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劳技活动中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

2022-11-01周丽平江苏常州市钟楼区爱儿坊幼儿园

小学科学 2022年14期
关键词:劳动习惯技能

◇周丽平(江苏:常州市钟楼区爱儿坊幼儿园)

在幼儿园与小学进行以劳动技能为内容的教学时,要做到幼儿园与小学之间有各方面的科学性衔接。但是根据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沟通与衔接还存在问题,改变当前的现状,需要幼儿园与小学共同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就衔接的内容、衔接的方法等进行研究。劳动技能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无论是专业的劳动技能形式还是贯穿于日常学习之间的劳动技术形式,都要在学校教育中体现。劳动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技能活动,只有具备良好的劳动习惯与熟练的劳动技能,才能保证正常生活,才能促进社会发展。在幼小衔接中,除了基本的文化学科学习之外,劳动技术的衔接也应引起学校的重视,老师要将对孩子的劳动习惯养成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以及劳动技术教育之中。

一、强化老师在劳技活动中培养孩子劳动习惯的意识

幼儿园老师、小学老师在劳动技术教学中加强对孩子的劳动习惯培养,首先要从自我做起,要求老师自身既要有良好的劳动习惯,还要有良好的对孩子的劳动习惯进行培养的习惯。幼儿园与小学老师为了让孩子形成良好的习惯,要相互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教学,幼儿园老师在劳动习惯培养时要考虑到孩子进入小学的学习情况,而小学老师在对孩子的劳动习惯进行培养时,也要给刚入学的孩子一个平衡的过渡期,站在孩子的角度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教学。

如今,小学老师对幼小衔接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特别是刚接手一年级的老师,更加注意这一方面,并在教学中发现有些刚入学的孩子还有点不适应小学的教育形式。同时,一年级老师也更加注意语文、数学等学科的幼小衔接,但是在劳动技术的教育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欠缺。幼儿园大班老师在教育中,也非常重视对孩子进行小学前的入学准备教育,在幼小衔接方面做了很大努力,并制定安排了教学计划。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与小学教育同样的问题,就是在劳动技术教育方面没有很好地研究,在进行劳动技术教育时也没有专门考虑幼小衔接问题。

老师是教育的重要组织者,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如果老师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孩子的劳动习惯就会养成。所以,我们首先要从老师的角度出发,加强老师的教育意识,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在劳动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劳动技术。比如,要求孩子整理好自己的书包、书籍,并且保持整洁。在班级日常活动中,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班级卫生工作习惯,当轮到自己值日时要严格要求,做好值日卫生工作。只要老师有培养孩子良好劳动习惯的意识,在日常班级工作与劳动技术中时时重视孩子劳动习惯的形成,孩子就会在这样的环境中慢慢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二、提高老师在劳技活动中培养孩子劳动习惯的专业性

笔者对幼儿园和小学老师的劳动教育专业知识能力进行了梳理,发现他们的劳动技术专业知识储备较为欠缺,虽然老师认为孩子的劳动技术教育非常重要,但是由于他们缺少专业知识,导致这方面的教育也相对欠缺,老师在上大学时很少接受过这方面的专业教育,从事教育工作以后,接受的专业知识培训也不多。劳动技术与其他文化科目的教育有很大区别,具有特殊性。劳动是一项技能性学科,最大的特征是其实践性,动手操作实践最为重要,要求孩子通过劳动学习形成良好的劳动技能,不仅要掌握劳动的方法,还要学会使用基本的劳动工具。很多学校的老师为了胜任劳动技术教育工作,一般会通过网络自学或者同事间相互学习的方式提高自己的劳动教学能力,但是这样的方法所获取的劳动知识与技能缺乏专业化,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因此需要进一步改进。另外,很多老师承担的劳动技术教育,并不是自己的专项工作,他们对劳动课程并没有深入挖掘,对劳动技术教育的相关文件政策并没有深入研究。

在进行劳动技术的幼小衔接中,老师劳动技术的专业性是第一位的,只有具备专业知识与教育能力,才能有效地解决幼小衔接问题,没有专业知识与能力,研究幼小衔接问题就无从谈起。基于此,上级教育部门、学校和老师本身,都要关心劳动技术教学的专业性问题。在师范大学阶段就要设置劳动技术课程,培养专业的劳动技术科目教学师资以满足幼儿园、中小学的劳动课程教学。就学校而言,要对现有的承担劳动教学工作的老师进行专业性培训,培训由上级部门组织,聘请专家授课,并进行学习过程与结果的考核,对考核合格的老师发放劳动专业教师证书。对老师而言,既然自己承担了劳动技术教育任务,就要加强自身的劳动专业知识学习,提高自己的劳动技能,以胜任劳动课程教育工作。

三、关注在劳技活动中培养孩子劳动习惯目标的递进性

在校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长,知识水平与学习能力等都在逐步提高,课程教学目标也在不断提升,这种提升表现在目标的递进性上。幼儿园与小学的劳动技术教学目标有一定区别,特别是目标的关注点不同:幼儿园更关注对孩子的理念教育与精神教育,重在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让他们在心里产生对劳动的热爱,形成劳动最光荣的理念,并在趣味性的劳动中感受到劳动的快乐。但是,幼儿园对孩子的劳动技能教育缺少详细的目标性和递进性。小学对孩子的劳动技术教育则重在劳动技能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让他们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劳动,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与技能,为其以后的劳动打好基础。然而,小学阶段往往没有像幼儿园那样足够重视劳动观念教育与精神教育,教育目标的制定过于笼统,在课程设置中也看不出目标递进性。

对于劳动习惯培养目标的递进性,从幼儿园到小学都应该特别重视,才能满足孩子的学习与成长需要。但是,幼儿园与小学在教学上各有相对的独立性,所以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难以实现统一,这就需要上级部门专门针对劳动技术教育进行统一规划,根据幼小衔接的要求做好目标的递进性安排,并要求幼儿园与小学严格按照这样的规划实施教学。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小衔接的劳动技术教学目标得到贯彻落实。在幼儿园与小学对劳动技术教学目标的执行情况方面,上级教育部门要做好调研、监督与评价,并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地进行调整,力求让幼儿园和小学将劳动技术教育工作越做越好。

四、确保在劳技活动中培养孩子劳动习惯内容的一致性

劳动贯穿于人的一生,无论是幼儿、学生还是成年人,都经历过各种各样的劳动。劳动不分贵贱,不分性别,更不分民族。我们应该让孩子尝试更多的劳动方式,让他们对劳动有更深刻的认识,体验到无论哪种劳动都是在提升自己,都有益于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都是在为社会做贡献。但是,劳动技术教育不是让孩子只学会某一个劳动技能,而是要让他们明白:劳动技能是相通的,掌握任何一项劳动技能都是为了能更好地进行其他劳动,一项劳动技能同样可以运用于另一项劳动中。

笔者了解到,幼儿园与小学的劳动教学在内容上存在着一定差别。在幼儿园,除了引导孩子树立热爱劳动的理念以外,在劳动技术教育方面都是以老师为主,孩子帮助或者辅助老师完成,孩子的劳动处于萌芽状态,老师没有过多地放手让孩子独立完成。他们的劳动技能较为简单,比如帮助老师拿劳动工具、帮老师象征性地劳动等等,最后还是由老师处理。比如,孩子在摆放桌椅时总是摆不好,在扫地时总是扫不干净,最后往往还得由老师再处理一遍。这种原始性的劳动是孩子学习劳动的开始。而在小学低年级,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使得老师较多地放手让孩子从事劳动技能实践,当其操作达不到教学要求时,老师还会再次指导,直到他们达标为止。所以,对小学生的劳动技能有了进一步的要求,不仅要求其热爱劳动,还要求其劳动技术不断提高,成为有劳动能力的人。

基于上述情况,笔者建议,在劳动教育内容方面,幼儿园对孩子的要求可以适当提高一些,在内容的设置上可以再难一点,应放手让他们去做,老师在他们做的过程中给予评价和指导,让孩子的劳动技能和独立动手能力都能有所提高。

五、加强在劳技活动中培养孩子劳动习惯的指导针对性

俗话说,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确,幼儿园老师的教学指导方法对于孩子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老师教学指导方法的选择、指导的质量等都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效果。老师教学方法的正确与否尤其重要,而老师选择教学方法的能力又体现了老师业务素质的高低。优秀的老师能根据孩子的情况与教学内容选择好的教学方法,而业务素质较差的老师在选择教学方法上往往力不从心,即使有好的方法也无法发挥出教学优势。因此,劳动技术指导老师应加强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能力,并且针对不同的孩子采取不同的指导对策,在充分了解孩子的情况下做出适合其劳技活动的学习指导。

比如,在幼儿园组织的一次“开心农场”劳动活动中,老师对孩子如何使用农具进行指导,老师对松土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松土的方法加以示范后,由孩子分组进行操作。有一个孩子在松土时遇到了一块大石头,一时间他束手无策了。老师发现这种情况后,再次对他进行了指导,并让其他孩子说一说遇到这样的情况可以怎么做,看谁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其中一个孩子拿起另一种工具将这块石头挖了出来,老师为他竖起了大拇指,其他孩子也为他鼓掌。这位老师对孩子的指导很具有针对性,不但帮助遇到难题的孩子解决了问题,还发挥了大家的智慧,体现了良好的教学业务素质。

猜你喜欢

劳动习惯技能
高级技能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上课好习惯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热爱劳动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