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宁城县农牧业产业化发展问题及对策探讨

2022-11-10周旭春

山西农经 2022年10期
关键词:农牧业农产品农业

□周旭春

(宁城县农牧局,内蒙古 赤峰 024200)

宁城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赤峰市最南部,是全国粮食生产大县、全国玉米绿色原料生产基地、全国生猪产出大县,具有著名的“宁城老窖”“塞飞亚草原鸭”等农业品牌。在国家各项惠农惠牧政策及政府各部门的努力下,宁城县农业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2019 年4 月,宁城县退出国家级贫困县序列,其中产业扶贫是宁城县脱贫攻坚的重要措施。

1 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1.1 经营现状

宁城县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工作坚持以农民增收、绿色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紧紧围绕稳定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促进“菜、果、牛”三大主导产业和特色种养业发展为导向,因地制宜确定产业布局,调整种养业结构,提高农牧业产业化水平,推动产业做优做强。

宁城县现有年销售收入超500 万元以上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5 家,年交易额500 万元以上的农牧业流通企业27 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3 家、自治区级龙头企业7 家、市级龙头企业17 家,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7.1%。塞飞亚、东方万旗等65 家龙头企业和立志果蔬、绿发蔬菜专业合作社等1 315 个新型经营主体融入脱贫攻坚、乡村产业振兴,通过订单生产保回收、就业务工促增收、入股分红得收益等方式,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增收。各经营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坚持发展农业经济组织,不断探索产业发展方向,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发展。

1.2 产业结构

为了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按照减粮增饲的发展要求,逐步缩减玉米种植面积,扩大粮饲兼用玉米的种植,推进农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现常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约9.67 万hm,其中玉米7 万hm,粮食产量稳定在80 万t 以上。按照“山栽果、川种菜、丘陵地区养肉牛”的布局,集中打造兴哈线设施农业、国道508 线林果种植和505 线肉牛养殖3 条富民产业带。

稳步推进设施农业,总面积3.4 万hm,其中日光温室约3.54 万hm,食用菌为主的塑料大棚面积约1.19 万hm,居内蒙古之首。加快发展畜禽养殖,全县家畜总存栏137.1 万头(只),其中肉牛存栏43 万头、肉羊存栏60 万只、生猪存栏30 万头、奶牛存栏0.5 万头、肉驴存栏5.3 万头,禽类养殖3 000 万只。

1.3 新型经营主体

以种粮大户、种养能手、农机手、经济人等新型经营主体为重点培育对象,扎实做好高素质农牧民培训。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1 776 家,参与产业化经营农户11.5 万户,占总数的53%。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86 家,其中国家级6 家、自治区级11 家、市级35 家、县级34 家。家庭农牧场达到208 家,示范性家庭农牧场84 家,其中自治区级6 家、市级34 家、县级44 家。农牧业社会化服务组织97 家,2021 年农业生产托管面积1.77 万hm,服务小农户2.48 万户。

1.4 园区建设

近年来,依托扶贫资金、农牧业产业资金、财政收入等建设扶贫产业园区、农畜产品基地,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以建设高标准、规模化产业园区为重点,在建设基地过程中注重产业特色化、规模化,注意抓大户、抓示范户引导产业健康发展,形成了乡镇集群特色产业带。自2018 年以来,投入资金6.2 亿元,建成产业园区72 处,建设智慧农业示范园区1 处,园区建设总投资1 498 万元,有效提高了产业园科技含量,增加了附加值,提高了产业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加速推进。力争实现人均“一亩棚、半亩果、一头牛”目标,带动更多农户实现稳定增收。

1.5 农产品品牌建设

全县共认证“三品一标”100 个,其中无公害企业12 家,认证产品32 个;绿色食品企业15 家,认证产品48 个;有机食品企业3 家,认证产品11 个;有7 件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两个名特优新产品。大城子镇瓦南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通过各种产品认证和品牌创建,提升了全县农畜产品的知名度。目前有“宁城番茄”“宁城尖椒”“宁城茄子”“宁城韭菜”“宁城苹果”“宁城滑子菇”等多个品牌,农畜产品选销北上广等大中城市。

1.6 安全监管

成立农牧业综合执法大队和农畜产品检验中心,加强农牧业综合监管能力,分工明确,责任清晰。加强农畜产品综合监测平台建设,为各镇乡配备监测设备,加强检验监测能力建设,达到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全覆盖。加强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通过机构和计量“双认证”,包括元素分析和农药残留共70 个参数,具备了按相关标准开展对这些参数的检验检测能力。严格控制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按时完成常规检测和抽样检测;县级速测实现了经营主体全覆盖;建立了“瘦肉精”监管长效机制。各执法中队不定期对宁城县农产品市场进行监督检查、促进产品从原料到产品的全过程监督。

1.7 产业链延伸

加大对农产品生产企业的政策优惠力度,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建设保鲜冷藏、冷链物流、分检包装等项目46 个,成功申报国家级产业强镇项目,扶持5 个新型经营主体。

1.8 产业技术指导

成立产业培训专家讲师团,精选理论与实践经验丰富的30 位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各镇乡街开展产业技术培训工作,根据各乡镇主导产业情况,派驻1 名专职科技人员包乡镇进行技术指导服务,为全县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保证各种植小区、养殖小区均有1 名以上专技人员。强化致富带头人培训,认定新型职业农民970 人。

2 农牧业产业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龙头企业带动力不足

目前,宁城县农牧业产业龙头企业存在总体数量少、规模相对小、创新能力弱、经济效益不好、企业品牌不强、市场竞争力弱等问题。大部分属于小规模经营,生产工艺、设备落后,技术水平不高,进行初级产品的加工多,多层次开发或深精加工产品少,产品档次不高。龙头企业虽然也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但“企业+合作社”“企业+农户”等形式推广较少,大多仍随机收购或临时合作。

2.2 主导产业开发力度不足

宁城县菜、果、牛等农产品在全内蒙名列前茅,但大部分仅满足于初级产品的生产销售,没有进行精深加工。产业大多停留在家庭作坊式阶段,产业链短,科技含量低,集聚度不高,特点亮点不明显。应结合地区优势,以乡镇为单位,开发不同类别的特色产品,如脱水蔬菜、果汁、饮料、果干等果脯产品。

2.3 产业规模化发展缓慢

产业适度规模化发展对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非常明显,但目前进程比较缓慢。农业生产受制于资金、人才等影响,缺乏长远发展战略和高端规划,没有万亩以上连片生产基地、万头以上养殖场。土地户均面积少、分散程度较高,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仍是农业经营主体,限制了农业规模化效益的发展。

2.4 农牧民专业素质偏低

当前宁城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较快,但大多数是近几年成立的,且以等待国家惠农政策为目的,缺乏工作经验,经营规模小,管理不规范。

2.5 农产品安全问题

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到产业的发展,更关系到农民的长久利益。在我国经济发展初期,大部分农户追求产量,造成农药、化肥等施用过多,大棚反季节蔬菜兴起、密集栽培、虫害蔓延,菜农往往超量喷洒农药,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问题。虽然宁城县蔬菜、肉牛产品质量安全形势稳中向好,但源头风险隐患仍然存在。

由于种植管理水平比较松散和粗放,致使标准化种植管理技术很难统一,所以在农业投入品使用上出现多少不一、质量不一等问题,产品质量难以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还比较薄弱,全程可追溯体系建设任重道远。

2.6 农畜产品品牌效益弱

依靠农产品品牌来开拓市场,提高市场的占有率,已成为越来越多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共识。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是加快经济发展、提高农产品效益的必由之路。目前宁城县现有的“三品一标”认证产品普遍存在品牌宣传力度小、品牌影响力弱的现象,没有打造出真正具有宁城招牌的农产品,也没有给农户带来预期的经济效益。

2.7 缺乏科技创新能力

多年来,宁城县通过项目推广、外地学习、示范引导等措施大力推广新技术,使菜、果、牛三大产业的种养及管理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100%。但宁城县农牧业正处于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阶段,科技仍是“三农”工作最大、最突出的短板。主要表现在:产品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缺乏核心竞争力;企业科研经费投入较少,无法保障新产品的研究,大部分相关科研机构的研究多用于政府部门,实用性存在差距;政府科技部门对精深加工并未有太多投入,企业研发能力不足。另外还缺乏胆大、心细、善学习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各农业产业主体只在种养殖技术方面下工夫,对产业发展中的其他科技研究较少。

3 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3.1 发展现代农牧业

坚持“绿色、环保、高效”发展理念,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技术装备和机械化水平,使粮食增产增收,保障粮食安全。按照“抓龙头、建基地,抓组织、带农户,抓科技、建园区”的思想理念,加快现代农牧业示范园区建设,加快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优质、特色品种,创建品牌,推进产、加、销、储一体化。

3.2 推动农牧业产业适度规模经营

通过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开展集约化种植、标准化管理,提高产品质量,从而获得较高经济效益。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托管,以土地托管和联耕联种方式来推动适度规模经营。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农机作业、质量、物流、品牌服务等的资金投入力度,以满足农业发展需要。政府还应出台政策,鼓励青壮年、返乡能人、学农大学生等人才到农村开展适度规模经营。

3.3 进一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提高农牧民素质

将扩大培育农牧民合作社、种养殖大户、家庭农牧场作为增加农牧民收入、创新农牧业生产经营机制、提高农牧民素质的重要措施。充分发挥合作的纽带作用,积极发展“龙头企业+合作社+农牧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快发展产业化联合体,将联合体的建设、发展作为农企利益联结的重要“抓手”,扶持措施重点向产业化联合体倾斜。

3.4 多举措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发挥主导产业优势

发挥现有龙头企业的产品优势,通过技术引进、升级等措施,开发更有竞争力的产品,促其做大做强。引导企业优化管理,加强科技创新。政府应协助企业引进科技人才、管理骨干等,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竞争力。加强品牌宣传、管理,积极为企业提供参展机会,如农博会、展销会,企业也应积极探索网络销售,通过电商平台、网络直播等扩大产品受众面,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3.5 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

加强“三品一标”建设,鼓励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申请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改造、整治和控制基地污染,使基地生产环境达到要求。推进农产品全程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将龙头企业、“三品一标”企业、合作社等纳入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平台,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增强农产品经营企业的质量安全意识,建立质量制约和追溯机制,保障农产品品牌,以品牌拉动企业经济增长。

3.6 推动农牧业全产业链建设

推动农牧业产业向全产业链方向发展,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可以控制生产成本,让产加销、农文旅无缝对接。按照产业规律,从抓产品到抓产业、从抓生产到抓链条、从抓环节到抓体系,从而促进价值链向中高端跃升。在生产销售过程推广“互联网+”、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等有利于创新发展、有利于将农业与乡村旅游等融合发展的产业。

3.7 及时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

出现滞销农产品时,当地政府要及时成立滞销帮扶中心,利用网络直播、产销对接帮扶等措施帮助滞销找出路、找资源。同时还应在年初及时预测市场信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增强农产品供给的方向性,避免滞销出现,引导菜农理性种植。加强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推行冷鲜库、真空包装、延伸产品销售区域,延长产品销售期。

3.8 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要加大培育创新主体,大力培育本土创新人才队伍,为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供坚实支撑和有力保障。在创新能力、创新资源上下工夫,在布局重大创新项目和营造良好创新生态上下工夫,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推广农业科技,与高校、科研院所衔接,推进校企合作,使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成农业发展的生产力。加强对农业生产经营者的培训工作,提高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市场营销技能,培养现代新型农民。

3.9 进一步拓宽产业资金投入

多渠道拓展产业资金来源,帮助企业解决资金问题,做好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加大财政部门对农牧业产业投入力度,扶持农牧业产业;加大对金融部门政策扶持,解决产业发展融资难、融资慢等问题。进一步拓宽抵押物范围,可将农村宅基地、确权土地、厂房、设备、农机具等作为抵押物,解决短时间的资金需求。

猜你喜欢

农牧业农产品农业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031亿元,同比增长21.7%
数据分析挖掘在农业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克什克腾旗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研究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新常态下农牧业品牌化的现实意义
流通领域重要农业产品价格(2016年10月)
农产品争奇斗艳
农业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