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蛋白紫杉醇联合卡培他滨治疗晚期乳腺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研究

2022-10-23王子红陈文彰

当代医药论丛 2022年16期
关键词:紫杉醇例数白蛋白

王子红,陈文彰

(北京市石景山医院肿瘤科,北京 100043)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症状不明显,但进展迅速,多数患者确诊时都已处于病情晚期。部分患者接受根治性手术后仍会发生肿瘤复发或转移,导致病情复杂难治[1]。临床研究显示,局部病灶的复发及转移是乳腺癌的主要致死因素,目前临床上对上述情况仍缺乏有效的控制手段(无法阻止肿瘤细胞通过血管和淋巴道转移)[2]。化疗仍是晚期乳腺癌首选的治疗方法。白蛋白紫杉醇是一种新型的紫杉醇制剂,其无需借助具有高致敏性的助溶剂即可实现紫杉醇的快速释放,从而可提高肿瘤组织内的药物浓度,具有高效、低毒的优势[3]。分子生物学手段是评估乳腺癌预后的重要方法。乳腺癌缺失基因1(DBC1)可参与乳腺癌细胞的凋亡、增殖等过程,是乳腺癌发生发展的重要调节因子之一。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是一种寿命调节因子,在恶变细胞中的表达水平较高[4]。本文对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2 例晚期乳腺癌患者进行研究,旨在探讨用白蛋白紫杉醇联合卡培他滨治疗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8 年1 月至2021 年6 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2 例晚期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纳入标准是:经病理检查被确诊患有晚期乳腺癌;肿瘤的TNM 分期为Ⅳ期;病情的病理类型为浸润性导管癌;CT 检查显示已发生癌细胞远处转移;预计生存时间>3 个月;KPS 评分>60 分;既往未接受过手术、放化疗、靶向治疗及内分泌治疗。其排除标准是:有化疗禁忌、无法耐受化疗。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41 例患者的年龄为35 ~78 岁,平均年龄(57.3±10.2)岁;其中有肝转移患者8 例、骨转移患者11 例、肺转移患者22 例。对照组41 例患者的年龄为35 ~76 岁,平均年龄(56.8±9.9)岁;其中有肝转移患者7 例、骨转移患者10 例、肺转移患者24 例。两组研究对象的年龄、肿瘤转移部位等基础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为对照组患者使用紫杉醇联合卡培他滨进行治疗,给药前1 d 及给药当天进行口服地塞米松预处理。第1 d 静脉滴注紫杉醇135 ~150 mg/m2(滴注时间至少在3 h 以上),第1 d ~第14 d 口服卡培他滨,每次950 mg/m2,2 次/d(于饭后半小时服用)。为观察组患者使用白蛋白紫杉醇联合卡培他滨进行治疗,第1 d 静脉滴注白蛋白紫杉醇260 mg/m2(30 min 内完成滴注),卡培他滨的用法同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均以21 d 为1 个治疗周期,均治疗至少2 个周期。治疗期间给予患者止吐、水化、抑酸等对症处理。

1.3 疗效判断标准

参照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5]将两组患者的疗效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进展(PD)。治疗有效率=(CR 例数+PR例数)/ 总例数×100%。临床控制率=(CR 例数+PR例数+SD 例数)/ 总例数×100%。

1.4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包括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贫血、腹泻、恶心呕吐、肝功能损伤、脱发、周围神经毒性等)的发生情况,根据WHO 抗癌药物毒性分度标准进行相关判定。治疗前后检测两组患者SIRTl 和DBCl 表达的阳性率,采用免疫组化法对标本进行染色处理,进行SIRT1 及DBC1 抗体孵育后用半定量法对SIRTl 和DBCl 的表达进行评估。以细胞核中出现黄棕色颗粒为阳性,根据阳性细胞数进行评分,并计算SIRTl 和DBCl 表达的阳性率[6]。

1.5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 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 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53.66%)、临床控制率(85.37%)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31.71%)、临床控制率(73.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2.2 治疗后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腹泻、恶心呕吐、肝功能损伤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贫血、脱发、周围神经毒性的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治疗后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例(%)]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IRT1 和DBC1 表达阳性率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SIRT1 表达的阳性率、DBC1表达的阳性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SIRT1 表达的阳性率、DBC1 表达的阳性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IRT1 和DBC1 表达阳性率的比较[例(%)]

3 讨论

晚期乳腺癌患者通常已发生癌细胞的局部扩散和远处转移,临床缺乏有效治疗手段,预后较差。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运用基因谱评估预后的方法逐渐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SIRT1 具有蛋白修饰作用,在细胞DNA 损伤修复、氧化应激、能量代谢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有研究指出,SIRT1 可通过沉默染色质及调控能量代谢对细胞周期进行调控,在肿瘤的生长、血管过度增殖中可起到促进作用[7]。DBC1 对SIRT1 有特异性抑制作用,可促进肿瘤细胞凋亡。临床研究显示,SIRT1 和DBC1 在乳腺癌细胞中均呈高表达[8]。因此,SIRT1 和DBC1 的表达情况可反映肿瘤病情的严重程度。研究表明,用紫杉醇单药治疗乳腺癌的有效率可达60%,对紫杉醇及蒽环类药物治疗乳腺癌失败者进行卡培他滨二线单药治疗的有效率可达20% ~27%[9]。紫杉醇的水溶性较差,需用激素及有机溶剂等进行预处理,易引起不良反应,从而可严重影响患者化疗的疗效及耐受性。白蛋白紫杉醇是一种以人血白蛋白为载体的紫杉醇制剂。此药无需进行预处理,其药代动力学参数与剂量为线性关系,疗效显著,毒副作用较小。临床研究显示,为晚期乳腺癌患者使用白蛋白紫杉醇的疗效明显优于紫杉醇,可显著降低患者SIRT1 及DBC1 表达的阳性率,且安全性较高[10]。

综上所述,用白蛋白紫杉醇联合卡培他滨治疗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确切,能明显降低患者SIRT1 及DBC1 表达的阳性率,且安全性较高。此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紫杉醇例数白蛋白
盆腔灌注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
什么时候用白蛋白
什么时候用白蛋白
紫杉醇的工业化生产设想
白蛋白不可滥用
紫杉醇过敏反应3例的抢救与护理体会
漫谈天然抗癌药物——紫杉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