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体性德育视域下研究生科研道德失范及教育策略

2022-10-22岳峰陈晨

公关世界 2022年15期
关键词:导师学术研究生

文/岳峰 陈晨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0)

科研道德是国家科研实力提升的基石。研究生科研失信轻则葬送学术生涯,重则破坏学术风气,阻碍学术创新,是高等教育领域长期关注的问题。当前,在研究生教育扩招、学术竞争压力变大的时代背景下,研究生科研道德意识薄弱、失范行为时有发生。究其原因,或从研究生主体内部出发认为研究生缺乏学术道德认同,或从研究生主体外部出发认为研究生失范惩戒机制不严。现代德育呼唤人主体性的回归。主体性德育是激发人的主体性的德育理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探究主体性德育对于德育实践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主体性德育的涵义及其对德育的发展

主体性德育是在充分发挥教育主体的自觉性、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基础上,同时重视教育主体间平等的交往、对话、互动,促进教育主体的德性共进,从而塑造出符合自身内在道德发展需求和社会道德规范的道德主体。在德育过程中教师作为社会道德的传播者,往往采用“灌输”的教学方式进行德育。学生被动接受道德知识,影响其主动性的发挥。然而,随着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人们主体意识逐渐加强、主体性日益凸显。主体性德育从德育目标、德育环境和德育过程中的德育主体进行进一步探究。

1.主体性德育对德育目标的贡献

在德育目标方面,主体性德育认为德育应该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要求,满足主体自身发展需要的道德主体。以往德育中道德作为教育范本而存在,教师和学生作为道德知识的教育者和学习者,所以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意识不强。人的主体性需要在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确立。同样,德育中人的主体性必然要在主体德育实践中去找寻。人的德性也是人在一定社会发展要求下自我改造的结果。道德主体能够在德育过程中不断获得人自身的本质力量,实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所以,德育既要继承以往德育中对学生道德认识的培养,又需加强对学生道德判断能力、道德情感能力以及道德行为的培养。由此,主体性德育视域下,德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符合我国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满足社会主义思想引导下个体道德发展需求的道德主体。

2.主体性德育对德育环境的贡献

在德育环境方面,以往德育忽视了人对环境能动作用,尤其是随着人对自身本质力量把控能力越强,对环境的能动作用越大。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转向,人的精神需求要求更高,这表明人们的道德素养有所提升,主体性得到进一步发展。德育环境与德育主体是动态的、复杂的关系。人们既可以在德育实践中形成各种各样的关系,受这些关系所影响。但同时这些关系也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自主选择的结果。在德育环境论的基础上,主体性德育认为德育环境是指有共同的道德规范,与道德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密切关系,并自觉地作用于主体道德素养形成过程的影响因素的总和,即主体所在的德育共同体。

3.主体性德育对德育主体的贡献

在德育主体方面,主体性德育认为教师和学生是德育过程中最基础的一组关系,二者均是德育活动的主体,并在平等交往、互动中实现双方道德素养的共同发展。之前的德育理论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教师中心”,教师通过灌输等教育方式教授给学生道德知识;另一种是“学生中心”主张学生发挥自主性,自主选择道德价值。这两种看似是发扬人的主体性,但恰恰是以压抑一方主体性的发展为前提的。主体性德育采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德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在发挥师生双方主体性的基础上进行交往、对话这种交互式的德育模式中形成。任少波提出立足于高校大学生的主体特点提出“多主体交互协同式德育”,将学生定义为“良性的交互者”和“主动的建构者”。主体性德育汲取了前人的观点,在德育多主体中将教师和学生确立为德育“双主体”。

二、主体性德育视域下研究生科研道德失范原因剖析

研究生刚刚接触科研工作,加强研究生的科研道德是高校德育的首要环节。当前,研究生科研道德建设仍需加强。因此,从主体性德育视角分析研究生科研道德失范原因,发现其与部分研究生主体意识异化、德育环境忽视人主体性发挥以及师生关系有关。

1.部分研究生尚未形成正确的科研观念

基于主体性德育目标分析,研究生科研道德失范的首要原因是德育内涵在其外延上界定不清晰,影响研究生形成正确的科研观念。研究生科研道德培育目标的含混影响高校科研道德教育,出现部分研究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科研观念异化的情况。研究生科研观异化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表现为科研成果的异化。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资本侵入学术领域,研究生在从事科学研究时对专业的选择,对研究方向的选取都离不开经济因素的驱动。研究生刚刚踏入科研领域,尚未形成稳定的科研价值观和道德观,易受到不良学风的影响。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本应是为了探索科学规律,从而创造出服务于人民的科研成果,但现在却成为某些人谋取私利的工具,甚至反过来奴役科研人员。某些研究生为了短时间内出科研成果会做出弄虚作假的行为。其次表现在科研活动过程中,即科研人员与科研活动对立。如果不是处于自身本真需求从事科研,那么研究生在从事科研活动时,而对科研活动产生排斥、抗拒、懈怠的情况,影响自身主体性的发挥。最后是人与人关系的异化,即人类的本质的异化。有些研究生从自身利益出发采取“搭便车”“走捷径”等方式短时间内取得科研成果。结果是,影响研究生形成正确的科研道德观,难以对学术失范行为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这是导致研究生科研道德失范行为的原因之一。

2.忽视主体对环境的能动作用

基于主体性德育环境观分析,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原因与忽视德育环境和德育主体的交互作用有关。高校研究生实践领域拓宽从而引起高校德育环境发生变化。以往高校德育主要依靠学校整体层面对学术道德的监督和惩处机制。现代德育随着德育环境发生变化,高校具体在高校科研氛围建设、高校网络德育平台建设以及学生生活团体的德育方面仍存在不足。首先在高校科研氛围建设方面,部分高校的师德师风有待加强;其次在高校网络德育平台建设方面,网络信息纷繁复杂,研究生尚未形成稳定的科研道德观,因此对很多信息难以进行甄别。例如有学生通过网络渠道人工降重、抄袭剽窃、贩卖论文等,这些行为有很多人为因素,仅仅依靠学术不端检测系统是很难甄别的。最后在研究生群体内,缺乏对学术道德“敢于亮剑”的态度,明知不对却盲目效仿,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监督举报机制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

3.德育过程中师生缺乏主动性

基于主体性德育“双主体论”分析德育中导师和研究生关系,发现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与高校德育与对学生单向灌输的惯性有关。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文中指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任何人都是在社会交往关系中才能得到产生和发展”。现行的高校德育仍然存在对学生道德认识的知识性灌输的情况,而不是注重提升师生在交往互动过程中道德判断能力、道德情感能力的提升以及向道德行为的转化。首先在德育活动中,导师对学生学术规范和诚信知识性的教育实际效果难以验证。此外有导师将学位论文审核作为其兜底任务,忽视德育过程中学生发挥能动性,降低学术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其次,学生是德育学习活动的主体,然而在高校德育中部分导师忽视学生对学术道德的认同和情感体验,忽视学术道德教育从外在约束向学生内在道德品质转化。最后,德育是导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统一的过程。导师在德育过程中忽视与学生的互动交往,不了解学生自身学术需求,出现导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张皮”的情况,表现为学生对学术道德教育低欲望,教师在课堂上教,学生在课上玩手机,德育教育难以深入人心。

三、主体性德育视域下研究生科研道德教育策略

研究生科研道德教育不仅需要外在的制度约束,还需要激发研究生内在的科研道德感。深入研究主体性德育理论,思考当下德育中存在问题,认为可以从丰富研究生科研道德、优化研究生德育环境以及营造良好交往的师生关系,对研究生科研道德问题提出应对之策。

1.丰富科研道德内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研观

主体性德育始终立足于人民立场,广义上的科研道德不仅指科研规范,还包含更高层级的科研精神与科研使命。首先,科研规范属于科研道德的基础,包含科研内容和科研技术两个方面。教育者应坚守科研规范的“底线”和“红线”。对研究生学术规范严要求,高标准,对学术不端行为做到坚决抵制。其次,科研精神是第二层级的科研道德,指科研人员在从事科学家研究过程中凝结成的各种精神品质。其核心精神包含求真求是的精神,对科研执着追求的精神以及对科研的奉献精神。教育者应薪火相传科学精神,培养研究生对学术的学术精神和科研品质。最后,科研使命是科研道德最高层级的要求。科研人员应树立为全人类谋幸福,为社会主义事业谋发展的科研观。教育者应注意塑造自身的科研使命观并引导学生将个人科研工作同国家发展相结合,增强学术使命与担当。

2.拓宽高校德育领域,深化德育环境的教化作用

主体性德育理论是“人的本质”学说在教育领域的发展,在教育过程中不仅关注教育对象自身,还考察作用于教育对象的其他相关因素,即“群体性”。研究表明:学术共同体对教育对象有重要的引导和约束作用,具有“他者意识”的教育对象更容易产生社会责任感,学习动力和自律能力更强。首先,高校发挥科研共同体导向作用,营造惩恶扬善的学术氛围。例如定期开设科研道德交流论坛,师生共同交流科研道德体会;宣传部门加强对高校科研榜样的宣传。其次,各高校应加强科研道德网络平台建设。例如搭建高校研究生科研道德网站,在网站上及时更新关于研究生科研规范、科研道德、学术不端的相关政策、知识。最后,高校可以积极开展研究生学生团体教育。例如加强研究生科研团队学风建设,形成研究生科研自主教育的氛围。

3.交互作用下导师和学生实现德性共进

主体性德育视域下,导师和研究生是互相尊重、平等交流的互动关系。首先,导师是研究生德育活动的教育主体,加强研究生导师师德师风建设尤为重要。高校可将研究生导师学术道德纳入导师学习和考核项目。研究生导师需加强自身科研道德素养,对学生言传身教。研究生导师在指导研究生科研过程中需认真履行对学生学术规范、学术诚信教育以及学术论文事先审查的义务。研究生是研究生科研道德活动的学习主体,需注意培养自我道德教育能力。研究生应在导师引导下积极挖掘自身的“善”的因素,不断改造内在道德品质,将导师外在的道德教育向内转化为内在的道德品质。这一转化需要经历三个过程:其一,不断学习科研道德相关知识,改造对科研道德认知;其二,尝试多种学术道德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增强对科术道德的情感驱动力和对科研道德失范的憎恶力;其三,加强自身对科研道德行为的控制力,需要提升自身科研道德的评价能力和调控能力。最后,导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构建师生和谐关系下达成统一。构建师生和谐关系需以双方的互相尊重、真诚而主动的交往为前提。导师在德育过程中尊重研究生自我道德发展需求,遵循研究生个性的道德发展规律,尊重学生主体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感,帮助研究生完善社会化道德的人格。研究生可以向榜样学习,不断向导师请教,进行自主教育。导师和学生在交往互动中需要尝试换位思考,学会倾听,了解对方的想法和意图,共同努力构建教学相长的氛围,促进师生德性共进。

猜你喜欢

导师学术研究生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导师的猫
广东鹤山实施新录用公务员双导师制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和谐秘诀
真正的爱是使人自爱
董进霞 治的是学术 过的是生活
梳理学术渊源 审视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