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直挂云帆济沧海
——读习近平总书记给博物馆老专家回信有感

2022-11-01

客家文博 2022年3期
关键词:文博活化文物

2022年7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中国国家博物馆老专家回信,勉励广大文博工作者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定文化自信,深化学术研究,创新展览展示、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为发展文博事业、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断作出新贡献”。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精神,明确了文博工作者的使命与宗旨,对文博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文博工作提供了清晰的指引和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博事业发展高度重视,他曾多次到全国各地的博物馆、纪念馆、文物保护单位参观考察、指导工作,并就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作出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掌舵领航和党中央的决策引领下,我国文博事业快速稳定发展,文物保护利用改革持续深化,文博工作在推动文化强国建设、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呈现出与时俱进、价值担当、服务社会、惠及人民的新气象。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的力量”,也恰恰说明了这一点。因此,我们应该抓住当下国家提供的大好时机,紧密结合目前的文博工作实际情况,认真谋划、取长补短、趁势而上,把文博工作水平推向新的高地。

一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决守牢意识形态阵地。博物馆作为历史文化研究、展示和宣传的窗口,在向观众传播文化信息和引领价值导向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一定要时刻紧绷意识形态这根弦,在对外展示和宣传时要对相关内容进行深思熟虑、严格把关,杜绝一切不利于中国形象、民族团结、人民安定的展示内容。例如博物馆、纪念馆在宣传地域文化、历史文化或红色文化时,一定要对拟展示的内容进行认真讨论、研判、校对,同时聘请相应的学科专家来把关审核;对于有争议的内容,要尽量避免;对于自己把握不准的,一定要多方求证。总之,一定要严守好博物馆(纪念馆)这块文化阵地,让它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是推动文物活化利用,让文化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众。“文物活化利用”虽然只有简单的几个字,但它的内涵却非常丰富。现如今,观众到博物馆里去不仅仅是观赏文物,事实上观赏文物在多数时候也只是文物行家们才感兴趣的。那么博物馆要怎样才能吸引观众、留住观众呢?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对文物进行活化利用,以优质的内容吸引观众的目光和注意力。那么怎样叫“活化利用”呢?例如对文物进行深入研究和深度阐释,并把研究成果转换成科普读物、专题展览或是讲解导览、直播短视频、研学课程,甚至是数字藏品、文创产品等,也就是利用各种载体对静止的文物进行包装后变成“会说话的文物”,把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信息展示出来,让观众与文物之间进行跨越时空的沟通甚至产生精神上的共鸣。这样,博物馆就能对观众产生无穷的吸引力。事实上,这些工作对于大多数博物馆来说还大有空间可为,应该成为我们今后共同努力的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催人奋进。文博工作者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不负使命,担当责任,以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精神为指引和遵循,扎实工作,积极作为,用实际行动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推进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文博活化文物
我给文物当“医生”
文物的栖息之地
工业遗存的活化——叁伍壹壹的时光与鲜花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传承
关于文博场馆宣教工作的些许思考
基于文博信息技术下的创新体系研究
彩条牵经技艺在蜀锦织物设计中的实践
第三届敦煌文博会9月举行
基于太仓文博资源的地方文化创意项目开发与研究
“活”化英语思维,期待会在一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