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赋能提高交通非现场执法效率与透明度

2022-10-20赵霞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城乡交通运输局

管理学家 2022年18期
关键词:道路交通违法车辆

赵霞 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城乡交通运输局

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大数据已经与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密切的联系。大数据结合天网系统已经成为我国公安系统办案的必要辅助手段。在道路交通中,通过违法摄像头和测速仪进行道路交通违法拍照扣分已经在各个大中城市得到运用。基于大数据的道路交通远程执法在未来一定会帮助城乡交通运输局更好地完成日常工作。

一、基础理论

(一)大数据赋能助力公路治超非现场执法的特点

“非现场执法”是一种依法运用高科技的公路动态监测技术执法手段,通过检查一辆途经公路的大型货运汽车有无超限或者超载、有无正常通过我国卫星通信终端、有无进行违规改装、有无道路覆盖、有没有故意遮挡货车号牌等,对货车违法行为形成大量的电子记录证据,并通过执法送达决定书告知相关当事人,以有效实施事后应急处置的一种高效执法管理方式。

“非现场执法”城市不停车路况检测识别系统正式启用后,依托“北斗卫星定位”“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利用“号牌、车脸识别系统”,通过分析车辆外形差别、司机人员着装差别特点,实现车脸、号牌的双方位鉴别,对故意非法遮盖汽车号牌、不挂车牌的非法车辆抓拍其车辆信号,进行实时视频云计算数据分析识别对比和车辆行驶时序动态轨迹比对,精准快速识别违法车辆,为城市治理抗超处罚执法工作提供了详实可靠的实时电子执法证据;同时实现了城市治理抗超执法资源共享,治超数据实时交换,互联互通,同步治超处罚,完善基础设施,协同部门工作,构建城市治理抗超执法天网的服务目标。

(二)大数据赋能助力公路治超非现场执法面临挑战

一方面,各种类型动态称重车辆及其称重称量检测装置设备中也同样需要具有高度的称量精准度。非现场的重量检测模式需要同时具有现场称量时的科学性、公正性、高效率及称量过程中的规范性等几个基本特征,然而几乎没有任何一种缓速或者其他类型静态车辆称重检测设备设施可以同时进行各种类型重复性动态车辆的称重称量,这就必然要求其中所需要使用的各种类型动态称重车辆及其称重称量检测装备设施必须同样具备高度的称量精准度。

在检查审核车辆检测报告结果时,应当事先考虑驾驶车辆正常高速行驶时可能出现的意外事件及可能影响驾驶性能的因素,并对其检测结果按照一定的百分比例按序及时调整,防止出现误判等现象。

另一方面,动态称重设施必须符合标准。由于一些大型动态低速称重传感设施仅仅使用了激光石英等静态称重测量传感器,不具备在各种静态称重压力下准确传送测量信号等特质,所以使用各种类型称重设施不一定符合以上“标准”的具体要求,而非现场交通治安抗超管理模式中需要应用的各种动态低速称重测量传感器不是动态低速和高静态等各种类型的称重传感器设施可以直接取代的。当下,实行该管理模式的地区逐渐增多,也开始研究提出修订相关行业地方自律法规,以便于达到非现场交通治理抗超管理模式中需要应用的各种动态低速称重传感设施的标准,在进行质量检测时必须具有规范的行业标准测量依据。

非现场交通执法仅仅是对车辆超限驾驶、超载车辆行驶的交通违法行为的事后执法处罚,并不能及时有效制止超限驾驶、超载车辆行驶的交通违法行为,其严重威胁性并未马上得到有效消除,这显然是非现场交通执法的一大弊端。目前的道路交通中还存在如下问题。

遮挡号牌等现象多发。为了避免车牌捕获装置的拍摄,一些抱有侥幸心理的人经常采取覆盖车牌和屏蔽车牌的行为。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在道路上行驶的车辆,不能挂上汽车牌照后故意覆盖车牌,或者未按照规定悬挂汽车牌照,一经发现记十二分。由于交通安全管理部门对相关车辆的大数据支持不足,一些执法站点仅安装了检查无损牌照和屏蔽牌照的设备,导致道路过载管理的越位执法信息收集环境不准确。

车辆违规改造。非法行驶车辆为了达到过载目的并获得更大的利益,而变更车辆的高度、长度、宽度。通过十字路口或曲线时,超长轨道容易占据其他车道,在转弯时存在巨大安全隐患。超广角卡车会给安全驾驶带来巨大的潜在安全性危险。当卡车旋转时,卡车后轮和前轮轨道之间的内圈差区域是与许多交通事故相关的危险视觉障碍区域。如果卡车能伸展开来的话,司机的视觉盲区会变大,而且危险的可能性会更高。道路过载管理的越位执法实施系统,根据汽车、拖车等的国家标准概略尺寸,可以正确判断通过车辆的轮廓数据。强制性国家标准《汽车、挂车及汽车列车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GB1589-2016)于2016 年7 月26 日由国家标准委员会正式批准颁布。而且,这决定了汽车、拖车和汽车电车的整体标准和品质界限。为了支持数据分析,需要参考产业和信息技术部门的大数据。

实行“一超四罚”难度较大。2016 年某省交通运输综合行政开展执法,进一步改善货车的非法修理及过载处理。一个过载和四个处罚要求:一个过载行为需要对运营商、负载企业和货物企业施加四项处罚,进一步加强过载货车的违法改装管理,包括道路交通许可号码在内的大量数据信息、司机的姓名、驾驶执照号码、违法过载车辆的检测信息等。如果不能做到上述执法的话,“一超四罚”的执行就是空话。

(三)大数据赋能助力公路治超非现场执法的优势

一是能够自动实现网络资源共享,减少成本投入。“非现场执法”管线执法人员弥补了国内城市重点路面管线执法监控的交通管理功能空白,提高了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效率,有效地依法依规,保护了普通市民所有路面公共财产和普通道路所有权。执法人员同时通过在国内多条城市重点交通管线执法路段临时建立设置的前段治超管线执法监测点,实现了对多条高速公路24 小时不间断重点管线执法数据采集与管线统计数据分析,解决了必须临时设置建立固有重点管线前段治超站的不足,节省了一定的管线执法时间、人力和资金投入。

二是能够彻底消除我国廉政服务工作的各种人为和心理上的干预。一辆停在货运交通线上的车辆一旦通过“非现场执法”系统自动检测的车道,就可以实时自动识别该货车的车牌、称重,判定该货运车辆检测车道长度是否超限。所以就需要保证采集的各种交通运输违法行为信息数据真实准确,不能随意对其进行更改、删除,杜绝了我国传统“治超”公正执法管理模式中的各种“人情执法”,有效保证了我国路政局的公正执法。

三是能够有效地收集保存相关执法证据。“非现场执法”执法系统不仅能够自动实时完成记录读取超限车辆运输违法的所有证据信息,而且能完整自动保存电子视频录像资料,执法人员可以依据系统自动收集的相关电子视频数据和相关视频录像资料对违法超限车辆予以司法行政处罚,确保了执法人员证据充分。

凭借这种科学性的司法技术手段寻取合法证据,使得交通违法行为认定结果具有高度的司法公正性、可信性及科学客观性,从而在我国交通运输执法领域中产生一种针对交通超载或者超重违法现象的震慑力。

二、大数据赋能助力公路治超非现场执法调查

(一)调查对象的选择与实施

根据关联性,可以发现对于公路治超非现场接触较多的人群,以治超执法人员和货物运输企业人员、货车司机及其他社会人士为调查目标人群,利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数据统计。此问卷均采用无记名制,不采取调查人员私人信息。

(二)调查数据与处理结果

本次调查问卷共发出200 张(其中面向治超执法人员发出问卷100 张;面向运输企业人员、货车司机及其他社会人士发出问卷100 张),最终收回问卷178 张(其中收回治超执法人员所填问卷91张;收回运输企业人员、货车司机及其他社会人士所填问卷87 张)。根据问题“大数据对于公路治超非现场执法与传统执法相比效率如何”和“治超非现场执法需要改进的地方”进行统计。

结果表明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大数据对于公路治超非现场执法有积极的影响,有一半以上的执法人员认为应该继续提高政府部门间的信息共享,而对于司机来说,更多的是希望能提供“一站式”服务模式,以提高办事效率。

(三)启示

针对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大数据虽然给公路治超带来了方便,但是完善度不够,一方面需要内部加强部门间的信息共享,以便管理;另一方面需要外部整改“一站式”服务,提高效率。

三、数据处理与分析

(一)数据处理流程

网站数据格式的标准化。应制定各种行业标准和符合实际情况的综合计划,包括组织化数据、图像数据、视频数据等,各领域的数据严格实施,为后续工作顺利发展打下良好的数据基础。

获取垂直数据。交通、公共安全、工业、信息技术、产业检查、质量检查、车辆登记等部门,取得驾驶执照信息、司机信息与公共安全交通警察相关联的行车垂直数据车辆类型、车辆所属的事业及运输公司的道路交通许可证号码、司机的姓名及驾驶执照号码、货物装载和装货单位信息;关于处罚的非法过载车辆的行政处罚信息、交通违法处罚信息、处罚单位的联系方式信息以及有关该事件的信息等数据。

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在违法的时间、地点、车牌号、颜色、速度和车辆过载情况数据等不同停车地区和类型车站之间需要建立汽车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机制,并按照规定给予相应处罚。

数据应用、分析和判断。山东省交通运输厅数据应用和收费结算中心通过整合,逐步提高人们的交通安全意识,促进不同年龄组的交通安全教育与违章处罚相结合,并在实际工作中,促进数据的互联互通。

(二)数据统计

通过对车辆在各个监测站的路口经过的摄像头拍摄以及检测器扫描数据进行综合统计,汇总到道路交通管理信息处理中心,方便进行下一步的分析。

(三)综合检验

通过对道路通行车辆的车牌号、颜色、驾驶员衣着等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得到车辆的行驶信息,进而分析车辆是否存在交通违法行为,以便进一步处理。

四、大数据赋能助力公路治超非现场执法的对策

(一)大数据赋能助力公路治超非现场执法运行机制

当车辆进入检测区域时,系统进行综合检测,进行与车辆长度、宽度、高度、重量顺序对应的检测。感知车辆后,区域牌照识别相机会自动拍摄所有轮照和视频,识别车牌号并记录,并对记录的车牌号相关照片信息进行识别。数据处理中心的工业用计算机,对在复合设施内收集的车辆信息进行筛选,并根据过载控制管理的基准来判定车辆是否过载。

(二)大数据赋能助力公路治超非现场执法

采用大数据分析涉嫌违法超限运输车辆的行驶轨迹、驾驶员人脸识别等信息化手段固定违法证据,并联合交警、法院查处违法超限运输车辆,对驾驶员实行严厉的驾驶证降级处罚,在道路运输市场形成强大的震慑力。

治超非现场执法是公路治超从传统方式向现代化、智能化、科技化执法转变的一个有益尝试,是现有治超手段的有效补充,能够为全天候监管,跨区域、跨部门联合联动执法提供有力的支撑,也可缓解流动执法的压力。

五、结语

中国目前的道路交通安全问题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在一些偏远地区道路交通安全问题依然存在。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加持,可以更好地让道路安全检测系统服务于来往车辆,提高车辆超限、超速等违法行为的检测效率,让监测信息可以在各个检查站之间进行快速的交互,实现道路交通网络之间的相互协调和互相配合。依靠技术的力量让道路更加地畅通无阻。

猜你喜欢

道路交通违法车辆
南京市2017年至2019年道路交通死亡事故分析与研判
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节能减排问题及技术探讨
这些行为,你以为 没违法其实违法了
德国车辆来波兰加油
“代客操盘”系违法 盲目相信会受骗
车辆
2017年广东省环境违法企业“黑名单”
永昌县人大常委会开展道路交通安全法执法检查
冬天路滑 远离车辆
广东省第二批环境违法企业“黑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