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赋能,增强国际仲裁发展新动力

2022-10-28赵爱玲

中国对外贸易 2022年10期
关键词:商事仲裁司法

文/本刊记者 赵爱玲

当前,智能互联信息技术的加速创新,数字经济的飞速发展,对我国的仲裁法律制度提出了全新要求。构建于智能互联信息技术的互联网仲裁,正成为促进我国国际仲裁制度发展、提升仲裁公信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推动力。

9月6日举行的2022中国仲裁高峰论坛暨第二届贸仲全球仲裁员大会上,中国贸促会会长任鸿斌表示,为更好地服务国际经贸发展、推动国际仲裁治理体系建设,商事仲裁应坚持守正创新,推动国际仲裁更广泛运用,发挥多元化争议解决引领示范作用;坚持数字赋能,增强国际仲裁发展新动力,促进科技与国际仲裁深度融合。

在当今错综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下,国际仲裁在争议解决方面的优势与作用愈发凸显,科技赋能将进一步提升国际仲裁的效率、降低成本、增强透明度、提升公信力。

最好的仲裁是创新的仲裁

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内的蓬勃发展和互联网时代的全面到来,智能互联已深度融入经济社会的各领域,不仅深刻地改变和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深刻地影响着法律实践。

“面对数字经济为全球发展带来的新机遇,要坚持科技赋能,促进科技与国际仲裁深度融合,加强创新成果共享,不断提升仲裁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推动实现国际仲裁高效率、低成本,增强仲裁透明度,迈向更加智能互联的新时代。”任鸿斌表示。

全国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胜明称,最好的仲裁是创新的仲裁。创新是永恒的主题,创新就是要与时俱进,除旧布新,去劣争优。要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智慧仲裁,不断提高仲裁的公正和效率,不断提高我国仲裁机构的国际地位。

2021年12月国务院发布《“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将有效拓展数字国际合作、加快数字跨境贸易发展、构建数字丝绸之路作为我国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内容。今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举办数字经济法治论坛,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以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代表出席,围绕“以法治创新推动数字经济规范发展”主题深入研讨交流,广泛汇聚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推进全球数字经济治理法治化。

最高人民法院审批委员会副部级专职委员、二级大法官刘贵祥表示,本届论坛以“迈向智能互联的全球仲裁”为主题,携手国际仲裁法律专家,聚焦智能互联时代国际仲裁发展前沿热点问题,探索国际仲裁未来发展方向,展望国际仲裁美好前景,很好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可谓意义深远。

国际商事仲裁理事会主席露西·里德认为,仲裁的智能化意味着信息提供更高效、更安全,并且使其广泛可及,能够促进全球仲裁实践的一致性和可预测性。而国际仲裁的互联意味着能够善用新技术,跨越多个法域和时区开展工作,从而与更全球化、更多样化的争议解决同仁利用网络来对接,使得人们可以在传统的仲裁中心之外,在世界任何地方实现仲裁。

刘贵祥认为,智能互联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原有的社会结构与经济结构,也给仲裁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仲裁需要顺势而为,加快科技赋能,探索构建完善具有互联网时代特点的新型仲裁规则,探索数字治理的新思路、新模式,坚持改革创新,和规范引领,形成以在线为核心,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电子仲裁制度。不断提升解纷服务水平,满足人们对及时解决纠纷的新期待、新要求。他说,仲裁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离不开司法的支持和监督。下一步,中国法院将提高站位,以新应新、以变应变,支持仲裁制度改革创新,探索符合时代特点的裁判标准,确保仲裁司法审查制度高效公正运转。

智能互联提高仲裁效率

智能互联技术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是仲裁需要面对的时代课题。近年来,“一带一路”国际仲裁合作不断走深走实。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常设仲裁机构和最早设立的涉外仲裁机构,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以独立公正专业高效廉洁的仲裁服务铸就了中国仲裁的公信力,树立了为全球当事人提供机构仲裁服务的典范。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王承杰表示,在当今错综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下,国际仲裁在争议解决方面的优势与作用愈发凸显,科技赋能将进一步提升国际仲裁的效率、降低成本、增强透明度、提升公信力。

当前,跨境商事争议热点问题此起彼伏,跨境数据流动、虚拟交易等新型领域法律问题不断涌现,国际诉讼、仲裁和调解制度之间相互交流、吸收借鉴、融合发展已经成为趋势。刘贵祥称,去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国际商事法庭开通“一站式”国际商事纠纷多元化解线上平台,打通平台各系统,实现在线调解、在线仲裁、在线诉讼。下一步,中国法院还将采取措施,进一步支持仲裁解决国际商事争议。

“相信智能互联技术能够发挥在线纠纷解决机制共享化、社会化的优势,实现多元纠纷资源聚集,推动跨境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公正、高效、便捷、低成本运行,让数字成果更多更好惠及社会公众。”刘贵祥说。

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会长高子程表示,在新冠肺炎疫情给仲裁事业发展带来挑战的背景下,电子送达、远程视频开庭、云仲裁平台等诸多新形式的出现,让现代科技融入仲裁事业之中。在全球化进程中,“智能互联”必将继续推动国内外仲裁机构案件管理方式的相互借鉴和共同创新,带动国内和国际仲裁法律规范和制度规则的完善,加速国际仲裁事业全球化的进程,促进全球多元化争议解决机制的发展。

智能互联技术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也是司法面临的时代课题。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民四庭庭长王淑梅称,近年来,中国法院顺应互联网时代潮流,紧抓人工智能发展机遇,推动现代科技在司法领域深度应用。如今,全国已建成3万多个科技法庭,上线了中国移动微法院等电子诉讼平台,相继成立了杭州、北京、广州等地的互联网法院,建成了支持全国四级法院“全业务网上办理、全流程依法公开、全方位智能服务”的智慧法院信息系统,出台了在线诉讼、在线调解、在线运行“三大规则”。疫情期间,中国智慧法院建设成果经受住了考验,向社会提供公正高效、安全便捷、智能精准的司法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当事人寻求救济、解决纠纷、维护权益的司法需求。

智能互联技术的发展在推动仲裁制度发展变革的同时,给法院的仲裁司法审查工作也带来了挑战。谈到在智能互联时代办理司法审查案件如何探索裁量的尺度和把握好平衡点,王淑梅称,一是要推动仲裁智能化与保护当事人意思自治。商事仲裁的首要原则是当事人意思自治。在仲裁运行及管理“智能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和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产生冲突,仲裁司法审查在支持仲裁高效推进的同时要确保当事人的意思得到充分体现。二是要推动仲裁信息化与确保仲裁程序公正。智能互联技术带来的是信息传播模式质的变化,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传统的仲裁程序,包括立案、选择仲裁员、开庭、证据出示、送达等等这些程序管理和案件审理方式也将发生巨大变化。仲裁司法审查在支持创新仲裁规则的同时要保障程序的正当性和公正性。三是推动大数据利用与个人隐私保护。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共享虽然有利于提高仲裁效率和便捷性,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能会涉及个人隐私的问题。因此,国家对个人隐私保护日益重视,相关政策和法律逐步出台,对数据安全和数据分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猜你喜欢

商事仲裁司法
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下侦羁关系的反思
服务大局司法为民忠实履职
创建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 奋力谱写商事制度改革新篇章
中国国际商事法庭的创新实践与现实意义
深圳创设商事主体除名制
我国商事立法模式研究
人大代表活跃在“司法大舞台”上
奏好人大内务司法监督“三步曲”
国际商事仲裁,机构仲裁好还是临时仲裁好?
仲裁第三人的设立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