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祁连山草原的生态保护与发展策略探讨

2022-11-10□孙

山西农经 2022年10期
关键词:祁连山牧草牧民

□孙 博

(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大河口自然保护站,甘肃 张掖 734500)

祁连山地处甘肃省、青海省的交界处,由一系列平行排列的山岭与谷底组成,总面积l 972.5 km,山区海拔3 000~5 000 m。祁连山被誉为“天之山”,不仅拥有壮丽的草原景观,还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情,构成了极具特色的草原畜牧业生产基地。在高原寒冷气候的影响下,祁连山的高山地带终年积雪,数千条冰川为黑河等地提供了生命之水,加之生物资源较为丰富,因此保护祁连山的生态环境至关重要。

1 祁连山草原的主要特点

1.1 高海拔、低气温

祁连山草原海拔较高,平均气温较低,因此牧草的生长期较为短暂,而且生长期十分不稳定。在山地草原中,产草量较少,气温相对较低,适用于建立夏季牧场,南麓以及北麓的草原则适合作为冬季牧场。山区草原的枯草期较长,一年中枯草期超过了7 个月,一般在5 月才能转绿,到了9 月末又会变枯黄,导致牧草的生长期较为短暂,并且产草量较低。

1.2 生态较弱且容易遭受破坏

由于祁连山的植物生长期较为短暂,所以生态调节能力非常脆弱。受到严寒环境影响,生物链非常容易受到破坏,一旦受到人为破坏,就需经历一个长时间不断修复的过程。在祁连山草原中,各种牧草以及灌木丛等是生物生活所需的必要条件,如果这些植物遭到破坏或损伤,就会对多数动物的生存造成极大的威胁。

1.3 灌木林和乔木林多为水源涵养林

祁连山存在大量灌木,其中乔木主要包括二白杨、青皮杨、红枫树、马尾松等,灌木主要包括含笑梅、南天竹、火棘等。森林的覆盖率较低,在整个干旱区域显得无比重要。正是因为有祁连山森林,冰川融水及降水才能储存下来,缓慢补给江河,起到调节河流、减少山洪、确保年径流量保持稳定状态的作用。

2 祁连山草原存在的问题

2.1 草原退化十分严重

近年来,在祁连山草原的发展过程中,存在较为严重的草原退化现象,原有的草原生产力被破坏,对当地经济造成了重大影响。由于植被受到了破坏,祁连山草原的部分动植物面临着灭绝的危险。祁连山草原还存在超载放牧现象,导致牧草的生长速度比动物进食速度慢。扩大牧草生长范围十分困难,致使祁连山草原的牧草品质大大下滑。

与此同时,当地的鼠灾虫害非常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草质。受到动物的踩踏及人力因素影响,祁连山草原的灌木丛与森林遭到破坏。除此之外,随着水源涵养林的减少,“三大水系”的源头供水安全问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2.2 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近年来,温室效应导致气温升高、全球变暖,山区的草原及灌木丛林遭到破坏,生态环境持续恶化,雪位线持续上升,冰川逐渐消失。曾经的山峰四季积雪,但如今在夏季已经不见积雪的痕迹。与此同时,河流的流水量大幅减少,山区的平均年降水量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2.3 过度放牧现象严重

在祁连山南麓草原和北麓草原,冬季草原在管理和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少,但是山区草原依然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将冬季草原作为夏季草原使用,并没有制定明确的界限。

通俗来讲,就是不管是哪里的牛羊,都可以在混牧区放牧。各地区为使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提高农民与牧民的收入水平,大肆发展草原畜牧业,导致祁连山山区的草原退化极其明显。

2.4 当地农牧民生态保护意识较为薄弱

长期以来,受传统发展理念的影响,农民和牧民不会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仅是为了眼前利益,在祁连山草原内采药、放牧、拓荒等,对动物的栖息地造成严重的破坏。另外,在牧区中,部分牧民滥杀乱捕野生动物,使得鼠类的天敌数量大幅度减少,导致祁连山草原的鼠害现象愈演愈烈。因此,当地农民和牧民为了消灭鼠害,不得已使用化学药品,虽然起到了灭鼠的作用,但也会害死更多鼠类的天敌,如此反复,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的影响,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针对祁连山草原严重的退化现象,恢复草原生态系统平衡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封锁山林和禁止放牧。但是由于执法力度不足,国家颁布的《草原法》没有发挥相应的作用,很难转变农民牧民“临山吃山”的古板思想。

在祁连山自然生态保护区中,山丹马场曾在1998 年围绕着0.47 万m的山地草原建设了7 万m的铁网围墙,并且派专人把守草原、禁止放牧、封锁山林、养育树木。根据观察,封锁山林后的几年间,保护区内的植物树木恢复情况极为明显,野生动物的数量明显升高,自然生态环境日益好转。

但是,2001 年周围的农民和牧民为了进山放牧,在短短十几天内,破坏了坚固的铁网围栏。铁丝网被偷走,网杆被抢走,护林员居住的简易房屋也被农民推倒破坏,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灌木丛林和山区草原又一次遭受到了破坏,自然生态环境进一步被恶化。混乱的草原治理不仅会导致生态系统恶化,还会引发草原纠纷,对维持社会稳定十分不利。

2.5 资金匮乏导致工作无法开展

近年来,河西地区政府将工作重心向草原改良方向移动,但是,由于资金方面的匮乏,这项工作的成效并不显著,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草原退化问题。现阶段,祁连山区草原和水源涵养林的退化现象非常严重,自然生态环境持续恶化。

3 生态保护与发展的具体措施

保护祁连山草原及水源涵养林生态环境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系统工程,需要青海省与甘肃省共同努力。国内的有关部门要提高对相关工作的重视程度,统一部署安排,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从而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环境,防止草原系统持续恶化,落实对“三大水系”供水安全的保护工作。

3.1 加强对草原的管理

混牧区的存在,导致草原长期处于无序的管理状态中。绝大多数农民和牧民为了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采取掠夺式经营方法,不关注保护草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此背景下,相关部门需加强对草原的管理,明确草原的使用界限,并且制定使用权限。落实制度化管理,只有保护好草原才可以利用好草原,要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如此一来,草原的生态环境才能被更好地保护。

要将改革与创新作为自然草原的重心,全面提升草地的生产能力,推动优质草原生态繁荣进步。改良与创新中度或高度退化的自然草地管理方式,运用科学且有效的方法进行管控,提升退化草地的生产能力,逐步复原草原的植被面积。持续推进和更新有关粮草畜牧之间的平衡管理体系,实施定区轮牧制度,维持粮草与畜牧之间的平衡关系。选择较为集中且规模较大的退化草地进行有序施肥,增加草地的土壤肥力,加快退化草原植被复原的速度。

管理草原的工程技术包括对退化草场的创新、补种,在划定轮牧区域建设栅栏。补种的前提是不破坏原有的植物与树林,5 月下旬地表温度在3~5 ℃时,可以运用机械免耕补种的手法进行补种。垂穗披碱草与青海冷地早熟禾等是多年生禾本科品种,适应当地的种植环境,最适合被选作牧草。

近年来,草原的鼠灾愈加恶劣,自然草地持续退化,为了加强对草原的管理,改善现阶段的环境,可以设立招鹰架控制草原鼠害。在个别鼠灾极其严重的区域,可以小范围播撒C 性肉毒素(浓度不超过0.1%)。

3.2 有计划地封山育林

祁连山草原过度放牧现象极为严重,使得草原牧草的生长速度较慢,难以满足牲畜的进食需求,因此,有必要开展封山育林项目。针对草原退化严重的地区,当地政府应采用相应的解决方案,出台相关政策,使山区的植被生态得到恢复。实践表明,在短期内对草原进行围封极具意义,与此同时,较长的围封年限与过度的人为保护对草原资源的发展利用十分不利,长期禁牧会导致火灾的隐患相对突出。

针对长期围封生长良好的草原来讲,可以通过划分区域轮牧与季节性放牧增加牧民的收入。对于牧区严重沙化以及生态较为脆弱的地区,应坚持全面禁牧与优先保护原则。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应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短期禁牧以及长期划区轮牧的方式,即在下一轮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过程中,对上一轮的禁牧区解禁,转变为草畜平衡区域,由此循环。建立严谨的草畜平衡长效制度,加大后续监管力度,确保草畜和谐,严禁超载过牧。

3.3 增强当地农民和牧民的生态保护意识

当地农民和牧民的生态保护意识比较薄弱,甚至没有意识到生态环境被破坏后对自身的影响,所以一味地索取,使得当地的草原重负难堪,进而出现了祁连山草原退化、生态系统被破坏的现象。因此,当地政府应加强对农民和牧民的法治宣传,让当地的农民、牧民懂法知法,不触犯法,让他们认识到保护祁连山草原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促使他们主动爱护草原围栏等基本保护设施,有效推动当地植被的恢复。

应禁止一切会致使生态系统功能减弱或退化的人为行为,引领居住在保护区中的群众逐渐按序转移,降低生态环境的压力。开展换地搬迁等保护生态的移民工作,对生活在中心地区、缓冲地区的农民牧民实行全村、全组换地安置。对于已经迁出的地区,使用生态治理和自然复原等手段实现生态恢复。

与此同时,在明确当前状况、掌握政策的前提下,强化对国内相关部门的链接汇总,加大支持力度,对祁连山进行综合性治理规划,确保更多政策、项目、资金有本质上的突出进展,侧重跟进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保障综合检验区的建立,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在国家政策检验中的地位,保证草原生态环境得到高效的改革与治理。

除此之外,要严格遵守《甘肃省草畜平衡管理办法》与《甘肃省草原禁牧办法》,科学、快速、精确地审定草场的可载畜牧数量,严格遵守草原禁牧与粮草畜牧之间的平衡法律条款,逐年清点减少超核载畜,坚持开展生态迁民移居工作,减少人为活动,明令禁止牧民过度放牧,利用生活方式的改变促进生产方式的转变,再利用生产方式的转变推动生态环境的改善。

3.4 各部门要加强双方的相互协调

保护祁连山草原生态的工作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而是需要长久的付出,不然这项工作就会前功尽弃。想要完成这项工作,各级政府部门不仅要提高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还要有规划地开展工作。各地区要掌控草原畜牧业的规模,改变当地农民和牧民的经营方法,例如,建设农业舍饲畜牧业等。同时,要加大科技方面的投入力度,在当地推进畜牧养殖的优良品种,合理利用当地牧区的土地资源,种植优品牧草及畜牧饲料,为推进牧业发展作出贡献。

当前河西地区着重发展养牛业,建造了许多肉牛繁育以及育肥基地,尤其是张掖市百万头牛基地的设立,成为甘肃省养牛业的一大亮点。农区舍饲牧业面临严重的退化问题,应从草地畜牧业的角度进行可持续发展性考虑,合理利用当地丰富的轮歇耕地以及冬闲田种植优良牧草,有效提升优质牧草的供给量,充分解决当前饲草资源不足以及营养价值偏低等问题,缓解天然草地的放牧压力。

草原的防火工作应始终坚持“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草原火灾预警预报制度,防患于未然,做到有备无患,在草原火灾处于萌芽状态时及时给予扑救,确保有火不成灾,有火不过夜、有灾无伤亡。因而,需综合地理信息、卫星通信、网络办公以及远程视频等系统,结合应用草原火情监测、草原火险预警与风险评估、草原火险的等级划分标准、草原火险预报预警制度、草原生态学以及草原计划火烧等项目已取得的成果,建立数字化、可视化的防火应急指挥监测系统,提高草原监测预警的科技水平。

严格执行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制订完善相关工作制度,以法治的方式与办法改善祁连山生态环境,并实行保护规范化与常态化管理。增强科技培训,对全社会参与祁连山生态保护工作人员进行鼓励。生态与文明相互影响,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应做到凝聚共识、群策群力,形成以政府带头、民众呼应,上下联动的制度,切实守护好生态红线。

4 结束语

现阶段,祁连山草原依旧存在众多问题,牵制着当地社会的经济发展,例如草原退化严重、过度放牧现象以及当地农民和牧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较为薄弱等。因此,要增强对祁连山草原生态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政府部门要增强对草原的管理,有规划地进行封山育林,重点增强当地农民和牧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使当地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促进祁连山草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祁连山牧草牧民
科学选种牧草品种提高养殖经济效益
祁连山下
牧草的种植管理与利用
人工牧草种植与管理技术
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对牧民的影响探析
商人买马
初探优质牧草周年均衡供给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