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背景下的养老服务体系策略创新*

2022-10-26湖南应用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张莉吴泽兰

数字技术与应用 2022年10期
关键词:医养服务体系居家

湖南应用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张莉 吴泽兰

我国人口老年化比例增加,养老问题已是民生关注的重要内容,智慧城市、社区的建设与数字化经济的发展,创新“数字化+养老”智慧服务体系模式既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信息技术时代发展的必然。在十九大报告中曾指出:构建养老、敬老、孝老社会环境和服务体系来应对人口老龄化,建立以家养老为基础、乡村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医养结合的数字化、智能化养老服务体系是新时期养老服务的重要策略。

据央视新闻报道:预计到204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20%。同时,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80岁及以上老年人以每年5%的速度增加,到2040年将增加到7400多万人。因此,国家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工作,初步形成了全民关怀、社会参与、政府主导的养老服务体系,以如何利用新技术来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内容多样、个性服务、财力倾斜、体制完善”,以达到全民全社会一起努力,把老年人安顿照顾好,让老年人幸福安度晚年等进行了研究,包括了涉及数字背景下的养老服务体系的人、财、物、措施、技术等。其研究内容如下:

(1)养老服务体系的现状与发展;

(2)养老服务体系中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医养结合养老中存在的问题;

(3)对数字背景下构建多主体、多渠道、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体系探究;

(4)创新数字背景下的养老服务体系,构建数字背景下的养老服务体系策略。

1 常德地区养老服务体系的现状与发展

1.1 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人口老龄化,养老服务相对滞后

目前人口老龄化日势增加,常德地区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常住人口数为527.91万人,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数占50.13%,女性人口数占49.87%,即男女人口性别比例最相近;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25.02%,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19.16%,人口老龄化以每年1%以上的速度增长,而且常德是湖南省老龄化人口程度最高的城市。随着5G网、云计算、物联网、智能机器人等新技术发展,养老服务机构和养老服务模式不能满足老龄人的现实需求,为实现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享、老有所为”,常德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进展慢,人口老龄化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及服务业相对滞后[1]。

1.2 养老服务体系现状

本市养老服务经营模式,传统单一养老多于农旅养结合、医养结合;床位农村多于城市;性质方面,公办多于民办;规格方面,中低端多于高端;本市虽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发展取得一些进展,但老龄人的个性需求仍存在问题与薄弱环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养老服务工作无统筹机构,负责部门多头管理、职能分散、养老服务机制不灵活;(2)养老机构规范建设不够,设施配套简陋,没有辅助设施和无障碍通道,乡村敬老院相对环境较差且无独立的卫生间,入住无吸引力,缺乏物资采购等业务用车;(3)养老机构因缺乏专业化人员,管理不到位;(4)养老服务供需不平衡,平台功能建设不足,信息推送滞后,服务内容单一、体系不健全,不满足老龄人个性化、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需求;(5)社会辅助力量参与度低。

1.3 养老服务体系发展

近年,常德市领导负责人表示,本市对农村敬老院施行三年提质改造计划,加大力度对区域性中心敬老院的建设,形成“互助+养老”、“物业+养老”和“家政+养老”服务模式,基本完成社区(村)居家服务覆盖。初步形成城区(老年公寓)福利院为核心,辐射民办养老机构,辅助居家养老中心;乡村以敬老院为主的养老服务格局,养老服务体系逐渐向多样化、专业化、个性化和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2 养老服务体系中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医养结合养老中存在的问题

(1)居家养老服务供需不平衡,是日前主要的养老方式,以上门服务为主,传统养老服务体系多以料理日常生活为主,需求单一,利用率低;目前,老年群体却对养老服务需求多元化,对供给质量、数量、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文化、娱乐、上门医疗与理疗等专业化的保健医疗和文化精神方面的服务需求;社区养老服务除了提供照料、呼叫、助餐、健康、心理、文化娱乐服务外,还包括护理、咨询等服务,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供给难以获取、缺乏社会力量的参与导致利用率低、服务不够专业与个性化[2]。

(2)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服务的医养结合资源不够。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身体机能不断下降,相应也会增加患病几率,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会更关注自身健康问题,对保健和医疗的需求迫切,目前养老服务体系医养结合重视不够、大多老年人患有慢性病,未及时建立社区健康档案;缺少养老服务专业人员;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服务医疗机构执行力缺乏,只能提供给老年人一些常规服务或定期组织健康讲座与身体体验,但涉及专业性强的康复训练、心理咨询、上门就诊、应急护理等服务却无法提供;相当一部分老年人文化水平不高,健康意识淡薄,缺乏正确饮食与生活习惯。

(3)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服务的政府政策扶持力度不足。近年来政府虽然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但仍滞后于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下社会经济发展,主要表现为老年人购买服务的能力不足,城乡地域差异大,智能数字服务设施不足,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滞后,资源管理不到位。

(4)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服务参与社会力量不足。参与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服务投资主体单一,资金投入效能欠佳,制约智能数字养老服务的发展,社会志愿与服务对象间关系不融合、联动性不强[2]。

3 对数字背景下构建多主体、多渠道、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体系探究

数字智慧养老服务体系的提出,是基于满足老年多功能需求,化解、识别人口老龄化风险,满足老龄人养老服务体系供给需求的现实目标制定的。将智能城市拓展至数字智慧养老,以新型技术为依托创新养老服务的发展。数字背景下智慧养老体系的构建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3.1 健全政府制度,完善相关政策与措施

为了以快又好的发展本市养老服务体系,根据本市实际情况,出台并制定一系列的适合本市数字化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的政策、规划与措施,以保障本市养老服务体系人力、财力与物力及先进设施的匹配,同时提高政府各机构的大力支持与社会各机构的参与度等。

3.2 建立、培训一支为养老服务专业工作人员与社会志愿者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

目前,我国各种养老服务机构的专业服务人员不够,对老龄人的服务不能一对一的服务,只能一个服务人员服务多位老人,这样根本不能满足老龄人的需求,或是因工作人员不足而未经过专业的培训就直接上岗服务老人,服务的专业化水平不高,让老年人得不到人为的关怀而对养老服务机构失去信心。为满足养老服务多样化的需求服务,对服务工作人员按不同服务层次进行技能与专业知识的培训,制定资格与等级技术制度和等级标准,建立、培训一支为养老服务专业工作人员与社会志愿者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

3.3 养老机构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尤其是养老服务机构与医养相结合资源配置

(1)改善养老服务机构设施的功能使用;(2)要完善医疗保健康复设施,开展预防常见病与医养康健等知识讲座;(3)完善各老年服务机构的文体娱设施及医养结合的资源配置建设。医养结合功能构成及服务内容如图1所示;(4)养老筹措资金多渠道,建立多渠道和多元化投入的体系机制。

养老服务是一项民生工程,鼓励社会各团体机构多关注我国的养老服务事业,加大宣传力度,增加养老服务机构的资金投入比例,构建以社会为主的资金筹集、政府为辅资助的多渠道、多途径、多层次的投资发展机制,形成各类档次不同标准的服务。

4 创新数字背景下的养老服务体系策略

4.1 政策保障、政府支持策略

养老服务体系是民生问题、是福利事业,我国政府部门应做好长期发展规划,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从人员、财力、设施等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争取社会各机构的关注,增加各界力量的参与度,加大投资力度,完善各项制度,整合各类资源,构建职能健全的数字养老服务体系。

4.2 创新服务策略

数字背景下的养老服务体系能够提供内容丰富、多种需求、形式多样的个性化服务,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提供上门日常照料和呼叫、助餐、健康、心理、文化娱乐等精神层面的服务以及护理、咨询等服务。

4.3 创新模式

基于数字化背景下的养老服务体系模式,突破传统单一养老模式,建立以家养老为基础、乡村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医养结合的数字化、智能化养老服务体系是新时期养老服务的重要策略。利用新技术手段进行信息与数据的采集,再通过信息的数字化处理,将数据过滤、保存与挖掘、分析、预测与决策,达到信息的精准推送与个性化、数字智能化全方位服务模式。养老服务新模式如图2所示。

4.4 创新路径与服务平台

借鉴国内处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全方位服务模式与先进技术与经验,建设集“养、医、旅、康、产、融”六大一体化、以人为本的数字智慧养老服务路径。创新“5G+养老”“数字技术+养老”“智能机器+养老”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平台、大数据、物联网、移动App的数字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基于数字化背景的智慧养老服务系统构成如图3所示。

5 结语

基于数字化背景下的养老服务体系策略创新,建立先进系统规范化的养老服务平台,构建数字智慧中心,应用移动5G、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融合各方资源获取各类信息,并实现精准对接、个性化的数字智慧养老服务体系,为老龄人提供智能化的物质与精神并存的先进服务工作,真正解决居家老龄人的衣、食、住、行、娱的问题。

猜你喜欢

医养服务体系居家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医养当兴
为您的居家健康生活 撑起一把保护绿伞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staycation居家假期
建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
医养结合 我们这么做
医养结合真的难操作?
初具规模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
医养结合 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