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农民画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基于CNKI数据的可视化研究

2022-11-04贾恒阳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农民画发文聚类

高 峰,贾恒阳

(安徽大学,安徽 合肥 230039)

中国农民画(以下简称农民画)作为一种“草根”艺术,其创作者主要是泥里来,土里去的勤劳农民,他们没有经受过科班训练,甚至没有美术教育的经历。他们扎根乡村,对农村生活中的点滴都有深刻的理解。农民画使农民成为文艺创作的主人,因此作品表现内容主要展现农民们喜闻乐见的生活日常,作品质朴真实,充满人间烟火气[1]。宏观上,农民画的源头可以追溯至原始社会时期,因其创作者并不局限于农民群体,只要表达农民审美情趣,并具有民俗艺术特征的民间绘画都可称之为“农民画”。微观上,“农民画”这一名词始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带有浓郁的政治宣传和教育色彩,它和刺绣、皮影、剪纸、中国画等艺术形式有密切联系。农民画在中国遍地开花,不同地区的劳动人民都创作了独具特色的农民画作品,较为著名的有上海金山农民画、南京六合农民画、江苏邳州农民画、延安安塞农民画、安徽青阳农民画等。农民画作品风格多样,学者研究视角也纷繁多样,知识图谱的介入可以对海量文章进行梳理,使参差错乱的文献变得清晰明了,为相关的研究提供充分的可视化依据。基于CiteSpace可视化软件生成知识图谱,探究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及研究热点,为未来农民画的研究与发展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农民画相关的研究硕果累累并涉及多个领域,人类学、民俗学、美术学、历史学等方向都能窥见它的身影,它是一个多学科交叉化的民俗艺术。以知识图谱的方式对大量文献进行分析,清晰梳理农民画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2]。应用陈超美教授研发的CiteSpace引文空间软件(6.1.R1版本),以“农民画”为关键词,在CNKI数据库中跨库检索出相关期刊文献1442篇,包括192篇核心期刊(检索时间为2022年5月1日),文献发布时间自1982年至今,其中有1290篇是在2000—2021年间发表。为了保证数据来源的信度和效度,对这1290篇文献进行筛选整理,去除新闻和会议相关文献,得到892篇较有价值的文献,包含171篇核心文献。以这892篇农民画相关文献为样本,从CNKI中以“RefWorks”格式导出,再采用CiteSpace软件于2022年5月1日对其进行可视化分析。时间跨度为2000年至2021年,时间切片为1年,阈值为Top50 per slice,对作者及其机构、关键词等进行分析并绘制相应知识图谱。根据发文量及发文趋势、研究作者及机构、关键词共现聚类等知识图谱,呈现农民画研究热点和发展态势。从研究内容看,农民画研究的趋势呈现为保护传承、注重传播、创新发展的路径。在这一框架下,总结农民画研究现状和出现的不足,对未来的探索提出一些思路[3]。

二、中国农民画研究基本概况

1.发文量分析

文献发表量及引用情况反映着某一研究主题的热点及发展态势。文献发表量的积累能够推动某一研究主题的发展,同时,发文量也代表着学者的关注热点和研究倾向[4]。农民画的发文量在近二十年虽有小幅波动,但总体的发文量呈现稳步上升的态势,见图1。根据其态势变化可将农民画研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图1 2000—2021年发文量年度分布图

第一阶段在2000年至2004年,为萌芽酝酿期。这时期发文量少,增长速度慢,平均每年发文10篇。这是因为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城镇化水平爆发式增长,大量农民涌入城镇,为建设现代化中国添砖加瓦,农民画创作出现“后继无人”的危险境遇,此阶段的农民画研究处于低迷状态。第二阶段在2005年至2011年,为快速壮大期。随着2001年昆曲成为我国第一个世界人类非遗以及2006年我国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由此学界掀起了“非遗”热的大潮,非遗保护与开发的大门正式向中国敞开,各地政府和机构将农民画申请为非遗并加以保护。例如上海金山农民画、陕西户县农民画、安徽青阳农民画等都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4年以后,大量的农民画研究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这时期发文量突飞猛进,每年平均发文46篇。第三阶段在2011年至今,为稳步发展期。平均每年发文量在90篇左右,农民画的研究开始转向深入化、专业化、创新化,业界让农民画获得更多人的关注,并加入时代的色彩逐步融入今日生活[5]。值得关注的是,核心期刊在这二十年间共发文171篇,第一个阶段有13篇,占同期总发文量的26%;第二个阶段共59篇,占同期总发文量的18%;第三阶段有99篇,占同期总发文量的10%。在发文量与日俱增的欣喜之余,核心期刊的比重不断下降亦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正如大量的研究一样,农民画的研究也经历了从摸索到狂热、从稳定到理性的过程,呈现出厚积薄发的特点,这表明国内对农民画的研究正逐步走向成熟和稳定。

2.发文作者及合作分析

将892篇整理好的文献导入CiteSpace,时间切片(Time Slicing)设置为1,节点类型(Node Types)选择作者(Author),得到作者及其合作图谱,见图2。其中共有482个节点(N值),78个连线(E值),密度(Density)为0.0007,模块值(Q值)为0.9796,平均轮廓值(S值)为0.168。节点代表作者,节点大小与作者发文量相关,节点之间的连线代表合作关系,连线的粗细意味着合作关系的强弱。Q值大于0.3代表聚类结构显著,S大于0.7代表聚类令人信服。

图2 2000—2021年发文作者共现图谱

结合图谱可知发文量排名第一的作者是张晓红,共发文6篇,她是延安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主要是美术书法雕塑与摄影、文艺理论。其次是丁占勇发文5篇(中国美术学院)、王艳敏发文5篇(嘉兴学院)、吕艳发文4篇(淮阴工学院)、孙丽丽发文4篇(哈尔滨商业大学)、周琳发文4篇(惠州学院)等。依据普赖斯定律提出的核心作者最低发文量公式M≈0.749(nmax 1/2),可以得出M等于3.4,所以发文量超过3篇的作者为核心作者,农民画相关研究共有21名核心作者。从地理分布上看,这些主要作者不仅分布较为零散,而且地域跨度较大。从合作关系上看,丁占勇和浙江工商大学的王淑兰有3次合作,张晓红和延安大学的路璐有1次合作,孙丽丽和哈尔滨商业大学的何晴有1次合作,周琳和同校的3名学者有3次设计实践合作。从农民画提取元素,运用到设计实践中,设计了“米饼,黑猪肉,酒酿”的包装。由此可知,学者之间偶有聚合,整体呈现疏离的状态,鲜少有高密度的合作,并且合作者主要集中于同城市或者同机构,往往是一次性合作,没有整合多方资源和力量,缺少深入挖掘和协作研究的实践。独立研究是目前农民画研究的主要状态。

3.发文机构分析

在CiteSpace中将时间切片设置为1,节点类型(Node Types)选择机构(Institution),得到机构及机构合作图,见图3。其中有380个节点,37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005,S值为1,Q值为0.9796,机构名称的大小代表机构发文量的多少,连线代表不同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连线的密度代表机构之间的合作密度。从节点大小来看,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的发文量最多,共12篇,其次是嘉兴学院10篇,潍坊工程职业学院9篇,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学院8篇,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6篇等。这些研究机构是中国农民画研究的中坚力量。从研究重点来看,延安大学发表的相关文献中有8篇关于安塞农民画,3篇关于陕北农民画,1篇关于户县农民画的研究。安塞农民画作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受陕西人民的关注和喜爱。嘉兴学院的研究集中于秀洲农民画,它的发源地在嘉兴市秀洲区。潍坊工程职业学院的研究集中于青州农民画,青州地处于潍坊境内。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学院发表的8篇文献和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6篇文献都研究上海金山农民画。

图3 2000—2021年发文机构共现图谱

总体而言,发文机构集中于艺术类大学院校,大部分核心作者也都来自这些主要发文机构。从地理分布上看,核心研究机构主要分布在特色农民画所在地域。如对金山农民画的研究集中于上海的院校,安塞农民画的研究集中在陕西。一方面,研究当地农民画有助于学者获取一手资料,便于研究过程深入展开;另一方面,大部分农民画都属于各地的非遗,有相关政策的引导和扶持,有利于品牌形象的塑造和产业链的生成。因此各研究机构的关注点主要集中于当地的特色农民画。由此可见,地方特色保护是推动中国农民画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农民画的研究机构较多,但分布较为零散,并缺少密集的合作关系,学术合作力有待提升。通过协作调动各项资源,促进研究成果的产出,推进农民画的活态发展。农民画是一项多领域综合性的研究,跨学科合作交流是研究者需要努力的方向之一。

4.高被引文献分析

高被引文献不仅对研究主题的贡献力大,而且受到学者们的广泛认同。为了突出中心研究成果,本文选择被引次数30次及以上的文献作者为样本,整理出7篇被引次数最高文献,见表1。其中,周星在2011年发表在《民俗研究》的《从政治宣传画到旅游商品——户县农民画:一种艺术“传统”的创造与再生产》被引59次,高出被引量第二位16次。这篇文献以户县农民画为切入点,集中探讨农民画的整体生产和消费的发展模式。从农民画的缘起、运作机制、文化内涵、商品化转换,全球在地化等多个角度对农民画的发展做出深刻的论述,并且创新地从“悖论”的角度分析农民画的表层及深层意,为后来学者研究户县农民画提供可靠借鉴。高被引文献作者研究的领域跨越艺术学、民俗学、历史学、人类学等多个领域。

表1 2000—2021年高被引文献一栏表

三、中国农民画研究的学术热点呈现

1.关键词共现和聚类

关键词能够突出表现全文的重点及主旨,它是全文的高度概括与核心精髓,它代表文献研究的方向与价值。分析关键词共现能够识别研究热点并理顺热点的脉络。在CiteSpace中选择“Keyword”,运行后有608个节点,855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047。通过图谱可知Q值为0.9447大于0.3,具有良好的聚类效果,S值为0.9809大于0.5,表明聚类较为合理。图谱中节点的大小代表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节点越大说明出现的频率越多。节点色块的冷暖变化反映该研究方向的发展趋势,暖色代表研究热点。

从关键词的共现频次来看,见图4,排名前五的高频关键词依次为“农民画”311次,“民间美术”41次,“产业化”30次,“乡村振兴”28次,“传承发展”15次。通过高频关键词共现可以发现,从微观上,该研究主要集中于概念明确界定;从宏观上,该研究更注重传承保护和创新开发。由此可以概括为概念明晰、创新开发、传承保护三大方向。从关键词的中心性值来看,中心性(Centrality)代表节点的重要性,关键词的中心性大于等于0.1表明重要度较高。“农民画”和“民间美术”的中心度最高,是研究热点图谱中的最大节点,“产业化”“乡村振兴”“传承发展”是第二级节点。这表明上述高频关键词不仅是重要的研究热点,也是不同热点研究词之间的联系桥梁。

关键词聚类是通过一定的聚类算法生成的聚类图谱,聚类生成的主题词代表研究的前沿。农民画研究关键词聚类共聚为12类,见图4,分别是农民画(#0)、folk painting(#1)、发展(#2)、艺术特色(#3)、民间美术(#4)、艺术特征(#5)、民间艺术(#6)、乡村振兴(#7)、非物质文化遗产(#8)、传承(#9)、产业化(#10)、秀洲区(#11)。从图谱中可以看出,各聚类之间有一定联系,但是大多数关键词在核心网络的边缘。民间美术(#4)、民间艺术(#6)、乡村振兴(#7)这三个聚类之间偶有重叠,关键词之间联系较多,表明学界尝试以民间艺术促进乡村振兴的发展,三大聚类之间的联系引起学界关注和认可,而其他聚类之间联系较为微弱。

图4 2000—2021年文献关键词共现与聚类图谱

2.关键词突显

关键词突显是指在较短时间内某一关键词或术语的研究频次骤增,突显强度越高越能体现一定时间内的研究热点。图谱上每一小段代表一年,红色加宽条为突显出现的年份,见图5。调整参数后,整理出十个突显词。Begin代表突显的起始,End代表突显的结束,Strength代表突显强度,“乡村振兴”(Strength 5.89),“产业化”(Strength 3.81),“传承”(Strength 3.53),“文化产业”(Strength 3.34),这些关键词突显强度高,代表学者们的主要关注点。

图5 2000—2021年文献关键词突显图

2009年突显词“产业化”,2010年突显词“文化产业”,说明学者们开始突破对传统文化的固有保护模式,探索以产业化为载体的新兴发展方式,对农民画的发展从静态保护走向动态保护。2012年突显词“艺术特色”,2014年突显词“艺术特征”,2017年突显词“色彩”,此时期大量急功近利的企业设计生产与农民画相关的产品,使得农民画过于商品化,缺失了原本的民俗性和文化性,因此学界再次强调对农民画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和艺术特色的保留[6]。2019年突显词“乡村振兴”“创新发展”,农民画的发展开始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和保护,同时学界开始更加多视角、全方位地探索农民画的传承和创新,使农民画的发展从动态保护走向活态保护。

3.关键词共现时区图解析

时区图是关键词与时间线相互结合产生的图谱,它展现关键词首次出现的时间和它在时间轴上的变化轨迹,从而洞悉研究主题的路径及热点的变化。2000年至2021年农民画研究关键词共现网络,将阈值设为1,在“Layout”中选择“Time View”按键,生成关键词共现网络时区图,见图6。图谱中共有605个节点,855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048,S值为0.9809,Q值为0.9447。“加号”节点代表关键词,节点越大说明出现的频率越高。节点之间的连线意味着关键词之间的联系。“#”号后面是聚类知识群体,代表研究热点和方向。结合图谱发现关键词呈现多元化分布,并且其分布与总体发文量趋势大致吻合,经历了从缓慢起步到飞速增长再到平稳前进的过程。因此可以将主题词分为三个阶段。

图6 2000—2021年文献关键词时区图(以上图片均为作者绘制)

第一阶段在2000年至2006年,“图式语言”“现状保护”“民间艺术”“艺术特色”出现较多,并与其他关键词存在大量共线关系。这表明在农民画研究的第一阶段,学界的关注力主要集中于对农民画概念的界定和现状的保护,同时注重挖掘不同地区农民画特色。这时期的论文以搜集整理、归纳总结为主。大多数论文主要围绕个案研究、现状描述、保护倡议展开。李勇的《新疆麦盖提农民画的图式语言》从鲜明的民族特色、独特的构图规律、不拘一格的色彩表现、漫画式的幽默四个方面阐述了新疆麦盖提农民画的艺术特征。

第二阶段在2007至2013年,“民俗文化”“文化生态”“传播”“传承与发展”“审美价值”“人文景观”“世俗性”等关键词出现。这一现象表明学者们对农民画的研究进一步深化。从强调“保护”到注重“传播”,从注重“特色”到关注“审美价值”,由表及里,层层深入。扩大传播能够提升农民画的知名度,让公众参与到农民画的传承发展中,以促进农民画的活态传承及永续发展。同时“商标权”“产业化”“产品设计”“资源整合”等相关词也崭露头角。此时期中国各地都期望塑造良好的农民画品牌形象,在提高其知名度的同时促进当地产业化的发展。2013年我国兴起一波文创热潮,农民画也搭上文创的顺风车,从农民画中提取色彩、造型、肌理等运用到包装、产品、服装中,衍生出大量实用且美观的农民画产品,让农民画融入今日生活,使农民画一改老旧传统的面貌,成为具有创新性、年轻化的趣味产品,并能够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深度融合。一方面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刺激经济效益的增长,另一方面扩大农民画的影响力,提升各地农民画的知名度。上海金山农民画就是很好的例子。金山农民画能够成为中国农民画界的翘楚,与它强大的品牌产业息息相关。例如,上海特色伴手礼的丝巾,其上的图案“午后悠闲”就是高品质丝绸与质朴的农民画相碰撞,形成雅俗共赏的奇效。还有贴合时代潮流的农民画图案口罩、农民画休闲服饰等。值得关注的是,金山农民画产业化发展已经突破二维平面图案,走向三维立体式发展,开设农民画主题的照相馆和民宿,充分展现对农民画研究和弘扬的活力。

第三阶段集中在2014年至今,随着发文量不断攀升,大量的关键词涌现出来,“乡村振兴”“新时代”“创新传承”“创新应用”“产业发展”“文创设计”等关键词出现较多。这是因为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民画作为农民生活的映射,能够直接反映出农民生活质量的变化。乡村振兴是促进乡村全方位的振兴,农民画作为乡村文化,艺术风俗的代表,壮大农民画就是在促进乡村振兴。目前,随着我国城镇化的飞速发展,农民画的处境越发困窘。建设新农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也是农民画壮大的温床。罗海英的《乡村振兴背景下的龙门农民画生存状况研究》通过田野调查法梳理了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画发展的困境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后来的研究提供借鉴。同时,“数字化”“虚拟现实”“互联网+”等关键词也开始出现,这表明学界对农民画的研究视角愈发多元化。对农民画的研究不再局限于美学,而是从信息技术、计算机科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多学科交叉发展[7]。将虚拟现实技术融入农民画发展中,突破传统纸面绘画的固有模式,在虚拟世界中学习农民画、创作农民画。杨红的《关于当代农民画文创与数字传播可行性的若干思考》提出了将农民画融入交互体验艺术的想法,利用全息投影、虚拟现实技术等手段,为参与者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促进农民画的传播与创新[8]。农民画也开始与其他门类相结合,例如潘珍珍的《青阳农民画衍生品及其与徽州漆艺的融合研究》,将农民画创作与漆艺产品融合,以漆为载体将农民画“做”出来,拓宽农民画的创作手段和发展路径。

四、研究结论

基于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中国农民画自2000年至2021年的892篇文献进行梳理总结,学术界对农民画研究聚焦于三个方面:第一,艺术特征及风格的研究。作者多以地域农民画个案为研究对象,运用艺术学理论和方法,从表现语言、形式、技法,以及图形、色彩、构图等,对其艺术特征进行分析。第二,文化内涵的研究。研究者基于美学、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探究农民画所蕴含的民俗文化和美学原理,分析农民画所特有的文化功用及价值意义。第三,产业化及创新发展的研究。农民画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中的价值实现,是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问题,研究者普遍认为探索产业化的发展方向是盘活农民画的重要路径。

根据对图谱的细析,以及从定量分析和客观角度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学界对农民画的研究热度高,但协作少。从整体发文量来看,农民画的研究成果呈现稳步增长的势头。目前形成了部分稳定的研究机构和核心学者,但是不同学者和不同机构之间的交流寥若晨星。各地区的农民画百花齐放,跨地域建设农民画研究共同体,将全面壮大中国农民画的发展队伍。丰富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多领域、多学科相结合,使农民画的研究更细微且整体。第二,从科技的视野研究农民画的成果不多。科技与日俱进,艺术与科技融合是农民画发展的趋势,艺术没有疆界,农民画研究应趋于多元化,更多地融入现代社会的科技成果,在保留农民画淳朴世俗性本色的基础上,充分彰显中国农民画研究的时代活力。第三,学界对农民画的研究仍以现状描述居多,对其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有待进一步加强,缺少针对性产业化发展策略。农民画作为一项民间美术,它具有可平面、可立体、可简洁、可繁复等灵活属性。农民画可以与多项工艺美术、虚拟技术、工程建造等多领域融汇合作。研究者应放大胆量迈开脚步,让更多与时俱进、趣味新颖的方式介入农民画的发展中,深层次、多角度地探究农民画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第四,有关农民画如何创新的研究不足。勇当时代先锋,引导公众参与,积极将更多最新科技成果和理论研究运用到农民画研究当中。不断打破固有思维与创作边界,现实绘画与虚拟创作相结合。调整创作程序,专家的缜密创作与公众的参与创作并驾齐驱,打消农民画创作的门槛,在多手段创作中传承农民画,在多视角探索中创新农民画。

猜你喜欢

农民画发文聚类
七部门联合发文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
基于数据降维与聚类的车联网数据分析应用
垛田农民画 画苑一“奇葩”
南京六合:农民画绘出“国际范儿”
金山农民画
基于模糊聚类和支持向量回归的成绩预测
校园拾趣
爷孙趣事
以牙还牙
基于密度的自适应搜索增量聚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