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儿童立场打造“看得见”的课堂

2022-10-29王潇曼广东深圳市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

小学科学 2022年14期
关键词:看得见月相可视化

◇王潇曼(广东:深圳市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

小学科学课倡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小学1~2 年级的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发展。针对小学生开展科学教学,要减少科学知识过于抽象造成的不良影响,通过创设趣味的教学情境、借助知识、思维可视化工具和软件,让内隐的认知可视化、抽象的思维形象化,助力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

—、声色并茂,创设趣味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学生认知特点等,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的学习背景和情感氛围。适当的教学情境,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驱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使其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学习。创设有利于小学生探究学习的教学情境,要投其所好,选择他们感兴趣的主题。众所周知,小学生喜欢童话、动漫等体裁的文艺作品。童话、动漫里活泼的色彩、神奇丰富的幻想,能吸引儿童的眼球,提高其专注力,将他们带入奇妙的世界中,令其久久回味。在小学1~2 年级科学课堂,教师可利用现有的童话、动漫故事,或创造新的作品,为学生创设一个声色并茂的学习情境。可基于儿童立场,将课堂的学习内容与童话、动漫故事有机融合,使用儿童化的语言,利用音频、视频、动漫变声软件,让教学情境更逼真有趣。

如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在观察中比较》一课,作者以恐龙争霸比较大小的故事贯穿课堂的教学和探究活动,先以可视化的恐龙争霸比大小的故事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比较大小。接着以高矮比大小这一标准选出霸王,就在学生以为霸王即将产生时,又以一恐龙哭泣不认可比较的结果的音频,将学生探究活动推向高潮,促进学生思考:还可以怎么比较大小。在这节课的末尾,以恐龙的口吻教育学生要发现他人的闪光点,和平共处。学生在故事情境的熏陶下,提高了注意力,积极主动探究,激发了创造力。再如一年级下册《它们去哪里了》一课,作者以古代寓言故事《驮盐的驴》导入,学生观看视频:一只驮着盐的驴不小心摔倒在湍急的河水中,它幸运逃生,并且在过河之后发现身上的担子轻了。教师顺势启发学生:这河水有魔力吗?为什么小驴身上的担子轻了呢?于是,学生带着驱动型问题,进入食盐、红糖和小石子在水中变化的实验探究。

创设声色并茂的可视化教学情境,让学生将内在积极的能量释放出来,有利于资源的生成,为后续开放、生成做铺垫。对于1~2 年级学生,可利用音频、视频等使教学情境生动可视化;尽量少使用抽象的术语,问题的表达要儿童化,要生动有趣,面向全体学生。

二、图表绘画,呈现形象思维

小学科学倡导探究性教学,鼓励学生亲身感知物体、现象,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1~2 年级的科学学习主要以身边常见的物品、动植物等为载体,通过观察、分类等探究方法,归纳出客观规律。而促成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地构建知识,需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科学概念的前调查、探究活动的操作、实验现象的记录等方面,形成有效的沟通交流。1~2 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处在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他们受限于语言表达能力未充分发展,有时不能很清晰、准确地表达,但他们善于通过短语、模仿、想象、符号游戏和符号绘画等形式来表征现象、表达自我思想与情感。因此,开展1~2 年级科学课堂的教学,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生动活泼的绘画、图表、韦恩图等可视化工具,以及容易理解的短语,帮助他们在科学概念的前调查、探究活动的操作、实验现象的记录等方面,呈现直观形象思维,弥补因抽象思维发展限制而导致的词不达意的现象。下文以三个例子,分别探讨思维可视化工具在科学课堂各个环节的应用。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给动物建个“家”》一课,学生在进一步观察蜗牛外形和运动特征的基础上,选择蜗牛喜欢的、适当的材料,给蜗牛建一个“家”。蜗牛的家应该是怎样的?我想学生基于自身生活经验和学过的知识,都有不同的想法。我们不妨通过可视化的图表进行一次前测,来展现学生对蜗牛喜欢、适合的材料和环境的前概念,以便进一步探讨蜗牛需要、适合的环境到底是怎样的。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它们去哪里了》一课,学生通过对比观察食盐、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后的变化,初步认识“溶解”,进一步了解水的特征——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对比观察食盐、红糖和小石子在水中的变化,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能认真观察、记录并描述三者在水中的不同现象,是学生初步认识“溶解”这一概念的关键点。教材配套的《学生活动手册》设计的本课活动记录表如图1 所示,它要求学生用文字、短语记录盐、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后的变化。这对一年级识字不多、词汇量储备较少的学生来说,难度偏高。学生看到这样的记录表往往无从下手。针对1~2 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作者改进了本课的课堂活动记录表,如图2 所示。发挥1~2 年级爱好绘画、擅长绘画的优势,鼓励学生将实验现象可视化,同时在记录表一侧提供可能用到的科学词汇作为参考,为学生记录和描述现象搭建脚手架。

图1 教材配套的《学生活动手册》课堂活动记录表

图2 《它们去哪里了》记录表

再如教科版二年级下册《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是一节典型的科学探究课型。学生要像科学家一样经历问题—猜测—实验—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他们要学会从现象中提出可探究的问题,通过重复实验收集证据,并利用简单的表格、图画来记录和整理数据,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发现规律。因此,本课的板书设计应充分利用知识、思维可视化的工具,让科学探究的步骤清晰明确,让实验证据直观可视化,让思维外显,更好地帮助学生归纳规律,建构知识(见图3)。

图3 《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板书设计

三、巧用软件,助力科学探究

基于儿童立场,打造可视化的科学探究课堂,需要教师利用感官体验,创设能让学生沉浸其中的教学情境;在科学探究的实验操作、实验记录和展示交流等环节,使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图表和可视化工具。为创设更加吸引学生的教学情境,可利用图片、PPT、音频、视频等软件,呈现更加丰富有层次的感官体验。1~2 年级教学情境的创设一般基于动漫、神话故事背景,因此可利用动漫人物变声软件来制作音频,利用图片、视频剪辑软件合成教学素材。在指导1~2年级的学生开展实验探究时,实验的规范操作以及小组成员如何合理分工、有序合作,是可视化实验操作须重点突出的内容。教师可以选好科学小助理,事先拍摄四人小组或二人小组开展实验操作的短视频,并在短视频中体现操作要点以及成员的分工合作。通过可视化的短视频指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以及展示交流,有利于养成学生良好的科学探究态度和习惯。除此之外,一些难以在课堂上通过实验重现的自然现象,我们也可以巧妙借助软件,突破时空的限制,为学生开辟另一扇窗口。如二年级上册《观察月相》一课,要求学生持续观察一个月月相变化并记录下来,再通过这一个月的月相图像,总结出规律。持续不间断地观察一段时间的月相,这个任务对自律性较差的1~2 年级学生来说有些难度,而月相有时因所在地区空气污染、天气变化,又难以清晰地观察。我们不妨借助“小月相”微信小程序,给学生呈现直观清晰的自然月相图像。在“小月相”小程序上,可以选择某年某月某日,小程序便会呈现当天的月相,如图4所示。

图4 “小月相”微信小程序图

总之,基于儿童视角开展科学课堂的教学,要创设声色并茂的教学情境、要使用儿童听得懂的语言,要巧妙借助可视化软件、工具,让实验操作和探究结果可视化,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建构科学的概念,有效提升小学1~2 年级科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看得见月相可视化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月相历
基于Power BI的油田注水运行动态分析与可视化展示
阅读理解专练(三)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
“融评”:党媒评论的可视化创新
珠海:让整治“看得见”也“闻得到
构建“看得见”的阅读测试目标体系
“看得见”的呼吸
安全不安全 数据“看得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