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策略研究

2022-10-22刘佳琪

公关世界 2022年15期
关键词:金课岗位大学生

文/刘佳琪

(华北理工大学 河北 唐山 063210)

目前,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方面主要围绕理论学习、实践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三方面来展开,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理论教学是基础,只有保障理论教学质量,才能够为实践教学和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指引,而实践教学和实践活动则是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学生通过实践教学和实践活动才能够实现理论与知识相结合,才能够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并在科学理论指导之下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为未来在工作岗位上实现自身价值创造有利条件。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生就业能力培育的内在关联

受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经济新常态影响,当前市场能够为大学生提供的就业岗位很难满足大学毕业生需求。特别是应届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进一步加大了大学生的求职压力。高校作为人才培养摇篮,应主动地落实国家科教兴国战略,承担起为社会输送合格优秀人才的历史使命,而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和方式,要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深刻改变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方式方法。通过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优化大学生知识结构,夯实大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将大学生培养成为符合市场需求的合格人才。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大学生只有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准自身的目标定位,拓展自身职业发展空间,才能在步入社会之后找到理想工作,进而在岗位上发光发热。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不断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措施,学校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使大学生在求职道路上更加自信,更加如鱼得水,更好地适应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同时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因此,从这一层面看,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无论对于国家发展,还是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方面,高校通过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锤炼专业技能,在实践活动中积累专业经验。对于大学生而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只有经过实践检验之后才能够发挥其作用,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将专业知识通过反复实践,才能对自身的专业技能进行系统训练。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非常强的前瞻性,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创新创业教育能够从多个层面让大学生了解当前的国家经济发展态势以及行业现状,了解当前专业发展的前沿理论,找到大学生自身优势与岗位的契合点,为大学生就业创造有利条件。此外,创新创业教育有跨学科特点,能够帮助大学生在夯实专业知识的基础之上拓展视野,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在实践过程中通过交叉学科的学习能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生就业能力协同推进的逻辑理路

现阶段,高校已经非常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并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不断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要想进一步巩固创新创业教育成果,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生就业能力协同推进的逻辑理路,增强创新创业的系统性、针对性,关注不同大学生的个性特点、知识、能力、水平,体现创新创业的差异性。

创新创业教育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这就要求创新创业教育要具有非常强的系统性。对于大学生而言,由于没有接触过实际工作,社会经验相对较少,只靠高校获得的专业知识很难在岗位上做出成绩,也很难适应快速发展的经济现状。为此,一方面,高校要将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加以建设,既要围绕学生就业需要提供常识性知识,同时还要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岗位责任感。另一方面,高校通过创新创业教育能够让大学生提早接触社会,认识社会,并在具体岗位上不断地提升实践能力。与传统的教学形式相比,创新创业教育会与对口专业企业进行协作沟通,在学生走出校门之前就能够获得岗位学习机会,让学生看到企业运营管理的实际现状,看到岗位需求的具体条件,在实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再是“教与学”关系,而是通过体验式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公司运营的复杂性,岗位要求的严肃性,这样才能够在未来工作中快速进入角色,在明确自身职责的前提下做好本职工作,并通过团队协作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

由于大学生在知识能力、个人素质、家庭背景、个人经历等方面具有很强的差异性,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模式。要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在推进普适性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之上,要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准定位大学生未来就业目标,在此基础之上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大学生的个体发展紧密结合,为大学生未来就业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一方面,要坚持因地制宜原则,高校要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开展紧密合作,通过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扩大教育资源,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提供全面实践平台,为不同类型的大学生找到合适的实践岗位。另一方面,要坚持因材施教原则,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要求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要进行灵活创新,在尊重学生特点和基本教学规律的基础之上,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学习阶段、不同个性特征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培养模式,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协同推进。

三、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载体创新

创新创业教育对于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开展过程中要围绕大学生就业需求对教育意识、教育形式、教育内容进行创新。通过加强就业创业“金课”建设,为大学生提供系统的教育支撑,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要通过构建多元化的实践平台,让大学生有实践载体,将自身专业能力运用到实践之中,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大学生就业创造有利条件。

高校要充分利用当前国家的政策优势,在已有就业创业课程建设的基础之上,将当前经济新常态等内容融入大学生就业创业“金课”体系之中,丰富大学生“金课”教学内容,提升大学生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积极探索教学手段和方式创新,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让大学生在就业创业金课中能够将专业知识与普适性知识融会贯通,在掌握基本理论基础之上,对就业相关问题有独到的看法,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思维。此外,要对就业创业“金课”建设相关问题进行总结,对相关经验进行研究,提升本校就业创业“金课”的特色性,为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作出重要贡献。

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而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也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因此实践性是二者能够协同推进的重要因素。高校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过程中要为其提供必要的实践平台,通过构建多样化的实践平台,为大学生理论与知识相融合创造载体。一方面,有条件的高校应建立实训基地,为大学生实习实训提供载体,并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大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提供专业指导意见。另一方面,加强高校与政府、事业单位、企业联系,为大学生实训实践提供岗位,通过对实践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总之,新时代高校要主动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从人才培养角度出发,加大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一方面,高校要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充分认识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要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提供平台和载体,加强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猜你喜欢

金课岗位大学生
2022年将农村公路管护领域就业岗位稳定在80万左右
青春,在为国奋斗的岗位上闪光
“金课”建设背景下光传输技术课程的建设实践
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金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大学生心目中的“金课”
高校本科教育“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刍议
大学生就业趋势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走进“90后”岗位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