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岑参:一树梨花是乡愁

2022-11-02文王彬北京

中关村 2022年10期
关键词:岑参天宝梨花

文王彬(北京)

这是一个官宦家庭的孩子,家有三代宰相。曾祖父岑文本是唐太宗时期的宰相,伯祖长倩是唐高宗在位时的宰相,伯父羲则在唐睿宗在位期间官拜宰相,父亲也官至刺史。

五岁读书、九岁属文,进士及第后两次随军出塞,茫茫大漠的金戈铁马,铸造了诗人的英雄气概和豪迈情怀。

遗憾的是一生却是颠沛流离,最终是马上相逢也无纸笔,只能凭君传语报平安。

和高适一起成立了中国盛唐诗歌流派之一,即“边塞诗派”,囊括了高适、王昌龄、王之涣、王翰等诸多盛唐诗人。

他的乡愁是一树梨花开满山,是故园东望路漫漫。

也曾少年时

唐玄宗开元六年(公元718年),唐朝伟大的边塞诗人岑参呱呱坠地,这个出生在官宦之家的孩子五岁开始读书,九岁就能够作文,他在《感旧赋》中曾自豪地称:“国家六叶,吾门三相。”过完读书识字和无忧无虑的童年后,十五岁的岑参移居嵩阳(今河南登封县),过起了隐居的生活,十五岁便隐居,也算是一个另类了,而这个时间点更是比王维早七年,比李白早15年。在嵩县的隐居生活一过就是五年,这期间的岑参依然是处在读书学习的阶段,也并无太多的诗作流传下来。

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二十岁的岑参西上长安,拜谒高官望族、献书给皇帝,以求谋个一官半职。可他的求官之路却很坎坷,和后来多次应试而不第的杜甫一样可怜。

没有能够谋得一官半职的岑参觉得在长安没有太多意义,就回到了家乡,不久岑参便娶了一个貌美如花的夫人,但是作为立志报效祖国的有为青年,又怎么能甘心呆在家中和夫人卿卿我我,于是大诗人岑参就再度西去长安,并在随后的十年里往返在西京长安和东京洛阳之间。出于对妻子的愧疚,这期间写下了《夜过盘石,隔河望永乐,寄闺中,效齐梁体》:“盈盈一水隔,寂寂二更初。波上思罗袜,鱼边忆素书。月如眉已画,云似鬓新梳。春物知人意,桃花笑索居。”和《春梦》:“洞房昨夜春风起,遥忆美人湘江水。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等诗篇,这也是铁骨铮铮的硬汉岑参为数不多的充满柔情蜜意的文章。

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王昌龄任江宁丞期间,作为好友的岑参作《送王大昌龄赴江宁》:“对酒寂不语,怅然悲送君,明时未得用,白首徒攻文。泽国从一官,沧波几千里,群公满天阙,独去过淮水。旧家富春渚,尝忆卧江楼,自闻君欲行,频望南徐州。穷巷独闭门,寒灯静深屋,北风吹微雪,抱被肯同宿。君行到京口,正是桃花时,舟中饶孤兴,湖上多新诗。潜虬且深蟠,黄鹄举未晚,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以送。全诗弥漫着诗人对好友的真切挂念和殷殷祝福,语言朴素自然却感情丰沛,思绪万千。可见当时两人的友谊之深厚。

唐玄宗天宝三载(公元744年),岑参以第二人登进士第,原本以为就此可以报效祖国,可谁知等待朝廷一纸诏书任命迟迟不来,这一等又是三年。等候备选期间,他把妻子从颍阳(今河南省登封县西南70里的颍阳镇)接到长安,在长安附近杜陵山中开辟了一处家园居住。

等待候选的第二年,天宝四载(公元745年),岑参离开家人,开始了自己的长途漫游。这一次他从长安出发,沿京洛大道东进,在孟津渡过黄河,到达河朔之地,向东北到达新乡县,拜访县尉王釜;之后经过相州到达邺城,接着抵达了邯郸,又经过清河县到达冀州,之后由冀州向北到达瀛州,而后向西北而行到达安喜县,拜访了三叔父岑棓。夏末秋初时,岑参开始南返,先到井陉,拜访李道士;再到黄河边的黎阳县,渡河到南岸的白马渡,然后向东南直抵颍阳度岁。

随后岑参由颍阳出发西返长安,先北渡黄河到达旧居之地王屋山,然后北赴晋州,在晋州故地重游;再到绛州,并参观骊姬墓;之后西渡黄河到达蒲关,在蒲关寄宿;最后到长安杜陵别业,送安喜县人郭乂回乡时作《送郭乂杂言》,诗中的“功名须及早,岁月莫虚掷”抒发了自己还在等待候选的尴尬无奈。为了顺利被授官,岑参再次东去颍阳向州府汇报守选情况,并领取应选解文。秋季,岑参在获得了官府发放的应选解文后西归长安参加冬集,为顺利得到授官创作了《感旧赋》(相当于今天求职的人做的个人简历),赠送有关的官员。

天宝六载(公元747年)春季,守选期满的岑参获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并在获授官后创作了《初授官题高冠草堂》。诗中写道“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虽是从八品的小官,岑参依然满怀信心。但是在这个末品的小官任上滞留了两年后,岑参第一次发出了人生紧迫感,他的《银山碛西馆》说:“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功名只向马上取,真乃英雄一丈夫”。《西蜀旅舍春叹寄朝中故人呈狄评事》说:“功业悲后时,光阴叹虚掷。却为文章累,幸有开济策。”

雪拥梨花白

天宝八载(公元749年),一心想报效祖国的岑参迎来了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这一年唐朝中期名将高仙芝入朝,希望能够让岑参出任右威卫录事参军。岑参于是出塞,赴安西担任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岑参第一次出使西域来到了安西(驻今库车),在去安西的路上,岑参也不知走了多少天,他遇到了一个可以给老迈的双亲报平安的人,说起家乡话,谈起家乡事,忍不住的泪水涟涟,无奈的是战事吃紧,想写一封平安书,翻遍了衣袋,却找不到笔墨纸,身在异乡的凄楚,只能化作一滴相思的泪。

泪水冲刷着生锈的记忆,梦回午夜,窗外的月光灼烧了内心的伤疤,隐隐作痛。

在诗人的眼里,乡愁是一剂药,可以捣烂敷在伤口之上。

诗人知道在战场的东方,那里有自己的故乡,于是写下了名篇《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开阔的边塞,异国的风情,哪里抵得上故乡的那些花?

于是岑参写了很多种故乡花,芦花,荻花,槐花,梨花,海棠花……他这些边塞看不到的花朵统统写进你的诗歌,只为慰藉那行远征的将士们,还有自己思乡的心。

天宝十载(公元751年)高仙芝兵败还朝,岑参东归,六月到达临洮,后约于初秋到达长安。朝廷给了一个大理评事的闲职。

这一次回到长安后的岑参和高适、杜甫、储光羲、薛据同游大雁塔,赋诗唱和,写了一组有名的《登慈恩寺塔》诗。岑参作了《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其中“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是岑参第一次有了入佛的念头。当时杜甫对岑参评价很高。他在诗中说:“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意切关飞动,篇终接浑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

在长安闲居两年后的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岑参有了再一次出使西域的机会,也就是这一次,他为唐诗留下了千古名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原来高仙芝败战后,节度使一职先是有王正见担任,但不到一年王正见病死,752年封常清接任节度使之职。强将手下无弱兵,封常清在边疆立了不少战功,还被新派担任北庭都护伊西节度使。这一次再次燃起了岑参心中的报国热情,尽管此时已经年近四十,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应封常清之辟而入其幕府,再次出塞,赴北庭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

这次出塞,岑参的诗歌变得更加大开大合,“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都护新灭胡,士马气亦粗。萧条虏尘净,突兀天山孤”,“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六月火山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其兴奋之情亦无以言表。

这是八月的一天,同为幕僚的武判官,名叫武就,是中唐一代名相武元衡的父亲,要回京述职了。正是这一次相送,送出了一首千古名作。

胡天的八月,大唐的雪从诗人的笔端潇洒的落下,那一场满天飘飞的雪啊,却是诗人眼中盛开的梨花。

日月高轩,羌笛嘶哑,金戈铁马,大漠孤烟。

长歌,只为抒发心中的思绪,风沙和白雪一同打磨着大唐的边疆,谁用琵琶拨动了诗人柔软的心弦?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堪称盛世大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诗句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我们读过很多送别诗,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高适的《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等等。在岑参的送别诗里,描写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写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表现离愁和乡思,却充满奇思异想,并不令人感到伤感。

两任刺史时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岑参出使西域一年之后,安史之乱全面爆发,岑参远在西北大营一心留守,他无时不在系挂着唐朝的未来。

次年,心有不甘的岑参投奔肃宗,在杜甫等人的推荐下,唐肃宗以岑参为右补阙。十月,岑参扈从唐肃宗归长安。

天宝十八载(公元759年),岑参被贬暂任虢州长史,虽然在虢州任上时间不长,后又任太子中允、虞部、库部郎中,都是一些五品、六品的官职,离自己曾经当大官、争富贵的功名追求越来越远。

唐德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岑参被任为正四品的嘉州刺史,这也是后人称岑参为“岑嘉州”的原因。一路奔波,在次年的六月,岑参终于抵达嘉州,在此期间,岑参作有《招蜀客归》(《招北客文》),这篇文章申明逆顺的道理,挫败权臣的算计。文章让有见识的人感叹,奸谋者惭愧沮丧。当政期间,岑参在梁、益二州传播皇上的德泽,使皇风在邛崃畅行。

大历三年七月,岑参在嘉州刺史任上被罢官,遂东归,到达戎州(今四川宜宾市)然而此时的四川到处是自立为王的军阀,到处是战乱不断,现实让岑参无奈地滞留在了异地他乡,只能折回成都,等待时机。

一年后的秋冬之际,岑参逝于成都旅舍,这个一心报国的诗人最终客死他乡,再也没有醒来,享年约五十二岁(51周岁)。

在去世的前夕,诗人曾作《客含悲秋有怀两省归游呈有幕诸公》诗:“三度为郎便白头,一从出守五经秋,莫言圣主长不用,其那苍生应未休!人间岁月如流水,客舍秋风今又起。不知心事向谁论,江上鸣蝉空满耳。”这首诗既是总结,更是悲歌。

岑参,一个把开在春天的梨花移栽到冬天的人,我们无法穿越历史一问究竟,但我想那一树一树的洁白,一定也是诗人高洁情怀的一种自我表达,更是他挥不去的乡愁。

岑参是一个战士,边塞成为生命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战场也是他最好的归宿。

如果有一天诗人的灵魂找不到回家的路,我们就用梨花为他铺路。

千载历史,万古沧桑,在诗意里寻找打开诗人心灵的那把钥匙,当诗歌超越了时空,雪上空留的那行远去的马蹄印,却平添了多少内心深处的孤独和寂寞。

那是一树梨花的乡愁!

猜你喜欢

岑参天宝梨花
大连天宝化学工业有限公司
梨花美
刘天宝 教授
梨花艳清明
梨花之歌
山房春事(其二)
《天宝遗事诸宫调》的创新
《梨花里的白》
又爱又恨是岑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