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攀桂坊”的若干问题探析

2022-11-01谢小康

客家文博 2022年2期
关键词:牌坊梅州状元

谢小康

江北古城,俗称“老梅城”,自南齐永明元年(483)海阳县析出置程乡县至今已有1500多年;从宋皇祐四年(1052)筑土城算起亦有近千年的历史。“攀桂坊”位于老梅城之东,这里曾经因“人文为岭南冠”而闻名遐迩。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历代行政区划的不断调整,“攀桂坊”逐渐被下市、金山和东郊等地名淹没而淡出人们的视线。如今,但凡到访过攀桂坊的人,往往都会产生一连串的疑问:何以为坊?此坊为何称“攀桂”?得名于何时?听说此间有过牌坊,是先有攀桂坊这个地名然后立的牌坊,还是立了攀桂坊牌坊之后才开始使用这个地名?当年的牌坊为何人因何而立?立于何处?攀桂坊的范围到底有多大?诸如此类,答案虽散见于各种资料,但均不甚详尽,且有不同版本,一时间让人难于捉摸。笔者在兹试作梳理和探析,以期共鸣并就教于方家。

一、“坊”的涵义及其作为区域名称的沿革

查“百度汉语”网2,“坊”有两个读音,分别为[fāng]和 [fáng]。前者解释为“1.里巷,多用于地名,如锦什坊(在北京);2.牌坊,贞节~。”后者“主要指小手工业者的工作场所和旧时某些店铺的名称:作~。油~。”显然,本文讨论的范畴属前者,即攀桂坊的“坊”读音为[fāng]。将“坊”作为城市区域的名称,起始于唐朝高祖皇帝武德年间,对中央政府所在地的长安的城区,以“坊”为单位进行划分命名[1]。《唐六典》:两京及州县之郭,内分为坊,郊外为村;《旧唐书·食货志》曰:“在邑居者为坊,在田野者z为村”3。隋唐城市中的“坊”是城市行政管理的基本单位,各坊置坊正,掌管开启坊门的钥匙,处理坊内事务。宋代以后,随着坊墙的毁坏,坊制已不复存在,但“坊”仍是一个有效的行政社区,有一定的地界。到了明代,“坊”不再是封闭的方形区域,而是开放式的条形街区;坊的中心不再是居民居住区,而是街巷,城市中某某坊的地名也越来越少。在中国城市规划管理的布局中,除了“坊”外,还有“厢”;在城市的规划中,它们的区别在于凡置之城市之内曰“坊”,附城郭之外者曰“厢”。可见,攀桂坊在明以前就属“城市区域”概念(虽然它不在城墙包围的范围内),而今同属金山街道办事处的“东厢”在其时的“地位”则要比攀桂坊低一些。

二、攀桂坊地名的由来

“攀桂”被喻为科举登第的最早出处,可追溯到千多年前的唐代,诗人贾岛因屡举进士不第,在《青门里作》诗里发出感叹:“若无攀桂分,只是卧云休!”;杜牧《卢秀才将出王屋,高步名场,江南相逢赠别》中亦有“王屋山人有古文,欲攀青桂弄氛氲”诗句。到底为何要用“攀桂”来指代科举登第呢?原来,攀桂就是“蟾宫折桂”,字面上的意思是到蟾宫(也称广寒宫,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位于月球的宫殿,里面种有高大的桂花树)里去攀折桂枝,引申为获得很大的成就或很高的荣誉,多指金榜题名;还指体育比赛中运动员获得冠军,社会生活中人们参加各种考试,取得较好的名次,故有摘得“桂冠”之说。还有一个典故很值得称道:郭沫若早年私塾读书时,有一次和同学们偷吃了庙里的桃子。和尚找先生告状,先生追责学生,没人承认。先生说,我出个对子,谁能对上免罚。先生曰: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郭沫若思索了片刻,对道: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先生惊其才华,极为高兴,全体学生都免予处罚。笔者忽然联想,莫非这就是郭老上世纪六十年代来梅州视察的原因?

成书于宋理宗宝庆三年(1227)的《舆地纪胜》是南宋地理总志,叙述当时全国各府、州、县沿革,风俗形胜、景物、古迹、人物等,作者王象之把“百花洲尾齐洲前,此地出状元”(又说“诸生出状元”)写进他的书中,表明此前民间就有该“谶语”的传说。据郭真义称[2],该谶语因宋时百花洲的新气象而生,当名《百花洲谶》,产生于嘉定元年至嘉定二年间(1208-1209),既是梅州人的状元梦,也是其时人们对刘涣大兴文教治梅政绩的赞颂。旧时“百花洲”在城南程江与梅江夹流处至今八角亭前,离州署大概还有几十米。谶语想要说的意思是:当百花洲在尾巴的七贤堂上再“长大”九十米、洲“尾”与府衙对齐之时,便是梅州状元诞生之日。显然,这里强调的是出状元的时间或者说时机,遗憾的是直至科举废除之前,此地仍未出有状元。无独有偶,旧时在状元桥下三里地曾有“齐洲”(即今院士广场前一带,应为周溪河与梅江夹流而成),今艺术学校内原有一齐洲寺(该寺于1958年建梅龙铁路火车站时毁[3]),攀桂坊正好位于“百花洲尾齐洲前”地带,那时的人们期盼邑中多出状元,诸生都能“攀蟾折桂”,从而后人将此间地名命为 “攀桂坊”也是顺理成章之事,不过它强调的是出状元的地域罢了。再说,“状元桥”名的由来历来有两种版本,一则因南宋状元文天祥(1236—1283)曾路过此地;另则因上述之谶语:“状元桥,在城东四里周溪,石粱三间,因旧谶云:百花洲尾齐洲前,此地出状元。故以名桥”7。资料显示:梅江区旧时有书院及官学共11间,其中金山(攀桂坊所在)私塾有66处8。攀桂坊先后出有17位进士(其中3位翰林)和90多位举人(其中3位解元),此外还有嘉应五大诗人之中的李黼平和黄遵宪,嘉应五大书法家中的黄基和谢义谦以及岭东三大女诗人之叶壁华,等等。可见,“攀桂坊”之名当之无愧,实至名归!

三、攀桂坊之牌坊及杨圭其人

如前所述,“坊”既指旧时区域地名,又有“牌坊”(也称坊表)之意。在《程乡县志》和《乾隆嘉应州志》中均有“坊表”条目,并云:“坊表者,表其人,表其事,以昭示天下后世,亦表阙宅里之意也。是故存者书之,而废者犹志。夫固志以表之也”9 。条目下则分列坊表二十有余,其中《程乡县志》云:“攀桂坊,在县东二里,元天历二年为宋进士杨圭立。”;《乾隆嘉应州志》曰:“攀桂坊,在原县东二里,元天历二年宋进士杨圭立。”仔细看看,这两段文字是有微小差异的:一是前者为“县东二里”,后者为“原县东二里”(多了一个“原”字);二是前者“为宋进士杨圭立”,而后者则“宋进士杨圭立”(少了一个“为”字)。《程乡县志》是按康熙二十九年(1690)刘广聪明版本整理的,经查,程乡县治早在明洪武二年(1369)已由原“西城外曾井之东”迁于后来的州治(现梅江区政府所在地);《乾隆嘉应州志》是按乾隆十五年(1750)王之正版本整理的,在程乡县升嘉应直隶州之后,其时州城即为“原(程乡)县”城,故这两种表述并无矛盾。只是,关于当年攀桂坊表竖立的具体位置,至今仍无定论(一说大致位于今下市翰林李仲昭故居“世德堂”与黄遵宪书斋“人境庐”之间)。

关于牌坊究竟是为杨圭而立还是杨圭倡立的问题,还得先从侯安国说起。在《程乡县志》和《乾隆嘉应州志》里,对侯安国其人都有“福建宁化人。由宋乡贡进士,教授梅州,见风俗醇美,遂隶籍于城东攀桂坊焉”的记载,但仅凭此断定“早在侯安国到来之前就有攀桂坊地名”显然过于草率的。当然,也不能简单认为是立了牌坊以后才有攀桂坊地名[4]。资料表明:杨圭(1235?—1329?),宋代文举人,乡贡进士10。由此可见,杨圭获封乡贡进士的时间至少也得在他20岁(1255年)之后吧,也就是说,无论如何立坊表的时间都不应早于1255年。经查[5],侯安国是宋宝佑元年至景定年(1253 1264)教授梅州,此前攀桂坊一带没有进士,有明确记载的“乡贡进士”(实为文举人)也只有杨圭1人11,所以,他是有资格去立这个牌坊的,照此,《乾隆嘉应州志》的说法是对的;但如果按“元天历二年(1329年)立”之说,再对照杨圭的生卒年份,则该是杨圭去世后人们为了“表其人”而为之,这样一来,又《程乡县志》的说法是对的。总之,攀桂坊的得名时间当在1255年至1329 年之间,究竟是“杨圭立”还是“为杨圭立”则不好说。目前史料对杨圭其人着墨甚少,只知其为“梅县人”或“梅城下市人”,官至司户参军(宋朝七品官,掌户籍、赋税、仓库交纳等事),至今无人晓得他故居的详细地址,唯一被现今世人称颂的是其《题蒲侯曾井石亭》诗:“千秋名姓共芳亭,瓿水居然座右铭。曾氏井泉千古冽,蒲侯心地一般清。”[6]诗歌第一句写五代南汉敬州(今梅州一部)程乡县令曾芳名垂千秋,后三句写宋代梅州知州蒲寿晟(1228—1315,福建泉州人)对曾芳的敬重。诗题“题蒲侯曾井石亭”明指蒲寿晟在曾井边建有一石亭,惜现已毁。

四、关于攀桂坊的范围

《程乡县志》和《乾隆嘉应州志》均无攀桂坊范围之描述,其中《乾隆嘉应州志》卷一“舆地部·疆域·东路十堡”中有云:“东街,城东门外,有较场,有市,曰下市。所属头甲至十甲(今城西有“十甲尾”街巷名——笔者注),又带金山甲,攀桂坊。有东山书院。”可见,当时的攀桂坊系嘉应州“四路三十六堡”之东路东街堡属下,建制与甲同等,但具体范围没有明确记载。当然,攀桂坊是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的,且因各大家族向周边分迁定居定有扩大化趋势,故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即最早的攀桂坊范围应该就是:西边紧挨老梅城东门护城河,南临梅江,东至周溪河,北至较场、关帝庙,以上范围即今公园路、江边路、东山大道和梅松路包围的地块,其中包括现今2村(东郊、东街)、4居委(盘龙、小溪唇、杨桃墩、虹桥)。这一地块的边界也与旧时“七卒伯公”基本吻合[7]:一卒伯公位于望江楼侧,二卒伯公位于状元桥头(已恢复),三卒伯公位于客家公园对面的崇庆堂旁,四卒伯公位于黄遵宪纪念中学(枸杞岗),五卒伯公位于旺巷口,六卒伯公位于攀桂桥(原公园电影院附近),七卒伯公位于梅州市广播电视台大楼后。至于后来把东边的周溪村和北边的月梅村部分区域也列入其中,完全是出于前述家族繁衍关系,属于广义上的攀桂坊范围了。另外,我们在讨论攀桂坊时经常会与金山、下市和东郊这些地名相混淆。其实,金山是今梅江区下辖镇级行政单位,其范围远比攀桂坊大,只是它的行政办公地点设在攀桂坊内而已;下市最初只是城东门外的一个市场,后期作为地名的代称也有扩大化的倾向,但无论如何也小于攀桂坊;而“东郊”则是原梅县市东郊乡下辖东郊村(含张家围、凉窝、下市角居民点)的概念12,其范围要比攀桂坊小一些。需要说明的是,现今老梅城的民众对下市的认知远远超过攀桂坊,这与“下市”的形成时间(清初)晚于攀桂坊(南宋)有关。

五、余论

古城千载留雅韵,两坊人文耀客都。梅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被誉为“世界客都”。在这里,曾有广东著名文献学家、岭南才女冼玉清“满街儿女挟书囊” 的赞咏,更留下了大文豪郭沫若“文物由来第一流”的绝唱。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打造文化名城”“创建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和“围龙屋申遗”等发展战略的推动下,梅江区充分依托“一城”(江北古城)和“两坊”(攀桂坊和望杏坊)的资源优势,大力实施“诗画梅江”行动,措施有力,成效明显,前景可期。接下来“一城两坊”保护利用可以围绕“植入功能、延续文脉、分类保护、完善交通、提升品质”的理念来做文章[8]。其中攀桂坊的保护利用要尊重古村落的本质属性,不能照搬城市建设套路,更不能大拆大建,否则将成为“不乡不城”的另类。主要举措包括牌坊重建,做到尊重历史、精心设计、节约成本;节点选择,遵从先易后难、注重内涵与效益;功能配套,包括车行道、停车场、卫生间、步行道、休闲亭台;故事精编,每个节点取其精华、导游解说引人入胜;业态植入,包括木偶戏台、非遗传习、美食工坊、文化研学、红色体验、文创设计、休闲茶艺、经典悦读、故事说唱、民宿客栈、村史展览等;环境提升,做到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方便管理;科学指导,充分摸排情况、调动原住民积极性并建立激励和奖补机制等。

注释:

1.梅江区人民政府网.http://www.meijiang.gov.cn.

2.百度汉语网.https://hanyu.baidu.com.

3.百度网.https://baijiahao.baidu.com.

4.百度百科网.https://baike.baidu.com.

5.百度文库网.https://wenku.baidu.com.

6.百度知道网.https://zhidao.baidu.com.

7.程志远等.程乡县志.广东省(93)梅文准印证第15号.

8.梅江区委宣传部和区文联.梅江私塾.2014(内部印刷).

9.同7.

10.梅州市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梅州进士录.梅准印字2014第019号.

11.同10.

12.梅县市地名志编纂委员会.梅县市地名志.1987(内部印刷).

猜你喜欢

牌坊梅州状元
梅州明眸
状元实业家张謇与其兄张詧
寸寸山河寸寸金
中国现存牌坊文化遗迹的地域分异及成因
安徽桐城六尺巷
梅州的时光
梅州的时光
白发状元
断剑坊
状元何时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