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产业加速转型升级创新职业培训“路在何方”?

2022-10-18焦改丽杨永光李道胜

中国商界 2022年10期
关键词:路在何方职业培训科技成果

◎文 焦改丽 杨永光 李道胜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乡村产业加速转型升级。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返乡创业大学生及新型职业农民等对培训的需求不再局限于传统知识与技能,他们对新技术与新管理模式的学习愿望更为强烈。新动向与新需求为传统职业培训带来了挑战。近几年,我国很多高校建立了协同创新中心,为推进乡村职业培训提供了新路径。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是关键。协同创新中心是以高校为主体,政、行、企、校合作建立的创新研发机构:该机构能有效整合社会创新资源,实施重大科研项目与科技攻关,实现优势互补,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近年来,作为新型校企合作机构,协同创新中心被赋予了人才队伍培养、职业培训、技术服务、管理咨询等职能,在科技下乡、科技助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力推进产学研与社会服务的深度融合,从而推动乡村振兴事业取得更好更大成效。

乡村职业培训面临的主要困境

随着大学生返乡创业、农民“回流”以及在土地流转后出现的新型职业农民的增多,乡村振兴的人才队伍受教育水平提升,从业人员的培训需求也不局限于传统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他们对智慧农业、智能农机、农产品深加工、农村电商、直播电商、冷链物流、食品保鲜、供应链管理等新技术新管理模式等方面的知识技能需求更为迫切,对培训内容与方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现阶段,无论从供给规模抑或结构等方面都与从业队伍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亟需进行深层次的变革。

农业经营具有较强的季节性、时间性特点,农民很难有集中时间参与培训,参培时间呈碎片化特征。当前,很多乡村职业培训仍然采用课堂讲授、集中培训等形式,时间安排灵活性不足,方式陈旧造成培训存在“拉人头、凑人数”,培训浮于表面等现象,导致“培训人员不从业、从业人员无培训”。

乡村产业升级拉动职业培训需求向科技服务方向转型,接受职业培训后并不意味着培训结束,后续种植、养殖、加工等经营活动仍需培训人员长期跟进。然而很多乡村职业培训缺乏系统性的规划设计,培训大多是短期、集中、专项或单次形式,没有后续保障式服务,这也影响了培训的效果。

很多乡村职业培训项目由社会化培训机构承担,重教学、轻科研,培训师缺乏产业一线调研经历,培训和实践相脱离。随着产业创新发展,从业人员对前沿技术及资讯的需求日益提升,将科技服务、科技下乡与职业培训有机结合是职业培训的新需求。然而,掌握现代农业技术,懂管理、会经营的新型师资力量明显匮乏。

现阶段,高校与乡村产业融合普遍存在差距,高校与乡村企业在合作方面不够深入,高校教学资源、科技成果还没有充分进入农村,面向乡村振兴的高校教科研资源共享程度整体偏低,高校最新研究成果在乡村实现转化和产业化方面依然不足。

引入信息化教学是提升乡村职业培训效率与效果的有效手段。目前,乡村职业培训较少引入短视频、微课、资源共享课程等信息化教学手段,只有将线上教学指导线下农产品经营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才能充分利用农民的碎片化时间,帮助农民在种植、养殖与加工过程中进行临时性的学习。

依托协同创新中心开展乡村职业培训意义何在

近些年,高校创新科技成果日益丰硕,依托协同创新中心将科技成果与培训有机融合,能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通过校企合作,集合农技专家、农业大户等,促进优质资源在高校与乡村间高效流动,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机制,能准确掌握产业研发需求,通过高校科技研发力量加快解决农村种植、养殖、深加工、保鲜、营销与物流等各领域技术难题,带动乡村产业升级,以科技力量赋予乡村振兴动能。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人才。新一代农村劳动力要有文化、技能强、善经营、会管理,具备较强的学习创新能力,这对职业培训提出了更高要求。依托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开展职业培训,将有力促进高校、乡村与社会优质资源高效整合,提升人才、技术资源的使用效率,释放其潜力,加快提升新型劳动力的新技术应用能力,激发创新活力,打造出高素质的劳动队伍。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我国各地乡村特色产业快速发展。特色种养、家庭农场、休闲农业、观光农业、设施农业等新业态兴起,智慧农业、农业机器人、大数据等高新技术推动农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发展,乡村从业队伍的新技术培训需求日益旺盛。协同创新中心集中了科研、教学骨干力量,在高新技术培训方面具备明显优势。因此,依托该中心开展职业培训能拓宽培训路径,搭建高校与乡村产业对接的新渠道,可满足乡村产业发展的技术攻关、合作研发、成果获取、人才培训等多方面需求,打造创新型、职业化的乡村产业队伍,为乡村振兴注入不竭动力。

依托协同创新中心开展乡村职业培训如何创新模式

首先,开展乡村职业培训要坚持需求导向。协同创新中心要建立校企技术需求信息共享机制,畅通信息供需通道。该中心教师要经常深入一线进行调研,搜集、掌握市场信息,通过对技术与培训需求的分析,找到技术研发、推广与产业需求的对接点,提升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其次,掌握从业人员的多元化需求。随着乡村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产业类型逐步多样化,协同创新中心的教师要及时准确地了解不断涌现的新职业新岗位,针对不同群体,结合协同创新中心优势学科领域与科研力量,建立系统化培训体系,分专业、分步骤、分层次推进特色农业、智慧农业、新媒体营销等系列化创新科目培训。

依托协同创新中心开展乡村职业培训与传统培训在培训内容、资源及方向上都有较大区别,需要建立健全体制机制。首先要加大院校对协同创新中心的支持力度,加强科技成果下乡与职业培训的投入,鼓励科研型教师深入农村推广创新成果,以职业培训推动科技帮扶。

其次,要重视协同创新中心在产学研与职业培训方面的功能,确立其主体地位,赋予该中心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更多权利。依托该中心建设乡村产业职业培训基地,进一步完善教科研设施,搭建高校创新成果向乡村转移转化的新载体,提升职业培训层次,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职业培训同步推进,建立起乡村产业职业培训新模式,助力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

建设资源库是推进乡村职业培训的基础性工作。协同创新中心要将高校教学资源、科技成果资源向产业延伸,对接新产业新职业,研发设计适合区域产业特点的培训教程以及标准。根据农业经营者不同身份,按照管理型、技术型、操作型等不同类别,将职业标准引入产业培训,提高培训的适应性、规范性。

协同创新中心要充分借助信息化技术实现培训资源的可视化。乡村产业技术的培训无法在短时间内掌握,可将培训内容录制成微课、短视频,对于不易理解的科技创新成果,可采用动画等形式展示,增强培训的直观性。应鼓励教师依托信息化技术开展远程授课、指导,提高农民参加职业培训的便利性。

首先,协同创新中心的教师要将科技成果与教学资源转化为职业培训内容,开发适合地方特色产业的培训项目,将技术推广、服务、指导与教学资源相融合,开展技术、经营管理、创业等多种形式的培训,以职业培训为载体推进科技成果应用推广与产业化。提升协同创新中心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开展校内短期培训、创客培训,构建教学、科研、创业一体化培训模式。

其次,开展线上直播培训。依托协同创新中心资源库,将线上培训与线下实践指导相融合,将理论讲解与技术指导相融合,录制培训微课、短视频。将培训从教室延伸至田间、工厂,打破时空界限,以现场指导取代课堂讲授,提升培训的沉浸感和体验感,将技术指导、技术咨询转化为职业培训项目,增强技术服务的系统性、适应性。

随着产业升级,对师资队伍的要求正在逐渐从以教学为主向教学研并重转变。教师除了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外,还要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把握行业前沿动态、传递行业最新资讯,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前瞻性咨询。同时,教师还要有个人研究成果,能紧密对接乡村产业需求研究开发农业生产技术与装备,为区域特色优势农业提供技术支持。依托协同创新中心开展职业培训,要将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重点,建立健全师资流动机制,鼓励教师深入田间地头、生产一线进行实地调研,筑牢教学科研生产实践基础,重视科研成果的应用与转化。

智能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普及应用以及新品种新技术的快速推广,对农业生产经营者的设备操作能力与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乡村产业队伍普遍受教育水平较低,要因材施教,注重培训内容的前沿性、创新性与应用性。培训内容要由课堂讲解向现场指导转变。在培训教学设计方面,要引入项目化、模块化教学模式,将协同创新中心的科研项目、科研成果与农业生产经营相融合,改变课堂授课习惯,深入种植养殖与生产加工一线,形成现场授课与现场指导的培训模式。

相比培训机构的短期集中式培训,协同创新中心开展的职业培训更注重技术性、创新性,具有实践性、长期性等特征。为助力乡村产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要建立长期培训指导与服务机制,加强技术应用与后续跟进服务,引入“一对一”“订单式”“菜单式”等培训模式,提升培训的个性化水平,建立培训长效机制。

职业培训要充分考虑农业经营的季节性、时间性特点,兼顾农民日常劳作与培训,发挥政策引导与扶持作用,为农民参加培训提供物质、精神支持。大力宣传科技助农、技术下乡的作用,鼓励农民积极参加职业培训,并完善农民参加种植、养殖、生产、物流与流通各类培训的保障措施,切实助力于我国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

猜你喜欢

路在何方职业培训科技成果
敢问路在何方
路在何方
着力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九成白领认为职业培训重要
线上平台解决“转化难”
高职院校应如何开展高质量职业培训?
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模式选择的博弈分析
国家食药监总局:促进监管科技成果转化
苦普洱
路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