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厂化白灵菇菌棒二次利用覆土出菇技术

2022-11-10高继海

蔬菜 2022年10期
关键词:菌棒杂菌出菇

梁 爽,高继海

(1.北京市顺义区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北京 101300;2.北京市顺义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北京 101300)

白灵菇是珍稀食用菌之一,近些年来从研究、开发到生产,栽培规模越来越大。随着栽培技术和栽培工艺的不断提高,其工厂化周年生产技术也日臻成熟和完善。工厂化白灵菇生产一般采用层架式栽培,菌棒码放在菇房层架上,通过空调、微喷、灯光、风机等人为控制菇房温度、湿度、光照、空气等小气候条件,出菇整齐、菇质好。但是,工厂化生产白灵菇出一潮次菇后的菌棒,虽然营养具备还可以出菇,但是由于含水量过低却不能正常出菇,大都废弃或作为燃料或肥料,利用价值较低。

紧紧围绕着这一突出问题,笔者对白灵菇工厂化出菇后菌棒进行了二次出菇尝试,经过反复试验,探索出了利用工厂化白灵菇菌棒通过覆土方式进行二次出菇技术,使白灵菇产量由每棒0.25 kg左右提高到0.50 kg以上,种菇效益倍增。通过此技术的推广,把工厂化出一次菇的菌棒廉价出售给附近农民进行覆土二次出菇栽培,带动了当地广大剩余劳动力参与就业,并使其走上增收致富之路。通过应用覆土二次出菇技术,每667 m棚室可以栽培5万棒左右,667 m产量在1万kg以上、产值10万元以上、纯收入5万元以上。该技术有利于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和良性循环,真正实现公司加农户的产业化经营,促进地区经济的持续、健康、稳步发展。

1 栽培季节

白灵菇是低温型菇类,故要求出菇温度较低。实践证明,外界气温稳定在-2 ℃以下时最适宜白灵菇生长。北京地区一般以11月中下旬至元旦期间为最佳季节,不但能赶在双节期间大量上市,提高种植效益,而且还能保障出菇季节充裕,多出菇、出好菇。

2 栽培设施

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等蔬菜栽培设施均可作为覆土栽培场所,但鉴于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需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生产设施。北京地区以日光温室为最佳覆土栽培设施。

3 覆土栽培前准备工作

3.1 菌棒的选择及处理

工厂化白灵菇生产中,在出一次菇后菌棒含水量大大降低,袋体变软、发皱,抗性减弱,易吐黄水、感染杂菌;因此,应选取菌棒洁白、较坚实、无杂菌污染、无黄水的菌袋进行覆土出菇栽培。工厂化菇场一次出菇后如未达到适宜的二次出菇栽培季节,应先将菌棒置于-5~-3 ℃的条件下冷冻处理待用。

3.2 覆土土质选择与要求

以菜园砂壤土为最好,其透气性好,覆土后不易板结,且营养物质丰富,更有利于获得优质高产。黏土透气性差,易板结,沙土透气性虽好但蓄水性差,同时沙粒容易粘附在菇体上,使品质大幅降低。

3.3 栽培场地处理

栽培前3~5 d,清除杂草杂物,平整地面。棚内空间及墙面喷洒杀菌杀虫药物进行消毒杀虫。地面撒生石灰粉消毒。栽培前用石灰粉在预备覆土处画线,覆土畦南北向,畦宽1.2 m,靠北墙留走道65~70 cm。

4 脱袋覆土栽培

4.1 覆土方式选择

比较常用的覆土方式有:脱袋两段立式覆土出菇、脱袋立式覆土出菇、中间环形脱袋墙式泥垛双向出菇、双排袋泥垛式单向出菇、一头脱袋单向泥墙式堆垛出菇、半脱袋覆土出菇等多种方式,不同方式各有利弊。针对白灵菇出菇后袋口部位菌丝衰退老化,残留老菌皮、菌根,覆土后易吐黄水和感染杂菌等特点,采用双排脱袋,袋底朝外泥墙覆土的单向出菇方式为最佳,该覆土方式出菇快而齐,后劲足,不易感染杂菌,便于管理,易于推广。

4.2 覆土泥土准备

4.2.1 取土和泥

每1 000个菌棒泥墙需备土1.5 m左右。采土后加水和泥。但实际操作中,如消毒工作做得好,一般就地在菌墙间走道处开沟取土,然后放水和泥备用,不仅效率高,且可操作性强。要求泥不能太稀而到处乱流,也不能太干而摁不下去菌棒,适宜程度为松软、可塑性强且可以固定住菌棒。

4.2.2 覆土泥土消毒

泥土消毒以新鲜石灰粉效果最好,一方面可杀菌,另一方面还可调节土壤酸碱度。因出菇后菌棒内pH值较出菇前会下降1.5~2.0,一般会降低2.0以上。菌棒pH值应掌控在6.8~7.8,pH值低于5.8时难出菇,低于5.5时不出菇。石灰用量一般为泥土量的1%~3%,pH值调至8~9。

4.2.3 营养物质补充

白灵菇菌棒出菇后不但含水量大大降低,而且营养物质也大量被消耗,覆土正是基于这两点出发,来弥补菌棒二次利用存在的不足。为此,应在覆土土壤中添加一定量的营养物质。高金生等试验表明:每667 m施用尿素50~80 kg,磷酸二氢钾30~40 kg,复合肥100~120 kg,出菇效果更好。

4.3 脱袋垒墙

4.3.1 脱袋

将出过菇后的菌棒用锋利刀片剥除外层塑料袋,使菌棒呈裸露状态,发现有杂菌污染斑、老化菌皮或老菇根均应去除干净,以防码墙后污染。

4.3.2 垒墙

将栽培畦地面平整夯实。底部摊一层薄泥,抹平,再将已脱好的菌棒底部朝外横卧,双排整齐码放在泥上摁实,要求泥封到边,袋与袋之间距离2~3 cm,太近出菇密集而且特大菇多发,太远不但浪费空间而且不能发挥“集体效应”,产量会偏低,袋间空隙用泥土填实,防出“沉底菇”。第1层菌棒码好后,上面覆盖1层3 cm厚的稠泥,按此法依次垒砌,层与层之间相互压茬呈“品”字型。第1层的两排菌棒间距离5~8 cm,以后逐次减少。墙长依据温室宽度而定,高7~9层为宜,呈梯形。一般667 m大小的大棚可码砌5万个菌棒左右。注意和泥的质量和码墙技巧,防止倒塌。

4.4 覆土后管理

4.4.1 平整地面、整理卫生

覆土完成后应及时平整地面走道,清除废菌棒、破皮、杂物等,搞好环境卫生,为下一工序做好准备,防止杂菌滋生蔓延,埋下安全隐患。

4.4.2 整理泥缝

把袋与袋之间多余的泥块去除,没有抹到位的泥土要勾到位,注意不用抹得太光、太实,以防止板结而不易催蕾。

4.4.3 保温保湿、覆膜复菌

及时盖上地膜,以利菌丝恢复生长,注意一定要盖严,3~5 d后视膜表面需水情况、菌丝恢复情况、墙内菌温情况、气候状况等,适时进行揭膜通风换气,以补充新鲜空气,利于菌丝快速复壮,积累充足的营养,为出好菇打下良好的基础。

5 出菇管理

5.1 催蕾

覆膜后10~15 d,菌棒表面菌丝明显恢复,此时应适当拉大昼夜温差,增加散射光照,加强通风换气,进入催蕾管理。具体条件控制在:白天温度12~15 ℃,晚上5~8 ℃,墙内温度掌握在9~11 ℃为佳,低于9 ℃易出现畸形菇,而且现蕾慢,高于12 ℃、达到15 ℃以上时,则易发生烧菌,不但会造成现蕾缓慢,还会出现大批量不现蕾,甚至整个菌墙出现杂菌污染,严重者会出现报废。光照控制依气温情况而定,一般以间隔拉放草帘最好,一方面可满足棚内正常采光升温要求,另一方面又可满足正常催蕾对光线的需求。通风要配合揭膜通风进行,总之,保持菇棚内空气新鲜即可。整个催蕾期不需喷水增湿,只通过揭盖薄膜进行控制。如条件控制适当,一般于管理后9~12 d即可看到泥缝边有大量米粒状原基出现,此时应及时去除薄膜,以利于菇蕾生长。

5.2 疏蕾

覆土出菇生产中现蕾一般会比较密集,如不及时疏蕾,易发生挤压变形,还会出现畸形菇,商品价值大大降低。因此,应于菇蕾长至花生米大小时及时疏蕾,选留菇蕾圆整壮实的,剔除细弱、畸形蕾,袋均选留菇蕾2~3个。覆土出菇具有边出菇、边现蕾的特性,除一方面及时疏掉多余的密蕾外,还应经常补疏,才能保证蕾形上佳、距离适当。疏蕾是一项细致繁琐的工作,也是决定菇质的关键环节。

5.3 育菇

覆土出菇的育菇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催蕾兼育菇的混合过程,相互交错,条件控制也应随幼菇的多少适当进行调整,一般在成菇比例达30%以上时,就应以育菇的适宜条件进行控制。具体是:温度白天10~13 ℃,晚上5~8 ℃,尽可能减小温差,增强光照,以利于菇质坚实,菇形好,菇面光滑洁白。要适当增强通风,而整个育菇期一般不用喷水增湿,因菌墙内水分足以满足其生长之需。育菇环节是关键,否则即使催蕾环节做得万无一失,也有可能在一夜之间全部畸形。

6 采收

采收原则为:采大留小,采密留稀,依据市场需求亦可灵活调整。覆土栽培具有边采菇、边现蕾的特性,采收应及时,以确保质量最优化,产量最高化,效益最大化。

采收一茬菇后,应注意去除老菇根,一方面避免无端的营养浪费,便于营养集中供应附近幼菇;另一方面避免菇根腐烂感染杂菌。中后期注意环境卫生,以防病虫滋生。

7 废菌棒处理

生产结束后应及时清除废菌棒,可用作燃料或肥料,防止病虫、杂菌大量滋生,严重破坏生产环境;也可就地翻耕松土,将其埋于棚内,用作种植蔬菜的有机肥料,从而提高综合生产效益。

8 注意事项

8.1 栽培时间控制

不宜过早和也不宜过迟,过早和过迟都赶不上适宜的出菇季节,且易发生垛温升高而烧菌,从而导致减产。

8.2 土壤肥料补充

覆土土壤补充肥料并不是越多越好,用肥过多(尤其是尿素)不但会造成一大部分营养资源浪费,还有可能推迟出菇,感染杂菌和降低菇质及产量。

猜你喜欢

菌棒杂菌出菇
香菇高温期不同模式管理要点
杏鲍菇出菇实践操作技术浅析
石湖林场香菇种植户(新韵)
浅析陇西香菇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
熟料生产双孢蘑菇基质培育过程中杂菌防控措施
香菇松木屑“暴发式”出菇栽培技术
三种常见杀菌剂对白僵菌纯化以及生产中作用研究
JBZ—S—4型菌棒注水机
交换生的计谋
香菇新品种秋香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