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规划设计中海绵城市理念的实践建设研究

2022-11-11朱润曦池州市规划信息编研中心安徽池州247100

中国房地产业 2022年19期
关键词:水景海绵规划设计

文/朱润曦 池州市规划信息编研中心 安徽池州 247100

引言:

城市设计是一项系统化的工作,在具体设计过程中需将城市作为研究对象,是城市规划体系中尤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为了提升城市规划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及科学性,需以相关城市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包括地理条件、人文环境、城市功能等,选择有针对性的设计方法。值得注意的是,海绵城市属于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海绵城市理念的合理科学应用,有助于城市热岛效应的缓解,使城市路面发热得到有效避免。由此可见,从城市规划设计工作效率及质量提升角度考虑,本文围绕“城市规划设计中海绵城市理念的实践建设”展开分析研究价值意义显著。

1、海绵城市的基本概念及优势简述

1.1 基本概念

海绵城市,是一种水资源管理策略方法,同时也属于新一代的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指的是城市可以如同海绵一般,基于适应环境变化、应对雨水产生的自然灾害等层面,发挥出良好的弹性。因此,海绵城市又称之为“水弹性城市”。

在国际通用术语当中的“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即指的是海绵城市概念。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使城市在下雨时段,可以发挥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等作用。在之后有需要时,又能释放出蓄存的水资源,通过合理利用,使雨水在城市当中实现自由移动。此外,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层面分析,跨尺度构建水生态基础设施,并融合多项现代化科学技术,对水生态基础设施进一步优化建设,为海绵城市的核心工作要点,需引起充分重视。

1.2 优势

基于新形势下,海绵城市思想理念方法有助于绿色建筑建设工作的持续推进,使低碳城市发展得到有效促进,并使智慧城市实现创新发展目标。与此同时,在与现代绿色新技术相融合,充分考虑社会、环境、人文等要素的基础上,可使现代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此外,对于海绵城市材料来说,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具备多方面的优势,比如:(1)渗水;(2)抗压;(3)耐磨;(4)防滑等。同时,在外观上具有环保美观的特点,其易维护,降噪效果好,能够赋予城镇景观路面“会呼吸”的功能,进一步使城市热岛效应得到有效缓解,使城市路面不再发热,最终带动现代化城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协同发展。

2、城市规划设计中海绵城市理念应用的基本原则分析

在城市规划设计工作开展期间,为了使海绵城市理念在其中的应用优势有效体现出来,需遵循一定的基本应用原则。具体而言,主要应用原则如下:

2.1 生态优先原则

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期间,需以生态优先作为必要的基本原则,有效融合自然途径、人工措施,使城市排水防涝的安全性得到有效保证,使雨水处于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净化能够得到最大化的实现,使雨水资源的利用、生态环境保护效益提升。与此同时,将海绵城市理念应用到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并非简单地将传统排水系统取而代之,而是针对传统排水系统实施“减负”与补充,使城市的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基于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开展期间,需对自然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的系统性进行统筹,对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环节进行合理协调,并对整体系统的复杂性、长期性充分考虑,在满足生态优先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使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价值优势得到充分有效的体现。

2.2 因地制宜原则

城市不同,其人文底蕴、地理环境、功能定位等方面也有所不同。因此,在海绵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需以城市的实际情况为依据,严格遵循因地制宜的基本规划设计原则。需注意的是,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主要是对城市内水资源紧张问题加以解决,但不同的城市发展侧重点不同,建设规划方向也有所不同。所以,在城市规划设计环节,需确保规划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及科学性,结合城市具体需求,构建特色化的水资源体系,使城市优势得以有效发挥,避免水资源短缺、浪费等问题的发生。

2.3 规范性原则

海绵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需严格遵守规范性基本原则,使海绵城市规划设计的质量得到有效保证。在海绵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需投入充足的资金,树立整体性设计理念思维,既要维护好城市居民的生态环境,又要确保规划建设之间,城市居民能够生活在和谐稳定的环境当中。因此,便需合理分配各环节规划建设资金的投入,严格遵循规范性基本原则,优化设计海绵城市规划方案,实现海绵城市稳步、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现状问题分析

虽然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应用的价值优势显著,但是从现状来看,国内大部分城市在规划设计工作开展期间,仍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具体而言,主要问题如下:

3.1 排水设计问题

国内部分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因规划设计方案不够合理科学,使城市易出现逢雨必涝的现象。究其原因,此类现象与城市排水功能差密切相关。与此同时,对于海绵城市理念建设思路,在国内并未完全推广普及应用。在此情况下,大多数城市地面仍为硬质铺装形式。此形式地面在明沟排水方面的效果不甚理想。在地面铺装方面,一般为沥青路面,并辅于混凝土砖,采取的铺装材料在渗水能力方面也不尽人意。因此,在下雨季节,地势低的区域易出现大量积水问题。倘若雨水量很大,便会致使内涝形成,进而影响城市道路中行人与车辆的正常、安全通行。

3.2 植物景观群落性设计问题

对于设计师来说,在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需保证城市规划设计方案中相关构筑物、建筑物与周围的植物资源配合协调,相得益彰。我国作为“世界园林之母”,各地区植物种类资源丰富,能够有效实现植物配置多样性的目标。然而,部分地区由于工业污染非常严重,加上土壤肥力不足,造成植物配置条件非常差,影响地被植株的长势。并且,受到裸露土面较多的影响,病虫害防治工作难以落实到位,进一步使一些植株出现死亡的现象。在此状况下,城市规划便少了植物景观的辅助,出现植物景观群落性设计效果不佳的情况,难以体现出城市规划设计绿色环保、宜居等特色,且难以满足城市居民对居住舒适度的基本需求。

3.3 水景设计问题

对于水景来说,属于天然的储水空间,可将周围雨水汇集起来,存储在水池当中。水景的主要作用便是蓄水与储水,减少地表径流,进一步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然而,国内城市规划设计中,水景设计一般较少运用。同时,部分城市在规划阶段,虽然进行了水景设计,但是实际建成后实用性不高,使水景设计如同虚设,难以发挥出实质性的价值作用。在此情况下,大量的水资源被浪费,对城市生态发展极为不利,且与城市规划设计中的海绵城市发展理念相违背。

3.4 垂直绿化设计问题

我国土地面积广阔,地势情况较为复杂,部分地区基于地势层面分析,存在“一边高,一边低”的现象。因此,此类地形在城市规划设计阶段,易受到边坡、挡土墙等问题影响,只能采取完全石砌的方式。然而这种方式难以实现垂直绿化设计,使整体景观效果显得较为生硬,并且生态效益难以有效发挥出来。与此同时,在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很难保证整个城市用地的平坦性。在城市化发展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城市规划正逐步朝山区拓展。在此情况下,绿化垂直构造设计无法实现的情况变得更加明显,进一步使城市规划的整体效益受到影响。

4、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实践建设应用要点分析

如前所述,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现状问题较多,为解决相关问题,需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融入海绵城市理念,并把控好各环节的实践建设应用要点。具体而言,主要实践建设应用要点如下:

4.1 优化地面铺装设计

在国内,硬质铺装是地面的主要构成部分,且面积通常较大。在此情况下可对透水式铺装进行合理应用,达到雨水渗透、储存的效果。在实际城市建设中,可采取透水性水泥混凝土,做好路面铺装作业,并利用透水沥青混凝土铺装取代原有的普通沥青路面。针对部分景观性小路,可采取渗水砖、碎石、鹅卵石等材料进行铺装作业。在停车场、广场等相应的地方,可将原有的混凝土铺装换成嵌草砖进行铺装。此外,还可在道路两旁,增设一些渗水沟,最大限度减少地表径流,使雨水在渗透至地下的基础上,能够存储起来。

4.2 优化下沉式绿地设计

在城市规划中,可在绿地设计环节融入海绵城市理念,优化下沉式绿地设计。针对植被长势不甚理想的现象,可将部分平面绿地改换为下沉式绿地,即“雨水花园”,在此类海绵城市建设设计方法的应用下,植被景观布置将显得更加合理、科学。同时,在下沉式绿地建设过程中,需将基层、砂石层、渗透层、蓄水层、种植层等层层铺设好。此举将在降雨来临时,大大增强绿地的蓄水能力,使周围雨水汇集至绿地蓄水空间当中,在植物、沙土等综合作用下,使雨水获得有效净化,进一步渗透至土壤中,有效保护水土资源,减少雨水流失。

4.3 优化水景设计

在城市景观当中,水景是增强灵动性强的一大要素,能够大幅提升整体景观效果。城市规划设计期间,需运用多样化的蓄水方式,构建差异化的水景景观,通过自然方式将雨水引流至水景景观中,充分发挥雨水的积存、净化作用。同时,需加强水景景观设计,突出水景的艺术功能和观赏特性,并与整体景观环境相协调。为了使水景设计体现出现代化的特点,可引进城市喷泉设备及相关现代化科学技术,进行音乐喷泉、激光喷泉、程控喷泉等各类型喷泉设计,使城市水景设计呈现多样化、多选择性的特点。此外,在城市水景规划设计环节,还需充分重视自然水景规划设计,对叠水、壁泉、溢流、水帘、瀑布等合理利用,使城市水景景观更为丰富多彩,兼具生态型和人文性,从而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丰富城市文化内涵。

4.4 优化垂直绿化设计

城市规划设计期间,在优化改造地面的基础上,还需对立体空间绿化的构建充分重视。一方面,雨水处理过程中,立体空间绿化作用明显,可对现有的相关建筑进行利用,如平屋顶、坡屋顶等,在做好绿化设计的基础上,打造绿色屋顶、生态屋顶。另一方面,针对原先的护坡结构,可将石砌护坡改造为植被护坡,有利于提升雨水的减排、净化功能。总体而言,海绵城市理念下,需更加关注垂直绿化的优化设计,解决部分区域绿化面积达标困难等问题,在城市的水泥森林中复制“山水田园”景象。

4.5 优化城市道路设计

道路规划设计是城市规划设计中非常关键的环节,高水平高质量的城市道路规划设计能够使城市规划的合理性及科学性得到有效体现。从现状来看,国内已建的道路雨水径流量大、污染积累等现象较为严重。从海绵城市理念层面分析,城市道路规划设计需以保证道路交通安全为基础,对道路本身及周边的绿化空间充分利用,进行下凹式绿地设计,以减少雨水在路面的停留时间,延长道路使用寿命。与此同时,还需重视透水路面设计、LID 树池设计、水池设计等。上述各项设计项目的优化完善,能够有效削弱降水径流水量,并使径流水质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例如,对路面进行透水提升改造,能够提升雨水渗入效果。此外,因车行道污染严重,荷载较高,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设计更应提高标准,进行透水路面设计,进一步起到消纳道路雨水径流的作用。

4.6 优化水系网络系统设计

将海绵城市理念渗透于城市规划设计过程当中,还需对水系网络系统设计加以优化。一方面,基于河道整治层面分析,因城市周边的地表径流-江河、湖等均具备自净功能,可将城市雨水当中的杂质和脏污有效净化,进而在城市河网水系、湖泊水系、湿地以及绿地保护修复作业开展基础上,提升周边地区河道自净化能力,并使自然水系网络净化功能得到有效维系。另一方面,基于防洪防涝层面考虑,需做好大坝、水库修筑、堤岸加固等工程建设作业,从而使城市水系统循环得到有效调节,避免水流肆意扩张的现象出现。此外,基于城市水系循环层面考虑,需优化改造城市水系海绵体,并对骨干河网加以完善,使大小河道水系有效连通,在使用分散式处理系统的基础上,把若干网点搜集到的水资源集中汇集到地下某个区域当中,在调节池、污泥池的作用下,展开消毒处理,进一步排入河流、海绵体蓄水池当中,用于绿化灌溉。针对系统处理的污泥,则可在城市绿地废料、农业肥料中使用,使城市水资源高效利用、零污染排放目标得到有效实现。

5、其他相关建议

城市规划是一项系统化的工作,在城市规划设计环节,为了使海绵城市理念能够更好地融入其中,还需把控理念融入要点、各部门积极配合。具体而言,主要建议包括:

(1)理念融入建议。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融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需以城市个体特色为依据,确保城市发展整体目标不受影响,且在与整体设计方案相互融合、相得益彰的基础上,使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此外,还需保证城市能够健康、有序发展,使城市周边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各部门积极配合建议。考虑海绵城市的发展与现代城市的发展目标相一致,均是为了实现人居环境改善及城市的和谐稳定。地方各部门需重视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的开展,学习参考海绵城市建设的成功典型案例,在实际城市建设过程中,结合自身特点,尝试海绵城市试点工作,以实现雨水净化量的提升和雨水循环使用率的增加。与此同时,研究海绵城市建设成功案例不难发现,海绵城市还可以对城市天气环境起到小幅度调节的作用,有利于城市环境的提升。因此,各部门应加强协调联动,做好沟通交流工作,积极配合海绵城市规划建设事业的开展,以实现海绵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结语: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理念为城市规划设计提供了重要指导思想,从目前来看,国内部分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环节仍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因此,城市规划设计需结合相关问题,树立海绵城市理念,对设计内容进行系统优化,如优化地面铺装设计、下沉式绿地设计、水景设计、垂直绿化设计、城市道路设计、水系网络系统设计等。此外,还需从整体考虑,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和高效的联动机制,保障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能够落地实施,从而进一步提升城市规划设计质量,并为现代城市稳步、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水景海绵规划设计
天音水景
天音水景
天音水景
电信管线资源管理系统在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数字化电网技术在电网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解读“海绵宝宝”
超级海绵在哪里?
竖琴海绵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研究
试论规划景观设计中水景元素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