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宜宾市茶产业组织演变的启示

2022-11-10□张岚,何

山西农经 2022年10期
关键词:宜宾市茶农农业产业

□张 岚,何 凡

(四川轻化工大学,四川 宜宾 644000)

目前,我国农业发展还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阶段,要想实现这一转型,就必须妥善解决影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各种矛盾冲突。比如小生产及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冲突,导致农业无法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生产。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完善现代农业产业组织体系是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这一矛盾的重要手段。

现代农业产业组织可以细分为多种类型,比如公司和企业组织、农户家庭式经营组织、农民合作社组织等。当这些组织产生关联并逐步演变为产业组织链、组织结构或组织模式时,就形成了现代农业产业组织体系。

1 宜宾市茶产业发展现状

宜宾市被称为“中国早茶之乡”,茶产业是其传统特色农业。2021 年宜宾市已经有茶园8.93 万hm,干茶产量10.09 万t,产值达305 亿元。《宜宾市茶产业发展十年总体规划(2016—2025)》提出,宜宾市茶产业发展的目标是构建具有现代特色的茶叶产业体系及生产经营体系,并在2025 年成为国内优质的绿茶及红茶出口核心地区。

在这一规划前提下,宜宾市正大力培育和完善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创新农业产业组织模式和利益联结形式,将茶产业打造成继五粮液之后的第二张城市名片。

2 宜宾市茶产业龙头企业——川茶集团的农业产业组织演进

川茶集团是一家经过多年发展的混合所有制企业,由四川省叙府茶业有限公司与四川省、宜宾市国资投资参股改制而成。目前已经发展成为集三大产业融合发展为一体、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其优势主要表现在良种茶树培育及品牌营销、海外贸易及茶文化旅游、茶叶粗精深加工等方面。

川茶集团的产业组织模式由“小生产+小市场”“公司+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基地+茶农”“公司+专业合作社+股份茶农”“公司+党支部+合作社+茶农”逐步组成,这一发展历程是不断改进和优化原有的产业组织结构和组织模式的过程,也是不断集中生产要素,降低交易成本,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的过程。

2.1 起步阶段:“小农生产+小市场”

茶叶历来就是宜宾市的重要经济作物,茶产业是宜宾市的传统优势特色农业。在起步阶段,茶叶主要是依靠以临时契约为核心的小农生产结合小市场,该模式最大的问题是过于粗放,无法确保茶叶质量以及茶叶供应的稳定性,茶农与公司获取市场信息的成本较高,同时公司组织产业化生产受到诸多约束。在没有明确一致的商业运营形式及符合标准的生产管理模式的影响下,小作坊难以实现规模的茶叶加工流程,难以突出各个产地的茶叶质量及茶叶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因此迫切需要通过整合茶叶的种植、生产、加工、包装等进行深加工,延长茶产业链,销售更为优质的茶叶。在这一背景下,公司开始推出以订单式契约为核心的“公司+茶农”产业组织模式。

2.2 初步探索:“公司+茶农”

1996 年,为确保茶原料的供应稳定性,公司通过政府的帮助,与近百户茶农签署了收购契约。此后,公司开始推行“公司+茶农”产业组织模式。公司与农户在互惠互利、平等的基础上签署契约,由公司组织茶农进行茶叶生产,并保证按契约价进行收购,茶农按照公司要求对茶叶进行粗加工(即烘干茶叶)。公司与茶农结成利益共同体,建立稳定的供销关系。对公司而言,一方面可以动员茶农利用家庭资金生产茶叶,节约公司的融资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保证茶原料的来源和稳定供应,降低公司的交易成本。对茶农而言,该契约关系降低了茶农生产加工茶叶的盲目性,确保了茶农可获得稳定的收益。

由于“公司+茶农”产业组织模式存在松散性和脆弱性,经营合作主要依赖于“货币激励”方式,部分茶农以次充好,将劣质茶原料供给公司。茶农的分散采摘和初加工缺乏统一的规范标准,增加了公司质量管理、监督、组织和运输等方面的成本。公司无法产出大量优质茶叶,导致市场竞争力不足。一直以来,茶叶的市场竞争力与产品的品牌、特色及优势有直接的关系,公司需不断提高优质茶产品的稳定供应量,并打造出符合市场需求的茶叶品牌。基于上诉现实要求,“公司+茶农”逐步演进为“公司+中介组织+基地+茶农”的产业组织模式。

2.3 持续发展:“公司+中介组织+基地+茶农”

2001 年,公司在政府帮助下,与省内最大规模的国营黄山茶场签订协议,获得了茶场30 年的生产经营权。同时,在各县区政府、村委会及茶叶协会的帮助下,公司在宜宾市各县区签署了1.23 万hm茶叶基地。在双方签订契约的过程中,地方政府、村委会和茶叶协会作为中介组织,为双方提供信用担保。例如地方政府以提供信用质押的方式对公司和茶农签订契约的真实性、有效性进行担保,降低公司获取土地使用权的交易成本。

同时,公司推出全新的利益联结机制,即“二定一返三包”。其中,“二定”是指公司联合各基地的茶叶协会,明确各级别的新鲜茶叶和相关茶叶产品的收购标准以及各类收购样品的最低保护价;“一返”是指公司与农户或基地签署协议后,需按照协议的规定返还相应比例的销售盈利,进行售后盈利的二次分配;“三包”是指公司现金收购所有鲜茶叶、为茶农和基地无偿提供相关技术或服务、当公司经营亏损或净利润不足时,可在二次返利时由公司负责善后。

对公司而言,标准化管理茶农,在技术方面或服务方面提供帮助,既可提高茶叶产量又能保障质量,还能控制最终的定价成本。

对茶农而言,在基地、政府以及协会的帮助下与公司签署契约,不用花费大量的时间评估信息的真实度,可节省大量的沟通成本。因此“公司+中介组织+基地+茶农”产业组织模式可使公司、农户和基地共同盈利、实现共赢。

2.4 趋向成熟:“公司+专业合作社+股份茶农”

2013 年10 月,四川省叙府茶业有限公司改制组建了四川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并在改制后积极探索资金股权量化机制,推行“公司+专业合作社+股份茶农”的新型农业产业组织模式。

公司首先组织茶农加入基地茶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其次出资参股农民专业合作社,再次与村集体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茶农量化入股,共同投资建设茶叶初级加工厂。公司将财政投入的茶产业发展资金按一定比例量化股权给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茶农。“公司+专业合作社+股份茶农”产业组织模式的优势是使得所有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茶农不仅能在销售鲜茶叶中获得收益,而且能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获得茶叶初加工环节中的增值利润和股权收益。

这一时期,川茶集团按照产业增效、企业发展、茶农增收的发展理念,积极探索订单农业、产销合作、股权量化等多种形式,运用产业组织模式和与时俱进的利益联结机制,创新了全茶产业链的利益分享机制,使得茶产业链各方利益主体真正联结成利益共同体,提升了茶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2.5 创新发展:“公司+党支部+合作社+茶农”

在持续完善“公司+专业合作社+股份茶农”产业组织模式的基础上,川茶集团积极探索新的农业产业组织模式。公司党委通过成立基地党支部、友好党支部、产业党支部等,探索“公司+党支部+合作社+茶农”的产业组织模式,通过党组织建设把市场、基地、茶农紧密联系起来,将党组织的独特优势与产业优势有机结合。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助力宜宾市茶产业持续发展。

公司党委成员根据各党员的任职岗位、能力优势及居住地等多方面因素,在茶产业链中发挥党支部作用,建立新型的产业党支部形式,把行政部、营销部或科研部等核心环节的党员划到各个茶园基地党支部,同时在茶产业链条上的各个核心岗位设置党员示范岗。目前,公司有116 名党员在茶园基地的关键岗位上,逐步构建起茶产业链的党组织体系。

同时,公司党委联合各个基地中多个村级党支部,以结对联系的方式创建友好党支部,分别由一名村支部党员、一名企业党员与多名农户配合,聚焦于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技术培训等方面,最大程度发挥企业与村级党组织的引领带动作用,为茶农提供定期培训和技术服务,在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方面,使得企业党建与村级党建共同发力、同频共振。

3 川茶集团产业组织发展值得借鉴之处

3.1 提高农民的利益分享地位

家庭农户是我国农业生产最主要、最基本的农业产业组织形式,是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扩大经营规模的源泉,更是农业生产组织变革的主要参与者。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政府和茶企要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扶持与引导,不断提高农户的主体地位和利益分享地位,帮助农户实现更为优质的生产,引导农户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首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带动农户生产经营,构建涉及各方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利润返还、保底分红或土地入股等方式,使农户成为全产业链上的利益主体。

其次,政府要加强引导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交流对接,使农户不断学习新的农业生产经营理念,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从而主动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并融入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

3.2 发挥政府的导向和引领作用

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生产经营的主体是企业和农户,政府的主要作用是在两者之间发挥桥梁和中介作用,为企业和农户的联合生产经营提供必要的政策保障,通过制定发展规划和提供政策支持等,发挥政府对农业的导向和引领作用。

一方面,政府应利用市场机制对农业产业化经营进行适度的引导及调控,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更理想的外部环境,建立完善的、多方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要保障各经营主体的合法权益,维护农户的合法权益,从而解决农户从事生产经营的后顾之忧。

另一方面,政府需要发挥自身的指导和协调作用,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提供减免税费、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或开通农村信贷等形式,让各经营主体在良好的制度环境下发展壮大,使农户进入产业链,并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3.3 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作用

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连接着农户与市场,是农户走向市场的桥梁。新型经营主体的多元化发展,有利于拓宽农户参与现代化农业生产经营的渠道,有利于发挥各经营主体之间的正向制衡和促进作用,从而全面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主体对农户的辐射带动作用。

一方面,龙头企业具有强劲的产业辐射带动能力,是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最能推动产业融合的主体。在引导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龙头企业能激发农户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合作意识,从而吸纳各经营主体共同创建互利共赢、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

另一方面,与龙头企业相比,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小型家庭农场更容易与农户拉近距离,其与农户在产业或地域等方面的联系较为密切,能起到直接的榜样示范和动员效果。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为农户提供信息指导、科技支持、金融信贷协调、标准化质量等社会化服务,引领农户融入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中。

3.4 发挥党组织统领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核心优势是由中国共产党引领着人民共同努力。在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基层党组织是最为关键的力量,是促进农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通过川茶集团的实践可以得出,农业产业推进应与基层党建紧密结合,以基层党建为引领,通过探索“公司+党支部+专业合作社+农户”“党支部+合作社+农户+产业”等具体整合方式,最大程度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基层党组织可以发动群众,发挥桥梁纽带和引导作用,搭建与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的平台,为其提供多元化的合作模式以及符合实际情况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以建设党组织助推农业发展,以乡村组织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3.5 构建多方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

构建合理的利益联结和分配机制是推动农业产业组织模式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持续优化农业产业组织模式的过程中需要不断优化完善产业链上各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联系越紧密,生产要素就越集中,从而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生产。

一方面,要引导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横向协作,利用多种产业组织模式,构建能够紧密联结各新型经营主体的联结机制,从而形成相关经营主体功能互补、共同发展、同频共振的互赢局面。

另一方面,要让相关新型经营主体基于某个产业展开纵向协作,创建具有区域特性的大规模产业化联合体或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机制,从而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互赢共利的联结关系,让产业链实现更全面的纵向延伸发展,以此提高整个产业的地域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猜你喜欢

宜宾市茶农农业产业
宜宾市三江新区
老党员“卖”茶忙
“早春茶”开采
农业产业基金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
茶乡人家
武夷山茶农采茶忙
2013年广东热区社会经济及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
农业产业发展的电子商务契合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