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审美文化的新动向:理论厚积与时代风尚
——“当代风尚、理论视界与审美文化研究的空间”学术研讨会综述

2022-10-29

中国文艺评论 2022年3期
关键词:风尚风景艺术

■ 杨 旭

“审美文化”自20世纪80年代末被提出并作为美学、文化等研究领域的重要概念,已有三十余年的历程。回望三十余年的研究,学界对审美文化的内涵众说纷纭,视角各异,兼及中外多种理论资源。审美文化的研究对象复杂多样,既有对传统人文现象的分析,亦有对当下社会文化的解读。概而观之,在审美文化多面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始终关心的是如何以“审美”的视野来诠释复杂多变的“文化”现象。然而,“审美文化”不能被视为“审美+文化”的简单拼合。研究审美文化,需要学者们把握审美、美学等理论的脉络,同时深入到文化发展的背景中,即兼顾审美文化的理论性与时代性。

如何把握文化的脉搏,关注灵动的风尚成为审美文化的诉求。在面对具体的文化现象时,只有借助成熟和完善的理论,才能把握审美文化的发展方向。因而,为了更好地推动审美文化的研究,2021年12月18日上午,中华美学学会审美文化专业委员会在线上召开了以“当代风尚、理论视界与审美文化研究的空间”为主题的学术会议,立足于当下,从一般理论、专业个案以及多学科的角度,乃至文化政治、文化产业和文化治理等维面,思考审美文化的新动向。

一、理论的厚积与开拓

在卢卡奇的视野中,审美文化不像唯美主义构想的那样,一切艺术皆可表现为真理、崇高与自由。只有将这种空洞的概念落实在具体的生活中,情绪才能被充实和填满。卢卡奇审美文化关注的是“灵魂的生成(forming of the soul)”,即人类在现实生活中将情绪与复杂的事件、经验相关联,体验真正的生活,而非形式或概念的生活。这种观念与卢卡奇之后在《小说理论》中对形式与内容的探索,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对具体的整体性的追求,以及在《审美特性》中对生活与艺术的关注皆是相关联的。

傅其林教授认为,卢卡奇审美文化概念的提出,面对的是现代性稍纵即逝的表面化的问题,即波德莱尔所提出的艺术的现代性问题。卢卡奇反对概念化的空洞,将视野放置在艺术、日常生活和伦理三者之间的关系中,尝试从具体中把握总体。这种观念对当下社会主义审美文化的建设亦有所启发,即通过对日常生活的关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美好生活”正是要通过审美文化进行建构和发展的。

南京图书馆馆长陈军以《理想国叠影之魅——柏拉图〈理想国〉与王符〈潜夫论〉洞穴喻比较》为题,阐释了王符与柏拉图如何利用“光”的意象来构建乌托邦。在《理想国》卷七中,柏拉图利用洞穴喻,讲述了被束缚的人如何从认识“篝火”到认识“太阳”的过程,体现了《理想国》中“光”的意象与人认知求真的关联。在《潜夫论》中,王符亦通过明/暗之分野,表达出对“真”的追寻。在柏拉图与王符的论述中,“光”“火”等意象代表着人类对知识、真理、道德的追求,以此来驱散“黑暗”“影子”的虚假与不真实,从而教育民众、启迪智慧,建立正义的社会。陈军教授认为,这既体现了人类面对具有共同性质的社会历史语境而可能产生思维方法上的趋同性,又反映出光明、黑暗、火光、太阳、洞穴、阴影诸如此类的物象对人类社会文化传统产生的深刻影响,也体现了中西审美文化利用朴素的自然物象表达了对真理、正义的追求。

无论是西方思想脉络中的柏拉图、卢卡奇、布克哈特,还是中国立场下的王符、王国维,他们的思考都有利于审美文化理论资源的拓展,揭示出审美文化所具有的特质,即关注和重视人的具体的、生活的、实在的经验和经历,将这些活泼的经验与时代、社会、思想相关联,以此来思索如何以审美文化进行引领、教育、批评和交流。

二、传统文化与当代风尚的对话

中山大学教授罗筠筠以《当代社会背景下传统审美文化的生存对策》为题,尝试思考传统审美文化如何在保有自身独立性的前提下,融入当代文化生产的大潮。罗筠筠教授认为,传统审美文化主要是指严肃艺术,又称为美的艺术、雅艺术,泛指具有优秀传统和规范的、有较高艺术价值、具有批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艺术类型。相较于当代审美文化,严肃艺术具有独特性、不可复制性,它通过自身的文化传承给予人崇高和审美的感受。而当下严肃艺术的困境在于,现代社会文化的主流是大众文化(文化生产),资本成为文化运作的基本方式,严肃艺术要想生存便不得不适应资本的运作方式。

当严肃艺术走向资本,诚然可以获得更好的平台,拥有更多的受众;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严肃艺术在流入商品运作中时,它所具有的独特性、不可复制性便也随之淡化甚至消失。更有甚者,严肃艺术将会被视为金钱、名望和地位的附属品和点缀品。而严肃艺术应当凭借它所具有的独特的生活质感与深沉的历史、文化、政治情怀,以及持久的艺术魅力,在社会中引导和启蒙大众,使大众在世俗生活的名利羁绊中保持清醒,抵制生活中的不良行为。严肃艺术不应是大众欲望的加速器,而应是大众欲望的减速阀。当下,严肃艺术应当防止被资本所同化,沉沦为通俗艺术。

因此,罗筠筠教授提出,突破严肃艺术的困境应当从如下几方面入手:首先,艺术家应当有独立自主的观念,明确自身定位,不被功利主义和商业气息所蒙蔽;其次,欣赏者和消费者需要有理性、成熟和深度的欣赏观念,自觉抵制不良文化,因而应当注重对大众的引导和启蒙,为严肃艺术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第三,严肃艺术本身要适当对形式与内容进行创新,积极与大众传媒技术和消费市场互动,促进自身与社会发展的和谐共生。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一川以《当前审美文化中的传统空间——以近年影视作品为例》为题,从当代影视作品入手,寻找传统文化的要素。他通过“地缘”“境缘”“亲缘”“斯文”“心学”五个传统文化的向度,关注当前影视作品的传统转向,言说“传统”在当代的赓续,实现了古今对话。

在文人与匠人的双重身份之下,文学创作、批评与营建经验之间必然会有所关联。如苏轼将自身的人文情怀注入到他所参与的营建活动中,而营建的经验亦被记载到他的诗文中以飨后人。可见,传统的营造经验实质上参与到中国文学、艺术创作当中。如果从纯粹精神角度思考文学、艺术,忽视了具体营造经验所起的作用,便是对文学、艺术研究的一种遮蔽。在当下文化工业时代,传统的技艺或许比不上技术的生产,但技艺中所蕴藏的匠人精神、人文情怀仍然值得当代审美文化予以重视和关注。

三、审美文化的新风尚

审美文化的时代性决定了它自产生起所关照的文化对象需要随着时代不断更新与发展。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娱乐、审美方式亦产生了巨大的变革,灵动的风尚因时而变,新的文化形式不断产生。因而,当下审美文化的研究需要紧跟时代,把握风尚的变化与发展。

在本次会议中,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汤拥华以《风景美学的几个论题》为题,罗列了多个风景美学研究的新路径,以此思考当前个人如何观赏风景,考察文化政治想象力如何转化为美学的想象力。

其次,思考风景本身属性的问题。“文化与自然的远方”指的是边远地区,人们受制于自然条件无法经常到达的地方,这些地方往往有其自身的文化,只有长时间生活其间,才能真正体会到其风景的内涵及特质。而“城市风景”虽然是人们触手可及、朝夕相处的风景,但城市景观日新月异,不易把握。在远近静动之间,可思索两种风景的差异。再有是存在于文化媒介中的“风景”,例如“网红打卡点”,游客在“打卡”的过程中,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通过“打卡人”网络平台的二次宣传,形成了独特的“网红风景”生产模式。还有文学、影视剧中出现的“风景”,体现着不同媒介对风景表达与选择的差异。最后,便是思考在全球化的当下,风景在中外不同语境之下是如何“抑制与流动”的。

浙江大学副教授林玮以《“风尚”的复杂产生——当前文娱生产的三重语境及其影响》为题,以近年来文娱领域出现的流量至上、“饭圈”乱象、违法失德等问题为背景,结合2021年9月中央宣传部印发的《关于开展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工作的通知》,根据自己对二十余家影视传媒公司所做的调研,呈现出当下文娱生产治理工作中明星、平台、制片商之间的关系与博弈。

从明星角度来看,失德艺人会被降低片酬甚至遭到封杀,其出演的影视剧会被下架,而这些下架的影视剧是集体劳动的成果,下架会对制片商造成巨大的损失,从而打击生产积极性。从平台的角度来看,平台早期以明星为依托来获取流量、进行盈利,随着精细的运营与技术手段的更新,平台逐渐把控文娱生态。他们通过算法传播,满足观众的口味;通过控制明星,来吸引流量;通过垄断版权挤压电视台;通过介入创作,生产“定制剧”“版权剧”获取利润。从制片商的角度来看,随着年轻人消费的要求逐渐提升,制片商的成本也随之提高,如现代年轻人不愿看在横店拍摄的古装剧,于是需要制片商花费大量的经费搭建临时场景,导致成本增加,而今后主旋律、专业性和年轻人是制片商选题所关注的重点,由此呈现出当下文娱领域中生产的机制及其状况。

北京大学博士生韩思琪以《解码Z世代:史上最“分裂”一代的潮流文化与“同好生活”》为题,介绍了出生于网络信息技术影响之下的“Z世代”(Generation Z)全新的生活理念及审美态度。在文化生活中,Z世代展现出多元的文化观念,在传统与现代、个性与主流的碰撞当中蓬勃生长,整体表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强烈的热爱,表现出“文化爱国”“消费爱国”的总体倾向;在数字生活中,Z世代遨游于信息与科技之间,他们拥有“多重自我”,关注自我隐私的保护,既是终端的消费者,也是个体的产出者;在娱乐生活中,Z世代兴趣多元,具有浸入感和参与感的娱乐方式组成了年轻人的日常生活,电竞、国风、手办、二次元、硬核科技、游戏等都是Z世代多元娱乐的一环;在消费观念上,Z世代构建了中国消费市场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消费态度逐渐从满足功能的需求到为悦己消费。Z世代生活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他们的生活方式囊括了当代文化的最新动向,因而审美文化研究亦应关注新生代的文化诉求。

总体观之,无论是观看风景、文娱生产,还是Z世代新兴的生活方式,都体现了当下审美文化发展的新特质与新领域。只有不断关注当下,关注时代和风尚的细部发展,深入到新风尚生产、发展、形成的具体理路中,才能把握时代的脉搏,拓展审美文化的研究和思考路径。

四、结语

这次会议九位学者从自身的研究视域入手,既注重了审美文化理论的拓展,以卢卡奇、布克哈特、王国维的审美文化理论与洞穴喻的经验引导审美文化的发展;又关注对灵动风尚的把握,深入到传统与当代的关系,思考二者如何对话与交流,重视当前社会文化中“风景”、文娱生产、Z世代多元生活方式等新风尚,细致梳理和考察其特质和内涵,体现出了审美文化中时代性与理论性相结合的特质。

正如王一川教授所言,在当下审美文化的研究中,学者们要关注时代风尚、扎实理论修养,响应中国文联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精神,发扬中国文艺追求向上向善的优良传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地体现在文艺研究之中;把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东西表现出来,倡导健康文化风尚,摒弃畸形审美倾向,用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优秀作品滋养人民的审美观、价值观,使人民在精神生活上更加充盈起来。在此基础上,我们应当思考:如何坚守学术立场和本心,开拓学术视野;如何将当代审美文化风尚建设同中外理论研究相结合,以健康良好的审美文化研究通路,促进中国审美文化研究的发展。

猜你喜欢

风尚风景艺术
纸的艺术
眺望心中最美的风景
风尚
风尚
风尚
风尚
不可错过的绝美风景
随手一画就是风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