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卓嘎、央宗:守边护国的“天边格桑花”

2022-11-01孟佳惠

中国信用 2022年9期
关键词:姐妹俩阿爸国旗

◎文/孟佳惠

翻过喜马拉雅的崇山峻岭,透过云雾缭绕的日拉雪山,远远望去,是全国人口最少的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的一个小村庄,也是卓嘎和央宗姐妹居住了几十年的家。半个世纪以来,在父亲桑杰曲巴的带领下,父女三人以放牧为生,守护着数千平方公里的国土。数十年光阴流转,曾经的少女容颜渐老,鬓角染霜。不变的是坚定的眼神以及她们对玉麦的守望。

——题记

金色的油菜花和葱郁的青稞将大地染得愈加鲜亮,西藏和平解放纪念碑与千年左旋柳咫尺相望,白鸽蹁跹在祥和欢乐间,雄鹰在茫茫雪原上空翱翔。伴着雅鲁藏布江的涛声、东山顶上的暖阳,从日拉雪山上往远处望,雪线之下的牧场和原始森林包围的山谷深处,可以看到一个小小的村落。那就是隶属于西藏隆子县的玉麦乡,是父亲桑杰曲巴和卓嘎、央宗姐妹俩的家。

在祖国西南边陲长达数千公里的边境线上,玉麦乡是一个不起眼的边境乡镇,甚至在地图上都难以找到它。自20世纪60 年代,父亲桑杰曲巴和两个女儿卓嘎、央宗,在全乡仅剩一家三人的情况下,不畏艰难,秉持“家是玉麦,国是中国”的坚定信念,长达半个多世纪以抵边放牧、巡逻的方式守护数千平方公里的国土,并将国旗插遍走过的每一条巡边路,谱写了爱国守边的时代赞歌。

扎根玉麦守护那“一抹红”

玉麦乡隶属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隆子县,地处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受印度洋暖湿气流影响,植物垂直分布明显。杜鹃花从南开到北,山下是花的海洋,山上却只长枝干不开花。原始森林遮天蔽日,松萝随风飘扬。这里一年到头只有两个季节,半年雪,半年雨,一年260 多天的雨雪天气让这里常年云雾缭绕。青稞只长苗不结穗,土豆只有拇指大,水草太丰美,羊蹄子会泡坏,所以这里的牧民只养牦牛犏牛不养羊。

1960 年的春天,民主改革工作组来到绿雾一般的玉麦河谷,讲山外的变化,教村民识字,还建议桑杰曲巴担任乡长。桑杰曲巴是卓嘎与央宗的阿爸,那时候他还不明白“乡长”是什么意思。工作组告诉他,乡长就是为全乡人民办事的,同时强调,乡长责任重大,国土也需要乡长带着牧民一起来守护。桑杰曲巴问,“国土”又是啥?工作组说,国土就是咱们世世代代生活的这片土地,是我们共同的家,哪一座雪山,哪一个牧场,都不能丢失。从此,正值壮年的桑杰曲巴记住了国土就是家园,是不能丢失的最宝贵的东西。玉麦乡人民政府第一任乡长桑杰曲巴,就这样雄赳赳地站立在了玉麦的森林与雪山之间。

卓嘎、央宗姐妹俩从解放军手中接过国旗

日拉山的冬天,冰雪能淹没牦牛的脊背。每年大雪封山之前,玉麦人要花上10 多天时间,翻越两座5000 米以上的雪山,跨过陡峭的山谷,穿越沼泽森林,把羊毛、酥油、奶渣、竹编运出去,换回青稞、盐巴、土豆、砖茶、火柴。这些物资要用到来年铃铛花开满山坡、道路通行之时。整个冬季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山外人进不了玉麦,玉麦人也出不去大山。

“以前去隆子县里要花很长时间,先要走到曲松乡,等从县里经过的拉木材的货车,这样算下来要五六天时间。”在卓嘎的回忆中,进出玉麦特别艰难。“吃了上顿就没有下一顿,有萝卜和土豆的话开心得不得了。”因为环境恶劣,小时候的卓嘎、央宗多次希望跟父亲搬离这里,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后来,为了改善牧民的生活,政府在日拉山另一侧的曲桑村,给玉麦人盖起了新房,发了粮食和牲畜,人们纷纷搬进了曲桑村。桑杰曲巴一家也跟着搬了过去。曲桑村的生活十分惬意,桑杰曲巴的心里却始终牵挂着玉麦。

3 个月后,他赶着牛群,返回玉麦。通往老屋的道路已经被绿草覆盖,家里的东西都被邻国人拿空了。桑杰曲巴对家人说,必须得有人在,这块土地才能守得住。“阿爸说他这个乡长连自己的家都守不好,怎么守好祖国的土地。”卓嘎说父亲桑杰曲巴教导他们放牧也是为祖国守边疆。“这是国家的土地,我们要守好!”父亲的话印在了卓嘎和央宗幼小的心里。

独自一家住在大山深处,见不到国旗,桑杰曲巴感到心里不踏实。到哪里找国旗呢?来到县城后,桑杰曲巴在街上一边走一边想办法,猛一抬头,看到县委大院的上空,五星红旗正迎风招展。他停住脚步,心想,国旗是布做的,可以自己做。

姐妹俩记得,阿爸每次去山外开会,都会给她们带回一些山外好吃、好玩的东西;还会给他们传达上级的指示。有一次,桑杰曲巴外出开会,买回了红布和黄布。姐妹俩高兴地以为阿爸要给她们缝制新衣裳了,可是看到阿爸在两块布上比来比去,量了又量,随后用剪刀把红布裁成方方正正的一块儿,又在黄布上一颗颗剪出五角星。

央宗记得,平日里慈祥的阿爸那天一脸严肃,不说话,全部的心思都在手里的一针一线上。终于缝好了。桑杰曲巴把孩子们叫到身旁,语重心长地说:“孩子,这是中国最宝贵的东西,是我们的国旗!”就是那一次,卓嘎和央宗第一次见到了五星红旗,懵懂地懂得了国旗的意义。

那一天,鲜艳的五星红旗插在了卓嘎和央宗家的屋顶,成为玉麦河谷里最靓丽的一抹红。那一天,卓嘎姐妹懂得了“家是玉麦、国是中国”。

不畏孤苦标记这“每一寸”

玉麦的生活是孤独清苦的。一年四季,房子中间用3 块石头垒起来的火塘里火苗不灭,这样才能增加一点温度。冬天酷寒,除了紧挨着火塘,姐妹俩只能靠不停劳作才能使手脚增加温度;每一颗粮食都在大雪未封山时用牦牛驮进来;因为没有袜子穿,放一天牧回来的卓嘎和央宗要在靴子里换好几遍干草,保暖除湿。

在西藏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卓嘎(右)给女儿巴桑卓嘎讲述她为国守边的故事

那个年代,玉麦南部原始丛林里有孟加拉虎、豺狼、雪豹和熊等野兽,阿爸每次去放牧,卓嘎、央宗都提心吊胆。可就算这么苦,在阿爸坚定信念的指引下,在艰难生活的磨砺中,姐妹俩还是把根扎在了这个3644 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扎在了喜马拉雅的南部,捍卫着神圣国土的尊严。

1988 年,当了29 年乡长的阿爸退休,卓嘎接替父亲当了乡长,央宗担任副乡长兼妇女主任。1996 年,卓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央宗随后也入了党。就这样,卓嘎和央宗成了玉麦乡最坚定的守望者。

姐妹俩也开始像阿爸一样巡山,她们背上阿爸背过的糌粑土豆袋子,带上阿爸用过的砍刀,一次次跋山涉水。只要看见自家牦牛的蹄印,闻到熟悉的菌菇清香,她们就感到无比踏实和亲切。巡山时,不少陡坡在70 度以上,上去要借助绑在树上的绳索,一点点往前挪。她们走遍了玉麦的深山老林,一路走一路挂国旗,用最纯粹的方式给这片土地赋予“家”的意义。

卓嘎逐渐成为玉麦乡的活地图,玉麦有多少个通道、多少座山口,没有人比她更清楚了。甚至卫星都探测不清楚的地方,她却能描述得很准确,解放军官兵有时也会来向她请教。

穿上及膝的牛皮长靴,把鞋口的带子扎紧,一次次翻越山川,一次次行走峡谷……冬天,大雪覆压日拉山,雪没过小腿肚,卓嘎很小心,一步一个脚印,生怕一脚踩空,雪透过鞋口渗进来,那种程度的冰冷将使自己无法行走。

每次运送物资,这样的路要走一整天。为了降低风险,卓嘎尽可能减少穿越日拉雪山的次数,尽可能采购更多的物资,一次性全部运回。进山的路只有不到一米宽,牛马只能前后走成一排,卓嘎小心翼翼地跟在后面,头顶的积雪和脚下的悬崖令人胆战心惊。行走时,冷风直往脖子里灌,卓嘎用布把头脸和脖子都包裹起来,也只能略微挡住一些冷风。

鞋子坏了,卓嘎用牛毛织成线,一点点把破开的鞋子缝好,缝缝补补,直到鞋子最终无法修复。一个冬天,她就能穿坏两到三双牛皮长靴。

卓嘎迎着风升起鲜艳的五星红旗

提及家乡如今的变化,卓嘎脸上洋溢着笑意

除了运送物资,放牧也艰险万分。在玉麦,放牧同时也是巡边。玉麦向南,海拔遽然下降——这里森林茂密,昏暗幽深,让人难以穿越;这里蚊虫成群,嗡嗡作响,让人不得安宁;这里遍地沼泽,泥泞湿滑,让人难以行走……但卓嘎和妹妹央宗对这里却十分熟悉,她们清楚地知道哪里适宜悬挂国旗、刻画中国标记。

“每次赶着牲畜出山,最快也要一天,遇到风雪天还有生命危险。”妹妹央宗回忆说,“特别累的时候,我们也想过离开。但一想到阿爸的嘱托,如果我们走了,谁来守护这片土地呢?就又咬咬牙坚持了下来。”

就这样,伴随着她们的脚步,一面面国旗、一个个中国标记被留在这里。每当看到国旗升起,央宗耳旁总回响起父亲坚定有力的一句话:“在这里每一寸土地都是中国的国土,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祖国的坐标。”

守边护国信念传“下一代”

山里的杜鹃花谢了又开,竹子长了一茬又一茬。卓嘎、央宗姐妹一家的守边坚持,终于迎来了玉麦发展的春天。

2001 年9 月,老阿爸最大的心愿实现了——通往山外的公路修通了。当第一辆汽车开进玉麦的时候,老阿爸给这个“铁牦牛”献上了哈达。这一年,桑杰曲巴坐着“铁牦牛”去了魂牵梦绕的拉萨。也是在这一年,他怀着对玉麦的热望离开了人世。

路通了,玉麦人有了越来越多走出大山和增收致富的机会,家家户户还通上了网络,乡民办起了家庭旅馆和小商店,用电接入了国家电网,玉麦人彻底告别了蜡烛和油灯照明,文化娱乐活动变得丰富多彩。

“这一切源于党兴边富民的好政策。”卓嘎说,党的十八大以来,玉麦乡发生了可喜变化,到2016 年全乡人口已增至9 户32 人。在党的十九大召开之际,卓嘎和妹妹央宗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为国守边的经历体会和家乡的发展变化,表达了同乡亲们一起继续坚持放牧守边、报答党恩的决心。

2017 年10 月28 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卓嘎姐妹写了回信:“有国才能有家,没有国境的安宁,就没有万家的平安。祖国疆域上的一草一木,我们都要看好守好……”这封信,挂在卓嘎家中最醒目的位置。

“总书记回信后,玉麦乡又有了新的变化!”卓嘎说,作为西藏加快推进边境小康村建设的样本,乡里修通了标准更高的公路,一栋栋富有民族特色的新房拔地而起,旅游业迅速发展,竹编、鸡血藤手镯等当地手工艺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如今的玉麦,户户高挂五星红旗,人人都是国家的坐标。从1 户3人到如今的67 户234 人,2021 年,玉麦乡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 万多元。

“玉麦乡的发展变化,是党和政府关怀的结果,是祖国繁荣富强的缩影。”卓嘎说。几十年的守边护国,使卓嘎、央宗姐妹深刻地认识到,有国才能有家,没有国境的安宁,就没有万家的平安,更没有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一定牢记嘱托,带动更多牧民群众像格桑花一样扎根雪域边陲,守护好祖国的一草一木。”

曾经受条件限制,卓嘎和妹妹央宗没有机会上学,是父亲桑杰曲巴在家教她们识字。而现在随着玉麦小学和附设幼儿园开学,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上学。“现在的玉麦人非常重视教育,上学已经成为孩子最重要的事情。”卓嘎说。

如今玉麦乡已经有十几名大学生。让卓嘎欣喜的是,很多年轻人学成后选择回到家乡,玉麦守边的力量正逐渐壮大。妹妹央宗的儿子索朗顿珠是从玉麦乡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毕业后他回到家乡,如今已成为玉麦村第一书记。

沿着父辈的足迹,索朗顿珠立志要守好祖国边陲一草一木。他还记得,自己很小的时候,外公桑杰曲巴就希望他长大后参军保家卫国。每次到县里,外公给他带回的礼物永远是一把玩具枪,每次巡逻还都要带着年幼的他一起去。

“每次巡逻都很苦,但不论用什么办法,外公总要拉上我。”索朗顿珠说,在外公的带领下,这条巡边路他走过无数遍,什么路段遍布荆棘,哪段路容易发生泥石流,在哪里悬挂有国旗和刻画标记,他都熟稔于心。

2018 年大学毕业后,索朗顿珠本来有机会不用再回到大山。但当他想到外公和母亲牵手带他走过的那一条条巡边路,他还是下定决心毅然回到了玉麦。

同样可喜的是,卓嘎的大女儿和二女儿也都考上了大学。大女儿巴桑卓嘎现在是玉麦乡纽林塘村一名乡村振兴工作人员,她说:“目前玉麦乡有很多缺口,需要更多的年轻人,我从小就成长在这里,愿意为建设家乡做一些事。”作为这个家庭的第三代人,他们都将继续守护玉麦。

受卓嘎、央宗一家事迹的感召,周边乡镇也有越来越多的村民申请迁往玉麦,加入放牧巡边的行列。

今年61 岁的卓嘎和59 岁的央宗,近年来视力开始模糊,腿脚也不太灵便,再也走不动巡边路了。但姐妹俩为了让后来人牢记总书记的期望和嘱托,继续发挥余热,结合自己一家人爱国守边的经历,先后开展宣讲活动50 多次。

玉麦乡党委书记胡学民表示,目前乡上已建起了桑杰曲巴纪念馆,全乡干部群众以卓嘎、央宗一家为榜样,持续开展了“重走桑杰曲巴巡边路”的活动,爱国守边的“玉麦精神”成了全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宝贵精神财富。

“家是玉麦,国是中国”,这句话扎根在每一个玉麦儿女的心中,也道出了玉麦人对家乡的热爱、对祖国的忠诚。一代代玉麦人,从守边固边到兴边,他们不仅守好了边疆,还蹚出了新路子,兴起了新产业。年轻的玉麦人传承了前辈的精神,也扛起了建设边疆的担子,做新时代幸福生活的建设者。

条件的艰苦砥砺着信念的成长。数十年岁月悠悠,卓嘎牢记着青年时代从父亲那里继承来的信念,始终不渝。玉麦,因人的信念闻名于世。

“争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如今,越来越多人像卓嘎一样投身守边事业。青年时期的卓嘎对玉麦的期待已化为现实——玉麦人民的生活越来越红火,幸福生活像盛开的格桑花一样越发鲜艳。

卓嘎、央宗姐妹俩看着父亲的照片回忆往事

猜你喜欢

姐妹俩阿爸国旗
梦中的老阿爸
雪夜企鹅村
姐妹俩
国旗国旗我爱您
递国旗风波,谁之过
尊重国旗
阿爸
国旗飘扬
吻吻阿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