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关怀视域下严重心理问题学生家长的心理困境及学校帮扶对策

2022-11-08李毅娇广东省广州市江南外国语学校广州510240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2年30期
关键词:康复困境家庭

◎ 李毅娇(广东省广州市江南外国语学校,广州 510240)

一、引言

中国儿童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京联合发布的《儿童蓝皮书: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21)》中指出,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及社会环境的改变等,多重因素影响着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非自杀性自伤和自杀行为在儿童青少年中屡见不鲜,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2020 大众心理健康洞察报告》显示,我国有3000 多万青少年为抑郁症所困。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暴发,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遭遇心理问题困扰的儿童青少年的数量比之前猛增。当前,我国各级教育部门高度重视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是重要的教育实施主体,除了要坚持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系统、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外,对于已经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心理辅导服务,责无旁贷。

绝大多数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与成长环境有关,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帮助学生进行心理康复,家庭、学校、社会和医院四方力量需要联合起来对他们进行干预和辅导。家庭作为学生成长最重要的系统,在学生的心理康复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在现实中,当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尤其是严重的心理问题时,家长的心理也会受到很大冲击,甚至陷入心理困境。我在实际工作中,就遇到过不止一例因为孩子患上了抑郁症,家长心力交瘁,自己也患上抑郁症的情况。很多时候,孩子心理问题的根源就在家庭,解决的关键也在家庭,若家长也陷入心理困境,无法给孩子提供他需要的心理能量,不能主动调整家庭中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因素,甚至采取某些错误的应对方式给孩子造成二次伤害,孩子的心理康复工作也就举步维艰。

二、严重心理问题学生家长面临的心理困境

当孩子出现严重心理问题时,家长往往可能面临如下心理困境。

(一)羞耻和回避

部分家长对于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感觉丢面子,害怕被别人知晓。如果孩子在家出现心理异常向他们求助,他们可能会拒绝认可孩子的感受,拒绝带孩子就医,导致孩子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帮助。有的家长即使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也不愿意把孩子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事实如实告知学校,影响了后续的家校协作。只有当孩子在校无法正常学习、无法隐瞒下去时,家长才愿意和学校开诚布公。

(二)绝望和无助

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个案,往往存在影响因素复杂、对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适应破坏严重、康复时程长、康复难度大的特点。例如,我曾经遇到过一个重度抑郁的孩子,从初一时因抑郁发作而就医、休学,到她的同学已经初三毕业了,她仍旧没有完全康复,学业被迫中断。当孩子失去本该有的朝气,需要依靠药物调整情绪,无法正常完成学业,甚至暂时无法适应社会时,家长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会因为就医后孩子的症状仍反反复复无法消除而绝望,会因为药物治疗短时间内看不到自己期待的效果,却不知道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到孩子而感到无助。

(三)自责和怀疑

当孩子出现严重心理问题时,部分家长会去追究孩子产生问题的原因。当孩子的心理问题可能和自身的教育方式、家庭氛围、过往的关键事件有关时,有些家长会产生强烈的自责心理。这种自责会让他们的自信心深受打击,对自己产生严重怀疑。

(四)生气和愤怒

若家长将孩子出现问题归因于孩子或其他重要他人时,或者当家长觉得自己做出了努力和调整,但是孩子的状态仍旧没有什么起色,他们会因为孩子带来的麻烦而生气或愤怒。当然,他们也可能因为疲于应付孩子的各种问题而心力交瘁,内心负能量满满,很容易让生气或愤怒占据内心。

(五)抑郁和焦虑

孩子出现严重心理问题,对家长来说是一种重大考验。若家长本身心理素质欠佳,或者缺乏社会支持系统,面对孩子的各种反常行为,家长自身也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陷入抑郁和焦虑。

三、家长陷入心理困境的影响因素

家长面临以上这些心理困境,背后有哪些影响因素呢?探究家长心理困境背后的可能原因,对于我们理解家长、帮助当事学生至关重要。

家长的认知局限有两个方面的表现:(1)家长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较低。有一些家长思想比较传统和古板,对心理问题缺乏科学的认知,容易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把孩子出现心理问题视作丢脸的事情。(2)专业知识方面的局限。例如,虽然现在抑郁障碍高发,但是普通群众对于抑郁仍旧缺乏正确的认知。当孩子得了抑郁症,部分家长认为是孩子一时想不通而已,是一般的情绪低落,或者孩子故意借此要挟家长、表达叛逆等,所以常采用讲道理甚至打骂的方式去纠正,没有带孩子寻求专业帮助。即使看了专业医生,也觉得吃药副作用大,怕对孩子身体有不良影响,不遵医嘱,擅自给孩子停药、减药。有些家长对于孩子的疾病发展缺乏应有的认知,期待药到病除,认识不到心理康复的曲折性等。

很多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孩子本来是学业优良的孩子,父母对他们有着高期待。当这些孩子出现严重心理问题时,最明显的表现是学业受到严重影响,甚至无法正常返校学习。有一些学生躲到虚拟世界里,网络成瘾,家庭对孩子寄予的各种期望短时间内根本不能实现。有些家长在此过程中反思自己过去的高期待给孩子造成的压力,因而调整自己的期待,只希望孩子能够正常地、开心地上学,但孩子已经内化了过去外界加在自己身上的要求,暂时难以调整。以上种种,使孩子的未来暂时看起来毫无希望,这对家长来说是沉重的打击。

有人说,一个问题孩子背后一定有一个问题家庭。更有人说,成年人最重要的成功是教育子女的成功。中国传统社会文化视角下,父母的成功总是和孩子的成功紧密相连。所谓一朝及第,光耀门楣。当孩子出现严重心理问题,暂时偏离了原本的成长轨道,父母的教育就被打上了失败的标签。有些家长甚至会因此对自己的人生产生怀疑,难以接受和适应孩子的现实状况。

第一种常见情况是某一方家长的缺位。在学校约谈家长的过程中,多数时候前来应约的都是妈妈,爸爸出现的情况比较少。有时即使孩子的情况已经很严重了,爸爸也很难抽出时间来学校和老师商谈。这背后折射的是家庭教育中爸爸的缺位。将孩子的教育全部推给妈妈,爸爸从不参与或者较少参与,本身就是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独自承受教育孩子的重担且找不到行之有效的方法帮助孩子,家长难免会生出不良情绪,包括对自己的质疑以及对配偶的怨气。

第二种常见情况是家庭中夫妻双方不和谐,表现在教育中就是对孩子的教育理念不一致,孩子在不和谐的家庭氛围中成长。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父母无法形成合力,做不到相互支持、相互鼓励。孩子的问题解决不了,家庭氛围也越来越糟糕。

2021年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成果显示,我国目前精神科医生仅有3.4 万人,相当于每十万人中只有两位精神科医生,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近年来,患焦虑和抑郁等精神类疾病的人数不断增加,精神科医生的数量并没有因为需求量在增大而增长。根据研究结果,我国所有类型的抑郁障碍患者中,仅有0.7%的患者得到了充分治疗。在工作中,我们也经常听到家长抱怨,带孩子看心理科医生,挂号特别难。有时好不容易挂到号,医生也没有时间细致地与家长或者孩子聊,而是直接根据检查结果开药。一些个案在复诊时,医生甚至没有时间和孩子面谈,只是通过父母传达服药情况。当孩子需要进行心理咨询时,家长只能自主寻求其他资源来帮助孩子,一些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就只能寄希望于学校心理辅导、社工资源或者其他免费资源。本就焦灼的家长由于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支持,不知道如何有效地帮助孩子,内心感受到深深的无助。

四、学校的帮扶对策

面对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时,学校心理教师需要及时联系家长进行转介。但学校仍旧有责任跟踪学生的整个治疗和康复过程,为家长和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一般来说,心理教师或者班主任在这类学生的帮扶中起着纽带作用。当学生出现严重心理问题,心理教师或班主任会约谈家长,确定家校协作方案。要想提升家校协作的效果,就应该在了解家长上述心理及学生问题成因的基础上,运用心理咨询的相关理念和技巧,与家长进行深入有效的沟通。具体来说,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心理教师或班主任与家长沟通时,应该谨遵一个原则——家校平等共育原则。学生的问题即使和家长有很大关系,但仍要注意不要在沟通中将问题全部归咎于家长,不要把家长当成被教育的对象,居高临下地任意指责。我们的目的是解决问题,而不是责任归因。当家长意识到与教师平等的沟通地位,感受到被尊重时,他们更容易卸下防御心理,树立帮助孩子克服困难的信心,与教师交心,并倾听教师的建议。

共情是指运用心理咨询的技巧,深入对方内心,体验对方的情感和思维,并予以有效的反馈,帮助对方导入积极、乐观、向上的情绪。孩子出现严重心理问题,家长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很多家长自身的情绪都到了需要依靠外力帮助才能调整的地步。教师在约谈家长时切忌自说自话,应该给予家长倾诉表达的机会,应引导家长表达负面情绪,认可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付出的爱和努力,对家长当前所处的困境表示理解。有效的共情能够让家长压抑的情绪得到释放,感受到理解和温暖。家长情绪的疏导是家校沟通提效的基础和前提。

当家长陷入心理困境时,思维方式很多时候是负面的而非积极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性本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天性中就有实现自己的潜能和满足基本需要的倾向。不管情况如何恶劣,每个个案背景中总蕴藏着积极资源,只是暂时没有被发掘出来。我们要引导家长转变观念和看问题的角度,在困难中看到希望,寻找整个家庭系统内的积极资源,树立信心。这些积极资源既可以是孩子身上的,如孩子表现出的好的例外、各种好转的迹象等;也可以是家长身上的,如家长观念的转变、家长正确的应对方式等。最终,引导家长将孩子出现心理问题这件事视为帮助孩子成长的一个契机。

对家长的专业指导包括提供转介医院信息、告知治疗时应注意的事项、应如何调整家庭功能等。这样家长就可以对孩子问题的成因、当前表现、家庭内部调整的方法等有更加清晰和科学的认知。作为学校心理教师或班主任,应当在商谈过程中,主动向家长普及必要的心理学知识,提供科学的方法指导,并持续追踪。也可以向家长推介好的资源,供家长学习或借鉴。在我跟踪过的案例中,不乏有家长因为孩子出现严重心理问题,自己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深入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自我反思、自我调适、自我成长,为孩子的心理康复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当家长的心理困境被看到并得到切实有效的帮助时,他们才会有能量去为孩子创造更好的心理康复的条件,学校才能联合困境中的孩子和家长,一起携手闯过面前的泥泞之路。

猜你喜欢

康复困境家庭
易孺詞律觀探微兼論四聲詞之困境
康复护理在脑外伤后遗症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脑卒中早期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疗效分析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跟踪导练(一)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十二五”期间3.6万贫困孤独症儿童获得康复补助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