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建设生态强省的路径探讨

2022-11-04

中州学刊 2022年7期
关键词:生态建设

宋 晓 森 杨 朝 兴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工业文明之后文明发展的新阶段文明形态,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总和。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是“五位一体”,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新发展阶段,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生态建设和区域发展,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近年来,各地从地区实际出发,积极探索以生态强省为抓手推进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路径,取得了一定成效。如:青海省以习近平总书记“四个扎扎实实”为航标,践行“四个转变”的青海治理思路,推动青海省从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转变,丰富了社会各界对省域发展融入国家发展全局的新认识;云南省以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和经济社会绿色转型为目标,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经济和生态旅游,推进生态强省建设;海南省坚持生态立省不动摇,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并将生态省建设分为生存、发展、环境、社会、智力五个子系统建设,持续加强智力和社会两方面的投入。2019年,浙江作为全国首个生态省通过验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八八战略”之“绿色浙江”“五水共治”等举措为我国探索生态建设、绿色发展道路提供了许多“浙江经验”;福建省在生态强省建设中打绿色牌,走特色路,把产业结构调整同生态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发挥比较优势,增强对外竞争力,在更高水平上谋求福建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作为全国16个生态省建设试点之一,山西已创建8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4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生态省建设各项指标不断提升;河南省以习近平总书记“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为引领,通过聚焦生态河、守护母亲河、打造数字河、建设幸福河等一系列举措,深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整体而言,生态强省已成为省级区域较高层次的发展要求,内涵十分丰富,并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特点:一是建设指向明晰,即普遍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保护与发展互促,在全面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发挥生态经济优势,加快自然资本增值,促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良性互动。二是建设内容丰富,即各省生态文明建设从以往单一的造林绿化转向山水林田湖草沙多指标全方位系统性的生态治理,注重运用农业、工业、自然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方法等综合力量,从思想意识到生活生产行为多方面提升社会的生态文明素养。三是建设主体多样,即在党的领导下,谋求政府、市场、社会组织、民众等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合作共赢,拓展环境污染治理的监督、评价主体,不断扩大良好生态作为一种公共产品的均衡供给,使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四是建设机制灵活,即全国各个省份多头并进,积极探索适合地域特点的生态治理机制,以“城市—农村”双轮驱动的方式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需要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和复杂性兼具的系统工程,要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的高质量发展,亟须确立覆盖各个领域全流程的组织推进机制和保护措施。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河南探索

自古以来,森林与人类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不管是在传统农业社会还是后农业社会,森林对净化人类生存空间、拓展人类生产生活资源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河南省有着悠久的农业发展史,在古代树木栽植、森林培育、林木采伐利用以及林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经验和实践探索经验。归纳总结河南生态思想与环境治理,林业、农业和水利等活动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对于今天开展生态保护、进行生态强省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期望仍有启示与借鉴意义。考察河南省生态建设的历史进程,以1949年为时间节点大致可划分为两大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1949年以前的生态建设史。作为古代中国农耕文明早期发源地之一,河南省在历史上的生态环境是较为优越的。河南生态环境自古就与黄河息息相关。两汉时期,黄河在河南境内4次泛滥,为治理黄河水患,汉明帝时期国家组织劳役数十万人次,派遣水利专家王景等人指挥修渠筑堤;自东汉初期到唐朝末期,黄河中下游进入相对稳定时期。元朝初期,河南地区的农业生产因黄河流域少有灾害得到恢复和发展,河南一度成为江北诸省贡献粮食最多的省份;随后黄河发生多次决溢和改道,水患使河南许多州县的土地、村庄淹没,人烟断绝;1348年,元朝在济宁郓城设立行都水监,贾鲁为都水使者专治黄河,利用旧有河道的同时疏通新河,策划组织治河工程取得成功,对河南农业生产和水运交通发挥了巨大作用,后人将此河道取名贾鲁河。明朝后期,黄河多次决溢,决堤之患对河南危害巨大,水利专家潘季驯提出束水攻沙的治河方略,在黄河中下游开展治河工程,对以后治河产生了深远影响。清朝,河南是黄河洪涝水患的重灾区,康熙年间,水利专家陈潢进行大规模治河,使得沿河地区在一段时期内免遭水患;1723年,雍正皇帝在武陟敕建嘉应观,并在此修坝堵口、祭祀河神、封赏治河功臣,嘉应观逐渐成为展现黄河治理历史的标志性建筑。

第二个时期是1949年以来的河南生态建设发展新时期。此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年到改革开放前,河南生态建设工作以植树造林、绿化大地为主。1949年,河南省人民政府颁布《河南省林木保护暂行办法》,明确公有林和私有林的管理权限,禁止乱砍滥伐和烧垦林地开荒,扭转了森林面积减少的趋势。1950年,河南省林业局成立,负责组织指导全省植树造林,并按照中央“普遍造林,重点护林,合理采伐和利用”的林业建设方针,有计划地开展育苗造林、封山育林、护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和森林资源勘查等工作。随后,河南省人民政府颁布《关于保护林木暂行办法》《河南省防风防护林保护暂行办法》,建立豫东沙荒林区管理处,最终在黄河故道沙荒地区建起全长520公里,宽1—2.5公里,总面积10.9万公顷的五条大型骨干防护林带,初步改善了区域生态条件,使豫东53.5万公顷农田免遭风沙危害。20世纪60年代初,兰考县县委书记焦裕禄针对当地风沙、盐碱和旱涝三大自然灾害,带领群众开展栽种泡桐树的植树造林运动,实行农作物和泡桐树按照一定网格间隔种植,形成农林间作的复合生态系统,保护了泛风沙耕地,保障了农业增产增收,创建了平原地区造林新模式。第二阶段,改革开放后至党的十八大召开期间,河南省坚持“完善平原、主攻山区”的方针,生态治理的主要任务是平原绿化和山区造林攻坚,不仅将平原绿化作为重要生态工程来抓,还将其作为促进农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1991年,河南省获得全国绿化委员会、林业部授予的“全国平原绿化先进省”称号。到1999年,河南省十年造林绿化规划目标基本完成,出现了博爱县、镇平县、禹县(今禹州市)等平原绿化全国示范典型。平原绿化既改善了地方生态环境质量,也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第三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省全面开启生态省建设新征程。国家层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开启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征程。地方层面,河南省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为提高生态承载能力、扩大环境容量,先后编制《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提升工程规划》《森林河南生态建设规划》等重要生态建设规划,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确立“五年增绿山川平原,十年建成森林河南”的奋斗目标,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着力构建“一带三屏三廊多点”的生态格局,统筹建设森林、湿地、流域、农田、城市五大生态系统,协调推动山区森林化、平原林网化、城市园林化、乡村林果化、廊道林荫化、庭院花园化,持续推进天蓝地绿水净、宜居宜业宜游的森林河南的愿景实现。

二、当前河南生态强省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生态强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之意,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行动,也是新发展阶段区域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全方位振兴的长久之策。从目前情况来看,河南省的生态保护建设虽然取得了明显成就,但与生态强省的目标要求仍有不小差距,存在一些制约性问题。

第一,生态系统功能亟待提升。河南省大部分地区生态较为脆弱,全省尚有水土流失面积212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2.63%,沙化土地面积53.55万公顷。河湖生态缓冲带局部受到侵占、破坏,河流水体自净能力下降。矿山开采导致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严重。平原地区农村生态空间不足,农田生物多样性下降,部分补充耕地项目占用生态用地。农村垃圾污水处理设施不完善,部分村庄环境绿化和整洁度不足。城镇蓝绿网络连通性不良,蓄水排涝能力不足,城市韧性有待提高,部分城乡接合部土地利用无序、绿化率低。

第二,森林生态功能效益不高。全国森林资源总量相对不足、分布不均的状况在河南省也有所体现,并突出表现为林分结构不合理,林地生产力不高等问题:其一,中幼龄林面积大,全省中幼龄林面积273.33万公顷,占乔木林面积的76.79%,目前,全省有200多万公顷中幼林和退化林亟须抚育和修复;其二,一些地区的平原绿化存在滑坡甚至停滞现象,片林面积减少,农田林网控制率明显下降;其三,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不高,乔木林平均每公顷蓄积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2%。

第三,环境污染问题仍然突出。近年来,通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环境空气质量改善明显,但与国家规定标准、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部分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大气污染问题仍然突出:PM10、PM2.5仍处于高位,秋冬季重污染天气依然高发、频发;农业面源污染在一些地方比较明显,水体和土壤污染问题比较严峻;农村生活污水及黑臭水体治理不足,生态流量尚不能有效保障,地下水污染防治基础薄弱;部分河流生态环境单一,水生生物多样性下降问题逐渐凸显。

第四,生态保护修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须完善提高。其一,自然资源数据获取和分析决策能力尚需提升,生态空间管控能力不强,资源保护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有待优化;其二,科技创新驱动有待加强,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度不够;其三,不同部门主导的生态修复工程缺乏协调联动,治理措施整体性、系统性不足,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标准规范尚不健全,制约了生态保护修复的综合效益;其四,跨区域、跨部门合力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的监督管理机制、成效考核评价机制与监测预警机制尚不健全,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能力和监管执法能力有待提升,社会资本投入生态保护修复的激励性政策措施不够完善。

三、建设生态强省的路径和对策

河南省位于我国中部、黄河中下游,处于我国地势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过渡带上,地跨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是淮河的发源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地和渠首所在地,在全国生态格局中地位重要。为深入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河南省需要持续推进国土绿化和大河大山大平原保护治理,建设森林河南,为生态强省的目标实现奠定坚实基础。

第一,围绕河南省生态修复的总体格局,衔接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聚焦各类生态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突出重点区域,科学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坚持以科学规划引领生态强省建设,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和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林草局《关于严格耕地用途管制有关问题的通知》以及林草局、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强农田防护林建设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文件要求,科学编制生态强省建设合理规划方案,科学制定国土绿化规划、湿地保护规划、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以及自然保护地建设规划等专项规划,统筹布局、加快推进造林绿化、湿地保护、土壤治理、矿区修复等生态工程项目,通过科学规划把森林生态、湿地生态、流域生态、农田生态和城市生态等生态系统建设衔接协调起来,构建符合实际、科学合理、功能完备的生态保护格局。

第二,统筹落实林业生态保护建设。对照2030年前碳达峰和2060年前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因地制宜,加快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稳步提升固碳增汇能力。其一,加强山、河、湖泊、沙漠、湿地等国土绿化与公益林管护、天然林保护,开展困难地造林、水源区石漠化治理和矿区生态修复,形成多功能高效益的森林生态系统。其二,坚持自然恢复湿地为主、结合人工修复,以水系连通、植被恢复等措施,全面恢复湿地生态功能,以在保护中利用的发展思想为指导,合理批建湿地保护区和湿地公园。其三,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完善农田防护林体系,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注重利用生态环保技术,促进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利用,改善农田生态体系。其四,结合区域内重大江、河及湖泊的水土流失状况积极实施退耕还林,重点营造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加强公益林管护,开展生态保育,确保流域生态良性循环。其五,提升城镇生态空间品质,依托道路、建筑物之间空地等可利用空间,优化配置乔、灌、藤、草、花,加强街区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的结合,发展公园绿地、屋顶绿化及树木廊道,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和森林覆盖率,确保人居环境宜业宜居。

第三,系统推进城乡区域污染防治,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更加突出“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和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其一,推广绿色生产工艺技术,深化工业污染治理,加强挥发性有机物全过程管控;其二,打好碧水保卫战,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保护和黄河、淮河、海河、长江等江、河流域的污染治理,加强城乡黑臭水体治理,严守饮用水环境安全;其三,打好净土保卫战,协同推进建设用地、农业地和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开展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加强养殖、种植业污染防治。另外,还需要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相关指示,有计划有步骤地修复城镇周边被破坏的山体、河流、湿地、植被,重点推进郑州、洛阳、平顶山、鹤壁、焦作、三门峡、永城等地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促进土地安全利用;深入推广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以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协调推进农业农村联动、生产生活生态融合,促进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循环利用。

第四,以市场为导向发展绿色经济,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快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其一,发展绿色富民产业。根据各地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大力发展特色林果等绿色农林业。森林在推动绿色增长中具有重要功能,林业既是绿色增长的生态屏障,又是绿色增长的物质基础,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思路,充分利用国土空间,打造名特优新经济林基地、森林康养基地和木本粮油产业等生态经济。其二,发展循环经济。不断提升循环经济发展规模和水平,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加强废弃物综合利用,建成工农业复合型循环经济示范区,积极培育新兴循环经济产业,重视产业联动推广效应。其三,发展环保产业。扩大低碳经济试点,结合各类产业园区情况,探索发展低碳经济的有效模式;系统整治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提高行业准入门槛,严格控制新建扩建高耗能、高污染项目;推进科技创新,加大投入进行减排降耗相关技术研发,完善标准体系,以绿色科技推动绿色经济。

第五,完善依法治理体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法治化。生态法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依法治国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核心内容。就一省范围来说,生态强省建设涉及发展改革、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业农村、林业、水利和科技等部门,这些部门职责不同,业务各有侧重,应建立协调机制,加强业务对接,统筹做好生态强省相关的各项工作,把林业建设、环境保护、湿地修复、流域治理、城市发展和乡村振兴等专项规划与总体布局衔接起来,促进生态修复与科技创新有效对接,综合推进生态建设与制度建设、依法保护的融合发展。其一,在国土空间管控、征占用林地草地湿地需求大的情况下,应把依法保护林草资源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按照我国《森林法》《湿地保护法》《水土保持法》《防沙治沙法》等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以推行林长制、河长制为契机,强化森林资源、湿地资源监管,严格用途管理,切实控制林地、草地和湿地转化为其他用途土地。其二,依法改进野生动植物保护、公益林和天然林资源管理,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森林健康,规范森林资源采伐限额管理,依法严厉打击破坏林草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其三,进一步完善生态环保制度,坚持用最严格的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要切实按照《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和《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等政策规定,督促各级各责任部门围绕生态强省建设履行职责,把生态环保成效以及林草资源消长情况纳入领导干部考评范围,激励地方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保的关系,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短期经济增长的错误做法。

①“八八战略”是指中共浙江省委员会在2003年7月举行的第十一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提出的面向未来发展的八项举措,即进一步发挥八个方面的优势、推进八个方面的举措,其中一个方面的举措就是进一步发挥浙江省的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五水共治”是指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五项。②参见《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https://www.ndrc.gov.cn/xxgk/zcfb/tz/202006/P020200611354032680531.pdf,2020年6月11日。③“一带三屏三廊多点”生态保护格局是中共河南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的全省生态保护空间布局。“一带”即以黄河干流为主线的生态带,“三屏”即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大别山等山地生态屏障,“三廊”即淮河、南水北调中线、隋唐大运河及明清黄河故道等生态廊道,“多点”即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④参见河南省林业局:《林业概况》,河南省林业局网站,https://lyj.henan.gov.cn/2021/04-09/2123144.html,2021年4月9日;《森林河南生态建设规划(2018—2027年)》,河南省人民政府网,https://www.henan.gov.cn/2018/09-21/692208.html,2018年9月21日。

猜你喜欢

生态建设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努力建设统一战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