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北春玉米滴灌施肥的适宜种植密度和施钾量研究

2022-11-10孔丽丽侯云鹏尹彩侠赵胤凯刘志全徐新朋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2年10期
关键词:钾素吐丝钾肥

孔丽丽,侯云鹏*,尹彩侠,张 磊,赵胤凯,刘志全,徐新朋

(1 农业农村部东北植物营养与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 /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吉林长春 130033;2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北京 100081)

东北半干旱区是我国重要的玉米产区,占东北玉米种植面积的30%以上[1]。该区域光热资源丰富,但受降雨量低(年均降雨量350~450 mm)和季节分布不均的影响,使该区域玉米单产显著低于东北玉米平均单产水平[2]。近年来,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已在东北半干旱区得到广泛应用[3]。但在滴灌水肥一体化条件下,栽培措施仍沿用传统方式,未能充分发挥滴灌水肥一体化增产潜力。在面对我国人口压力、可耕地面积日趋紧张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提高该地区玉米产量,是当前东北半干旱区亟待解决的问题。

玉米高产通常以较高的生物量为前提,而养分吸收是其基础[4]。种植密度和养分管理是玉米生产中重要的调控因子。适宜种植密度可使玉米充分利用光热资源构建良好群体结构,为玉米群体提供适宜生物量,使单位面积玉米穗数、穗粒数和籽粒质量得到协同发展[5-6],进而实现玉米高产。在养分管理中,钾是作物生长发育需要的大量营养元素之一,在光合作用、光合产物运转、气孔运动调节、韧皮部运输、品质和抗逆性提高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7]。与此同时,施钾可进一步提高氮代谢酶活性,如谷氨酰胺合成酶(GS)和谷氨酸合成酶(GOGAT)[8-9],并与磷存在着互促作用[10]。在高产目标下,作物需要吸收大量的钾,钾需求量与氮素相当。然而土壤中的钾主要以矿物态形式存在,仅小部分钾对作物有效[11],所以化学钾肥成为了作物钾素的主要来源[12-13]。但在东北地区普遍存在着玉米种植密度低和钾肥施用不足等现象,不仅影响了玉米产量,而且导致了土壤钾素不断耗竭[14]。因此,有必要优化玉米种植密度和适量增施钾肥,达到玉米优质高产的目标。目前,有关不同种植密度和施钾量对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影响的研究报道较多,研究者普遍认为,滴灌水肥一体化能保证土壤水分和养分在玉米各生育期充分供应,可大幅提高玉米种植密度[15],且玉米产量与种植密度在一定范围内呈显著正相关。然而当种植密度过高时,会使植株个体发育不良,玉米产量降低[16]。而钾肥用量不足,不仅会影响作物光合作用、物质的转运与抗倒伏能力,还会影响植株对氮、磷养分的吸收,限制作物的增产潜力[11]。但当钾肥过量供应时,作物产量不再提高,反而会造成钾素奢侈吸收[17]。因此,种植密度和施钾量在玉米生长中只有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 才能发挥对玉米生长最佳的互作效应,保证玉米正常生长。前人研究中虽然已有较多关于养分管理与不同种植密度对作物产量、光合特性、根系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但多为氮肥施用与种植密度组合研究。而东北半干旱地区滴灌水肥一体化条件下,不同钾肥用量结合密度变化对玉米养分吸收、分配与利用的影响研究还鲜见报道。因此,我们进行了为期2年的田间定位试验,在滴灌条件下,通过研究种植密度与钾肥用量交互作用对玉米产量、产量构成、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机制,明确产量、养分吸收利用协同提高的适宜钾肥用量和种植密度,以期为东北半干旱地区春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18—2019年在吉林省乾安县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乾安实验站 (35°28′ N, 104°44′ E)开展,该地海拔2000 m,无霜期140天,年均日照时数2 476.6 h,年均气温6.4℃,多年平均降水425 mm,属典型的中温带半干旱区。玉米生育期气象数据 (平均温度、降水量) 通过试验点的自动气象站获取(图1)。试验区农田土壤为典型淡黑钙土,2018年种植前0—20 cm土壤基本养分状况为:有机质含量17.4 g/kg,土壤水解性氮含量98.9 mg/kg,土壤有效磷含量15.0 mg/kg,土壤速效钾含量109.4 mg/kg,pH 8.06。

图1 试验地点2018—2019年平均温度与降水量Fig.1 Mean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at the test site in 2018 to 2019

1.2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不同种植密度和施钾量的双因素设计,分别为3个种植密度(60000、75000和 90000株/hm2,分别记作D1、D2和D3)和5个施钾(K2O)水平(0、60、90、120和150 kg/hm2,分别记作K0、K1、K2、K3和K4)的完全组合,共计15个处理。小区面积40 m2,重复3次。各处理氮肥(N)和磷肥(P2O5)用量一致,分别为220和90 kg/hm2。氮肥按20%基肥+30%拔节肥+20%大喇叭口肥+20%抽雄肥+10%灌浆肥施用,磷肥按40%基肥+60%大喇叭口肥施用,钾肥按60%基肥+40%大喇叭口肥施用。肥料品种分别为尿素(N 46%)、磷酸一铵(N 12%,P2O561%)和氯化钾(K2O 60%)。供试玉米品种为富民985,2018和2019年玉米种植日期分别为5月7日和5月3日。采用浅埋滴灌种植,玉米播种后,将滴灌带铺设于宽行中间,每条滴灌带浇灌2行玉米。各处理两年玉米生育期灌水定额均为240 mm,其中在玉米播前、苗期和拔节期分别灌水20 mm,大喇叭口期、吐丝期和灌浆期分别灌水60 mm,共计6次,各处理单独用水表控制同等灌水量。每小区单配18 L压差式施肥罐,施肥开始前按各处理所需氮、磷、钾肥放入施肥罐,充满水后搅拌至完全溶解。在施肥前先滴清水30 min,然后打开施肥阀施肥,施肥时间为120 min,施肥后继续滴清水30 min。收获日期分别为9月30日和10月2日。其他田间管理按玉米常规生产田进行。

1.3 样品采集与测定

1.3.1 养分积累与转运 于玉米吐丝期(R1)和生理成熟期(PM)采集各处理具有代表性玉米植株5株,带回室内按不同器官(茎、叶、穗轴和籽粒)分开,以105℃杀青30 min,然后以80℃烘干至恒重后粉碎,测定样品氮(凯氏定氮法)、磷(钒钼黄比色法)、钾(火焰光度计法)养分含量,并计算养分转运量、转运率、转运养分贡献率和积累养分贡献率,计算公式如下:

养分转运量(kg/hm2)= 吐丝期植株地上部养分积累量-成熟期植株地上部营养器官养分积累量;

养分转运率(%)= 养分转运量/吐丝期植株地上部养分积累量 × 100;

转运养分贡献率(%)= 养分转运量/籽粒养分积累量 × 100;

积累养分贡献率= 100%-转运养分贡献率。

1.3.2 钾素利用率 钾素利用率包括钾素吸收利用率(REK)、农学利用率(AEK)和偏生产力(PFPK),其计算公式如下:

钾素吸收利用率(REK,%)=(施钾区植株钾积累量-不施钾区植株钾积累量)/施钾量×100;

钾素农学利用率(AEK,kg/kg)=(施钾区玉米产量-不施钾区玉米产量)/施钾量;

钾素偏生产力 (PFPK,kg/kg)= 施钾区籽粒产量/施钾量。

1.3.3 产量、产量构成因素与效益计算 于玉米成熟期选择每小区中间4行,测定穗数,并在自然风干后(籽粒水分≤20%),人工脱粒,用 PM-8188 谷物水分测定仪测定籽粒含水量,并折算成 14% 标准含水量,按测产面积折算成单位面积产量。与此同时,选择10个代表性果穗,测定穗粒数和千粒重。

净收入(元/hm2)=玉米产量×玉米价格-生产投入成本(包括种子、肥料、农药、滴灌设备和种植收获人工成本)。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采用 Excel 2016 整理汇总数据,密度与钾肥的主效应及两因素间交互作用应用 SPSS 19.0 软件一般线性模型(GLM)多因素方差分析,处理间差异采用 Duncan多重比较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用Sigma Plot 14.0 软件绘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玉米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及效益分析

2.1.1 玉米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 种植密度和施钾量对玉米产量均具有显著影响,且两因素间的交互效应达显著水平(表1)。就种植密度而言,两年玉米产量均表现为D2>D3>D1,与D1和D3处理相比,D2处理下各施钾处理两年的平均玉米产量增幅分别为8.1%和5.3%,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就钾肥用量而言,不同种植密度下施钾处理玉米产量均显著高于K0处理(P<0.05),并随施钾量的增加产量呈增加趋势。其中在D1密度下,当施钾量≥90 kg/hm2时,产量增幅不再显著(P>0.05);而在D2和D3密度下,当施钾量≥120 kg/hm2时,产量增幅不再显著 (P>0.05)。

表1 不同种植密度和施钾量下玉米产量与构成因素Table 1 Maize yield and its components under different plant densities and potassium application rates

就产量构成而言,种植密度对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影响显著,施钾量对穗粒数和千粒重影响显著,而对穗数影响不显著。种植密度和施钾量对玉米穗粒数和千粒重表现出显著的交互效应。就种植密度而言,玉米穗数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增加趋势,而穗粒数和千粒重均表现为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降低趋势。在相同密度下,施钾显著增加了玉米穗粒数和千粒重(P<0.05),并随施钾量的提高两指标整体呈增加趋势;其中在D1密度下,当施钾量≥90 kg/hm2时,穗粒数和千粒重增幅不再显著(P>0.05);在D2和D3密度下,当施钾量≥120 kg/hm2时,穗粒数和千粒重增幅不再显著(P>0.05)。而在同一密度下不同施钾处理间玉米穗数差异未达显著水平(P>0.05)。

密度对玉米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具有显著影响(图2),其中对穗数影响最大,而对穗粒数和千粒重具有负效应。施钾对玉米穗粒数和千粒重影响显著,对玉米穗数影响不显著,其中对穗粒数影响最大。而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对产量影响显著,其中穗数影响最大,后依次为穗粒数和千粒重。

图2 不同处理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路径分析Fig.2 Path analysis of yield and its components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s

2.1.2 经济效益 种植密度对总收入、种子支出和净收入具有显著影响,而施钾量对总收入、肥料支出和净收入影响显著,两因素对总收入和净收入的交互效应达到了显著水平(表2)。就种植密度而言,虽然提高种植密度显著增加了种子支出,但两年净收入均表现为D2>D3>D1,与D1和D3处理相比,D2处理下各施钾处理两年平均净收入增幅分别为10.3%和9.4%,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就钾肥用量而言,不同种植密度下施钾处理净收入均显著高于K0处理(P<0.05),并随着施钾量的增加净收入整体呈增加趋势。其中在D1密度下,当施钾量≥90 kg/hm2时,净收入增幅不再显著(P>0.05);而在D2和D3密度下,当施钾量≥120 kg/hm2时,净收入增幅不再显著(P>0.05)。

表2 不同种植密度和施钾量下玉米生产效益(yuan/hm2)Table 2 Benefit of maize production as affected by plant density and potassium application rate

2.2 氮、磷、钾积累特征

2.2.1 氮、磷、钾积累量 种植密度和施钾量对玉米吐丝期(R1)和生理成熟期(PM)氮、磷、钾积累量均具有显著影响,且两因素间的交互效应均达到了显著水平(图3)。不同种植密度间,各处理同期玉米氮、磷、钾积累量均表现为D2>D3>D1。与D1和D3相比,D2处理两年吐丝期氮、磷、钾平均积累量分别提高6.0%、11.1%、6.4%和2.9%、5.5%、3.4%;成熟期氮、磷、钾平均积累量分别提高4.6%、11.1%、6.5%和3.2%、4.6%、3.7%;其中D2与D1处理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就钾肥用量而言,各种植密度下施钾处理吐丝期和成熟期玉米氮、磷、钾积累量均显著高于K0处理(P<0.05),并随施钾量的增加氮、磷、钾积累量整体呈增加趋势,其中在D1密度下,当施钾量≥90 kg/hm2时,玉米吐丝期和成熟期氮、磷、钾积累量增幅不再显著(P>0.05);在D2和D3密度下,当施钾量≥120 kg/hm2时,玉米吐丝期和成熟期氮、磷、钾积累量增幅不再显著(P>0.05)。说明适宜的钾肥用量可有效提高玉米养分吸收,而钾肥过量供应不会使玉米养分积累量进一步提高。

图3 不同种植密度和施钾量下玉米氮、磷、钾积累量Fig.3 Accumulation of N, P and K under different plant densities and potassium application rates

2.2.2 玉米吐丝前后地上部氮磷钾分配比例 由图4可知,就种植密度而言,不同种植密度间玉米吐丝期至成熟期氮、磷、钾积累量占植株氮、磷、钾总量比例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不同种植密度下施钾处理玉米吐丝期至成熟期氮、磷、钾积累量占植株氮、磷、钾总量的比例均高于K0处理,并随施钾量的增加占比整体呈增加趋势;其中在D1密度下,当施钾量≥90 kg/hm2时,玉米吐丝期至成熟期氮、磷、钾积累量占植株氮、磷、钾总量比例增幅不再显著(P>0.05);在D2和D3密度下,当施钾量≥120 kg/hm2时,玉米吐丝期至成熟期氮、磷、钾积累量占植株氮、磷、钾总量比例增幅不再显著(P>0.05)。

图4 不同种植密度和施钾量下玉米吐丝前后地上部氮磷钾积累量占整株氮磷钾积累量的比例Fig.4 Proportions of above-ground N, P and K accumulation in the whole plant before and after silking stage of maize under different plant densities and potassium application rates

2.3 氮、磷、钾转运特征

种植密度对养分转运量具有显著影响,而对养分转运率、转运养分贡献率和积累养分贡献率影响不显著;施钾量对养分转运量、转运养分贡献率和积累养分贡献率均影响显著,对养分转运率影响不显著;而两因素对养分转运量的交互作用达显著水平(表3、表4、表5)。不同种植密度间,玉米氮、磷、钾转运量均表现为D2>D3>D1。与D1和D3相比,D2处理两年平均氮、磷、钾转运量分别提高9.3%、9.8%、12.9%和4.3%、4.2%和7.4%,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从钾肥用量来看,不同种植密度下施钾处理氮、磷、钾转运量均显著高于K0处理(P<0.05),并随施钾量的增加转运量整体呈增加趋势;其中在D1密度下,当施钾量≥90 kg/hm2时,玉米氮、磷、钾转运量增幅不再显著(P>0.05);在D2和D3密度下,当施钾量≥120 kg/hm2时,玉米氮、磷、钾转运量增幅不再显著(P>0.05)。氮、磷、钾转运贡献率随施钾量增加整体呈降低趋势,而氮、磷、钾积累贡献率则随施钾量的增加整体呈增加趋势,其中在D1密度下,当施钾量≥90 kg/hm2时,氮、磷、钾积累贡献率增幅不再显著,而在D2和D3密度下,当施钾量≥120 kg/hm2时,氮、磷、钾积累贡献率增幅不再显著(P>0.05)。

表3 不同种植密度和施钾量下玉米氮素转运Table 3 Nitrogen translocation of maize under different plant densities and potassium application rates

表4 不同种植密度和施钾量下玉米磷素转运Table 4 Phosphorus translocation of maize under different plant densities and potassium application rates

表5 不同种植密度和施钾量下玉米钾素转运Table 5 Potassium translocation of maize under different plant densities and potassium application rates

2.4 钾素利用率

种植密度和施钾量对钾素吸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均具有显著影响,且两因素的交互作用达到了显著水平(图5)。不同种植密度间,玉米钾素吸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均表现为D2>D3>D1。与D1和D3相比,D2处理钾素吸收利用率分别提高8.6和2.6个百分点;钾素农学利用率分别提高8.4和6.2 kg/kg;钾素偏生产力分别提高8.4和6.2 kg/kg,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从钾肥用量来看,不同种植密度下施钾处理钾素吸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均随施钾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

2.5 不同种植密度和施钾量下玉米不同生育时期养分吸收与产量和养分积累总量的关系

相关性分析结果(表6)显示,苗期至吐丝期和吐丝期至成熟期氮、磷、钾积累量与产量及氮、磷、钾积累总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r=0.636~0.971)。其中吐丝期至成熟期氮、磷、钾积累量与产量(r=0.701~0.728)及氮 (r=0.915~0.946)、磷 (r=0.869~0.971)、钾(r=0.854~0.945)积累总量的相关性均高于苗期至吐丝期氮、磷、钾积累量与产量(r=0.636~0.683)及氮 (r=0.859~0.894)、磷 (r=0.834~0.929)、钾(r=0.826~0.884)积累总量的相关性。

3 讨论

3.1 种植密度和施钾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合理密植通过增加群体数量,改善冠层结构,利用群体优势提高光能、水分和养分利用效率[18-20],是作物获得高产的重要栽培措施之一。对于玉米而言,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决定着玉米产量的高低,各产量性能指标间的协调是实现高产的基础[21-22]。本研究发现,在相同施钾量下,随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个体竞争加剧,会降低单株玉米穗粒数与千粒重;当种植密度增加至75000 株/hm2水平时,由于群体增产效应大于单株降低产量效应,使其产量最高(表1)。但当种植密度过高(90000 株/hm2)时,玉米个体生存空间急剧降低,水、肥、光等资源竞争进一步加剧[23],光合物质向籽粒分配比例降低,使玉米穗粒数和千粒重下降,对产量的影响程度远大于单位面积穗数的增加,导致玉米产量显著下降。可见协调个体与群体的生长矛盾,在提高群体数量的同时,保持较高的单株生产能力是密植玉米获得高产的关键。与此同时,肥料运筹也是调控玉米生长的关键栽培措施之一。本研究中,密度由60000 株/hm2增加至75000 株/hm2时,其获得较高玉米产量所需的施钾量也由90 kg/hm2增加到了120 kg/hm2。可能的机理是适宜增加种植密度后,需通过适当增加施钾量,促进光合产物的生产与运输[24],使库容(穗粒数)和充实度(粒重)增加[25],提高玉米产量。此外,虽然增加种植密度和钾肥用量会使生产成本有所提高,但显著提高了玉米产量,实现了收益增加。

3.2 不同种植密度和施钾量对玉米养分吸收、分配和转运的影响

种植密度和钾肥用量作为玉米生产的主要调控措施,对玉米氮、磷、钾养分吸收积累与分配具有显著影响。相关研究指出,作物生育后期叶片光合作用与产量有密切关系,粒重形成中的碳大部分(74.8%~92.8%)来源于该阶段叶片的光合作用[26]。其生育后期养分积累与作物产量密切相关[27-28]。本研究结果也表明,玉米产量与玉米吐丝后养分积累的相关性高于吐丝前(表6)。但李朝苏等[29]指出,虽然作物生育后期物质积累对籽粒的贡献率高于花前,但生育前期干物质积累量与产量也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对玉米而言,拔节至吐丝阶段是玉米营养生长的重要时期,该阶段养分积累直接影响穗分化质量。因此,提高玉米前期养分积累总量和生育后期养分积累比例,对提高玉米产量至关重要。本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地上部氮、磷、钾积累量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图3),种植密度为60000 株/hm2时,尽管群体透光条件好,但由于群体积累养分相对较少,导致群体养分积累量低于75000 株/hm2密度水平,而当群体密度增加至90000株/hm2时,则导致群体过大,遮蔽严重,冠层内光照条件不充足,影响光合作用,导致氮、磷、钾积累量下降。而种植密度由60000 株/hm2增加至75000株/hm2,同时将钾肥由90 kg/hm2增加至120 kg/hm2时,可显著提高D2处理(75000 株/hm2)氮、磷、钾积累量。可见,适宜的钾肥用量,是作物利用适宜种植密度充分发挥群体优势进行光合作用而生产营养物质的保障。此外,施用钾肥还可提高玉米吐丝后氮、磷、钾养分所占比例(图4),可能的机理是施钾可增加作物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含量,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并降低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膜脂过氧化作用,延缓叶片衰老[30-31],进而增加玉米生育后期营养体氮、磷、钾素积累总量。

表6 玉米不同生育时期养分吸收与产量和养分积累总量的关系Table 6 The correlation of nutrient absorption with yield and total nutrient accumulation at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of maize

籽粒养分累积是由吐丝前累积的氮、磷、钾养分转移和吐丝后养分累积(持绿)共同作用的结果[32]。较高的籽粒养分积累量需要吐丝前营养体的转运和吐丝后养分积累的协同提高。而两部分营养源对籽粒养分贡献率受不同品种特性、生态环境及栽培措施的影响显著[15,25-26]。本研究中,增加密度和施钾量均提高了氮、磷、钾素转运量,尽管不同施钾处理间氮、磷、钾转运率差异未达显著水平(表3、表4、表5),但绝对转运量上差异达显著水平,其中以75000 株/hm2和施钾量120 kg/hm2条件下氮、磷、钾转运量较高。说明适度提高群体数量和钾肥用量可促进玉米营养生长阶段养分的吸收,并使源器官中储存更多的养分向籽粒转运。本研究还发现,施钾提高了玉米吐丝后积累养分对籽粒的贡献率,并在一定范围内随施钾量的增加该贡献率呈显著增加趋势。其主要原因为适宜的钾肥用量可提高玉米生育后期光合速率,促进玉米生育后期营养器官中有机物的合成,利于光合产物向籽粒的运输与分配,提高玉米籽粒养分含量[33-34]。

3.3 不同种植密度和施钾量对玉米钾素利用率的影响

肥料利用效率反映了作物-土壤-肥料三者间关系的动态参数,由作物产量、养分吸收总量和肥料投入量共同决定[35]。优化协调肥料与种植密度的互作关系,是提高玉米产量和钾素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程前等[36]研究表明,适宜增密可提高玉米产量和肥料利用效率。但也有较多的研究表明,随着肥料用量的增加,作物肥料利用效率呈显著下降趋势。往往作物获得最高产量和经济效益的施肥量,其利用效率并非最高[17,25,37]。本研究结果表明,玉米钾素利用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后降趋势,其中以75000 株/hm2密度下钾素利用率最高(图5)。说明适宜的群体结构可增加玉米产量和养分积累量,进而提高了肥料利用效率。在75000 株/hm2密度下,虽然K3 (K2O 120 kg/hm2)处理钾肥吸收利用率、农学利用效率和偏生产力均低于K1 (K2O 60 kg/hm2)和K2 (K2O 90 kg/hm2)处理,但可获得较高的产量和养分吸收量,而与K4 (K2O 150 kg/hm2)处理相比,玉米产量差异不显著(P>0.05),钾素利用率显著提高。可见低施钾量虽然可获得较高的钾素利用率,但是以牺牲玉米产量和严重耗竭土壤钾素为代价的;而过量施钾不仅不会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同时钾素利用率显著降低。因此,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并结合适宜施钾量能够保证玉米生育期养分供给,促进玉米养分吸收,增加籽粒产量,提高钾素利用率,实现玉米高产高效目标。

图5 不同种植密度和施钾量下玉米钾素利用率Fig.5 Potassium utilization efficiency of maize under different plant densities and potassium application rates

4 结论

种植密度和施钾量对玉米养分吸收、转运和利用有显著的交互作用。适度增加种植密度和施钾量可以显著提高玉米氮、磷、钾养分积累量,两者互作可充分发挥群体增产潜力,实现钾肥供应与玉米钾素需求之间的平衡。通过调控种植密度和施钾量,优化玉米最适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是提高玉米产量和收益的重要途径。在东北半干旱区滴灌水肥一体化条件下,玉米种植密度从常规的60000 株/hm2增加到75000 株/hm2,施钾量从常规的90 kg/hm2增加至120 kg/hm2,可实现玉米高产高效。

猜你喜欢

钾素吐丝钾肥
国际钾肥市场走势下行
施石灰和秸秆还田对双季稻田土壤钾素表观平衡的互作效应
释放钾肥储备正当时
不同基因型马铃薯钾素吸收与利用效率的差异
高速线材厂吐丝管固定方式的改进
吐丝的蜘蛛与吐丝的蚕
小蚕儿吐丝
平度市免耕直播夏玉米钾素施用效应
不同钾素水平对花生干物质积累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