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画像与亲子镜
——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团体辅导

2022-11-08辽宁省鞍山市第二十四中学鞍山114031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2年30期
关键词:心理品质团体亲子

◎ 安 宁(辽宁省鞍山市第二十四中学,鞍山 114031)

【活动理念】

积极心理品质也被称作性格优势,源自积极心理学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积极心理学创始人塞里格曼认为,积极心理品质是通过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表现出来的积极特质,是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是人的优点和美德,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学习来建构。

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团体辅导是指在积极心理学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学校利用自身的教育优势,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提升家长的积极心理品质。研究证实,积极心理品质团体辅导能够提升家长的积极心理品质,使家长改善家庭教育观念,完善家庭教养方式。本次辅导以提升家长谦虚诚信的积极心理品质为主要目标,同时帮助家长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使家长和学生认识到亲子关系问题是双向的,需要亲子双方共同面对。家长需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和成长需要,在家庭教育中秉持谦虚诚信的态度,不断学习,完善家庭教养方式,提升家庭教育实效。

2.情感目标:家长在团体辅导中充分体验,反思自身的家庭教养方式,完善家庭教育观念。

3.行为目标: 家长通过完成自我评价任务、对照学生评价与自我评价、参与小组讨论、自主分享等方式获得启发,发现亲子问题的根源,在提升谦虚诚信积极心理品质的基础上,积极投身解决亲子关系问题。

【活动重难点】

1.重点:探索亲子问题的根源,提升家长谦虚诚信的积极心理品质,学会用合理的方法解决亲子关系问题。

2.难点:家长对照“学生对家长的评价”与“家长的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家庭教养方式,转变家庭教育观念。

【活动准备】

1.邀请20 位高一年级学生家长参与本次积极心理品质团体辅导,与家长约定好时间,并登记学生的姓名。

2.指导教师找到各位学生,请他们提前完成一个任务:想一想经常跟自己生活在一起的家人有什么优点和缺点,想好后,在一张A4 纸上以“某人是一个……的某人”的句式,写出这位家人的优点和缺点,至少写出5 个句子,多则不限。例如,“妈妈是一个……的妈妈,爸爸是一个……的爸爸”。还可以把自己的理由写在下面。学生写完后,指导教师收齐备用。

3.20 张A4 纸;20 支签字笔;4 种颜色的彩纸,每种颜色剪出6 个相同的圆。

4.教室桌椅分小组布置,共4 个小组,每组5 人。

【活动对象】

高一学生家长

【活动时长】

一个小时

【活动过程】

一、团体暖身阶段:找到有缘人

家长进入教室前,先从指导教师处从4 种颜色的圆形图案中挑选出一种颜色的一个圆,然后随机坐在座位上。待20 位家长到齐后,指导教师在每个小组的桌子中央放一个圆,4 个组4 种颜色。

指导教师:家长朋友们,这个环节叫“找到有缘人”。请各位家长根据自己手里圆的颜色,对照各组桌子上的圆形的颜色,找到同颜色的小组并坐好。(家长活动)

指导教师:坐在同一组的家长朋友因为相同颜色的圆而坐在了一起,确实是有缘人。接下来,请大家在组内相互之间做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家长们愉快地交流,相互认识。)

设计意图:增强活动的神秘感和趣味性,创设愉快、和谐的活动氛围。

二、团体转换阶段:家长自我探索——自画像

指导教师给每位家长分发A4 纸和签字笔,然后提出任务并明确规则:请家长们在一张A4 纸上以“我是一个……的家长”的句式,至少写出5 个句子,多则不限。例如,“我是一个……的妈妈”。在写的过程中,家长须独立完成,不要参考别人的,也不要影响别人。(家长活动,指导教师在旁边观察,等待家长们完成任务。)

指导教师:刚才大家都写下了对自己的看法。你为什么这样看自己?其中有怎样的故事或经历?它带给你怎样的启示?请大家进行组内分享。讨论结束后,请各组代表说一说自己的体会。(家长开始讨论,指导教师在小组间走动并仔细观察与倾听。)

家长A:我写的是“我是一个不负责的爸爸”。我平时做些小生意,很忙,不能经常陪女儿。女儿现在成绩不好,我只要一看到她,就忍不住说她两句。最近,我发现她好像总躲着我,我很着急,但不知道怎么办。刚才讨论的时候,有几位家长很理解我,但也提醒我,孩子上高中后待在家里的时间本来就很少,我很少陪孩子,现在孩子学习有困难,我不能帮她,还总说她,孩子能愿意见我吗?我觉得这几位家长说得有道理。

设计意图:引导家长探寻“自我评价”的根源,通过自助与互助发现真相,获得启发。

三、团体工作阶段:探索亲子问题——亲子镜

1.引发讨论

指导教师:有没有家长一直被亲子问题所困扰,并且一直找不到原因?

家长B:我写的是“我是一个焦虑的家长”。我是位单亲妈妈,平时我忙我的,孩子基本上是自己解决自己的事情。看着好像不用我操什么心,可是孩子最近的成绩下滑得很快,我很着急。但是无论我怎么问他,他总说没事,让我不要担心。有时我气急了,声音很大,可是孩子从不跟我生气,我都不知道怎么办了。刚才在讨论中,一位家长跟我说,孩子很懂事,知道妈妈不容易,让我不要逼孩子,可是我还是很想知道孩子成绩下滑的原因,想知道他遇到了什么事。

设计意图:自助和互助都解决不了的问题,就是团体心理辅导要解决的问题。

2.亲子镜

指导教师:之前,我找到了各位家长的孩子,请他们用刚才的句式写一写自己的家人。孩子们完成得都很认真,有的孩子还附上了理由。我现在发给各位家长,请家长们看一看孩子眼中的你们是怎样的,再对照一下各位对自己的评价,看看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亲子关系是双向的,因此遇到问题,需要从双方角度去探索。家长主动提出问题的时候,正是转变的契机,指导教师这时可以拿出之前学生们写的评价,让家长们对照,做进一步的探索。

指导教师注意到,家长们都仔细地看着自己孩子写的内容,教室里十分安静。一些家长看过后,低着头,就那么静静地坐着,不知道在想些什么;一些家长看过后笑了,并反复在看,像是在回味;还有几个家长看过后折起来放进了衣服兜里……

分析:家长的不同表现反映出家长在亲子关系中的参与度。若是有情绪反馈,说明亲子关系较好,并且对孩子的反馈十分在意;若是把纸折起来收好,则是准备带回去给孩子的主要教育者看,自己则起着指导者或传递者的作用。

1.自由分析

指导教师:各位家长眼中的自己跟孩子眼中的自己有差距吗?您是怎样看这种情况的呢?(家长们思考后,指导教师请家长自愿分享。)

家长C:咱们平时管孩子,有时话说重了,孩子们肯定烦,所以他们对家长有看法很正常。

家长D:我觉得家长与孩子的看法要是差距不大,说明亲子关系和谐,能相互理解对方;要是差距大,应该是关系不太好,彼此不理解。

设计意图:用问题把家长从情绪中拉出来,去寻找问题的真相。同时,家长的发言能够起到相互启发的作用。

2.引导家长分析

指导教师:我记得每一个孩子都写下了家长的优点和缺点。大家有没有注意到?

家长E:我儿子写的是 “妈妈是一个爱唠叨的妈妈,是一个爱管闲事的妈妈,是一个爱做饭的妈妈,是一个负责任的妈妈,是一个勤劳的妈妈,是一个有孝心的妈妈”。他在下面还写了一句话:虽然我妈总唠叨,但我知道她是看我学习成绩不好着急;听她唠叨真是心烦,但是她做的饭那是真好吃;她很勤劳也很孝敬老人,是一个贤妻良母。而我写的是“我是一个失败的妈妈”,因为孩子成绩不好,我觉得是自己没管好孩子,所以感觉很失败。我原以为孩子对我会很不满,没想到是这样的,真挺意外的。现在,我觉得自己也不是完全失败的妈妈……

家长F:我女儿写的是 “我的爸爸是一个严肃的爸爸,是一个秋后算账的爸爸,是一个有时候很吓人的爸爸,是一个爱我的爸爸,是一个爱家的爸爸”。我是当兵出身,对女儿,我是舍不得打舍不得骂,但我是真受不了她做事拖拖拉拉、磨磨唧唧,有时会凶她。说实话,最开始我真有些担心:这孩子会怎么看我?现在我放心了,因为孩子还是爱我的。孩子提出的问题,我以后会注意。

设计意图:家长在探索真相的过程中积极思考、相互分享、相互启发,但由于家长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不具有指导性,需要指导教师及时引导家长从积极的角度去看问题,发现自己在亲子关系中做得好的地方,激发家长的信心。

3.实施个案分析

指导教师看向家长B。因为之前家长B 一直处在对亲子问题的困惑之中。

家长B:孩子写的是“妈妈是一个勤劳的妈妈,一个善良的妈妈,一个好妈妈,一个爱忘事的妈妈,一个爱焦虑的妈妈”。孩子在下面也写了一段话:“妈妈很辛苦,我很心疼她,真希望能快点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减轻妈妈的负担。最近的学习内容对我来说很难,我真的搞不懂,成绩确实下来了, 我知道妈妈很着急,我会继续努力的。”看到这里,我终于知道孩子成绩下滑的原因了。

指导教师:这回知道原因了,您就不要再担心了,老师会并帮助他的。另外,孩子说您爱忘事……

家长B:孩子不提我都忘了。有一次,我跟孩子约好去给他姥姥过生日。我那天有事没去,孩子自己去了。好像还有别的事……这是我的问题,让孩子失望了。

设计意图:孩子重视的事情,家长给忽略了。这种情况也会对亲子关系有一定影响。因此,指导教师引导家长关注自己的问题,并进行反思。

4.分析并总结

指导教师:孩子对各位家长的付出是能感受得到的,而且是理解的。这说明,各位家长并不失败,孩子身心健康,充满正能量,这是多么宝贵啊!高中阶段的孩子,自我意识逐步增强,期望自主决策,渴望获得肯定,家长不能单纯地“管”教孩子,还需要从尊重、理解、关怀的角度与孩子沟通。人的发展道路是多元的,我们的孩子有多种成才的选择。只要孩子心中有光,积极向上,身心健康,不管投身在哪个领域,都有机会获得成功。

设计意图:澄清问题的真相,为解决问题做铺垫。

指导教师:在亲子沟通中,家长应重点关注如何为孩子提供适合的帮助。请大家再次对照孩子的评价和自己的自评,思考一下自己还需要做哪些方面的调整。

指导教师组织家长分小组讨论。讨论结束后,请各小组派代表分享。家长在讨论过程中,指导教师在小组间走动并仔细观察与倾听。

家长G:孩子的学业压力挺大,我们除了提供生活保障,其他什么忙都帮不上。依我看,不给孩子添乱就行。咱也别给孩子太大压力,少唠叨,让孩子安心学习。

家长H:我们组的观点是:还是得管孩子,但不能过度。看了孩子们的评价,我觉得孩子们不是不理解家长,也不是不懂事,是家长有时候太着急了,所以表现得比较强势,搞得亲子关系很紧张。我建议,只要孩子能学下去,咱们就多鼓励孩子,让孩子能坚持到最后。

家长I:我们要搞清楚:到底谁学,谁考大学?怎么都是我们在想怎么办?为什么不是孩子想怎么办?孩子不想学,我们努力有什么用?孩子已经是高中生了,需要学会自我管理。我们的任务就是让孩子明白为啥学习,并全力支持他们,其他的事需要孩子自己去面对。

家长J:我觉得孩子学习,家长也要学习。我买了不少青少年心理学方面的书,书里面的案例对我有很大启发。

分析:引导家长直面家庭教育和亲子关系中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的方法。在讨论分享中,家长从个人一维角度拓展到多人多维角度去思考,从个人感受的表达到对问题解决策略的探索。在这一过程中,家长谦虚诚信的积极心理品质获得提升。这里的“谦虚诚信”指的是家长能够客观地认识自己,理性分析自己的家庭教养方式,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善于采纳他人的建议,同时诚实守信,遵守对孩子的承诺。

四、团体结束阶段:完善教养方式,提升自我

指导教师:各位家长开始关注孩子的感受,注意到了自己家庭教养方式的不足。大家的不放弃、勇敢面对自身的问题、自我反省、勇于探索问题的真相、热爱学习、对孩子诚信以待的精神特别令我感动。希望各位家长在今后的家庭教育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助力孩子奔向美好的未来。作为同组的有缘人,让我们相互鼓励,一起出发。

设计意图:指导教师归纳总结,再次向家长强调反思、完善、学习等的意义,促进家长的自我提升。

【活动反思】

亲子问题是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双向关系问题,指向双方具体的事件与感受。因此,不能仅从家长的单向角度去探索问题的根源并解决问题,而是需要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由于参与团体心理辅导的只有家长没有学生,因此学生参与的项目只能提前实施。在本次家长团体心理辅导开始之前,提前实施的是“学生对家长的评价”。这些评价会在“团体工作阶段的亲子问题探索——亲子镜”中出现,指导教师引导家长将其与“自我评价”相对照,探索亲子问题的根源。

在家长自我评价环节、家长对照孩子评价环节、家长讨论环节中,指导教师需要注意观察与倾听。(1)通过观察与聆听,指导教师评估家长对团体心理辅导的投入程度,推测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参与程度,获悉各种亲子问题以及家长解决问题的迫切程度。(2)根据观察与倾听的情况,指导教师依托团体心理辅导方案,选择合适的契机提问,推动团体辅导的进程。(3)指导教师可依据观察与聆听的结果,对此次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设计与实施的效果进行评估。

开展这类团体心理辅导时,常常因为一些家长的分享时间过长导致辅导严重超时。为此,指导教师要关注不同家长的需求,在问题引导、阶段小结、分享总结等环节,可以采用指导教师直接发言的方式对时间进行把控。此外,指导教师可以采用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方法来控制辅导时间。例如,在辅导结束前,指导教师可以建议对本次辅导主题有兴趣的家长通过线上会议室继续探讨。这样既延续了团体心理辅导的影响,又强化了辅导效果,也保证团体辅导能按时结束。

猜你喜欢

心理品质团体亲子
最新出版团体标准
普通高中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江苏省儿童七项心理品质调查报告(下)
班级团体辅导活动设计
班级团体辅导活动设计(2)
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的实践
美团体打广告抗议“中国制造”
亲子脸
亲子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