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及控制

2022-10-20孙王妍青田县建设工程试验室

管理学家 2022年18期
关键词:行政财务事业单位

孙王妍 青田县建设工程试验室

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目标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所需要的公共服务以及产品,有显著的非营利性特点,其中的财务管理工作更加侧重于资金的依法取得以及使用,并非单纯关注资金的收益以及净利润。

财务管理作为行政事业单位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能够为单位的正常运行和决策工作提供必要的财务数据支持,但同样也面临着诸多的财务风险。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风险,是在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无法合法获取、使用财务资源的风险事件的统称。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风险的防范能够在提高单位内部风险防范意识的同时,强化财务管理的工作能力。文章通过分析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中出现的各种不足,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为今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持续优化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财务风险防范概述

从本质上看,财务风险是指企事业单位受到内外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在经济活动中出现的与实际利润和预期利润产生偏离的一种可能性。由此不难看出,财务风险,实际上是一种事件发生的概率与可能性。一般而言,在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中,各种企事业单位都会存在着一定的财务风险。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因为其各项工作有显著的非盈利性特点,导致行政单位内部并不关注财务风险的有效防范,其不但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工作制度存在缺失有关,同时也与内部的工作人员尚未树立完善的财务风险管理意识有关。

以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来看,其财务风险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投资方面的财务风险。行政事业单位在筹集资金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财政拨款、上级单位拨款以及合理的经营收入等方式。因为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收入相对较为稳定,具备着较强的依赖性,这就要求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借助自身的经营行为有效筹集资金。同时,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通常会将有限的发展资金使用到那些长期以及专项的项目中,影响资金的回笼和周转。从经济学的层面来看,机会成本相对较高,也就意味着存在较大的潜在损失风险。

第二,支出方面的财务风险。作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重要的财务组成部分,管理职工福利和折旧费等支出占据了较大的比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支出领域出现的问题,对于财务风险事件的发生有着显著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预算制度不够完善,资金的使用并未进行全方位的记录,导致会计账本数据的真实性存在一定的问题。

第三,管理领域层面的风险。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从某种程度上看来,会直接对财务风险发生概率的高低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控制制度不够健全,导致有关的财务行为得不到全方位监管,再加上财务专业人员素质不满足实际工作要求,都会造成管理工作质量下降,在无形中增加了各种财务风险的发生概率。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的重要性

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落实工作的过程中,基本目标是保障各项工作的合规性和合法性。故此,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落实各项工作的措施必须要满足符合相关法律规定这一最基本的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风险防范控制工作的有效落实,能够保障行政事业单位遵循我国现行的相关法律规定,严格落实各项财务工作,更好地履行其政府和社会职能。

行政事业单位采取的各种财务风险防范措施能够推动单位内部无形、有形资产的安全和有效利用,尤其是针对货币和实物资产等方面实施的各种财务管理工作措施,能够维护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正常运转,防止出现资产浪费、丢失和任意挪用等问题,降低财务风险事件发生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带来的各种经济损失,进一步维护国家资产的安全。

行政事业单位借助财务信息的编制可以反映其经济活动状况,尤其是其中的财务会计资料和报告能够客观地反映公共资产的使用状况,同时也能够反映相关负责人的职责履行状况。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风险事件会对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产生最为直接的影响,通过各种财务风险防范措施的落实,能够在维护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信息真实性的前提下,确保各项公共决策的制定得到客观真实的数据支持,帮助行政事业单位提高内部管理的工作水平。

通常而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掌控着国家较为有限的公共资源,并且需要始终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公共资源的分配以及利用。但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出现了事业单位内部的相关人员通常会因为各种主观疏忽甚至于谋求个人私利,采取各种不正当手段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问题。

行政事业单位通过严格落实财务风险防范措施,并对工作人员实施全方位的培训工作,从意识和操作技巧两个方面严格落实各项既定的财务管理工作措施,以便在维护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安全的同时,有效防范各种腐败问题的发生。

三、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存在的不足

(一)对财务风险缺乏全面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

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本质上是一种非营利性的组织,需要由国家财政单位支持其运行,各种财务风险最终还是需要国家部门承担。在这种情况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工作人员缺乏工作积极性,认为单位的效益高低不会对自己的工资待遇产生直接影响,很容易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出现管理疏忽等问题。严格落实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是保障单位能够维持高效运行状态的关键因素,每一项管理决策和管理工作环节都会对日常工作产生最为直接的影响。因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具有非营利性的特点,财务管理工作人员易出现决策主观随意性的问题,甚至部分管理人员在决策的过程中没有与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协商,这在无形中加大了各种财务风险的发生概率。财务管理人员在财务管理工作中也单纯地认为财务报账是主要的工作内容,未能全方位地落实各项财务风险防范措施,导致各种财务风险事件无法有效规避。

(二)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财务风险防范工作的有效性需要依赖于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尚未得到进一步的健全,其中出现了管理部门职责划分不够明确的问题。

行政事业单位的非盈利性特点,导致管理人员无法在各种目标的重要性上达成一致,出现了分权管理操作难度进一步加大的问题,各部门的职责履行考核工作也无法得到全方位的落实,很容易因为部门的职责划分不够明确,造成预算执行不够规范等风险。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过程中,政府采购业务监督机制不够健全,甚至未能将政府采购业务纳入预算管理工作中,出现了公开招标工作形式化的问题。部分单位在进行大额采购工作的过程中,没有向主管的财政部门进行申报,反而是在自行采购完成之后进行手续的补办,很容易带来财务风险事件。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出现的另一个问题是预、决算管理控制力度不足。行政事业单位存在大量资金不列入单位年度预算管理的现象,出现了预算管理工作效果大打折扣的问题,甚至本单位年度的资金实际使用状况无法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

(三)相关人员专业素养有待加强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风险防范工作的有效落实同样需要依赖于管理人员。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即便强调了财务风险管理工作落实,却将重点放在了业务层面,换言之,关注监管对象的风险管理,而忽视了内部的财务风险管理工作,无法准确把控事业单位经济效益和公共效益之间的和谐统一。部分领导在错误理念的影响下,导致某些重大的财务决策失误,给行政事业单位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即便相较于其他的单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人员在专业素质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但也正是因为这种固有的优势,使得管理人员在落实风险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过分依赖于自己的专业能力,没有跟随时代的发展持续进行财务风险管理知识和实践操作技巧等方面的学习,导致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对于风险的识别存在偏差,管理技术和方式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脱节现象,直接影响了风险管理工作的具体效果。

四、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及其控制对策

(一)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制度保障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风险防范工作必须要依赖于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的财务内部控制具体包括财务牵制、财务稽核、财务审计和风险预警等部分。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需要跟随经济社会的发展,结合现代化的风险管理理念,针对内部控制制度体系进行持续的完善。财务的内部牵制和稽核制度作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在持续完善制度内容的过程中,对财务人员的工作岗位及其责任进行全方位的划分,针对不同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在制度制定的过程中给出明确的规定。

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权力同样需要在制度体系中作出明确的划分和规定。内部牵制制度是从方法、程度、权限等方面对财务稽核工作进行控制,财务稽核则需要针对财务管理岗位的职责限制性以及相关部门进行定期的检查。作为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主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需要单位在内部设立独立的评估机构,针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各项活动是否符合我国标准规定进行全方位的审核。从某种层面上来看,内部审计属于财务内控制度的再控制,能够在财务风险规避的过程中发挥相应的保险作用。财务风险的预警机制则是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可能出现的各种财务风险发出预警,并制定出对应的解决方案,力求将财务风险控制在萌芽阶段。

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过程中,需要优先确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风险的预警指标,借助预警指标与量化预警指标进行对比,确定各种财务风险发生之后造成的严重后果。同时,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在财务风险预警指标设计的过程中考虑一致性和连贯性,做到能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行持续的优化和调整。

(二)加强财务人员管理,提高人员的综合能力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风险防范工作是否能够取得应有的效果,与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有着较为紧密的关联。行政事业单位需要针对内部原有的财务工作人员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对工作内容、职责、权限等方面作出明确的规定,配合绩效考核以及激励奖惩制度的落实,确保能够对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状况、目标完成度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考核。激励和奖惩工作的落实可以保证财务工作人员能够自觉地在工作中践行财务中心的各种工作措施。针对目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的问题,单位可以结合不同财务人员的工作内容及其职责,进行分批次的集体化培训,邀请政府部门中具备丰富工作经验的优秀员工担任讲师,定期传授现代化的财务风险管理理念以及操作技巧,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管理人员能够在理念和实践操作技巧方面始终走在时代发展的前列。但需要注意的是,随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发展,在培训过程中,需要将有关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内容进行全方位传授。同时行政事业单位也可以通过薪资待遇和工作环境的优化吸纳在现代信息化财务管理等方面具备较高专业素质的人才,最终组建一支人员年龄结构、知识结构等方面较为合理的复合型财务管理工作团队,从而更为有效地防范各种财务风险事件的发生。

五、结语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风险防范工作的落实,将会直接影响到单位内部各项资金的有效利用以及最终的工作效果。针对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风险防范工作中出现的思想认识不足、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相关专业人员素养不强的问题,行政事业单位需要从财务审计、稽核、风险预警等多个层面建立完善的财务内控制度体系,并结合外部人才引进以及内部人才培养等方式组建一支复合型的财务管理工作团队,做到从人员、制度两个层面有效防范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事件的发生。

猜你喜欢

行政财务事业单位
关注《行政与法》方式
特朗普集团“财务大管家”认罪
论行政和解中的行政优先权行使
财务自由这扇门
分析师关注对财务重述的双重作用
分析师关注对财务重述的双重作用
财务风险的对策与探究
从新修改的行政诉讼法谈行政行为
黑龙江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事业单位登记公告
黑龙江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事业单位登记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