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细节护理对小儿斜视矫正术的干预效果

2022-10-17张秀丽

医学美学美容 2022年12期
关键词:斜视家属小儿

张 鑫,张秀丽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陕西 西安 710065)

斜视(strabismus)是临床眼科常见的眼外肌疾病,指两眼不能同时注视目标。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在我国小儿斜视的发病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且近些年发病率略有上升的趋势。小儿斜视常见的临床表现为患儿眼位不正,当聚焦于某个物体时会发生影像偏移,出现复视的情况。若眼位向内偏移称为内斜视,内斜视包括先天性内斜视及后天性内斜视,其中先天性内斜视通常都有很大的偏斜角度;后天性内斜视又可以分为调节性内斜视与非调节性内斜视,调节性内斜视多发于2~3岁的儿童,患儿通常会发生中度或重度的远视,也伴有调节比率与内聚力异常;若眼位向外偏斜则为外斜视,其中包括间歇性与恒定性外斜视。目前临床治疗小儿斜视的主要方法为手术干预,但因患儿年龄较小,容易出现恐惧、焦虑、紧张等情绪,甚至会对治疗及护理存在抗拒心理,影响治疗效果的同时也会增加术后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严重影响患儿康复。因此,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患儿进行有效护理干预极为重要。常规护理往往缺乏针对性,并且覆盖内容不全面,容易忽视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导致护理效果不佳;而细节护理具有针对性,主要是将所有的护理内容分为小的护理环节,不仅能改善患者心理状态,还能有效预防不良事件发生。基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对行小儿斜视矫正术的患儿实施细节护理干预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22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收治的60例小儿斜视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均经临床确诊为斜视;②年龄<14岁;③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已确诊为其他眼部疾病或无法耐受麻醉者;②合并严重器质性疾病或精神疾病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3~8岁,平均年龄(5.62±0.85)岁;斜视类型:内斜视15例、外斜视15例。试验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3~9岁,平均年龄(5.43±1.15)岁;斜视类型:内斜视14例、外斜视16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及斜视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儿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对患儿家属给予常规健康宣教,做好术前准备,告知患儿家属手术期间注意事项,术后严密监测生命体征,遵医嘱对症处理。

1.2.2 试验组 采用细节护理的护理模式,具体流程分为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术前护理:①入院后对患儿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在饮食安排、规律休息和预防其他疾病等其他方面提升家属的护理意识和关注度;②患儿因斜视常会遭到旁人嘲笑,会对其心理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护理人员应积极与患儿进行心理疏导,多给予患儿鼓励、表扬等积极引导,增强患儿对医护信任感,使其积极配合治疗,提升依从性;③同患儿家属积极沟通,讲解相关术前准备事项,提供方便快捷流程协助患儿做好术前相关检查。术中护理:①术中护理人员应积极配合主刀医师工作,减少对患儿眼部的刺激,从而减轻患儿恐惧感;②密切监测患儿的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若出现异常需及时报告主治医师并采取干预措施。术后护理:①术后若患儿出现呕吐现象,及时协助患儿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回流出现窒息;②术后对患儿眼部进行遮挡,同时通过播放音乐、动画片等方式减轻患儿的恐惧心、焦虑心理,并嘱家属多给予患儿关怀及鼓励,增强其安全感;③指导家属给予患儿易消化食物或流食,如面条、粥等,术后第2天开始可正常饮食;④出院时给予患儿家属出院健康指导,例如:如何正确使用药物,如何对眼部进行自我保护以及康复按摩;鼓励患儿多进行户外活动,适当锻炼;定期复诊;若患儿在出院后需佩戴眼镜进行康复治疗,护理人员还应向患儿及家属讲解佩戴注意事项并督促复查。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①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眼心反射、恶心、呕吐情况;②护理满意度:护理满意度采用采用美国NDNQl 2005年注册满意度调查表实施评定,主要包括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3个指标,包括11个维度,共71个条目,总分为100分,评分>90分为非常满意,评分60~89分为满意;评分<60分,视为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试验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0.05),见表1。

表l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试验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斜视作为小儿常见疾病,其主要是指眼球位置或运动异常,进而导致双目视轴发生分离,不仅对儿童的外在美观造成一定影响,同时还会影响患儿的单眼视功能以及双眼视觉发育。斜视患儿常采用单眼注视物体,也会导致另一只眼睛出现废用性视力下降现象;因此,斜视儿童往往还合并弱视。当患儿出现视觉不适情况时,会不自主的调节自身体位来消除视觉不适感,而该方式则容易影响患儿肌肉、骨髂发育。因此,对于斜视患儿及时采取治疗干预对促进患儿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常采用手术方式矫正小儿斜视。相关研究表明,通过对患儿开展手术治疗,易增加其眼心反射风险,以心率缓慢、心律紊乱等为临床表现,病情严重情况时,还可出现心脏骤停;由于手术牵拉患儿眼部肌肉,容易导致患儿因迷走神经兴奋而刺激胃肠道平滑肌,导致术后出现恶心呕吐等,此不良反应同样属于术后的正常现象;此外,术后通常需用纱布包扎患儿的眼睛,患儿在短时间内看不见事物,容易出现惊慌、急躁、不安感等。因此,在小儿斜视矫正术围术期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对于促进患儿快速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常规护理模式只针对患儿疾病特征进行干预,无法满足不同患儿的护理需求,不但护理效果不佳,且患儿家属较不满意;而细节护理模式实施中,根据患儿病情特点及心理状况给予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及健康指导,并嘱咐家属通过安慰、抚摸、讲故事等方式给予患儿安全感,从而提高患儿的配合和依从性,且术前详细告知患儿及家属不良反应预防措施,减轻了其恐慌,在患儿临床治疗、康复期间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0.00%,低于对照组的43.33%(<0.05);试验组护理满意度为90.00%,高于对照组的66.67%(<0.05),表明对斜视患儿围术期采用细节护理模式可有效降低术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提高护理满意度。分析认为,在小儿斜视手术期间采用细节护理模式,通过详细全面的宣教内容可增强患儿及家属对手术治疗斜视的认知能力,通过心理干预等可减轻患儿对手术的恐惧及焦虑,从而有效提升其治疗配合度,降低了术后眼心反射、眩晕恶心等不良反应发生几率;此外,细节护理模式下护理人员主动与患儿及家属进行沟通,促进了和谐护患关系的建立,提高了患儿治疗及护理的依从性,有利于患儿快速康复,满足了患儿及家属的护理需求,从而提高了满意度。

综上所述,细节护理在小儿斜视矫正术期间的干预效果确切,可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提高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斜视家属小儿
发现斜视后应该如何治疗,你知道吗?
小儿难养
斜视手术后如何防复发
孩子“心不在焉”可能是斜睨眼
小儿惊厥紧急处理
朝韩红十字会商讨离散家属团聚
容易混淆的两种小儿紫癜
斜视的处理
小儿厌食的简易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