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芪石肾舒胶囊治疗早期(Ⅲ期)糖尿病肾病的效果研究

2022-10-23赵明雪陈定国梁颖兰李小军

当代医药论丛 2022年16期
关键词:白蛋白血清差异

赵明雪,孙 敏,陈定国,梁颖兰,李小军,张 琼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四川 泸州 646000)

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的改变,糖尿病(diabetic)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患者的数量也随之增多。DN 是糖尿病常见且最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1]。与其他肾脏病相比,DN 发展至终末期肾病的时间更短,此病患者接受透析治疗的时间也更早,给全球医疗带来了较大的负担[2]。目前DN 的治疗方案包括适量运动、优化饮食结构、严格控制血糖、血压、纠正脂代谢紊乱及早期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等药物[3]。但上述治疗方案仍无法阻止DN 向终末期肾病进展,且部分患者不能耐受药物不良反应,导致其对治疗的依从性差,严重影响药物的疗效。因此,进一步研究DN 的发病机制并开发新的治疗药物,对防治本病具有重要的意义。芪石肾舒胶囊为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院内制剂,由黄芪、生地黄、益母草、水蛭、石苇、芡实、蜈蚣、苦参、紫苏叶等多种中药配伍而成,具有益气养阴、清热解毒、舒络固肾之功效[4]。前期的临床研究证实,芪石肾舒胶囊在治疗蛋白尿方面有较好的疗效[5-6]。DN 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即出现蛋白尿及进行性肾功能减退。基于此,本文将20 例DN 患者纳入研究,探讨用芪石肾舒胶囊治疗早期(Ⅲ期)DN 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线资料

选取2020 年8 月至 2021 年7 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收治的40 例DN 患者作为试验对象。随机将其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有患者20例。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的比较

1.2 诊断标准

早期(Ⅲ期)DN 的诊断标准:参照《中国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 版)》[7]及《中国糖尿病肾脏疾病防治临床指南》[8],若患者存在以下表现,可诊断其患有早期(Ⅲ期)DN :病情明确诊断为2 型糖尿病;排除影响尿蛋白排泄的因素如感染、24 h 内运动、发热、未控制的高血压、心力衰竭、月经等,在3 ~6 个月内随机检查3 次尿微量白蛋白/ 肌酐比值(UACR),其中若有2 次UACR >30mg/g,即可诊断为尿白蛋白排泄增加,UACR 在30 ~300mg/g 之间可诊断为早期(Ⅲ期)DN。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是:1)病情符合2 型糖尿病及DN 的诊断标准。2)DN 分期为早期(Ⅲ期)。3) 年龄为18 ~70 岁,性别不限。4)血压≤140mmHg/80mmHg(1mmHg=0.133kPa)。5)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研究对象的排除标准是:1)合并有危及生命的严重疾病,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高血糖状态、脓毒血症、恶性肿瘤、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等。2)对本研究中所用的药物或中药成分过敏,或不能耐受相关不良反应。3)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4)不能配合完成本研究。5)患有其他可能导致尿蛋白排泄增加的疾病,如狼疮性肾炎、多发性骨髓瘤、紫癜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6)因使用药物(如利尿剂)导致尿蛋白排泄增加。

1.4 终止标准

受试者若存在以下情况,可终止研究: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突发其他严重疾病危及生命或造成偏移、在治疗过程中因个人原因拒绝继续治疗。最终的疗效分析不得纳入终止试验病例。

1.5 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西医常规治疗,包括指导其适量运动,优化其饮食结构,合理控制其血糖、血脂,并采用ACEI 或ARB 控制其血压。在此基础上,加用芪石肾舒胶囊对试验组患者进行治疗。芪石肾舒胶囊(备案号:川药备制Z2020061000)的用法是:口服,每次服1.6g,每天服3 次。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3 个月。两组患者的总随访周期为3 个月,随访频率为每个月1 次,每次随访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调整降压、降糖及调脂方案,并记录其是否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1.6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糖、血脂、肾功能指标及血清白蛋白的水平。血糖指标包括空腹血糖(FBG)和糖化血红蛋白(GHb),血脂指标包括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脂(TG),肾功能指标包括肌酐(Scr)、血尿素氮(BUN)和UACR。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

1.7 疗效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用显效、有效、无效评估其疗效。显效:治疗后患者的UACR下降≥40%。 有效:治疗后患者的UACR 下降10%~39%。无效:治疗后患者的UACR 下降<10%。总有效率=(显效例数+ 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1.8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7.0 软件处理本研究中的数据,计数资料用% 表示,用χ²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采用非参数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水平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FBG、GHb 的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BG、GHb 的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FBG、GHb 的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水平的比较(mmol/L,± 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水平的比较(mmol/L,± s)

注:* 与本组治疗前相比,P <0.001;#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P <0.001 ;&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P=0.025。

组别 血糖指标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后差异试验组(n=20)FBG8.23±1.59 7.03±1.17*# 1.20±0.65 GHb7.87±1.84 6.53±0.96*&1.34±1.13对照组(n=20)FBG7.66±1.44 7.31±1.07* 0.35±0.50 GHb7.73±1.38 7.04±1.12* 0.69±0.4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TC、TG 的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TC、TG 的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血清TC、TG 的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的比较(mmol/L,± s)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的比较(mmol/L,± s)

注:*与本组治疗前相比,P <0.001;#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P <0.001。

组别 指标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后差异试验组(n=20)血清TC 4.76±1.10 3.56±0.73*# 1.19±0.91血清TG 2.73±1.17 1.33±0.70*# 1.40±0.77对照组(n=20)血清TC 4.59±1.23 4.12±1.07*0.47±0.55血清TG 2.32±1.45 1.71±0.79*0.61±0.73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BUN 及血清Scr 的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试验组患者BUN 及血清Scr 的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对照组患者BUN 及血清Scr的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BUN 及血清Scr 的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的比较(± s)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的比较(± s)

注:*与本组治疗前相比,P=0.837;&与本组治疗前相比,P=0.237;#与本组治疗前相比,P=0.059;△与本组治疗前相比,P=0.134;× 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P=0.452;¨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P=0.934。

组别 指标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后差异试验组(n=20)BUN(mmol/l)6.51±1.416.56±1.35*¨-0.05±0.37血清Scr(μmol/l) 63.05±13.3565.30±10.80#×-2.25±5.28对照组(n=20)BUN(mmol/l)6.70±1.886.60±1.67&0.10±0.38血清Scr(μmol/l) 66.30±14.8368.30±13.96△-2.00±6.06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白蛋白水平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白蛋白的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试验组患者血清白蛋白的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对照组患者血清白蛋白的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白蛋白的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白蛋白水平的比较(g/L,± s)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白蛋白水平的比较(g/L,± s)

注:* 与本组治疗前相比,P=0.791 ;#与本组治疗前相比,P=0.719;&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P=0.671。

组别 血清白蛋白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后差异试验组(n=20)39.05±3.02 39.25±3.08*& -0.20±1.85对照组(n=20)39.75±3.21 39.69±3.42# 0.11±1.37

2.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UACR 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UACR 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UACR 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UACR 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6。

表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UACR 的比较( mg/g,± s)

表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UACR 的比较( mg/g,± s)

注:*与本组治疗前相比,P <0.01;#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P=0.046。

组别UACR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后差异试验组(n=20) 118.10±46.16 66.50±33.97*# 49.60±33.21对照组(n=20) 133.50±45.76 103.10±41.52*30.40±25.00

2.6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试验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0.00%,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65.00%,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7。

表7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2.7 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情况的比较

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恶心、呕吐、水肿等不良反应,对其进行心电图检查和肝功能检查也未见异常。

3 讨论

DN 的发生与遗传、糖脂代谢紊乱、血流动力学改变、免疫介导微炎症状态、细胞自噬等诸多因素有关[9],但其具体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一般认为,高血糖是诱发肾脏微血管病变的主要原因。高血糖可触发氧化应激、炎症等多种信号通路,促进肾间质纤维化,引起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聚集,损伤肾小管,并进一步激活肾素- 血管紧张素(RASS)系统,导致肾小球高灌注、高滤过,引起肾脏细胞损伤、凋亡[10-12]。糖代谢紊乱往往伴随着脂代谢紊乱,而脂代谢紊乱也是引起DN 的重要因素。脂代谢紊乱可通过脂质积聚、脂质修饰、促发炎症反应、促进细胞凋亡等途径参与DN 的发生发展,而进行调脂治疗可减少蛋白尿、延缓肾功能下降的速度,保护肾脏[13]。上述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可使肾小球系膜增厚,足细胞(肾小囊的脏层上皮细胞)受损,肾间质纤维化,导致肾小球的通透性增加,白蛋白的漏出量超出肾小管重吸收的能力,从而出现蛋白尿[14]。过量漏出的蛋白沉积于肾小球系膜区,可加重肾小球硬化,且具有肾小管毒性,进一步导致肾功能恶化,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可进展至终末期肾病[15]。中医对于DN 有深远的认识。《黄帝内经·灵枢·五变》中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指出消渴病是由于五脏虚弱导致。《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圣济总录》中说:“消肾,小便白浊如凝脂,形体羸瘦。”指出肾脏为人体封藏精微的器官。糖尿病可导致肾脏受损,固摄失宜,精微外泄则形成蛋白尿。黄淑芬教授从络病学说论治消渴肾病,认为本病的病位在肾络[16]。肾络为肾中络脉,既是运行气血津液的通路,又是邪气致病的场所。DN 的主要病机为肾络瘀阻,并可分为虚实两面。虚为正气亏虚,主要是消渴病人机体阴虚内热,日久阴损及阳,导致阴阳两虚,阳虚则运血无力,阴虚则血液枯涸凝滞,血行不畅,留而为瘀,瘀阻肾络,肾失封藏,精微外泄,则产生蛋白尿,而蛋白尿的出现又会进一步加重肾中精气的亏损,以致肾络瘀滞更甚;实为邪气充实,消渴日久则正气不足,加之感受风、湿、热等外邪,阻遏肾络,肾络瘀滞则封藏功能失调,精微不固而蛋白外泄。黄淑芬教授根据肾络瘀阻理论,并结合四川地区的湿热环境及糖尿病病人的体质,创立了芪石肾舒胶囊。本方以黄芪为君药,其味甘,性微温,归脾经、肾经,一可补气健脾升阳,使正气不虚,气血得运,精微运化而不外泄,二可固护卫气,卫气充足则外邪难犯人体。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黄芪可改善糖尿病患者机体的代谢功能,其主要成分黄芪皂苷可通过增加抗氧化因子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等的表达,降低核因子κB(NF-κB)等炎症因子的水平,减轻肾脏损伤,延缓肾小球硬化,进而可显著减少蛋白尿[17-18]。本方以生地黄为臣药,其可养阴生津、清热凉血,正对消渴病阴虚燥热之根本,与黄芪合用可益气养阴。本方中苦参、石韦可清利湿热,芡实可补肾泻浊,益母草、水蛭可活血化瘀、减轻肾络瘀滞,紫苏可疏散风邪、调畅气机,并借其辛香引药入肾络。本方补泻兼施,可疏解肾络瘀结,使肾脏恢复封藏功能,精微得固,蛋白尿亦可减轻。

综上所述,在对早期(Ⅲ期)DN 患者进行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芪石肾舒胶囊对其进行治疗能显著提高其疗效,降低其UACR,改善其血脂和血糖,且治疗的安全性较高,值得进一步推广运用。但本研究纳入的病例数较少,且代表性较低,结果可能存在偏倚,需进一步通过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来佐证。

猜你喜欢

白蛋白血清差异
JT/T 782的2020版与2010版的差异分析
相似与差异
血清4型Ⅰ群禽腺病毒 Hexon、FierⅠ、FiberⅡ基因的原核表达
幽门螺菌感染胃炎患者血清miR-155表达与IL-6表达的相关性
什么时候用白蛋白
什么时候用白蛋白
找句子差异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白蛋白不可滥用
血清HBV—DNA与HBV血清标志物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