾经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韩愈也说“(学习当)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我们不能学韩愈所处时代的那些“官宦人士”,要想超越别人、超越自己,只能不断虚心学习,像“巫医乐师百工”那样,才能攀登学术的高峰,获取更大的成就,达到《劝学》里提及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臻美境界。

三、论辩艺术,千古传诵

韩愈作《师说》当然是针对当朝“耻于求师”的现状,但也有其复兴古文的初衷。六朝以来,骈文盛行,写文章执着地讲求对偶声韵和华丽辞藻,而不重视思想内容,尽管也产生了一些艺术成就很高的作品,却导致了文学创作中浮靡之风的泛滥。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这种风气最大的弊端在于衍生阿谀奉承的消极思想,这种思想与儒家厚重的心怀天下思想是相违背的。因此,韩愈试图用文风改革来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进而扭转政治走向,让唐王朝走出颓废不振的死胡同。他无论在文学理论还是在创作实践上,都不遗余力地推行“古文运动”并身体力行,培养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创作的年轻人,《师说》中提及的李蟠就是其中重要的成员。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可以把《师说》看作韩愈提倡“古文”的一个庄严宣言。那么,《师说》体现的与骈文有何实际的区别呢?

(一)严谨的逻辑

《师说》的逻辑结构是非常严谨的。就以第一段为例,首段一开始即提出观点——“古之学者必有师”,这种句式与荀子表明论点时的“君子曰”三字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用这样的观点表达方式来总领全文。作者提出观点之后,马上对核心关键词进行解释,即“师是什么”,进而厘清概念——“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是顺势而为对“师”的概念做出解释,讲清楚“是什么”;接着就是“怎么做”的问题。在对待老师的问题上,韩愈如是说,不管他比自己年长或者年幼,只要“闻道”先于自己,自己就要称他为老师。首段的最后一句就是总结句:“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文章第一段已经构成了完整的议论文结构,非常有逻辑。

(二)严密的说理

虽然,韩愈分析了“师”的意义,但是首段还有一个疑问没有讲出来,那就是有“惑”而不行“师道”有什么危害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韩愈在接下来的第二段利用三组对比来严密说理:

对比组一:“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圣人“从师”和众人“耻学”,结果是“从师”者“益圣”,反之“益愚”,可见“从师”意义重大。

对比组二:“其子”和“其身”。对“其子”是“择师而教”,而“其身”是“耻师”。这种言行不一致的行为是有害的,其结果只会是“小学而大遗”,“从师”要从一而终。

对比组三:“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前者“不耻相师”,后者“群聚而笑”,认为从师是“羞”或“谀”。结 果 是 后 者 之“智”反不及前者。也就是说,不“从师”的“君子”的智慧竟然不如自己“不齿”的百工,是多么严重的官场问题啊,也让历朝历代的文人反思,这个社会如果不学习,如何才能获得长足的进步呢?

在下一段,韩愈继续列举圣人孔子的事例,即便孔子这样的圣人都要“从师”,哪怕是才能不及孔子的郯子、苌弘、师襄等人,再次印证“从师尊师”之必要。也让读者反思,我们不是圣人,难道不应该“行师道”吗?可谓是振聋发聩的自我警醒。这种严谨的逻辑和严密的说理,一改魏晋以来不良文风,重新定义了为官者的文学之风。可以说,韩愈几乎以一己之力,重新振兴了儒学,涤荡了文坛歪风邪气,再次让儒学成为后世的主流学说,也使唐王朝看到了王朝振兴的曙光,韩愈及《师说》都功不可没。

历史早已过去,但是有些传统亘古流传,渗透在我们文化的基因和血液当中。人类历史文明的发展需重视教育,求学永远在路上。这条路要走得顺利,当然离不开个人的努力,更需老师的帮助。唯有虚心向老师求教,听取老师关于每一个知识的讲解、每一个道理的传授,才能获得个人的成就,虚心求学一定是最美行为。文

猜你喜欢

从师师说韩愈
晚春
老来学艺
胡贤华
《师说》“受”字探析
重置《师说》段落?巧化作文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