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多样性营造策略

2022-11-10温志亭

低碳世界 2022年7期
关键词:海珠展示区营造

温志亭

(广州市花木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075)

0 引言

城市湿地具有维护生物多样性、净化调蓄水源、调节小气候、美化景观和生态服务等功能,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休闲、游憩、观赏、娱乐、教育等需求[1-3]。湿地植物景观是发挥湿地生态服务功能的基础和前提,也是鸟类的重要栖息地和迁徙中转站,应根据湿地的立地条件,对城市湿地公园的植物景观进行合理规划[4]。

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简称海珠湿地公园)作为全国大型国家湿地公园,纵横交错的水网和丰富的果林为鱼、鸟等生物营造了极佳的生态环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外界的人为干扰以及果林的逐渐退化,使湿地生态系统受到破坏[5-6]。为此,对海珠湿地的植物资源进行调查分析,按照不同功能将其划分为五大分区,并提出不同区域的湿地植物景观多样性营造策略,以促进湿地植物种质资源保护以及文化推广、科普教育的发展,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

1 区域概况

1.1 自然地理概况

海珠湿地公园位于广州市海珠区东南部,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热量丰富,雨量充沛,霜雪稀少,四季分明,春夏之间多暴雨,夏秋之间多台风。年平均气温为21.8 ℃,极端最低气温为0 ℃。年降雨量为1694 mm,4—9 月降雨量占82.1%[7]。海珠湿地公园由3 个部分组成,主要开放区域涵盖海珠湖、湿地一期和湿地二期,包括万亩果园及相关河涌39 条,总用地面积约869 hm2,水域面积达380 hm2,是珠三角河涌湿地、城市内湖湿地与半自然果林镶嵌交混的复合湿地生态系统。本次规划区域位于海珠湿地一期北门东侧的闲置苗圃地块,北临新滘中路,东靠华南快速干线,南依海珠湿地一期其他园区,西傍绿心湖,用地面积约10.3 hm2。

1.2 动植物资源

海珠湿地公园内分布有水生植物55 种,包括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荷花(Nelumbo nucifera)、鸢尾(Iris tectorum)、香蒲(Typha orientalis)、千屈菜(Lythrum salicaria)、芦竹(Arundo donax)、灯芯草(Juncus effusus)等挺水植物,睡莲(Nymphaea tetragoˉ na)、芡实(Euryale ferox)、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等浮水植物,狐尾藻(Myriophyllum verticillatum)、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等沉水植物。多样化的植物群落为鸟类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据调查,湿地二期区域已发现鸟类共17 科27 种,包括斑嘴鸭、鸿雁、白鹭、黑水鸡等,其中林鸟59%,水鸟41%[8]。

1.3 现状问题分析

项目场地地理位置优越,但场地内河涌水质一般,湿地特征不明显,湿地植物资源现状(图1)存在以下问题。

图1 湿地植物资源现状

(1)湿地生态系统不完整,湿地部分岸线陡直,无法为动植物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部分区域植被稀疏,土地裸露,未得到开发利用。

(2)现状植被资源分布不均,岛上西侧现状植被以果林为主,东侧植被多为散种的黄花风铃木、宫粉紫荆和低矮的灌丛,湿地特征不明显。

(3)岸边植物高度过于统一,缺乏层次变化,草本植物和水生植物较少,且色彩单一,植物观赏性较差,生物多样性不足,湿地展示度不高。

2 植物景观营造原则

2.1 生态优先

在确保湿地生态系统连贯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保留现有湿地植物,对长势不佳的灌木和地被进行适当迁移和清理,优先选择乡土植物,充分发挥乡土植物抗逆性强的优势,适当引进外来物种,维持湿地生物多样性,构建稳定、和谐的湿地植物群落[9-10]。

2.2 功能突出

基于区域的功能定位,选择不同形态和色彩的植物品种,充分发挥湿地植物的生态、美学和教育等功能。在充分展示湿地景观特色的基础上,营造四季有景的植物群落,增加鸟类食源植物和鸟栖植物,提供适宜的鸟类栖息地。

2.3 层次丰富

参照近自然方式,注重乔灌草和挺水、浮水、沉水植物的搭配,在岸边、水域营造不同层次的植物景观,形成高低变化、错落有致的群落结构,与周围主题景点相结合,营建人与自然和谐的多层次滨水湿地景观。

3 植物分区规划

根据场地情况,在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按照不同区域的功能和景观特征,将其划分为保护保育区、宣教展示区、果园恢复重建区、人工湿地水净化利用区、管理服务区五大功能区(图 2)。

图2 功能分区

以岭南特色植物为主,构建乔—灌—草—水生植物的复合式配置模式(表1),通过不同区域的植物多样性营造策略,充分发挥湿地的生态保护、休闲旅游、科普教育等功能。

表1 保护保育区植物配置

3.1 保护保育区

保护保育区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为主,除开展保护、监测等必需的保护管理活动外,不得进行任何无关的其他活动。该区包括水生植物保护保育区、原有植物保护保育区、湿地植物保护保育区和防护林保护区。

水生植物保护保育区主要包括项目用地内的台涌和龙潭涌流域范围,该区以水生植物为主,但植物种类单一,分布散乱,区域水质较差。在保留现有水生植物的基础上,在近岸区、浅水区和深水区补植芦苇、荷花、睡莲等水生植物,恢复自然驳岸,预留一定面积的开阔水域,为鸟禽类和鱼虾提供良好的活动场所。

原有植物保护保育区现状空间开阔,部分灌木种植散乱,滨水植物品种单一。根据用地现状,从植株价值、观赏效果以及生长情况等方面综合考虑,在清除朱蕉、花叶良姜等部分杂乱灌木的基础上,增加水杉、落羽杉、秋枫等色叶植物,形成具有岭南特色的多层次滨水景观。同时对未使用的场地进行绿化,并用石头叠堆的阶梯打造叠石花池,充分利用空间资源,营造近自然植物景观。

湿地植物保护保育区以保护原有湿地植物为主,对场地进行清杂,引种适合本气候带的湿地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岸边种植水杉、池杉、落羽杉等高大乔木,配植荔枝、龙眼、柑橘等果树和油菜花、芦苇、红树林等植物群落,打造层次丰富的湿地景观,为动植物提供隐蔽性好、安全性高的栖息环境。

防护林保护区主要通过营造水杉、池杉等耐水性植物景观,发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等功能,防止飞沙以及横向风流等对湿地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同时改善湿地的生态环境。

3.2 宣教展示区

宣教展示区以开展湿地服务功能展示、生态展示、科普教育为主。该区位于项目场地的东侧,与保护保育区相接,现状植被生长杂乱,景观性弱。该区包括花卉宣教展示区、湿地植物宣教展示区。在花卉宣教展示区进行种植土更换,选取色彩鲜艳的观赏性草本植物,营建四季花海景观,春季种植马缨丹、虞美人等,夏季种植大花波斯菊、蓝花鼠尾草、三色堇等,秋季种植马鞭草、素馨花等,冬季种植四季秋海棠、大丽花等。在花卉宣教展示区边缘种植苹婆、蒲桃、香樟等常绿乔木,起到遮阴和景观隔离效果。在湿地植物宣教展示区建设科普园地,为游客展示湿地植物的形态特征,提高人与湿地的互动性。

3.3 果园恢复重建区

果园恢复重建区以退化果林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为主,通过种植抗污染植物,改善果园土壤的透气性和肥力。优化原有垛基果林的形态及结构,适当修剪、疏伐,修复果园周边水体及岸边环境,同时增加草莓、柑橘、阳桃、柚子、大树菠萝(Artocarpus heterophyllus)等特色果树,形成低、中、高层的果树景观,打造体现当地历史文化内涵、色彩动人、香气宜人的植物群落,使鸟类生存环境得以恢复,维持区域内鸟类种群的多样性。

3.4 人工湿地水净化利用区

人工湿地水净化利用区主要利用生物技术改善水体质量,对场地内河涌的淤泥进行清理,清除林下杂乱的植被,对湿地植物群落进行重建。近岸区种植荔枝、龙眼、白兰等乡土植物,并配植芦苇、荷花、鸢尾、香蒲等挺水植物,打造湿地生态驳岸,达到景观和隔离效果。浅水区点缀睡莲、芡实等浮水植物,深水区适当种植狐尾藻、金鱼藻等沉水植物,减少水体污染,创建滩涂地、隐蔽草丛、开阔水域等区域,为鸟类提供栖息场所。同时修整河岸环境,参考自然湿地净化系统的模式建设湿地净化系统,从而改善水质。

3.5 管理服务区

管理服务区以公园管理和服务活动为主,是人流活动最集中的区域。植物景观应结合游客服务设施,注重乔灌草的层次搭配以及季相、色相的合理配置,营造简洁、大气的视觉效果。入口和主干道两侧种植香樟、凤凰木、宫粉紫荆等高大乔木,搭配朱蕉、红花檵木等灌木,间植四季秋海棠、大丽花等色彩艳丽的草本植物,形成景观透视线;停车场周边种植苹婆、香樟等庭荫树,形成低密度、高覆盖的生态停车场。

4 结语

海珠湿地公园作为珠江三角洲湿地保护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州中轴线上的生态“绿心”,对构建城市与湿地协同共生的生态城市具有示范意义。湿地植物是湿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因此,湿地植物景观的保护和规划是湿地公园建设的重要内容。基于项目区域现状植物调查,在不破坏湿地生态系统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前提下,进行功能分区和景观优化,结合生态优先、功能突出、层次丰富的规划原则,因地制宜地选择岭南植物、水生植物和观赏性花草植物,并进行合理配置,实现整体特色统一、区域形态协调的湿地植物景观,提高湿地公园的观赏性和可游览性,创造更为显著的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

猜你喜欢

海珠展示区营造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海珠湿地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田园养生景观营造探讨
春到海珠桥
丁力 广州亟需海珠创新湾去激活城央发展
新海珠,新引擎,新活力!
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SOHO模式下的现代办公空间设计—婚庆展示区效果图》
等待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