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 “文”习“言” 化“言”为“意”
——小学文言文教学路径探析

2022-10-11沈玲琴

课程教学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文言句型文言文

文∣沈玲琴

“文言文犹如中华民族的基因密码,它言简意赅,既连接着民族的过去,又能通向未来。”[1]为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统编教材从三年级就开始编排文言文,且小学阶段文言文数量大幅增加,足见其重要性。然而,小学阶段毕竟是学习文言文的起步阶段,教师该如何把握好教学的尺度,让学生有滋有味地学习文言文呢?如何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既得“言”又得“意”呢?阮美好教师提出:“小学文言文的教学应立足学生的认知实际,依托文本充满情趣的故事情境,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文特点,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语感。”[2]

因此,教师须根据学情,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激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拉近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学生在反复诵读、初步感悟的基础上,顺其自然地学“文”习“言”,在感知中尝试初浅的表达,在表达中提高言语运用的能力。

一、查文观字,找寻“言意”密码

关注言语形式,学习语言,是语文学习最主要的任务。文言文有着其独特的言语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无痕地引导学生从“题目、字词、句型、篇章”这四个方面,找寻“言意兼得”的点面,反复品读,感悟文言文独特的表达韵味。

(一)蕴含深意的题目

文言文字字珠玑,从题目开始就蕴含深意。教师应敏锐地抓住这一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去发现蕴藏其中的语言现象。笔者根据题目对小学阶段部分文言文进行归类整理,见表1。

表1

(续表)

这些题目都很有意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尝试理解题目的意思,从题目入手,把握文言文的主要内容,甚至读懂一种文体,让学生在理解中掌握,这便是“言意兼得”的契合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敏锐地发现,牢牢把握。

(二)含义丰富的字词

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语言现象就是含义丰富的字词,这是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也是难点。笔者对14篇文言文中典型字词的语言现象进行梳理,见表2。

表2

通过整理,不难发现小学阶段的文言文中,较为典型的字词现象有三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通假字”,其中“一词多义”频繁出现,特别是“之”“其”二字,出现频率相当高。这些语言现象就是“言意兼得”的结合点。在教学过程中,若能牢牢抓住,那么经过几年的学习,学生必定能较好地掌握这些常见的语言现象,提升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三)与众不同的句型

文言文中除了含义丰富的字词,还有一些与众不同的句型,在表达上很有特色,如倒装句、缺少句子成分等,值得教师与学生推敲。以“倒装句”为例,教师可以梳理出统编教材中出现的倒装句,由浅入深地设定目标。

这些与众不同的句型就是“言意兼得”的又一结合点,依据学情,由浅入深地实现梯度训练,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有思维的碰撞,有精彩的生成,学生也慢慢地读懂句子,提升了文言语感。

(四)风格独特的篇章

文言文虽然短小,但也是一篇完整的文章,也有它独特的布局与风格,我们在理解文章意思的同时,还得读懂作者的匠心所在。纵观三至六年级的文言文,除了五年级上册的《少年中国说》和《古人谈读书》,都是故事性的文本,都完整地讲述了一个故事。以《杨氏之子》为例,通篇围绕“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这一句,通过一个具体的事例来说明杨氏子的聪慧,高度凝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文言文的字词、句型,还要引导学生从整体去关注谋篇布局。这是训练学生整体把握教材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二、铺砖搭桥,开辟“言意”路径

文言文教学已成为小学阶段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在找寻“言意兼得”的点面之后,还应该“铺砖搭桥”,利用教材有尺度地开辟教学路径,构建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的文言文课堂,既要有“文”,又要有“言”。

(一)先意后言,于循序渐进中触摸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能够顺其自然地触摸到“言意兼得”的点面,教师主要采取了“先意后言”式的教学流程。

以《王戎不取道旁李》为例:

(1)自由读,借助注释和现代文,理解课文,同桌交流。

(2)交流疑难问题,重点理解“之”在不同语句中的意思。

出示相应的句子:①诸儿竞走取之。②人问之。③取之,信然。

(3)交流:理解意思之后,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之”的意思有很多;“之”可以代许多事物……

(4)小结:在文言文中,“之”字的意思可多了,有时候还可以表示“的”,有时候又没有任何意思,只是起到连接的作用。文言文就是这么奇妙。

(5)学生诵读,读出情感。

(6)拓展练习:教师出示学过的带有“之”字的句子,让学生理解。

从自学自读到拓展练习,整个过程以文言诵读贯穿始终,引导学生先理解意思,再发现表达之妙。学生在读中悟,在悟后读,在循序渐进中既得“意”又得“言”。

(二)言意相融,于巧妙渗透中感悟

除了常规的“先意后言”式,教师还应灵活巧妙地采用“言意相融式”,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文本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适当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给予充分的交流空间,无痕点拨,适时渗透。

以《铁杵成针》为例:

(1)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读懂了什么。

(2)全班交流,小组代表汇报组内交流成果。

小组1:我们小组发现了一句倒装句“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这句话的意思是相传李白在山中读书。这和我们之前学的《精卫填海》中“女娃游于东海”一句一样,把地点写在后面……

师:你们小组真厉害,不但读明白了句子的意思,还发现这个句子的表达特点,古人写文章的时候就喜欢调换一下顺序。其实在我们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中也有这样的句子,你发现了吗?(出示《司马光》)

生:“群儿戏于庭”这一句也是倒装句。

师:看来,以后这样的句子大家都会发现了。

在这样自主开放的交流过程中,学生聚焦言意,步步深入,在材料拓展中不断积累。当然,“先言后意”或“言意相融”只是两种比较常规的范式。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堂生成,根据学情,灵活把握。

三、按图所骥,尝试“言意”训练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从“说、演、写”三个维度顺其自然地、初浅地进行有趣的练习,适时引导学生随文而“言”。

(一)顺学而导式,让“言意”无痕衔接

顺学而导式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式,也是学生所熟悉的一种方式。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对一些简单的语言现象,如含义丰富的字词、简短的句型,在自然交流中顺势引导。如在教学《杨氏之子》,在理解题目之后,教师可以顺势一步步合理引导:“如果是姓李人家的儿子,该怎么说?”学生会不约而同地说:“李氏之子。”接着,请一位男同学来介绍自己:“你能用这样的话来介绍自己吗?”该生也能够自然地回答:“张氏之子。”之后,还可以请女同学来介绍:“请你也这样介绍一下自己。”“向氏之女。”

在这样顺学而导的步步深入中,学生很容易就会用这样的文言句子来介绍自己,让学生在充满乐趣的仿说中提升语文能力。

(二)白话详说式,让“言意”融会贯通

文言文虽然短小精悍,但有许多的留白,耐人寻味。教师在教学中抓住这一资源,引导学生用白话文想象补白,把这一场景说具体,说生动,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能让“言意”融会贯通。以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的《书戴嵩画牛》为例,这一则中有许多的“留白点”,如“尤所爱”“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处士笑而然之”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放手让学生用白话文详细地说一说:“戴嵩特别喜爱这幅斗图,他是怎么做的呢?听了牧童的话之后,牧童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通过展开想象,合理表达。

生1:杜处士特别喜欢这幅画,常常随身带着,吃饭的时候带着,睡觉的时候放在枕边,出门会友的时候也要带着。

生2:杜处士见人就夸这幅画,说:“你们看,这幅画的画功多好,构思多巧妙,惟妙惟肖。”

在这样“白话详说”的过程中,更深层次地理解文言文的意思,领悟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让“言意”融会贯通。

(三)情境体验式,让“言意”自然代入

情境体验式言语表达,即在文言文教学中,创建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顺其自然地学习、理解,进而尝试初浅表达,让“言意”自然生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学习文言文的氛围。教师和学生可以试着用古代白话文进行交谈,比如称呼老师为“先生”,称呼学生为“学子”;问别人姓名说“您贵姓”,回答“贱姓王”或“敝姓李”;向同学请教问题时说“在下不才,请不吝赐教”……这些古白话,通俗易懂,却又不失文言文成分,学生们感到新奇,在潜移默化中学会运用文言文。

(四)表演创作式,让“言意”精彩生成

小学阶段的文言文大都是讲一则故事,生动有趣,我们可以让学生补充动作、添加心理,让学生边想边演边说,进而感受人物当时的心境,体会人物的情感,最终让“言意”内化于心。以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的《王戎不取道旁李》为例,在拓展阶段,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表现力,由浅入深地表演。先请学生用文言文演一演,适当加入一些动作,还原课文所描述的场景。对于一些表演能力与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鼓励其在课文的基础上创新演绎故事。

小边不取道旁杏

小边十二岁(指着自己,用手指笔划出“十二”),尝与诸小儿游(做游玩的动作)。看道边杏树多子折枝(手指着一侧,做出“馋涎欲滴”的表情),诸儿竞走取之(小跑几步),唯吾不动(指着自己摇头)。人问:“何不去取?”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酸也。”取之,信然。(配上相应动作)

这位同学直接将王戎改成了自己的名字,不但加入了合适的动作与表情,而且还能适当地用文言来表述自己的一些理解,非常棒。可以说,这位同学已经建立起了初步的文言语感,为文言文的深入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自主写话式,让“言意”水到渠成

教师应善于发现言语形式,关注言语形式,深入言语形式,从而把握它的奥妙,学习它的艺术,这就是语文教学最主要的任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进度,在仿说演绎的基础上,适当地进行有趣片段的仿写,从而让学生真正掌握文言文的表达方法。

对于一些有意思但有难度的仿写点,教师可采用“先扶后放”的牵手方式,引导学生分三步走,实现理解与运用,让“言意”有路可寻。

教师根据学情,根据文言文的难易程度,由扶到放,有梯度地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理解了文言,丰厚了认识,进一步感受到了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从理解文本到想象补充,从仿说再到仿写,由浅入深,水到渠成。

总之,文言文的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既特殊又重要的内容,教师应用好教材的例子,抓住“言意兼得”的点面,顺其自然地开展言意兼得的训练,引导学生化“言”为“意”于无痕。

猜你喜欢

文言句型文言文
文言文阅读专练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当代人写文言文,就是一场尴尬的行为艺术
典型句型大聚会
活用课外资料 助力文言教学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文言之美美不胜收
熟读精思 寻求规律
强调句型的it和引导词it有什么区别?