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牧产业研究文献综述

2022-11-10□陈琳,周

山西农经 2022年10期
关键词:农牧业西藏农业

□陈 琳,周 蓉

(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西藏 拉萨 850000)

农牧业是指农业与畜牧业,二者均为第一产业。农牧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基础性产业即第一产业,与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息息相关。同时,农牧业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农牧业生产对于促进经济发展、不断增加物资出口数量、改善人民生活质量以及增强民族团结等,都具有丰富内涵和现实意义。

1 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专家学者涉及农牧业的研究领域稍早,主要集中农牧业技术所使用的专业工具和手段等方面,但是在解决农牧业有关问题的对策及建议等方面存在不足。

第一,农牧产业专业工具及手段的研究。世界上主要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以美国、巴西等美洲国家和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为主,因此大多数外国国家在农牧产业研究领域涉及较早,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Sudhir Mathur 等(1999)根据低交通量道路不能满足农村发展活动加快的问题,指出应该在农村大量使用拖拉机。发现利用拖拉机技术不仅能够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可以获得更好的工作质量和可观的项目节省时间等额外好处。但是,如今拖拉机已难以适应现在的农业生产模式。

第二,农牧产业问题的研究。从工作环境问题的角度看,Samuel Couth 等(2019)借助英国Biobank 的一个子样本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农业产业中职业噪声暴露部分占听力困难水平较高。因此其强调必须要特别关注高危人群,促进职业环境中的听力保护。关于气候和有害生物影响,Robert eWalker 等通过研究中亚内陆远离市场中心的国家如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发现恶劣的气候限制了农业发展,农业的工业化因缺乏基础设施、人力资本和财政资源而受到诸多限制。尤其是口蹄疫和布鲁氏菌病严重威胁偶蹄动物以及牧区饲养者的健康,需要有力的政策执行以保障牲畜和相关人员的康健问题。

第三,农牧产业对策的研究。从农牧业从业人员防护措施角度看,Ragan Kathleen R 等(2019)通过对2015 年全国健康访谈调查癌症控制补编的数据分析后发现,农业工作者涂防晒霜和寻荫要比穿防护服罹患皮肤率概率小。因此,其建议增加遮阳和完善工作场所的阳光安全政策及培训。此外,雇主亦可通过创建有利于阳光防护的工作场所来帮助减少职业卫生不平等,以更好地保护劳动者。

从农业废弃物可循环利用来看,M.A.Tambichik等(2018)认为农业产生的废物量每年都在增加,容易引起废物过多而造成的常规混凝土和填埋空间有限。所以,提出可以利用农业废弃物,比如棕榈油燃料灰、稻壳灰和棕榈油纤维等部分替代混凝土中的基本材料生产绿色混凝土。经研究发现,此种绿色混凝土质量优于普通混凝土,具有减少环境污染、解决自然资源枯竭的潜力。

从电子设备在农业中的应用来看,利用案例分析法,Anonymous(1982)提出,在农业上应用电子技术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电子技术能够从机器性能和操作人员效率两方面提高生产率从而获得相应收益。同时,电子技术对农业改进的保护不仅包括防止昂贵的机械故障,还应该有更有效的安全系统来保护操作人员的安全。

从组织管理文化保护劳动者职业健康来看,Alessandro Messeri 等(2019)认为农业部门作为战略性职业领域,鉴于气候变化增加了热浪等危害事件的频率和严重程度,于是提出不仅要考虑社会整体效应,也要顾及对户外工人等弱势群体的具体影响。因此,经过调查研究后建议可以通过更好的组织管理,来降低热应激脆弱性的信息和缓解行动僵化。

从政策的形成和实施角度看,Alexander Lavruk等(2019)经过系统分析方法、功能方法、因果方法和专家调查法研究公共政策制定过程后,发现要确保实现国家畜牧业的高水平发展,就必须推动公共政策决策的广泛出台。并提出深思熟虑、有能力、有针对性、科学健全的公共政策,可以将其运用于公共当局的实践中,以完善公共政策优先问题的确定和考虑过程,发展基于科学的政治和社会经济方案国家在发展中形成公共政策,保证畜牧业进一步发展。

从农牧业发展主体看,Tomá Malatinec(2015)认为,事业单位是畜牧业发展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除国家机构外,专业自治机构和养殖组织畜牧业可以协助畜牧业产生公共价值和农村地区的农业文化遗产维护工作。另外,其还建议加强相关机构网络的能力建设,特别是在产品营销和销售援助领域。

从农牧业所需的人力物力技术来看,M.M.Tajpara等(2016)调查发现,奶牛养殖领域特定成本低和适用技术的研究不仅可以提高奶牛生产效率,而且可以合理降低奶牛养殖成本。

2 国内研究综述

第一,农牧产业发展现状的研究。焦倩(2021)通过研究乡村振兴视域背景下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发现农业经济发展现状明显存有农产品结构体系不合理、农业科技发展有待提升、农业人才缺失、农业经济绿色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并提出农村经济发展依然面临农产品结构不合理、农业科技落后、人才储备不足及农业污染等诸多问题,其与乡村振兴的目标仍然有较大差距。何彦江等(2021)以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区的畜牧业为研究对象,经调查研究后发现畜牧业存在养殖生产方式落伍、规模集约化养殖程度低、牛羊良种化进程慢、畜牧生产获得的产品加工技术不足等问题,并总结得出畜牧业受限发展影响了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机会。王杰峰和胡凤君(2021)通过归纳整理畜牧业发展的相关资料,发现我国畜牧业现有养殖机构大部分属于粗放型,不规范且没有合理规划,因此产业效率低下。加之畜牧业发展速度过快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加剧了草原退化,也破坏了生态环境。

第二,农牧产业对策的研究。饶静等(2011)针对农业面临污染的现状,认为当下农业存在污染源多样性、非特定性、不确定性等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因此,其认为国家要从宏观角度采用政策手段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保护农业环境;应完善法律法规,制定相关具有可行性的制度;采用对绿色农业发放相应补贴等具有激励性质的经济手段,以改变对农户的补贴方式等。李燕凌和汤庆熹(2009)依据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建议要用现代农业发展理念即从资源、生态、食物、技术、市场、农业等方面,创新发展模式,提升发展质量,以指导农业现代化。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物质条件改造农业、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转变,加强相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机具推广运用,加强科学使用化学投入品等,促进农业发展。通过现代管理方法及手段与公共财政共同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李俊茹等(2020)立足于我国肉牛产业发展现状,提出要实施妥当的环保措施,以促进肉牛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应制定环保条例,协助养殖户大力发展合适的种养结合生态养殖模式。同时,其强调不能过度依赖边境国家的母牛资源,而是要依托“一带一路”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好边境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有效作用,以市场化为导向,有序开发海外市场以推动国内肉牛进出口产业繁荣活跃。

3 民族地区研究综述

第一,农牧产业问题的研究。徐鹏(2004)指出,自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以来,民族地区农牧业生产迅速发展,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但同内地省份以及中东部地区的发展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因此,民族地区农牧业发展,对促进我国农牧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何晋武(2009)在调查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农业发展后发现,该地区农业发展存在生态环境恶劣;以种植业为主,三产业结构不合理;品牌不响,产业链较短,市场竞争力弱;缺乏专业技术人才,产品科技含量较低等问题。

第二,农牧产业对策的研究。齐广(2014)指出,民族地区农牧业经济的发展与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国家安全和社会的稳定息息相关。科学技术与教育质量决定一个民族和地区现代化进程。没有科学技术与教育质量的高水平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农牧业的现代化就缺乏强劲的繁荣动力。所以,要结合农牧业经济发展所需,主动探索科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把培养农牧业所需的人才作为战略任务来统筹安排。何晋武依据区域农业概念,认为解决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的问题可以从保护少数民族地区的草原生态环境、科学调整农牧产业结构、扶持一些以加工农牧产品、引入带头作用强的龙头企业、强化农牧业科技培训及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入手。

4 西藏研究综述

第一,农牧产业问题的研究。西藏是我国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重要的国防重地和生态屏障,尽管受到诸多因素制约,农牧业仍然是其经济发展的关键。温军(1999)通过多种研究方法分析西藏经济发展战略问题后提出,在高寒农业生态区走开发导向型的工业化经济发展战略难以承担起促进西藏持续繁荣的区域经济发展重任。同时,还指出虽然西藏耕地分布集中,但是存在数量有限与土地质量较差等问题。另外,虽然西藏草场资源面积广大,但是目前已出现超负荷运转的情况。杨西平(2009)指出,西藏农牧业发展仍然十分缓慢,没有体现其独特优势。并通过比较视角,研究西藏特色农牧业发展进程,指出西藏农业存在生产结构性矛盾突出、可利用耕地面积减少、畜牧业生产缺少稳定性、自然灾害频发、农民思想观念落后等问题,使农牧业总量规模小,同全国其他省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李良忠(2012)在对西藏农牧区家庭的教育观念研究后,认为由于西藏农牧区一直延续传统的农牧业生产方式,使农牧业生产涉及的科技含量较少,对文化科技知识的要求程度不高,应该就学的青少年辍学在家从事体力劳动,最终导致农牧区家庭的教育意识不强。郭婷(2008)通过对西藏牧区产业结构研究,指出牧区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发展水平差异大、产业结构未发挥促进经济增长的效益作用等问题,并强调落后的产业结构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西藏牧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阻碍。

第二,农牧产业对策的研究。温军学者根据现实情况提出,从耕地资源与草场资源来看,二者优劣势并存,因此西藏应选择农牧产业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杨西平学者立足西藏本地实际,建议以当地的自然资源为依托,集中突出区域特色,将特色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调整种植业发展规模;巩固农牧产业结合,大力推行粮草轮作;拓宽投资渠道,加大投资力度,提高农牧业科技水平和农牧民综合素质;扶持龙头企业,培育优质品牌,大力推进特色农牧业发展等。学者李良忠建议发展西藏地方特色产业,让教育直接为经济创收。鉴于农牧区以封闭经济、自然经济、供给经济为主,加之人才奇缺、人员素质较低,因此需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并提出可以在农牧区建立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便于造就一批能种能、养会加工、懂经营的新型农牧民来缓解科学技术人才的短缺问题。郭婷以资源为基础,结合西藏牧区实际,认为可以依托无污染的绿色资源发展生态农业;紧紧围绕牧业生产的关键问题进行科技攻关,提升饲养和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依靠科技进步与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增长方式由过去的粗放式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5 总结

总结归纳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相关研究,可以发现农牧产业对其他产业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在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快农牧区经济体制改革,积极引导农牧产业经营化、产业化、品牌化生产,以促进农牧产业实现现代化,有效改善区域不良产业结构及农牧民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农牧业西藏农业
数据分析挖掘在农业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天上的西藏
克什克腾旗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研究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新常态下农牧业品牌化的现实意义
流通领域重要农业产品价格(2016年10月)
徒步搭车到西藏 真正的说走就走!!!
农业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