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外语专业弘扬中华文化的实践与路径探究

2022-10-22辛金盈郭家瑞

公关世界 2022年15期
关键词:文科教育工作者中华文化

文/辛金盈 郭家瑞

(大连外国语大学日本语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44)

一、新文科背景下外语专业发展现状

2020年,中国教育部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该文件对我国未来的文科学科方向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向并提出了新型的学科建设要求。在时代不断发展进步的当今,国家和社会对复合型的人才需求不断增多、对人才具备的技能及专业知识水平越来越多元化、给人才提出亟待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化。为此,推动高校外语专业教学路径的改革创新迫在眉睫,创新培养方案目标、课程设置规划、教学和教材类型的设计等急需各位教育工作者集思广益。

1.跨学科多元化人才凤毛麟角

目前,大部分外语专业学生对于文科大方向下的一级学科有较多了解,但对于理工学科及科学知识方面的了解少之又少。能够在文理学科和交叉学科领域都有所了解并掌握一定翻译专业技巧及具备一定翻译专业知识储备量的外语专业学生更是凤毛麟角。我国在各学科方向下,从古至今都有大量的优秀中华文化,范围涵盖天文地理文献、数学算法、考古、伟人哲学思想、诗词歌赋、文学著作等,这些都应当在遵循外语翻译对等原则下进行对外传播,从根源抓起,更快实现多元化。

因此,高校外语专业教育工作者需紧跟国家时政方针,密切关注社会需求,每节课的教育课程可结合时下的新闻“热词、高频词”进行授课。或是根据书本教材知识,寻找对应的学科背景,引导外语专业学生从深层次、宽领域上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为共产主义的发展道路贡献自己的力量。

2.外语专业教学实践活动较为单一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外语专业应充分利用好外语专业这一强大的学科优势,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思维能力,更好地做到在吸收优秀外来文化的同时,不断地加强对自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可度和自豪感,在跨文化交际时发挥自身文化友好传播者和中华文化代言人角色的作用。高校外语专业可在课堂上增设传播中华文化相关内容的授课知识点,并把对中华文化知识的了解、掌握与实践运用纳入考试考察体系当中。不仅如此,大多数的高校外语专业都有聘请外籍高水平学术研究者担任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多深入和外国友人、外籍教师以及留学生之间的文化交流。在多方面、宽领域收获各类学科知识、拓宽知识面的同时亦能了解跨文化视域下多国之间的文化异同,教育工作者主动引导和带动外语专业学生运用所学语种,最终产出能够让外国友人在跨文化语境下相互理解的高质量中华文化译文成果。

二、新文科背景下外语专业路径构想

在风云莫测的全球大变局下,各国在方方面面都面临着激烈的竞争。而一个真正能够发展得迅速并且走得长远的国家,不仅需要经济和政治军事上的“硬实力”作支撑,更需要有文化思想上的“软实力”齐头并进。因此,探索研究文科外语专业与其他学科较强的交叉融合优势进行优秀中华文化的传播路径意义重大。教育部发布的《新文科建设宣言》中对我国的新文科建设做出了全面部署,适应了国际局势的新要求和提出的新挑战。

1.因材施教设置课程类型

《新文科建设宣言》指出,文科占学科门类的三分之二,文科教育的振兴关乎高等教育的振兴,做强文科教育推动高教强国建设,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要推动文科专业之间深度融通、文科与理工农医交叉融合,并融入现代信息技术赋能文科教育。同时,文科门类众多、特色各异,要根据各自学科专业特点,结合行业领域特定问题分类推进。

因此,为更好培养新文科背景下的新型外语专业人才,达到在更大程度、更宽领域、更深层面地领略中华文化多样风采的同时有足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在课程类型设置上,各外语高校可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引入课堂、写入教材,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积极开设跨学科跨专业新兴交叉课程、实践教学课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跨领域知识融通能力和实践能力。以《新经典日本语基础教程第二册》为例,教师可结合授受动词教学内容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相关的扩展练习,比如面塑作为我国世代相传民俗艺术,却正在被大多数国人所忽视。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授受关系引入“我跟老师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面塑”“面塑老师告诉了我面塑需要准备的材料”等例句,利用教材导入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文化理解,同时也学会了其外文表达,更加有利于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2.结合方式创新化

科技飞速发展促进教学形式的更新换代,永远在变换的都是教学模式,亘古不变的是教学的初心。新文科背景下,应当加强与互联网的联合互通,合理运用科学技术推行,让学生更愿意、更主动、更积极地去学习多方面多学科的知识。高校外语专业可在各个语种方向建立特定的文化交流语料库,或是建设相关的公众号、网站等,定时发布与中华文化内容相关的多样化学科知识文章,以便学生和外语学习者参考。

更为重要的是,应当对教育工作者的考评系统做出改革创新,将实践行动和学术研究科研并重。教育工作者应以身作则,在众多学术翻译座谈会、国际交流沙龙、会议同声传译等实践中发挥示范作用。引导学生团队在实际锻炼中从头到尾跟进,突破书本知识限制思维发散的桎梏,可结合头脑风暴的发散模式进行同一学科领域下的知识搜集与整理。

三、新文科背景下构建外语专业路径创新的意义

首先,如果外语专业的学生只是单纯地掌握自己所学专业的语言,那么所能拓展的就业方向基本是翻译以及语言文化、文学等方面。但在这些方面,必须要达到足够精通这一门语言,研究足够深入,才能在单纯的只掌握一门外语、无其他专业知识的情况下脱颖而出,这往往是十分困难的。以英语专业为例,中国对于英语学习的重视程度非常高,高考中也大部分人会选择英语,即使不是英语专业的学生,也或多或少地掌握部分英语,有着一定的翻译能力。在这种情况下,英语专业学生的优势似乎非常之小,他们也必须更加刻苦学习精通英语才能够有所成就,而且不仅在单纯的语言掌握上,还必须深入学习英语语言相关的文化、文学才能显示出自己的专业优势,而这些都体现出外语专业的拓展方向较为狭窄。

基于此,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引导外语专业学生将所掌握的外语灵活运用到沟通之中,或更加广泛地学习外文书籍内的先进知识。在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国际交流日益频繁,世界局势也十分不稳定,并且还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以及文化渗透的事件持续发生,而外语专业就必须作为国际沟通的一项重要媒介,与政治相结合,加强国际交流,抵御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其次,将外语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进一步扩大中华文化的传播范围,在全球范围内用外语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宣扬我们优秀的民族精神,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仅可以提振我们的文化自信,加强我们自身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掌握,还可以抵御外来文化的渗透,驱赶崇洋媚外的风气。另外,也能够让世界认识到中国制度的优越性,扩大社会主义的影响。

目前的时代也是信息技术的时代,人工智能与互联网飞速发展,将外语与信息技术类的科学技术相结合也是发展方向之一。同时,将外语作为一个工具,用于辅助信息技术专业知识的掌握以及发展,可以提高外语学习者的附加价值,在就业发展上有更大的可能性。并且由于外语的掌握,也让他们的发展范围不仅局限于国内,还可以选择留学等进入到科学技术发达的国家学习在本国无法掌握的知识,当然要首先做好思想政治教育,鼓励青年学子能够在国外深造后回国发挥自身价值。

四、结语

新文科概念和相关方针政策的出台,为高校外语专业培育弘扬中华文化的传播者与继承者提供了指导方向,为高校外语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未来的教学内容设置上提出了参考与目标要求。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外语专业的教学应当是国际化、跨文化、多样化和更具有创新活力的新型教学模式,也应当具备更为丰富的教育语料。为了更好地培养出复合型高素质外语人才,推进新文科建设任重而道远。

猜你喜欢

文科教育工作者中华文化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德国早期儿童教育工作者严重短缺
求学·文科版201806、07合刊
两岸青年在厦门共商中华文化传承与青年担当
身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几点思考
孙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