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中医学专业“金课”建设探讨

2022-11-08谢甜甜

科技视界 2022年21期
关键词:医德金课医学院校

谢甜甜

(江苏医药职业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5)

0 引言

2018 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首次提出“金课”的概念,教育部于同年8 月印发《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教高函〔2018〕8 号),并向全国高校下达了“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指示。对高校课程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如何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将“金课”建设推行到实处,提高学生的整体专业及医德素养是一个值得探讨思考的问题。为此,本文对高职医学院校的“金课”建设进行了探讨。

1 “金课” 的内涵

当前,对于如何界定“金课”的内涵仍处于不断地完善和深入发掘的阶段。教育部吴岩司长将“金课”的标准概括为“两性一度”:高阶性,即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融合,这就要求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要包含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传授,还需要将思政元素“如盐入水”地融入课程教学中,全面培养学生的价值体系、科学发展观等世界观、价值观及人文素养。创新性,即课程内容要与时俱进、适应社会与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与实际结合,知行合一,尤其是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更应适应现代社会需求,对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岗位能力的指导要同时兼顾,教学形式及方法也要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体现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科技化,培养知识技术兼顾型人才。而挑战度则是指课程要有一定深度、难度和广度,根据实际增加学生的学业挑战度,提高课程考核的难度并结合过程性考核。除此之外,有学者提出观点认为“金课”是由“高阶课堂、对话课堂、开放课堂、知行合一、学思结合”等诸多元素组成的,也有观点认为“凡是课堂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准备充分,教学内容前沿,教学方法灵活,教学过程实效,师生互动研讨,融知识、能力与素养于一体的课”就是“金课”。可见,对于“金课”的内涵尚无统一的认知,而对于如何建设和打造一门“金课”也并无定论。课堂虽然是“金课”的最重要表现形式,但打造一门“金课”并不仅仅是对现有课堂进行简单的改革和创新,而是一个涉及学校、教师和学生等诸多因素的长期积累建设完善的过程,尤其是高职医学院校的“金课”建设,所涉及因素更为复杂,不仅与校园内的课堂理论教学息息相关,还与实训基地及校外教学医院、临床实习实践基地等多方因素密切相关。

因此,“金课”的内涵现仍需不断深入探讨完善,而“金课”建设也尚未形成较为统一的实施方案和改革方法,但共识问题均在于学校、教师、学生三元主体的各个教学环节及实践环节的改革中。尤其是高职医学院校“金课”的建设更应结合院校实际情况,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地打造适应本院校专业教师学生的“金课”,避免把课程教成“水课”。

2 高职院校中医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

高职医学院校具有医学院校的特性,同时又具有高职院校的特点,其人才培养的目的意在为社会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培养合格的医药卫生人才,而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因此优质课程的建设对于专业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我国高职医学院校的中医学专业建立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目前全国仅有十余所高职高专院校开设了中医学专业,其培养的主要目的是面向基层卫生医疗机构输出优秀的中医药人才,而在专业发展的初期阶段更是需要避免产生低质量的“水课”,加强中医专业高质量“金课”的建设,保证毕业学生的培养质量,这不仅是中医学专业职业教育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要“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指导精神号召的响应,是基层卫生医疗机构中医药事业发展、全民健康建设的迫切需求。建设中医专业“金课”对于提高学生临床技能水平,提升学校教学水平、培养合格的基层中医药卫生服务人员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主要针对高职医学院校中医专业课堂教学的“金课”建设进行探讨,结合高职医学院校的特殊性,主要从学生教育、教师素养、临床实践等环节切入,对其建设标准做如下探讨(见图1)。

图1 高职医学院校中医专业的“金课”建设

3 高职医学院校中医专业的“金课”建设标准

3.1 重视医德教育,以德树人

德者,本也。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所谓医德教育就是培养医务工作者职业理想、追求和操守的教育,医生在社会中充当的是治病救人的角色,直接面对的是患者的生命和生活质量,因此医生这个职业需要具有更高的道德标准,中国古代即有“德不近圣者不可以为医”的说法。医圣孙思邈在其著作《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大医精诚》中也提出了对医者医德的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时至今日,这仍是中医医者要遵循的医德标准典范,因此积极开展对医学生的医德教育是当前高职医学院校教育的重点。医学教育主要是为了向社会输出合格的医药卫生人,其未来所面对的是病患的人身生命安全,所从事的工作与病人的生活质量及生命健康息息相关,只有心怀慈悲、医德高尚的人,才能真正担当起治病救人的责任。

同时医药卫生工作是需要协同工作的群体活动,是一种救死扶伤的崇高职业,中医医学生只有具备高尚的医德,能够做到“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医患关系,组织好群体工作的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工作要求。而学生的医德培养应该着重抓住医德社会化前期这个黄金阶段,提高教育效果。对于三年制高职医学院校的学生来说,医德社会化前期为大二下半学期和大三的临床实习阶段,此阶段医德教育的重点是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良好的医德观念,掌握处理医患关系的能力,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地进行医德理论和实践,实现相互转化,知行统一的目标。

3.2 提高教师“双德”素养,培养“四有”学生

对于高职院校教师而言,“双德”包括师德和医德两个方面,教育需谨遵先人教诲,首先以德育人,以德树人,既要有高尚的师德,又要具有优良的医德传统,双德兼备才能胜任教师这个职业。高职院校的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素养,对于学生的培养而言,医德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和重心,因高职院校具有其特殊性,其中医专业培养学生的目标是向基层社区卫生医疗机构输送中医全科医师,面向的患者基本均是附近社区居住人员,具有区域性、聚集性、老年人居多等特点,因此对于高职医学院校的学生而言,从基层抓起,践行医德教育更是重中之重。每个教师都应树立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医学生的伟大信念,教师只有自己本身双德高尚,才能培养出德行兼备的医学生,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医务工作者。

此外,教师应多到医院参加专业实践、进修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带教能力,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而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管好课堂,也要管好课外,尤其是在疫情这个特殊时期很多课程是线上和线下结合进行的,教师不仅要管好网上,还要管好网下,应紧跟时代要求,课堂教学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同时丰富教学手段,将现代高科技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活页式教材、翻转课堂等诸多形式,避免培养高分低德的人才,这对于医疗事业、社会和谐安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3 培养学生兴趣,加强“生德”培养

学生最有效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想要为社会基层培养合格的中医医师,必须激发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以内动力驱动外动力,树立学生对中医药的学习兴趣。中医传统文化向来以人为本,以德为先,其核心价值观“ 仁、和、精、诚”是中医药文化的根基,也是中国千余年传统道德文化对医生医术医德的要求。因此中医专业的医学教育应以中医传统文化为基石,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纲,理法方药为领,以传统医学理论的精粹指导临床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效率。此外,中医虽是一门应用型学科,但具有完整的古代哲学理论基础,是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智慧结晶衍生出的一整套的理论和实践体系,这是每一个中医从业者值得骄傲的地方,应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感和文化自豪感。

3.4 言传身教,实行导师制

中医专业的教育可以实行师带徒形式的“导师制”,这不仅是对古代中医培养先进理念的传承,也是通过言传身教,以师带徒的方式,把悬壶济世的医德医风和精湛的救人医术不断传承下去,不断树立医坛杏林楷模形象。因此在中医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应为学生匹配德高术精的中医专业教师担任其学业导师,发挥导师在医学生医德、医术学习过程中的指导作用,让学生通过日夜熏陶、耳濡目染的方式得到导师精良医术的传承,并且可以自然而然地养成良好的医德医风。

同时,教师想要成为合格的导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坚定理念,清代吴尚先说过“医以济世,术贵乎精”,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作为导师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在科技信息高度发展的今天,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学生本身已可以通过诸多渠道便捷地获取有关课堂教学内容的大量信息,若教师还只是照本宣科,势必会影响教学质量,影响医学人才的培养和社会服务功能。因此,导师不仅要与时俱进、博学多才,还要不遗余力、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方法应既精且博,既能学贯古今深挖医学专业学科知识,又可将多学科知识糅合讲授,努力培养出术精德高的医学生。

3.5 加强临床实践基地建设, 培养理论实践一体型人才

对于医学教育,实践是必不可少的,临床教学医院是临床医疗实践和教学活动开展进行的最重要场所,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约50%以上的教学任务都是在临床教学基地中完成的,因此临床实习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医学毕业生的质量,而临床带教教师是这个环节中的关键因素。因此实训教室和临床教学基地的建设质量与医学毕业生的医疗水平是直接相关的,医学生临床实习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其毕业后能否胜任临床科室的各项工作,而科学严谨的实习管理制度会对临床实习的学习效果产生直接有利的影响。因此探索适合高职院校中医专业学生临床实习管理制度和建设高质量的高职院校临床教学基地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开展基地师资培训是非常必要的,临床医师在教学方面相对薄弱,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充分发挥学校的教学优势,为临床医师量身制订培训计划和培训内容,定期开展师资培训,医教协同合作,提高临床一线教师的带教能力,提高临床实践教学质量。

3.6 实施医教协同、校院共培政策,构建医教联合体

高职院校应积极开展医教协同的教育培养模式,探索临床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做到“教、学、做”一体化。高职院校的中医学专业目前实施的是“1.5+1.5”的人才培养模式,前一年半是在校内学习理论知识,后一年半则进入临床实习基地进行临床实习。医学教育的规律要求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以提高实习质量。在校内,教师应向学生教授理论知识,打下坚定的理论基石;在医院,临床医生应对学生的临床实践言传身教,教授精湛医术,二者要有机结合起来,学校与实习医院合作成立“医教协同学习小组”。查房时,实习学生将诊疗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每周由医院医生组织进行一次讨论学习。学校也可以向实习医院派出教师,同时邀请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医生面对面就医学问题给学生答疑解惑,促进基地医、教、研共同发展,构建医院—学校“医教联合体”,实现院校双方共赢。

4 结语

拒绝“水课”打造高职医学院校中医专业“金课”,是一项长久的系统的工程,涉及诸多因素,需学校、医院等多方共同努力。首先要对高职医学院校的特殊性有清楚的定位和认知,充分了解中医学专业医学生的培养模式及社会需求。其次教师要重视医德教育,以德树人,做到终身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并且善于挖掘培养学生对中医药学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行导师制,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最后学校、医院层面应加强合作,医教协同,培养理实一体型人才,以为基层卫生医疗机构提供优秀的中医学人才为己任。

总之,高职院校中医学专业的“金课”建设不仅仅需要教师个人的努力,同时也需要学校政策和临床教学基地等的多方支持,加强医教协同,同时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对传统中医药文化的热爱和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

猜你喜欢

医德金课医学院校
以本为本“金课”打造之精讲精练与发散思维在微积分中的应用举例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探讨如何打造“金课”在中西医结合眼科教学上的实施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孙思邈医德思想发微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医学研究生医德教育问题探讨
中职护生医德认知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