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思维课堂思考

2022-11-01吴丽华重庆重庆市九龙坡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实验小学

小学科学 2022年14期
关键词:科学情境素养

◇吴丽华(重庆:重庆市九龙坡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实验小学)

在学生的学习中,教师起到引导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采取合理方法向学生传输知识,帮助学生建立起健全、完善的科学思维,是学生科学思维发展的前提条件。如何采取合理的方式助力思维课堂教学任务的有序完成,提升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思维课堂概述

(一)思维课堂的内涵

科学课堂的中心活动即思维。思维课堂皆在立足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构建问题情境,让学生参与活动时在自己脑海中构建知识,促进思维能力发展。

(二)思维课堂的基本特征

1.关注学生本位

有教育意义的课堂以培养学生优秀品格、提升学生关键能力为目标。因此,思维课堂要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在把握学生身心发展特征、认知规律的基础上构建问题情境,并通过科学组织学生参与活动促进其思维的发展。高效的思维活动,不单可以开启学生智力,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亦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2.体现学科本质

思维课堂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力图通过系列思维活动的开展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概念。因此,在思维课堂构建中,教师必须采取科学方法不断地渗透,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迁移与发生,进而获得真实的情感。

(三)思维课堂的构建依据

1.动机激发

动机激发主要通过构建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本文所指的动机是学生内在的一种表现方式。通过难易程度适中问题情境的构建,可以促使学生以一种寻求问题答案的心理挑战自己,进而实现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学生的内在动机对他们思维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2.认知冲突

认知冲突即学生在认知发展中产生的原有认知与新情境不符的矛盾。这一冲突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动力,是推动学生积极思维产生的动力。教师要根据目标,紧抓重点,并通过设计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情境,帮助学生修正以往的理念,进而构建起新的知识结构。

3.自主构建

自主构建包含认知与社会构建。认知构建即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具体表现为学生在课堂中以积极思维状态不断优化自身的思维结构。社会构建则强调课堂的互动与交流,并在双向的互动中达到改变学生心理、行为的目的。

4.应用迁移

迁移是一种思考方式,学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将新知识和能力迁移到新的情境中来。概括与迁移紧密相关,缺少对旧情境知识的概括,就无法推动学生迁移能力的提升。思维课堂强调迁移,鼓励学生将所学和思维方法纳入新的情境中,以从根本上提升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核心素养下构建科学思维课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重要性

科学课堂是师生共同构建的整体,通过有计划地构建情境可以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发生。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并非只是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学科学习方法和思维的训练。而科学思维课堂的构建就是通过构建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自主建构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并引发学生的主动探究。以核心素养为指导的科学思维课堂的构建,可以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热情,并通过科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推动学生进入相应的情境中,以引发学生多元思维的发生,并在其中掌握探究的方法,促进学生科学探究精神的发展,以为小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必要性

以往的课堂教学以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为主,简言之,教师是知识传递者,学生是知识接受者,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听讲者。但大量的教学实践研究显示:学生长期处于这样的学习模式下,难以真正地理解知识点。面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往往首先是批评,以至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发挥到位,而以消极的心态面对学习。面对这一实际情况,有专家学者指出教学是创新而非机械地传输知识,否则就不会出现学生反超教师的例子了。但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灌输式课堂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与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达成一致。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如若缺少辨别力很容易在信息海洋中迷失自己。而教师如若依然坚持灌输式教学,以知识传输为主忽视探究教学的发展,就难以将学科育人的作用发挥到位。因此,加强改革与创新刻不容缓。教师要转变陈旧理念,明确自身职责,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不单要关注知识教学,更要让学生体验知识形成过程中的思想与方法,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有能力、有责任做好社会主义的建设者。这也是核心素养理念所提倡的,它要求教师采取各种措施帮助学生夯实知识基础,同时能够将所学知识纳入新的情境中,以提升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换言之,倡导培养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的目的并非学好书本知识就好,还要让学生能够将知识、能力迁移到实际问题解决中来。基于核心素养构建思维课堂,不但可以发挥出教师育人的作用,还能让学生树立科学思维理念。因此,教师必须科学定位自身,积极创新各种模式助力科学思维课堂的构建。

三、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科学思维课堂的构建

在思维课堂的构建中,教师必须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在充分把握学生现实情况的基础上,通过设计思维型问题推动教学的发生和发展。同时,教师必须创新教学模式,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需要,并发挥好科学实验的作用,以让学生在真正参与中理解知识、提升能力。基于此,本文从如下几个方面对科学思维课堂的构建进行分析。

(一)强化现实生活的应用

以生活为背景的教育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参与其中,可以提升学生的理解力和接受力。小学生受到身心发展特征的影响,依然以形象思维为主,面对抽象性和逻辑性强的科学知识点难以长时间地高度关注。如若将知识融入学生熟悉的场景中,则会降低他们的抵触、畏难情绪,转而以正向的态度与热情拥抱知识,进而取得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因此,在小学科学思维课堂的构建中,教师要积极创新模式,将静态文字以生活情境再现出来,从而真正激活学生的多重感官,并让他们在分析与思考中夯实知识基础,提升自身的探究能力。

小学生接受一个事物并非像成人那样习惯从逻辑视角思考,而会通过整合自己所学知识和脑海中的记忆让学习内容合理化。当原有认知无法解决的时候,他们就会产生思考,以达到新的认知平衡。因此,在思维课堂的构建中,教师要加强应用生活化教学方式,以为学生新知识的学习做辅助,达到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教学目标。

(二)鼓励学生质疑

在核心素养指导下的科学课堂中,教师和学生是相互成就和推动的。正所谓学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如若缺少教师的引领,以学生的理解力、思维力就难以完成深度学习,进而会阻碍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足学生鼓励,通过构建轻松氛围推动学生深入其中,并在此过程中产生疑问、引发思考。质疑是学生科学思维发展的基础,如若教师将知识一览无余和盘托出地告诉学生,就难以让学生产生深入的思考。比如在“物体的沉浮”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结合自身以往的经验说一说物体的沉和浮与什么有关。有的学生会说同样的物体,重的会下沉;有的学生说重量一样的物体,大的容易下沉。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不宜直接肯定或否定,而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寻找答案。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本组观点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探究,以帮助他们得出正确的结论。但教师必须认识到,科学思维课堂的构建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各种路径将知识点转化为内在的知识,让学生在其中体会知识背后蕴含的思想和情感,以将学生培养成有思想、有态度的人才。这是科学思维课堂构建的基础,也是小学生科学核心素养发展的前提。

(三)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学生科学思维的形成不限于课堂教学,更可以在课外探究中生成。因此,教师要积极整合周边的自然资源,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和收获。比如在“多种多样的植物”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进学校周边的公园,通过对植物根茎叶特点的观察,做好记录,并根据自己对不同植物根茎叶生长情况的记录,从植物是否开花、落叶等角度对植物开展分类,进而让学生在自然环境的呼吸中体会植物的多样性。在学生与自然接触的过程中,他们的收获、体验与课堂学习是完全不同的。

四、构建小学科学思维课堂的思考

(一)开展直观教学,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小学生以形象、直观思维为主,因此高效思维活动必须以直观材料为主,这样,学生才能在大量感性材料的研究中提炼出知识本质,学生的思维品质才会更深刻。因此在科学课堂中,教师宜采取直观教学以不断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进而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产生。

(二)搭建直接破除思维障碍的教学支架

本文所指的教学支架即是指课堂中构建的“脚手架”,是以帮助学生突破思维束缚进而获得思维提升的一种方法。搭建教学支架需要关注学生当前学情、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从现实经验出发,构建熟悉的生活情境以帮助学生建立起新旧知识的关联,进而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构建认知冲突激活学生思维

认知冲突即学生原有理念和新情境中出现的不均衡的状态。通过认知冲突的构建,打破学生以往的认知,并适应新经验,促使学生认知达到平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被真正激活,思维深度才能真正发生。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追问和提问可以形成逻辑关系,并导致学生思维深度与广度的发生。

综上所述,关于学生科学思维的培育已经有了很长的研究历史,学习思维论在长期的教学发展中不断优化和完善,并指导着课堂教学实践的有序开展。而在新时代背景下,立足核心素养构建思维课堂非常重要,它不仅可以优化传统的课堂教学,还能助力学生有效学习,并建立起系统的思维体系。

猜你喜欢

科学情境素养
不同情境中的水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