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运河立法回应群众民生诉求

2022-11-06王佳宁徐宇枢

民生周刊 2022年22期
关键词:淮安市淮安大运河

□ 王佳宁 徐宇枢

大运河江苏省淮安段是中国大运河开凿最早、延续最久,航运最繁忙、变迁最复杂的河段,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航运、水利、生态、经济和文化功能。

2020年2月和2022年7月,江苏省淮安市制定实施了《淮安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和《关于统筹推进大运河百里画廊建设全力打造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淮安样板”的决定》。淮安市立法项目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群众参与地方立法的广度和深度持续拓展,地方性法规的“民生底色”愈加浓厚。

在立法选题上优先民生

淮安在立法规划和年度立法计划编制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问题导向,深入调查研究,将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热点难点转化为立法选题,让立法成为回应人民群众合理诉求的过程,成为改善人民群众根本福祉的过程,成为推动地方治理精细化的过程。

《淮安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强调,市、县(区)文化主管部门加强对以淮剧、淮海戏为代表的传统戏剧,楚州十番锣鼓、金湖秧歌为代表的传统音乐,洪泽湖渔鼓为代表的传统舞蹈,淮扬菜烹制技艺为代表的传统技艺等大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研究和推广。

对洪泽湖渔文化、白马湖民间歌舞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集中、文化生态保存完整的区域,实施区域性整体保护,推动建设渔文化和民间歌舞文化生态保护区。对存续状态较好、具有市场潜力和发展优势的淮扬菜烹制技艺、博里农民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实施生产性保护。

全市文化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利用各类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以及大运河沿线景区景点、古镇古村、名人故居等场所,通过举办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大运河文化创意集市、大运河美食嘉年华等活动,传承弘扬大运河文化。充分发挥各类媒体作用,拓展传播渠道,打造大运河文化交流合作平台,讲好淮安运河故事,传播淮安运河文化。

在制度设计时尊重民意

淮安在法规草案起草、审议过程中,把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决防止立法过程中部门利益法制化,注重统筹不同方面群众利益和不同群体利益,使法规最大程度凝聚社会共识。

在出台《淮安市人大常委会关于统筹推进大运河百里画廊建设全力打造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淮安样板”的决定》时,将“维护群众利益”列入8个并列的决定内容之一。

1月6日,淮安大运河百里画廊开工。按照规划,大运河百里画廊东起淮安船闸,经里运河、京杭运河至五河口,向南经二河、洪泽湖大堤、蒋坝、马坝、官滩至老子山镇龟山村,沿线水域约125公里,重点规划范围为沿线涉及的街道、镇、村辖区。

百里画廊沿线区县和部门注重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大运河百里画廊属地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的防治工作,加强河岸、河滩、湿地的生态保护和修复。禁止在大运河河道和岸线违法堆放倾倒固体废物、偷排废水,禁止在沿线河湖非法采砂、非法捕捞。

淮安市百里画廊建设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受益权。建立健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志愿者工作机制,引导沿线群众参与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鼓励社会力量支持百里画廊建设。将百里画廊建成全民向往的幸福画廊、致富画廊,让群众共建共享发展成果。

淮安区、洪泽区文化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依托历史街区、码头古渡、河湖湿地等原真性景观,培育红色主题游、漕运文化体验游、运河水上风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游等旅游精品线路,举办行走大运河、运河龙舟赛等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

清江浦区谋划如何传承延伸庙会文化,正深入挖掘文庙及花街片区的历史文化,整合片区文旅资源,以花为主题和媒介,与境内“一廊六园”7个景区联动,举办运河百花节,通过情景舞乐、歌舞、京剧、非遗文创、汉服快闪、花仙子巡游走秀等,再现和传承花街百花节的传统文化。

在机制建构中凸显民智

在机制建构中,基层立法联系点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淮安市探索基层立法联系点制度,不断扩点提质,实现了全市范围内7 个区(县)全覆盖,涵盖机关单位、街道(镇)、社区(村)、高校、律师事务所等。

基层立法联系点充分发挥民意直通车作用,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群众心中落地生根。市大运河文化带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编制完善大运河百里画廊建设战略规划,实现与国土空间规划、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等有机衔接和整体协调。

上半年,淮安市法规草案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收到的意见建议部分被吸纳进法规条文中,部分作为法规实施监督的着力点,展现出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淮安市地方立法中的勃勃生机。

在充分调研沿线地域人文特征的基础上,淮安精心绘制了“淮上四卷”—— “如意安澜”“泱泱治水”“传世古堰”“湖山胜境”,围绕“文兴、水清、岸绿、业盛、人和”的定位思路,加强市县联动,在全市域范围内勾勒美好蓝图。

淮安市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坚持“文化为魂、保护优先”的发展导向,切实保护好大运河百里画廊历史文化风貌。系统梳理淮安运河历史元素,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充分诠释新时代淮安运河精神。

持续放大百里画廊品牌效应,围绕百里画廊举办系列文化主题活动和体育赛事,激发“运河之都”城市活力,提升淮安知名度和美誉度。

淮安市、有关区县和部门加快百里画廊旅游景观道建设,推进特色旅游小镇和美丽田园乡村串联发展,打造彰显大运河文化内涵、镇村传统肌理和景观格局的镇村集群。培育精品旅游线路,制作文旅解说系统,推动全域游览体系建设,塑造百里画廊旅游品牌形象。

猜你喜欢

淮安市淮安大运河
“天下第一笋”——淮安“天妃宫”蒲菜
淮安市强化“三个一” 提升应急通信保障能力
秀美大运河 千年韵古今
梨园寻梦淮安缘
凝眸古城淮安
喜看淮安“空中走廊”
放歌大运河
对淮安市城区河道生态建设的思考
淮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