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独立学院艺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研究

2022-11-06陈颖

艺术科技 2022年20期
关键词:艺术专业就业心理独立学院

摘要: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当今社会整体就业形势严峻,艺术专业毕业生作为独立学院毕业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就业心理和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有同有异。文章对目前独立学院艺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心理问题进行分析,探究其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旨在使独立学院艺术专业毕业生能够合理应对就业压力、科学调整就业心理。

关键词:独立学院;艺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心理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20-00-04

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连年创历史新高,202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加与新冠肺炎疫情的叠加影响下,市场需求下降,新增岗位大幅减少,高校毕业生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独立学院艺术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性较强,就业面窄,在整体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更容易出现负面就业心理。

1 独立学院艺术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心理问题

1.1 认知偏差导致的就业心理问题

1.1.1 迷茫从众

艺术生相比文化生录取分数较低,因此不少人将艺考视为上大学的捷径,为了获得学历而参加艺考,进入大学后,对艺术专业知之甚少,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而且认为学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不是专业课,可有可无,课堂上不少学生精神专注度不高,未真正考虑过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直到临近毕业,对自己要找什么类型的工作、自己有何专业特长、未来职业如何发展等问题仍一无所知,求职过程中浑浑噩噩,走一步算一步,或是看周围同学找什么工作,盲目从众。

1.1.2 自卑/自负

目前就业岗位减少,用人单位招聘人才是优中选优,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工作经验。一些学生的自我定位不准确,不知道自己的优势,缺乏自信心,不敢竞争,甚至在择业过程中伴有一种“我不行”的消极自我暗示,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与此相反,还有一些毕业生自身条件较优越,傲气十足。由于艺术专业学习投入成本高,这部分学生在求职时抱有很高的期望,往往把目标定在经济发达地区、知名企业、高收入岗位上,一旦未能应聘成功,情绪就会一落千丈,容易产生失落、抑郁等不良心理问题。

1.2 负面情绪导致的就业心理问题

1.2.1 过度焦虑

每到毕业季,社会各界就开始讨论就业难的话题,给本就紧张的毕业生增添了不少舆论压力。独立学院艺术专业毕业生介于专业艺术院校和开设艺术专业的本科层次院校之间,一部分毕业生对就业充满焦虑,一方面担心学历层次没有普通本科院校的含金量高,另一方面担心专业技能不如专业艺术院校毕业生熟练,缺乏就业竞争力。过度的焦虑使他们处于极度敏感的自我防卫状态,情绪易激动,烦躁不安。

1.2.2 畏惧心理

长期的校园生活导致大学生与社会接触较少,走上求职道路之后,各种夸张的社会媒体负面报道,如用人单位的不规范招聘、一定范围内存在的独立学院就业“歧视”现象等,都会使毕业生的就业恐惧感加剧,导致他们在求职过程中畏首畏尾,表现不够优秀,不能发挥出应有的水平。

1.3 人格缺陷导致的就业心理问题

1.3.1 依赖型人格

独立学院艺术專业的学费高于其他文理科专业,相对而言,艺术专业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从小在父母为他们提供的优越环境中成长,缺乏基本的自理自立能力,在就业时容易产生严重的依赖心理。一是依赖父母,认为工作还是父母安排最好,或是寄希望于通过亲朋好友的人脉关系来找工作。二是依赖学校,希望学校能够提供专业对口的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和就业平台,或是等着用人单位上门,缺乏主动向用人单位展示自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靠思想和依赖心理严重,从而错失不少就业机会。

1.3.2 逆反型人格

独立学院艺术专业学生普遍具有鲜明的个性,自我意识较强,少部分学生行为较为自由散漫,对纪律约束和思想道德教育抱有抵触情绪。这种类型的毕业生不乐意接受班主任、辅导员提供的就业信息、求职建议,当求职失败时,不总结自己的问题,在之后的求职途中我行我素,听不进任何批评与建议。

1.3.3 偏执型人格

偏执型人格表现为对专业对口的偏执和对高择业标准的偏执。在选择职业时,多数毕业生倾向于从事和自己专业相关度较高的工作。对独立学院艺术专业毕业生而言,其理想就业当然是学什么专业就去什么单位,但是这类职位毕竟是有限的,有的毕业生过分纠结于职位是否对口,反而加重了心理负担,错过许多工作机会。还有的毕业生不能理性认清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目标,降低就业期望值,仍旧盲目追求条件优越、收入可观的工作。

1.4 意志薄弱导致的就业心理问题

1.4.1 畏难情绪

畏难情绪表现为一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不能迎难而上。这部分毕业生在面对就业竞争时,对自身的认识不足,就业准备不够充分,容易出现消极悲观态度,甚至为了逃避压力,干脆不就业。还有部分毕业生面对招聘单位提供的职位,求闲怕苦,如果听说某项工作需要加班或者从基层开始做起,就不愿意尝试。此外,面试也是使不少毕业生感到紧张的一个环节,因为害怕自己在面试环节中准备不足,表现不好,不被录用,反而选择放弃面试的机会。

1.4.2 抗挫折能力差

各种单位的面试都倾向于考查毕业生的心理抗压能力,主考官通常喜欢用压力测试的方式来考查毕业生,导致毕业生的心理压力骤增。[1]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少部分独立学院艺术专业毕业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尤其是在经历多次尝试仍然未果的情况下,悲观、失望的情绪会加剧,或消极等待,或不思进取。

1.5 价值观混乱导致的就业心理问题

1.5.1 功利主义

市场经济的物质效益原则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独立学院艺术专业所需的学习成本较高,因此一些毕业生的就业取向呈现“期待高回报”的特点。择业就业时,这些毕业生不同程度地存在追求经济实惠和功利化倾向,具体表现在对工资收入、工作地域、住房、发展机会等方面的追求。

1.5.2 攀比心理

个别毕业生虚荣心较强,攀比心理较重,往往存有“这山望着那山高”的心理,盲目攀比。面对工作选择时,现实的机会与潜在的可能让他们左右摇摆,既想确定签约,又想继续等待更好的职位,从而与一些理想的单位失之交臂。另外,还有一些毕业生看到条件不如自己的同学找到的工作单位比自己好,也会产生不平衡心理。

2 独立学院艺术专业毕业生产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原因

2.1 社会因素

近年来,“艺考热”持续升温,一方面由于艺术生相比文化生录取分数较低,许多成绩一般的高中生都将艺考视为上大学的捷径;另一方面,受艺术生学费、生活费较高的利益驱动,部分院校盲目扩大艺术专业规模,增加招生数量,造成艺术专业毕业生过剩。毕业生人数大大超过社会需求量,同时艺术专业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要求比较高,与市场的结合比较紧密,受我国就业大环境的影响,艺术人才市场供需失衡,独立学院艺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不容乐观,导致毕业生就业心理压力增大。

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的重要转型时期,同时受中美贸易摩擦、新冠肺炎疫情等影响,不少企业取消或减少招聘计划,对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人才高消费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一些招聘单位先入为主,认为独立学院艺术专业毕业生在专业技能和人文素质等方面不如专业艺术院校的毕业生,使得独立学院艺术专业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挫折要比普通本科生多,容易导致他们产生过度焦虑、恐惧、悲观等不良心理。

2.2 高校因素

目前,独立学院艺术专业存在的普遍问题就是教学模式整体相似,缺乏创新性,课程设置落后于市场需求,偏重于传授学生基础的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教育教学模式缺乏专业针对性、培养层次性及社会需求性。由于缺乏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及社会经验的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差距,增加了毕业生的求职难度。

独立学院对艺术专业毕业生缺乏科学、系统的就业指导与培训。现有的就业指导内容过于老套,没有和当下就业形势紧密结合,导致学生对就业指导没兴趣、不重视;就业指导通常采用大班授课,未充分考虑到艺术专业学生的独特性,沒有因材施教;就业指导教师一般由从事毕业生就业工作、学生工作的管理人员及辅导员担任,他们身兼数职,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投入,专业职业指导师和职业规划师的缺乏,必然会影响独立学院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开展。

独立学院未建立科学规范的毕业生就业心理健康辅导体系。独立学院虽设置了心理访谈室并配置了心理咨询老师,但提供服务多是被动等待,而且服务面狭窄。艺术专业学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自我意识非常强烈,有时即使在求职过程中遇到问题,也不会主动寻求心理老师的帮助。总体而言,独立学院对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比较被动,在学生中开展的就业心理指导及相关活动还不够广泛和深入。

2.3 家庭因素

家庭是对一个人影响最深远的小环境,父母的教育方法和价值引导会直接影响子女在择业时的选择,体现出家长对儿女择业的意愿。独立学院艺术专业教育成本高,因此家长对子女今后工作的回报有很高的期望,父母期望值过高会给子女带来无形的就业压力,使其产生攀比、焦虑的心理。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培养模式和独生子女的特殊情况,使得现阶段大学毕业生长期受到父母的过度呵护,变得没有主见、欠缺独立性[2]。不少独立学院艺术专业毕业生家庭条件富裕,如果父母过于关注、大包大揽,就会使子女形成依赖心理。

2.4 个人原因

大学毕业生正处在人生心理变化的关键时期。他们心理发展不稳定、不平衡、不健全,往往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心理[3]。面对就业难的局面,每个大学生或多或少会出现不同的心理问题,独立学院艺术专业毕业生也不例外。有的毕业生以艺考为跳板考上大学,对艺术专业的职业认知很模糊,对职业生涯以及未来的发展缺少实际的规划;有的毕业生专业知识水平不高,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要求;有的毕业生对就业的准备不足,对自身缺乏信心;还有的毕业生就业价值观不良,一味追求个人发展,未正视社会需要。独立学院艺术专业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面对激烈竞争和自我条件的限制,容易产生各种心理冲突与心理障碍。

3 独立学院艺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3.1 政府发挥保障性作用,社会各界给予支持

2022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把稳就业摆在突出的位置,一系列稳就业政策密集出台。各级地方政府要根据中央政策,紧贴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努力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进一步加强就业市场建设,增强社会和用人单位对独立学院的认同感,为毕业生营造公平、公开、公正的就业氛围;搭建线上平台,发布线上就业信息,举行线上专场招聘会,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

在各大媒体的渲染下,“史上最难就业季”等言论会加重毕业生的紧张情绪,社会各界应该给予毕业生求职更多的支持和包容,优化就业环境,形成“人人为大学生求职支招”的局面。企业应规范毕业生招聘活动,消除学历歧视,缓解毕业生求职期间的焦虑、烦躁心理。

3.2 高校发挥基础性作用,多措并举

第一,改进教学模式,优化课程设置,加强校企合作。独立学院艺术专业应该以市场为导向,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培养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除了让学生扎实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外,更需要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在设计创新、设计制作等方面的操作能力。同时,高校也要加强与各个企业的合作,在更大的能力范围内为学生提供更多平台,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掌握与实际工作对接的能力,最终提高独立学院艺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减轻就业心理压力。

第二,全程部署,完善艺术专业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体系。就业心理辅导应该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循序渐进,全程把握。大一阶段,开展适应性教育与生涯教育,引导学生适应大学校园,了解艺术专业发展方向,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大二阶段,举办增强就业信心的专业知识讲座,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促使学生深入了解艺术方面的相关职业;大三阶段,根据艺术专业学生的个性特征,有侧重点地开展就业指导与心理辅导,为学生顺利步入职场打好基础;大四阶段,随时注意学生的求职动态,了解他们的就业情况及所需帮助,有效引导毕业生健康度过求职期,平稳度过大四心理问题高发期。

第三,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教育、宣传、疏导和治疗中起重要作用,是避免大学生走向极端的“主战场”。独立学院应建立就业针对性心理咨询机构,一方面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授实用的心理调适方法,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就业心理,提升学生的就业心理素质;另一方面,在毕业季,主动提供更多的心理咨询机会,根据艺术专业学生的特殊性及自身个性,展开具体分析,为他们排除心理忧患,使其树立信心、顺利就业。

第四,独立学院要加强就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极强的专业性,从业教师必须具备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独立学院应结合实际,不断健全两支队伍的建设,加强专业培训,加大人财物支持力度。

3.3 家庭发挥指导性作用,消除错误引导

家庭观念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取向。作为家长,首先应极力避免对子女的强制引导,消除其依赖思想,强化他们自主择业的主体地位;其次,在子女求职过程中,帮助他们正确分析利弊,了解其心理并加以正确引导,营造和谐的情感支持氛围;最后,与学校教师保持经常性联系,密切关注子女的职业认知及选择方向,共同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支持,筑牢坚实的思想后盾,正确引导,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和就业观,从而避免负面就业心理的形成。

3.4 毕业生发挥自我调节性作用,提高自身择业本领

在新的就业挑战下,独立学院艺术专业毕业生首先应当积极面对挑战,不轻易被“最难就业季”的主观思想影响。若在求职过程中遇到挫折,应理性看待毕业季的态势走向,客观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

其次,树立合理的价值观,在择业时不能只考虑经济收入、工作条件、工作地点等因素,还需考虑职业对自我发展的影响以及职业能否帮助自己实现自我价值,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事业”的渐进就业观念。

再次,就业择业是一个复杂的综合能力考验过程,独立学院艺术专业学生文化底子较薄,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毕业生不仅要增加自身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还要加强对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企业实习,锻炼择业就业技巧,灵活应对就业单位的综合考查,为形成良性就业心理提供智力支持。

最后,毕业生要学会科学的自我心理调适方法,如松弛法、转化法、自我安慰法等,从而排除焦躁不安、嫉妒攀比、自卑自傲、从众依赖情感等对正常决策的干扰,以積极的心态面对求职择业。

4 结语

独立学院应高度重视艺术专业毕业生因就业不顺而产生的心理问题,集社会、家庭等多方合力,帮助毕业生顺利度过求职期。同时,艺术专业毕业生在遇到就业问题时,要及时调整心态,冷静面对“就业”这一人生重大课题,作出理智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舒寅辉,王成.新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转型探析与“三维”工作建设[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9(12):55-59.

[2] 汪立夏,王森,刘修财.大学生心理疏导促就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51.

[3] 李文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62.

作者简介:陈颖(1986—),女,江苏扬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艺术专业就业心理独立学院
农村籍大学生就业意向及其特点分析
高职艺术专业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研究
浅析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高职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培养
高职艺术专业与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对接研究
独立学院法学专业的学科特色及其发展研究
以微课教学促进独立学院国际经济学应用性教学转型
以就业为导向的艺术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建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