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融入城镇文化建设促进非遗保护与传承

2022-11-10山东省微山县公共文化服务中心

文化产业 2022年27期
关键词:微山湖城镇古镇

王 萌 山东省微山县公共文化服务中心

现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一命题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随着经济的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发展也逐渐被人们重视。如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的基础上助力城镇文化建设,使其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更好地推动旅游业的发展,是当今非物质文化保护与传承、发展的重要命题。将传统文化融入新型城镇化建设,扩大其生存空间是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主要途径。现通过分析本土非遗融入城镇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策略,探寻传统文化的发展空间,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在文化发展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承载的文化生态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在传统村落保护以及历史名城、名镇和历史街区的保护中也已经得到充分的重视,在新型城镇化中的作用和潜力在近几年也逐渐得到认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有助于提升城市发展的人文内涵,促进地方优秀文化资源的传承与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惠及人群广泛”。在城镇文化建设中,合理汲取和充分利用地方特色传统文化,是丰富城镇文化内涵,提升城镇地位,塑造城镇良好形象,增强城镇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将非遗融入城镇文化建设,不仅是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开展文化活动,更是为了留存城镇历史风貌和城镇文化记忆,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非遗融入城镇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2021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印发了《“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指出:“把城乡文化建设同新型城镇化战略有机衔接起来,以城带乡、以文化人,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文化获得感。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建设,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发展。建设宜居、绿色、人文城市,使城市成为人民高品质生活的空间。”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在满足了物质需求之后,在精神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多。外出旅游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首选,因此旅游产业蓬勃发展。旅游模式不外乎资源经济旅游、人文主题旅游、“旅游+”等。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单一的、浮夸的、模式化的景区磨灭了人们的游览兴致,人们渴望能有一处返璞归真、触及心弦的圣地。于是,那些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进入游客的视域。因此,以非遗文化为内核、以旅游发展为主线、以文旅融合为载体的城镇文化建设不仅能提升新型城镇文化内涵,还有助于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与文化生态的整体平衡,从而促进城镇经济的全面发展。

城镇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城镇文化建设脉络不清晰

城市文化是城市发展的一张名片,城市文化不仅代表一个城市的记忆,同时也是城市建设的重要推动力,如北京的故宫、八达岭长城、颐和园、天坛,西安的兵马俑、大明宫遗址、未央宫遗址,广州的岭南文化,上海的海派文化,成都的都江堰、蜀绣、蜀锦等。

以位于山东省南部的微山县为例,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始祖文化、梁祝文化、运河文化、红色文化、仲子文化、渔猎文化等在这里融合发展,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广袤的历史文化长卷。但是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都未能在城市建设中呈现出来,没有突出城市自身的文化特色,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没有贯穿于新型城镇文化建设中,使得新型城镇文化缺少人文精神的滋润和文化底蕴的支撑,城镇建设缺少气质和灵魂,造成“捧着金饭碗却分享不了旅游发展的一勺羹”的局面。

城镇原有文化元素流失

城镇的过度开发导致城镇原有文化特色遭到破坏,再加上对本地传统文化的挖掘程度不深,没能因地制宜地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创新式保护和传承,让传统文化再次根植于人民的日常生活中,造成历史文脉的割裂,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变小,城市记忆逐渐消失。

全局规划有没有,长期布局有没有,市场调研有没有,配套设施有没有,地方特色有没有等问题一哄而上。这就要求我们要从规划到实施的各个环节中注意科学性、精准性、可操作性,坚持以市场为依托,以文化发展为导向,紧跟时代步伐,加快非遗文化元素融入城镇化建设的步伐,推动非遗融入现代人们的生活,切实发挥非遗在城乡建设、民生改善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城市建设中地方特色文化渗透不足

“注重在新城新区建设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与原有城市自然人文特征相协调。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历史文化街区、民族风情小镇文化资源挖掘和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地方特色文化发展,保存城市文化记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鼓励城市文化多样化发展,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交融,形成多元开放的现代城市文化。”

如果说建筑是城镇建设发展的脊梁,环境是城镇建设发展的容貌,那地方特色文化就是城镇建设发展的灵魂。地方特色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标志和符号,它用独特的语言展现着城市的品位、风格和内涵,如果一个地方的城市建设没有与地域文化融合,那么这个城市就失去了灵魂。微山县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由于在城市建设中对文化遗产资源的渗透不足,导致文化和建设隔离,城市建设失去了地方特色,微山县的城市建筑、街区、公园、商场等都缺乏文化气息,一些文化广场虽美其名曰“文化”,但也缺乏对文化的精心打造,无非就是一些宣传标语、宣传栏等,体现文化内涵的标志性建筑无迹可寻,使得人们在休闲娱乐中感受不到地方独有的文化气息。

城镇非遗文化生存空间变小

经济的发展,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和生态环境的改变,影响着人们的文化价值取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逐渐缩小,非遗保护面临极大的困难,一些传统艺术、民俗活动、口述文化等,已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出现后继无人的现象。同时,在很多文化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由于对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保护传承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理解不到位,再加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传统文化的吸引力越来越小,非遗文化生存空间也越来越小。

现阶段应对策略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的作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农耕文化保护、城市建设相结合,保护文化传统,守住文化根脉。”

微山湖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结合微山县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建构出以湖区文化为核心,以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微山湖旅游区为重点,以“一城一湖一岛一镇”为体系的文旅融合系统,在主打湖区特色的基础上各有侧重,配套融合,将微山县打造为“灵魂栖息之城、天然质朴之湖、红色追溯之岛、文心归宿之镇”,使之成为人们旅游的最佳场所。

打造灵魂栖息之城

夏镇历史悠久,由广戚、部城和夏镇寨三部分组成,镇内运河自西北向东南蜿蜒而过,是一个颇具特色的滨湖城镇。历史上的夏镇人文景观丰富,曾有“一步两省三座庙,一条大街两县分”之说。城内的庙宇牌坊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夏镇的非遗项目有着浓郁的地域特色,如微山泰山庙会、微山湖鸭蛋制作技艺、芦苇画、夏镇八景等。其中,影响较大的“夏镇八景”是优秀的人文景观,先贤有诗赞曰:“三绝高碑透玲珑,泗亭问渡汉家风。贤孝坟中葬贤孝,清风潭下见清风。姜肱故里戚城在,运河环绕碧霞宫。昭阳渔船千百艘,飞云桥下水喷龙。”

夏镇为微山县政府所在地,又是古运河四大名镇之一,是一个旅游胜地的湖滨城镇。以夏镇为中心的微山县城,主打综合服务和休闲养生,恢复“夏镇八景”原貌,打造夏镇运河两岸繁荣场景,追寻城市记忆,建设以微山湖全鱼宴、微山湖漂汤鱼丸、竹笼虾、麻鸭卧雪、王氏运河糊粥、老鳖靠河涯、菊花鱼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的特色美食街,以万仙阵、骨牌灯、高跷、花船舞、竹马舞、龙灯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地方表演艺术,以麦秸画、芦苇画、微山湖民俗绘画、纸马版年画等传统技艺打造微山湖文化广场、微园、运河文化广场、新河湾公园等特色文化主题公园,让夏镇成为重要的旅游集散地,既可以为广大游客提供各类文旅服务,又可以寻文探古,将微山县城打造成身心放松之城、甜美乡愁之城、文化升华之城。

打造天然质朴之湖

微山湖被称为“中国荷都”,从“露清枕簟藕花香”早起的慵懒到“水花晚色静年芳”入晚的清愁,从“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初夏到“荷尽已无擎雨盖”的秋末,赏荷时间长达数月。湖中十万亩荷花接天映日,望之蔚然,有红莲相依的轻醉,渔舟唱晚的清闲,鸥鹭齐飞的壮观,鱼翔浅底的悠然。浩瀚无涯的微山湖,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圣贤英才荡舟其中,洗涤了身躯,沉淀了思想,厚重了文化。一百多平方千米的水域,汇集了湖区特色浓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有渔民祭祀文化端鼓腔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又有微山渔家虎头服饰这一省级非遗传统技艺;既有渔家婚礼的热闹,又有陷留城的传说、荷花的来历、四鼻孔鲤鱼的传说、微山湖的传说、骂婆鱼的故事等美丽的故事传说;既有起草、扳罾、打运箔、拉绠、罱鱼、迷魂阵等传统渔猎文化,又有糖醋四鼻鲤鱼、清炖鳜鱼、微山湖漂汤鱼丸等渔家美食以及采莲、摘菱、放鹰等渔家生活。以端鼓腔为主线打造大型祭湖活动,以渔猎生产为主要内容打造体验游,以民间传说为背景打造大型演艺活动,游客是观赏者,是参与者,是寻古者,是探幽者,举起相机,敲击端鼓,摇动樯橹,握住鱼叉,亲身体验渔家文化,在沉淀着传统文化遗迹与鸥鸟翻飞、苇曳荷香的天然环境中放松身心。

打造红色追溯之岛

微山岛是著名革命根据地,在抗日战争时期,以微山湖为根据地的微湖大队、运河支队、铁道游击队等革命武装出没在千顷苇荡里,活跃于津浦铁路上,多次给日寇以重创,而且保证了湖区秘密交通线的畅通,曾护送陈毅、罗荣桓、肖华等一大批同志过湖去延安,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立下了不朽功勋。陈毅同志为此留下了“横越江淮七百里,微山湖色慰征途。鲁南峰影嵯峨甚,残月扁舟入画图”的不朽诗篇。刘知侠创作的红色经典《铁道游击队》使微山这片英雄的红色故土享誉四海。目前,微山县围绕红色文化建设了铁道游击队纪念馆和铁道游击队纪念碑,馆内陈列着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英雄照片等。纪念馆运用全景式壁画、雕塑、图片等,采用声、光、电造型艺术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全方位、多角度地再现了当年铁道游击队浴血奋战、抗击日寇的战斗场景,把英雄的事迹一件件展现在人们面前,丰富了红色旅游的内涵,使其成为省内外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打造文心归宿之镇

南阳古镇因处泰山之南、泗河之阳而得名。古老的京杭大运河穿镇而过,此镇为明清古运河畔四大名镇之一,素有“江北小苏州”之称,繁荣兴盛达600余年。南阳古镇拥有15万亩湖面,1.68平方千米的主岛和众多自然岛屿零星散落在南阳湖上,运河、小岛、古镇、渔家、大湖融为一体,这种特殊景观在国内屈指可数,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古镇人文历史悠久,至今依然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历史风貌,镇中运河是山东运河全线唯一一段没被淤塞的古运河,有“江北第一水乡”“中国运河第一古镇”之盛誉。古镇孕育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有“一座南阳镇,半部漕运史”的说法。现存新河神庙、皇宫所、皇粮殿、清真寺、胡记钱庄、杨家牌坊、古运河闸、魁星楼、状元楼、不沾地旗杆等30多处古迹。南阳古镇曾先后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好客山东最美乡村”等称号。湖中运道与利建闸作为大运河重要节点于2014年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丰富的文旅资源为依托,以历史古迹为铺垫,通过历史建筑实景展现、相关故事传说演艺、数字化展现运河漕运商埠码头场景等方式还原古镇繁荣景象;以古镇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传统文化商业街区、古镇水上娱乐休闲区、古镇美食街等,让游客漫步青青石板路,感受悠远的历史隧道及京杭运河历史的沧桑,使古镇成为弘扬古镇文化和尊重历史传统的典范。

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城镇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创新贯穿于城镇建设的始终,准确把握城镇建设的内涵,深刻认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铸造文化城镇的重要意义,依据城镇原有文化特色,通过科学谋划,创新式传承保护,科学打造,深入研究,开拓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再次根植于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成为文化城镇的灵魂。

猜你喜欢

微山湖城镇古镇
微山湖
刻画家乡风情传达动人情感
同里古镇
千年古镇
西塘古镇
光福古镇
微山湖
微山湖游记
城镇建设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和探讨
在钟鼓楼上回望——宾川县州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