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尽力量力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2022-11-10民生周刊张兵罗燕王迪

民生周刊 2022年22期
关键词:老龄共同富裕二十大

□ 《民生周刊》记者 张兵 罗燕 王迪

伟大成就鼓舞人心,宏伟蓝图催人奋进。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关注民生热点的专家学者中引起热烈反响。

让我们深刻领悟二十大报告的精髓要义,把智慧和力量汇聚到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来,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杨英杰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当前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科技竞争、人才竞争更是白热化,其实质是教育竞争。教育是最大的民生。人民群众对更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告诉我们,必须加快推动教育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

加快推进高质量教育体系,其目的在于发展素质教育,其实现路径在于促进教育公平。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的达成,教育基本矛盾转化为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巨大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东西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均衡发展的教育公平问题,成为社会热点。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解决教育公平问题有了强大的技术保障。以互联网教育为主要构成的空中课堂,完全打破了地域城乡的限制,使得优质教育资源插着科技的翅膀飞入寻常百姓家。

我们相信,在素质教育和公平教育两轮驱动下,我国高质量教育体系一定能加快建成,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终将能够实现。

站在全局高度谋划新时代老龄工作 尹德挺

北京行政学院教授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

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保障和改善民生,不仅需要精准研判未来5年、15年乃至3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而且要注重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道路。

将保障老年权益融入经济社会服务全方位。积极的老龄观要求秉持老龄友好视角,将老年人财产、健康、赡养等方面的合法权益维护好、实现好,把老年人的权利保障融入社会服务的各领域、全过程。要持续完善老年人权益保障的制度基础,以促进老年人全面而自由发展。

将彰显老年价值贯穿经济社会参与全领域。积极的老龄观要求体现老年价值视角,充分认识老年人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价值,为具备条件的老年人继续从事社会生产、参与社会活动、开展社会交往提供充分支持,保障每一个人在生命历程的每一个阶段都能最大限度实现自我价值。

将满足老年需求嵌入经济社会建设全链条。积极的老龄观要求突出老年需求视角,有效推动各类养老服务资源精准化、科学化配置,以更高效率、更高品质满足老年群体需求。要以更高标准满足老年人基础性需求,在基本公共服务上进一步用心用情用力。

将积极老龄观念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既要把老年阶段置于全生命周期之中统筹考虑,又要将个体老年化置于群体老龄化的整体框架之中统筹考虑。只有将全社会人群纳入老龄产业发展规划中,打造长效化、可持续化的养老储备体系,构建全生命周期养老认识观念和服务体系,才能为实现个体幸福美好的老年生活夯实基础。

完善分配制度,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杜志章

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推进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共同富裕蕴含着两个重要条件:一是高度发展的生产力,有充裕的物质财富;二是先进的生产关系,有平等的财富分配机制。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任务和目标,这将进一步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同时,党的二十大报告还明确提出了“完善分配制度”,为共同富裕提供基础性制度。总体要求是,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

第一,要提升初次分配的公平程度,加大按劳分配的比重,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初次分配覆盖面最广,与群众利益相关性最大,也最能体现社会主义的性质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第二,要加大二次分配的调节力度,通过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手段逐步缩小城乡、区域、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加大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投入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投入,发挥政府的兜底职能;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第二,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这也要求全社会充分发挥第三次分配的补充作用,鼓励高收入群体适当回馈社会。

以创新驱动旅游业转型升级 石培华

南开大学现代旅游业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教授,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旅游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展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成就的一扇亮丽窗口,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生动案例。

旅游业发展既有各国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共同规律,更有基于自身国情的中国特色,迫切需要研究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如何更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一是要进一步充分发挥我国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加快发展大众旅游,以国内旅游为主体和支撑,进一步夯实壮大内循环基石,发挥国内大众旅游的压舱石作用,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旅游需求。二是要进一步发挥旅游业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三是要特别注重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中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协调,将现代旅游作为重要的现代生活方式,切实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更好地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四是要进一步促进旅游的绿色发展,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在旅游发展中更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升我国旅游业的“含绿量”。五是进一步发挥旅游业在促进国际交流中的独特作用,更好地促进和平发展。为此,需要进一步强化科教、人才和创新驱动在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中的支撑作为,将旅游人才资源开发作为旅游发展的第一资源、创新作为第一驱动力、科教作为最重要的支撑,以创新驱动旅游业转型升级,提升我国旅游业的竞争力、创新力、生产力和生命力,提升旅游业发展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和认同感,促进我国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

努力实现就业优先、高质、多元 刘帆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实施就业优先的国家战略,目的是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首先,要确保就业大盘的总体稳定,坚持把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推动财政、货币、产业等政策聚力解决就业问题,从源头上支持市场主体稳岗扩岗。

其次,打破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建立统一、竞争、开放、有序的劳动力大市场。努力“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

同时,逐步完善次级劳动力市场就业者的劳动保障待遇。“健全劳动法律法规,完善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显得尤其必要。

然后,创新教育模式,缓解劳动者有限供给不足导致的失业问题。一方面,改革现行就业导向的专业教育模式,提高传统专业教育的岗位适配率,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解决劳动力市场“招工难”问题;另一方面,鼓励创新创业教育,使创业成为部分劳动者的理性职业选择,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实现倍增的就业效应。

最后,要着力保障重点群体就业,聚焦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精准施策,构建多元化的帮扶体系。

讲好当代中国奋斗故事 李向民

南京艺术学院副校长、教授,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

学习了二十大报告,有三点体会比较深。

一是明确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主要任务,是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为在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了具体的路线。

二是对文艺精品的论述又进一步作了凝练。二十大报告要求“推出更多增加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这就要求文艺工作者更加明确使命担当,不仅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更要满腔热情地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呐喊鼓劲。

三是提出要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过去我们谈文化自信和文化传播,更多地侧重于中华优秀传统。今天我们更应认识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全世界提供了现代化的新范式、新道路。

对此,我们应当满怀信心,充满自信。应当认真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经验,增强传播中华文明、提升国际话语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讲好当代中国的奋斗故事,讲清楚中国式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猜你喜欢

老龄共同富裕二十大
二十大颂
喜迎党的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老龄科学研究》(月刊)欢迎订阅
喜迎二十大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老龄苹果园“三改三减”技术措施推广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老龄工作者之歌》——老龄工作者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