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时代强化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的路径探析

2022-11-07李清薇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18期
关键词:有效路径全媒体大学生

摘要:舆论既是对思想的反映,又能实现对思想的塑造。全媒体时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信息传播更加迅捷,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的表达欲望更加强烈,个性化需求更加明显。同时,网络空间为大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表达渠道,大学生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因此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面临着诸多考验,如舆论主导权弱化、网络空间格局重组与网络舆论反馈滞后等。文章针对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存在的问题,提出创新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方式,构建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新格局,优化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内容,打造专业化、正能量的引导队伍,形成全方位的主流思想舆论引导矩阵,完善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责任机制等路径,旨在强化高校舆论引导主导权,凝聚思想共识,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全媒体;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主流价值;有效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18-0130-03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媒介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舆论场各类信息繁杂多样,网络表达的随意度较高,而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还不够成熟与完善,无形中给大学生的网络舆论引导带来了诸多挑战。

一、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面临的考验

(一)高校舆论主导权的弱化

高校不仅担负着知识传递的主要任务,还承担着引导学生主流价值观的重任。传统高校主要通过知识讲授的方式传递主流价值观,以此实现对受教育者精神世界的改造。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呈现多元化、迅捷化、多样化、即时性与微主题的特点,信息传播内容与方式的变化使个体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可以通过多样化的途径与渠道获得各类信息。在大学网络舆论场中,每个大学生不仅是信息的接收者,还是信息的发布者。信息的获取与发布不再由高校全权管理与掌控,高校舆论主导权逐渐弱化。

(二)高校网络空间格局的重组

全媒体时代,网络平台逐渐成为个体虚拟生活的主阵地,网络文化环境也逐渐成为虚拟生活的文化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思想状态与价值取向[1]。全媒体时代给予个体发声的机会,表达各自不同的观点。

随着媒体格局的变化,校内主流媒体受到社会网络的冲击,其内容的吸引力逐渐下降。高校需要把握受教育者的现实需求变化,通过网络空间格局的重组,创新网络舆论引导方式与方法,以此适应时代的变化发展与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三)高校网络舆论反馈的滞后

舆论的制造与传播通過网络媒介得以实现,网络上的每个节点都是信息传播中的重要环节,网络给予个人、群体表达与交换意见的平台,使公共领域的话语传播发生了变化。换言,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发布与传播的主体。

网络平台的即时表达、即时传递使个人的态度与看法获得了快速的传播,以不可预测的方式形成个人话语能量。各类突发事件、重大事件、热点话题会引发无数人的关注、猜想与讨论,给一些负面言论或是谣言提供了快速传播的机会。

高校教育者需要把握网络话语传播的规律与辐射程度,有针对性地应对不良思潮与不良现象[2]。

二、全媒体时代加强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的有效路径

(一)创新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方式

随着技术的更新、学生现实需求的改变,大学生易于接受的不再只是粗放式的学习材料、简单堆积的视频,需要根据时事、时势、国内外环境的变化等及时更新。通过丰富的内容、多样化的手段满足学生个性化、碎片化的现实需求。

同时,高校网络平台需要将各类信息资源、内容与互动交流等功能融合,通过各类客户端让学生主动与教育者互动、交流,进而实现对学生的有针对性的指导与教育。

高校还可以充分运用官方平台宣传主流意识形态,使学生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断增强思想的引领力。

(二)构建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新格局

自媒体作为学生虚拟生活实践的重要载体,教育者可以运用自媒体,面向虚拟生活实践,构建点线面的教育引导格局。

所谓的点,即时政关注点与热点,将此作为大学生思想引领的切入点,通过各类平台向学生推送时政热点,同时引导学生观看、评论与转发。同时,积极关注学生群体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回应学生存在的思想困惑,实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在反馈与回应的过程中实现主流思想舆论引导。

所谓的线,是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主线。分析学生喜爱使用的各类社交媒体与网络媒介等,运用大数据技术收集学生喜爱的内容与话题,关注大学生日常生活之中的各类议题。

设置学生感兴趣的议题,发布学生喜爱的内容,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如图片、短视频、微电影、动漫等传递主流价值观念,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熏陶与塑造。

所谓的面,是辐射面的广泛与全面。大学校园中,由于学生众多,日常的教育管理难度较大。高校要充分发挥各类学生基层组织的作用,如团组织、党组织、学生社团、志愿者协会、学生会等,积极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状况与思想状况,积极关注学生在各类社交媒体等平台上的言论与内容,有针对性地回应不良现象,给予虚拟生活实践正向引导,凸显网络舆论引导的全面性。

(三)优化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的内容

在媒体客户端的设计上,要结合学生获取知识个性化、多样化与碎片化的习惯与方式,可以利用新媒体与新的技术手段,创新设置网络话题。建立网络微文化资源库,将原本抽象不易理解的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使教学接地气,话语具有亲和力,将高深难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直白语言。

高校可以结合自身的办学特点、区域特点与优势,联系地方资源、社区资源与社会资源,搭建与创新校园网络平台,使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更加方便,还可以从学校内延伸到学校外,结合媒体、政府与专家的意见,以此增强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实效性。

(四)打造专业化、正能量的引导队伍

网络信息传播中的人群分为三种类型,信息接收者、传播者及免疫者。个体面对网络空间的大量信息,有自主的选择权与选择逻辑,而选择反映的是个体的价值观念与思维意识。随着各类传播媒介的快速发展,个体对网络信息的自主选择性增强,传播者需要精准定位受众群体,分析受众群体的特征与个性化需求,实现差异化传播。校园媒体的传播对象层次、特点不同,有着不同的关注点。

高校教育工作者,一方面需要激发学生的自主性与主动性,另一方面需要运用恰当的方式掌握网络舆论的话语权与主动权[3]。

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重视学生意见领袖的培养,将学生队伍中的意见领袖引入学校的引导队伍中。听取他们的意见,充分了解学生的诉求与思想动态,并适时组织重大决策的会谈,加强对网络舆情与学生思想的引导,实现主流价值观的传播。

教育者可以通过意见领袖把握教育对象的真实思想状况与及时的信息动态,还可以引导他们主动发声,实现主流价值观的传递[4]。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打造一支能够主动发声,并能引领主流价值观的话语队伍,实现对积极正向网络环境的营造与主流价值观的弘扬。教育者积极发挥话语队伍潜在的影响力,构建符合大学生特质与成长规律的网络文化环境,增强学生的网络文化自净能力,形成新兴、积极向上、向善向美的网络文化与网络语言。同时,发挥话语队伍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到网络的清洁工作中,以此提升网络舆论引导力。

(五)形成全方位的主流思想舆论引导矩阵

学校的微平台可以代表学校、学生群体发声与传递主流价值观,但是同时还要防止错误思潮与各种不良信息的介入。虚拟文化产品是网络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也是学生虚拟生活实践的组成部分。不同的媒体有各自的优势与特色,在信息传播与主流舆论引导的过程中,不能够千篇一律,需要根据自身的特色创新内容、形式。

对于期刊报纸,要重视其权威性与理论性,校内新闻需要注重即时性与生动性,广播需要发挥隐性的育人价值与浸润情感,视频媒体要关注视觉的冲击与感染力等。不同的传播媒介针对同一内容,可以从多个层面与角度解读,突出各自不同的影响力。

在大学校园中,校园媒体可以根据不同的主题与内容构建多样化、分层化的传播格局,还可以与社会媒体、官方媒体等形成传播合力,形成全覆盖、辐射面广与影响力强的协作传播矩阵。高校以虚拟文化产品为载体弘扬主流价值观,可以通过方式的创新、话语的转化、传播渠道与手段的改进,使受众耳目一新,进而入脑入心。

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要结合學生的兴趣、特点、专业特色与个性化需求,运用新媒体开展各类虚拟文化产品创意大赛,以活动的方式促进主流价值观的传递,使学生能够产生心理认同与情感共鸣。

各类网络交流平台有情境化、个性化与社交化等特点,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年龄特征与认知特点,结合老方法与新手段,将媒体视角聚焦于师生的日常生活中,以生活化视角设置议题,使各类议题既能够接地气,又能够入人心,既符合学生的现实生活情境,又能产生情感。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之间可以互相借鉴传播媒介资源与选题策划,以此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使学生可以享受到更多有价值、更具吸引力的教育资源,以此增强校园官方媒体的吸引力与影响力。

同时,通过学校打造的网络媒介资源平台,让学生能与不同的学者、专家交流、沟通与互动。尊重学生的习得体验与经验,使主流价值观在润物细无声中得到传递,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认同与理论上的认知,使网络媒体平台成为可以移动的学习课堂。

(六)完善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责任机制

媒体作为社会文化传播的中介,需要加强对不良现象的批判,纠正错误观念,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首先,完善舆论领导机制。高校需要通过微信公众号、官网、微博等代表学校发声与传播正能量,运用微力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加强对舆论的引导与宣传,把握高校网络舆论导向权,强化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的领导权。

在校园网络平台上及时更新与发布各类时事话题与议题,供学生交流、沟通,以此促使学生能够通过网络平台发声,给予价值诉求表达。

通过教育者适时的引导,使学生对各类话题能有正确的价值判断与认识,以此实现全方位、全时段、全程的网络舆论引导[5]。

其次,完善舆情监督与监管机制。学校可以依托网络信息服务部门,分别监督与管理学校、学生工作、教师、学生等的新媒体平台,对于学校网站、校园论坛、贴吧、微信与微博等实施动态监管,并引导学生个体之间相互监督,及时发现与解决问题,使校园网络平台具有良性的生态环境[6]。

高校在网络平台上开设研讨社区,让学生积极讨论与发言,教师与同学都可回复、评论,实现各方的良性互动。在互动之中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现实需求、矛盾困惑等,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的所思所想,以此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寻求思想上的共鸣,共建网络话语表达体系,优化工作理念与方式。

最后,完善舆论反馈机制。通过与学生的沟通、讨论与交流,把握学生群体与个体的思想特点,有效帮助学生解决面临各种突发事件、重大事件时存在的思想困惑与矛盾。

针对现实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解决学生所需,让教师与学生都成为思想交流与互动的主体,使网络媒介成为思想交流的中介与桥梁。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进行有层次、有针对性的教育。同时,针对时政热点、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等开展专题辅导报告,提升网络舆论引导的公信力[7]。

高校需要不断突破时空的限制,把握网络舆论传播的规律,创新网络舆论引导的方法与形式,营造风清正气的网络文化环境,以此形成正面舆论压倒性态势。

三、结语

舆论既是对思想的反映,又能实现对思想的塑造。全媒体时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信息传播更加迅捷,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的表达欲望更加强烈,个性化需求更加明显,这对于高校实现全方位网络育人而言既是机遇又是考验。

在新的历史时期,需要不断加强高校网络空间主流思想舆论引导,强化舆论引导主导权,才能凝聚思想共识,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 邱伟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52.

[2] 谭江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去“泛化”的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6):54-55.

[3] 朱晓霞,刘萌萌,赵雪.复杂网络中的信息传播机制研究[J].情报科学,2017,35(5):42-45.

[4] 张晓坚.复杂社交网络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究[J].江苏高教,2020(11):92-95.

[5] 盖逸馨.新时代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和路径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11):132-136.

[6] 刘丽琴.“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微教育”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4):40-42.

[7] 何化利.构建面向“虚拟实践”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初探[J].理论导刊,2019(8):116-121.

作者简介 李清薇,博士在读,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有效路径全媒体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财经类高职院校“课证融合”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探析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全媒体环境下主持人竞争力的提升
打造微公益品牌的“全媒体路径”
浅析我国生态旅游管理的现状及其路径选择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