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阳光穿透风的背影》中的地域文化阐释

2022-11-10宿振伟六盘水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

文化产业 2022年27期
关键词:六盘水背影散文

钟 敏 宿振伟 六盘水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

六盘水作家吴学良的散文集《阳光穿透风的背影》对地域文化进行了阐释,在其中,六盘水的地质文化、民族民间文化等丰富的地域文化以散文特有的审美形态得以细致呈现。表现六盘水地域文化使散文集《阳光穿透风的背影》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其对六盘水地域文化积极成分的关注和呼唤,对“中国凉都”六盘水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六盘水作家吴学良创作有散文集《摆渡红尘》《生命的痕迹》《岁月手记》,散文诗集《枫的季节》和长卷散文《灵河——北盘江毛口至都格段印象》等。他的散文作品曾被选入《中国西部散文百家》和《新中国散文典藏》,散文集《岁月手记》曾入围第二届中国西部散文奖。《阳光穿透风的背影》是其2015年结集出版的散文集。这部散文集对六盘水地域文化进行了细致深入的挖掘,以散文特有的审美形态展现了六盘水的景观,使六盘水这一有着“中国凉都”美誉的城市的地域文化得到了丰富的表现。

六盘水地域文化

位于贵州西部的六盘水,具有丰富而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在地形地貌、历史文化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方面优势明显。

《国际社会科学百科全书》对地域文化有这样的定义:“地域文化原是人类文化学学科体系范畴内的重要分支,它指在一个大致区域范围内持续存在的文化特征。”地域文化是经过长时间的历史积累产生的,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人们在饮食、服饰、建筑等方面形成一定的生活习惯,成为一种长期坚持的文化传统与文化习俗。各区域因自身所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环境不同,在地域文化上的表现也各具特色。它不仅对区域发展的物质方面产生影响,在精神思想上也形成了固有的气质与品格。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分支,不仅会对各区域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也能丰富中华文化内涵,使中华文化更加繁荣昌盛。

六盘水市位于贵州省西部,具有独特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和良好的自然生态。这里有世界上最深的竖井——白雨竖井,有“贵州屋脊”——韭菜坪,有幽深耸峙的北盘江大峡谷,有蜿蜒流淌的牂牁江,有奇峰林立的麒麟洞。在历史文化方面,六盘水市主要有夜郎文化、牂牁文化、水西文化、三线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其中,旧石器时代文化较有代表性,有水城硝灰洞和盘县大洞两个重要遗址。在水城硝灰洞中不但发现了人类化石,还出土了50余件石制品,更重要的是它开创了影响较为深远的“锐棱砸击法”。位于六盘水市盘县珠东乡十里坪村的盘县大洞被评为1993年度我国考古十大新发现之一,而且名列榜首。彝文碑刻是对古代彝族社会历史的真实记录,有的彝文碑刻将彝汉文两种不同的文字合在一起,在书法上别有一番情趣。在彝文碑刻中,修桥筑路碑价值最高,如位于六枝特区的“拦龙桥碑”。六盘水30多个民族各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形成了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其中,传统习俗保留得比较好的主要是彝族和苗族。彝族以玉舍、月照等为代表,苗族则以六枝梭戛、钟山马坝等为代表。少数民族的节日丰富多彩,有盘县苗族采花节、苗族跳花节、落别布依族的六月六、海坪彝族火把节等。这里还有我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梭戛生态博物馆和中国布依第一村——月亮河布依文化生态园。

六盘水独特的喀斯特地形地貌,旧石器文化,碑刻文化,彝族、苗族、布依族民族文化等共同组成了六盘水地域文化,它们以不同的文化特色丰富着六盘水地域文化内涵。

《阳光穿透风的背影》中的地域文化体现

《阳光穿透风的背影》由33篇散文组成,其中包括第一辑山水幻影12篇,第二辑故园似梦15篇和第三辑菩提如花6篇。除第一辑中3篇写云南山水人文,2篇写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甲茶河与毕节赫章县罗卜石林万象群,第三辑中的《生命中的记忆片段》与《简约之秋》重景与禅理结合外,其余26篇散文均以六盘水地域文化为中心,通过游览、观察和体悟来记录六盘水地域文化。其将地质文化、民族民间文化等融入散文的写作中,用景、情、人及文化共同构筑了独特的审美空间。

地质文化

《阳光穿透风的背影》将六盘水区域喀斯特地貌体现出的风光描写得别具一格,呈现了更多鲜为人知的奇特景观,洞穴、山峰、岩石都各具生命形态。

《时光在洞穴里凝结成童话》对盘县马场乡达拉洞钟乳石进行了细致的描绘,里面的钟乳石比较零星,形态虽不算奇特,但也有别于其他洞中之景象。现在能看到的是一道洞和二道洞,一道洞洞穴有一处钟乳相对集中的地方,岩浆滴成的乳白石柱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形态,二道洞乳石或立或倒垂,形态较为丰富。马场乡达拉洞洞穴,能让人感受到年轮流转和大自然的造化神奇。

《月照福地》描绘月照的双洞和独山山水。月照的腾龙洞,洞顶古藤如腾龙,倒悬着形态各异的乳石。后洞洞口悬垂的乳石参差,像巨兽牙齿一般,形成奇观,有的如莲台,有的如撑天柱,还有的如龟,如狼,如象,如马……月照法那嘎大山顶上有一个月亮山,与月亮山紧紧相依的是神雕岩,与神雕岩毗邻的是石生树,还有号称“小张家界”的独山峰群。

《空山石语》写了犹如一个竹编撮箕的钟山区月照乡独山村的石峰、白岩和大硝洞遗址。独山因这个撮箕形地理左沿三个形如笔头的紧依石峰得名,撮箕形空山的右沿是猴子洞和大屯。撮箕形空谷的撮箕口下,有阿勒河水逶迤流向远方。独山是一个由灵石、硝石、壁画组合而成的诗性山村,这里的山体沉稳,石形鲜活,有着充盈的生命力。

《雄关胜景寓苍茫》《在对视中感受永恒》《韭菜坪笔记》《小天生桥》和《滴水岩三章》等都体现了六盘水独特的地质文化。奇险、俊秀的地质环境养育了勤劳质朴、沉稳挺拔、不屈不挠的山民。

民族民间文化

民族民间文化包括存在于各民族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文化、精神文化和口头语言等。《阳光穿透风的背影》结合六盘水地域特点,对民族民间文化进行了较集中的体现。

1.祭祀、集市、闹元宵等民俗文化体现

《在洒志,贴近秋天》中的洒志是六枝特区的一个彝族布依族苗族乡,阿黑寨旁小山上一颗几抱粗的枫香树是这个寨子的护寨神树。每逢六月六,寨子的村民都会在这棵树下杀猪祭拜,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平安。

《渐行渐远的家园》中写水城场坝集市。在彝语里,水城意为“四周高山围绕,有白鹤飞过田野的地方”。场坝集市,是旧时最重要的商品贸易场所。每逢交易之日,街面商铺和如潮的人流会把这里演绎成一卷浮世绘。这里有各种各样的商品,包括农耕用品、祭祀用品、菜种、粮食,等等,集市长达数里之遥。居住在马坝、月照一带的苗族同胞一大清早就会三五成群地前来赶集,穿着盛装,男吹笙箫,女吹口琴,前后相随。买卖交易结束后,他们还会跳起芦笙舞。有时,从西面来的彝家壮汉凑齐人数后,还会跳起海马舞。

《“一山一河”的清风浊梦》中山曰钟山,河曰水城溪,各大会馆和寺庙会参与正月闹元宵。节日里,场坝路口两边有铁匠一大早装扯铁水打嘘花的炉子;下午三四点钟,炉火就开始升腾;六点以后,在锣鼓喧天声中,参加表演的舞龙队伍在开路牌灯、绣球灯、鱼灯、虾灯、狮灯的引导下,从不同街道朝这里汇集。舞龙者既要舞动龙身,又要避开鞭炮、烟花、铁水花等对自己的伤害。

《风过远山》中的月照四月八花场,《四季感悟》中的端午节游百病,《乌蒙“山鸡”词》中的狩猎,都有鲜明的民俗特点。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不仅体现了六盘水苗族、布依族和彝族的生活习俗,还对当地人热爱生活、追寻美好的积极生命形态进行了展现。

2.木雕、石雕等建筑文化体现

《踯躅在乡村美与痛的边缘》中的盘县保田镇鹅毛寨肖氏院落的木雕艺术是木雕文化的精品。肖氏民居的户牖窗花正中为实木浮雕的花鸟走兽,内容丰富,层次分明,四周窗格连缀其他图案,其精美实为罕见。肖氏家族的遗存——清代神桌,其上雕刻的八仙图和镂空灵兽,整体从浅浮雕过渡到深浮雕,最后再归集到部分镂空雕。“赐进士第匾”木雕技艺也不同凡响。

《残存在村落里的诗意》中的盘县马场苗族彝族乡镇的马场龙家大院具有动人的建筑文化符号。马场龙家大院有三处,一处在街上,一处在拖拉翁村,还有一处在一个边远村落。街上的农家大院是保存得最好的房屋,整体呈院落式,是典型的三坊一照壁结构。拖拉翁村的三座龙家大院呈品字形分布,富含彝族石雕文化。龙霖瑞大院有一块碑帽,顶端虽有残损,但镂空后现出的兵家三宝“刀、枪、戟”和鱼戏莲花都清晰可见;下面一层圆形碑柱上有典型的彝族花纹和火焰图案,正中汉字虽不见功底,却颇有文化内涵。

《逝去的背影》中的皇家花园遗址,《村贴》里古老的石拱桥、碉楼不仅是古老的建筑遗迹,还是有着传奇历史的旧村落的文化景观。苗族、彝族的木雕与石雕虽有所破坏,但它永远不会消逝,它给我们留下了历史的印记和文化逝去的背影,残存着文化的诗意。

《阳光穿透风的背影》中的地域文化是丰富多样的,地质文化和民族民间文化在其中体现得较为明显。

书写地域文化的价值

对六盘水地域文化的书写使散文集《阳光穿透风的背影》具有深厚的地域文化内涵,其对六盘水地域文化的关注和呼唤,对“中国凉都”六盘水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阳光穿透风的背影》是一部文化散文集”,文化散文这一概念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初,兴起之初最具影响力的作家是余秋雨,20世纪90年代散文文坛曾出现“文化散文热”和“余秋雨热”现象。文化散文以不同地域的景观、人情、世俗作为观照,着力挖掘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景、物、人、事,目的在于使阅读者对作者笔下的文化景观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并引起其思绪的激荡,从而使其在深沉的文化探寻中获得心灵的升华和情感的启悟。佘树森先生曾给出这样的界定:“人情种种,世俗百态,成为一些散文家观照的热点。由于这种观照常取文化视角,伴以历史文化反思,故又称之‘文化散文’。”《阳光穿透风的背影》所记录的六盘水的地质文化、民族民间文化等使它具有文化散文的特质。作家吴学良对散文和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恰如其分的处理,同时将自己对家乡的无限眷恋融入其中,精细地刻画了六盘水大地的文化特色;他探究养育自己的这片土地的文化渊源,在寻找一种本土文化内涵的过程中去发现那些很不起眼的人类的文明。对《阳光穿透风的背影》中的散文细品细赏,无疑是对六盘水的一次地域文化之旅、一次心灵之旅。因此,郭茂全这样评价吴学良:“是一位学者型的散文家,其审美修养、艺术知识、文化视野无不渗透在其散文创作中,并成为其散文的显著特征之一。”

在《阳光穿透风的背影》中,作家吴学良一方面着力描写六盘水地域文化的美好,另一方面也看到民俗文化、建筑文化和村落文化的逐渐逝去。在《渐行渐远的家园》中,他写道:“面对远逝的岁月,我仿佛看见了自己迟暮中留下的苍凉背影,看见了世间深处,渐行渐远的家园,尽管他们终究都会物化般消失,然而没有什么能阻挠大脑对故土丰富的一次次粘贴复制……”作家不能阻止家园在岁月的流逝中渐行渐远,只能用记忆留存的方式将之深印在脑海中,用“一次次的粘贴复制”将家园永远烙印在心间。在《踯躅在乡村美与痛的边缘》中,作者呼唤对文化碎片的保护:“乡村作为文化根源,他每一个与文化有关的碎片都是一个载体,他们都存在于自己的文化中,一旦这种碎片失去,乡村就苍白得一无所有。”在《乡村中》一文中,作者也对村镇建设提出了中肯的建议:“人文历史是乡村之魂,切莫对那些能寄存人乡愁的古村落建筑采取一刀切策略,这样才有利于后来者借此拾回祖辈曾生存的空间状态,并从中找到心灵的归宿。”

对六盘水地域文化的充分挖掘与体现,为六盘水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地域文化标志,其是区别于其他区域的独有特征,能使六盘水更具突出优势,成为六盘水向外界展示自己的一个重要部分。六盘水作为“中国凉都”,不仅以19℃的夏天而闻名遐迩,也将以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而吸引各地游客和各方投资。六盘水地域文化必将为六盘水的经济发展提供更丰富的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推动六盘水经济社会更好地发展。《阳光穿透风的背影》向大众解读并传播着六盘水地域文化,多角度、多层面地挖掘了六盘水地域中存在的丰富地域文化,弘扬了其可继承的优秀部分,为推动六盘水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别样形态。

吴学良散文集《阳光穿透风的背影》是用散文形态书写了六盘水地域文化,是对沉淀在岁月中的六盘水历史、人文、风俗的充分挖掘。吴学良是一位深深扎根于六盘水的作家,他寄情于这块奇异的土地,热爱它,歌颂它,把那些富有深厚史料价值的东西呈现给世界,展现给人们,而这将对六盘水地域文化的发现与传播起到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六盘水背影散文
主题:背影里的爱
我与风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背影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诗书画苑
背影
六盘水:盘县1月份税收实现高增长
六盘水市委书记李再勇重视民生问题
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